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3-27 生效日期: 2002-03-27
发布部门: 福建省
发布文号: 闽政[2002]1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和意见径报省计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福建省“十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继续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福建省“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规划是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项规划,是2001年至2005年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包括“九五”发展状况评价、“十五”发展形势分析、“十五”交通运输规划原则、发展目标、建设重点和“十五”交通运输规划实施的对策措施等内容。 
  一、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成就 
  “九五”期间是建国以来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发展最好的时期。到2000年底,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运输能力的以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四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了交通运输发展从滞后型向基本适应型的重要转变。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适应度逐步提高,长期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状况得到扭转,“八五”以来影响铁路运输的“限制口”和公路国道主干线交通量超过设计能力的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疏解;沿海港口堵塞现象已消除;民航运输形成了“两大两小”4个机场、146条航线,发展居全国前列,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交通建设成绩显著,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铁路方面。完成了横南、漳泉肖、梅坎铁路和海沧铁路支线、外福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的建设,境内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29公里,增加了两个铁路进出省通道,扭转了福建铁路仅有鹰厦线单一进出省通道的被动局面,提高了铁路进出省运输能力。到2000年底,全省有鹰厦、外福、横南、漳泉肖、梅坎5条干线,漳州、漳龙、龙坎、永嘉、南平东、福马、天湖山和海沧8条支线,省境内正线营运里程1453.3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831公里。 
  ——公路方面。以高等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建成通车福州-泉州-厦门-漳州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全面完成先行工程建设目标,二级以上公路得到快速发展,省内“两纵三横”国省道主干线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到200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073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42.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533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5公里。 
  ——港航方面。“九五’时期,全省建成千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2个,新增货运吞吐能力2939万吨、客运35万人次。至2000年底,全省沿海拥有千吨以上生产性泊位13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1个),吞吐能力约6925万吨。在航道建设方面,建成湄洲湾10万吨级航道、厦门湾10万吨航道等大型深水航道工程及闽江航道整治工程。内河航运和陆岛交通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民航方面。完成了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和泉州晋江机场的建设,实现了我省民航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民航事业迈入全国先进行列。2000年底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1826万人次。 
  2.交通运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九五”时期,交通运输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各种运输方式加强了运输组织工作,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为中心,推动技术装备的改造,并进行运输管理制度的改革。交通运输量以较大的增长速度发展,全省货物、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分别为2.81%和6.35%,其中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长为15.1%。到2000年底,全省货物运输总量达33560万吨,旅客运输总量达73700万人,港口吞吐量达7000万吨,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保证了进出口贸易运输的需要,促进了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在运输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运输结构也有较大的变化。各种运输方式在客货周转量中,公路运输所占份额上升,其短途运输占有明显的优势;铁路运输超负荷状况有所减轻;沿海港口在对外、对台经贸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航运输在客运方面发挥了远程快捷的优势,比重上升。 
  3.集装箱运输得到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九五”时期全省沿海港口建成集装箱专用泊位和进行集装箱装卸的多用途泊位达15个,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10.8万标箱,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递增27.1%的速度迅速增长。到2000年底全省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66万标箱。1998年以来国内货物运输也逐步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0年国内集装箱吞吐量达10万标箱以上。铁路集装箱运输也稳步发展,2000年铁路集装箱发送量10万箱、到达量12万箱。集装箱运输在闽台两岸货运试点直航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7年4月直航以来,到2000年底两岸运营的集装箱量累计超过130万标箱。 
  4.运输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促进了传统运输经营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 
  运输业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运输企业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多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局面。各种运输方式为适应市场变化,开始重视客货营销工作,促进运输企业面向社会、面向用户,提高速度、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九五”期间,一批大中型骨干运输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试点,部分企业实现了集团化经营,为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摸索了经验;大部分小型企业放开搞活,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的运输市场经营格局。交通运输业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观念已经树立,开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向政企分开、市场管理体制转化。 
  (二)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省交通发展欠帐较多,近十年来特别是“九五”虽有较大的发展,但还是补欠性的。我省交通运输出现从紧张走向缓解,是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的,交通基础仍然较薄弱,还不能完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交通基础设施仍较落后,运输网规模小,综合性枢纽尚未形成。从总体上看,我省拥有的运输网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的地位不相称。高等级的运输干线所占比重很小,且分布不平衡,运输主要干线或主要运输通道缺少中心城市、工矿区、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的辐射线、分流线和支线;沿海港口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内河航运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具体表现在: 
  ——铁路仍是全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综合运输中所占运输份额太小。鹰厦、外福、漳泉肖铁路等级低且均为尽头线,省内铁路未成网,通过能力较低,覆盖面小;现有出省通道与国家铁路大干线的联系仍不密切;省内铁路运营里程短,到2000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为全国的第20位。 
  ——低等级公路比重大。四级以下公路占84%,山区地市尤为突出。二级以上公路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不足山东江苏等省份的一半。一些干线公路部分路段技术等级不达标,险段多,通过能力低,二级以上进出省通道少。到2000年底全省建成的高速公路仅占全省公路的0.676%,通车里程为全国的第15位、华东六省一市中位于第5位。 
  ——沿海港口规模经营能力偏小,吞吐量小。到2000年底全省港口吞吐量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仅高于广西海南居第9位。港口大型专业化泊位少,港口腹地纵深不足,与扩大开放、发展对台经贸要求不适应。货物集装箱运输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集装箱运输的设施建设滞后,港口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港口陆路集疏运方式较为单一,大宗货物大运量集中到港适应能力偏低。水路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技术装备水平偏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集装箱和冷藏运输目前主要集中在外贸运输,国内集装箱和冷藏运输刚起步;现代物流技术尚未起步;货物运输要求“大宗货物直达化,高值货物快速化”难以满足。 
  2.交通运输业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由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制约,联运组织困难,适应未来发展的多式联运方式发展缓慢。 
  3.运输市场不规范。运输市场体系不健全、不规范,运价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行政干预过多,运输市场主体自主性差,运输市场公正、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尚未建立,运输业发展缺乏活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环境与运量预测 
  (一)发展环境 
  1.国内宏观形势趋好,交通仍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十五”是我国实施第三步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在“九五”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整个宏观形势趋好。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仍是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重点。这为交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加快交通建设带来极好的机遇。 
  2.我省发展战略中交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十五”期间我省将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在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交通的发展应适度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拥有覆盖广大的交通网络、高等级的交通设施和满足不同需求的运输装备、运行机制,还必须建立代表当今世界交通发展潮流的各种运输方式和交通手段、协调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这是我省交通建设的目标和促进交通发展的动力。 
  3.对外开放和祖国统一对交通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领域进一步扩大,这对海上运输提出更高要求。海上运输业将向大型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来实现高效规模化运输。同时加入WTO后将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国际合作,有利于引进外资,提高我省交通运输水平。香港澳门回归之后,国家加强了对台工作,台海形势对我省交通运输体系的保障、反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积极促进对台“三通”,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环境,要求我省进一步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4.优先发展交通运输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经济发达的地方投资发展交通的积极性较高,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加快发展交通的愿望迫切,为加快我省交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经过“九五”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为我省进一步搞好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的建设和管理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 
  5.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持了对交通运输的强劲需求。一是“十五”期间我省经济将以年递增9%的速度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对货物运输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二是“十五”期间我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向宽裕型小康水平过渡,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将使客运呈现较旺盛的发展势头,人们对高质量服务的运输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三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外贸运输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四是我省处于特殊区位,随时要保障突发性、大规模、高强度的运输需求。 
  (二)运量预测 
  “十五”期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将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根据这一发展速度,通过对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相关关系分析和各种运输方式发展预测,预计“十五”时期全省客货运输总量年均增长速度将分别达5.49%和3.61%,到2005年底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将达8.851亿人,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将达4.00亿吨,沿海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长速度将达10.05%,2005年底达1.13亿吨。各种运输方式运输量预测评见下表: 
  2005年福建省交通运输量预测表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交通发展要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的需要,满足对台直接“三通”和对外经贸发展的要求,适度超前发展,努力提高适应能力;以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深水泊位、进出省公路通道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增强福建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使交通运输网总体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大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运输装备水平,强化管理,推进交通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方针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系统配套”的要求,“十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发展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适度超前,强化基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构建大交通体系,力争实现交通发展总体趋势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转变。 
  2.突出重点,平战结合。以高速公路、铁路、深水泊位、省级公路子级建设为重点,加快进出省通道建设,不断拓展延伸内陆经济腹地,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国防交通保障能力。 
  3.合理布局,促进开发。交通设施建设要根据国土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等对客货运输的需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4.城乡兼顾,山海联动。在重点建设联系城乡之间大交通网的同时,要注意兼顾广大农村路网的建设和完善,并向山区倾斜,着力构建一个四通八达、设施配套、覆盖全省的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山海协作,带动城乡共同发展。 
  5.突出规模,效益优先。在规划安排和运输体制改革上,突出规模经济、整体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发挥交通运输的规模效益,优化调整结构,推进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6.依靠科技,提高水平。交通运输发展要突出科技的先导作用,重视高速公路、智能运输、交通环保等三大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改进交通运输装备,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1.“十五”期间交通运输生产预期目标: 
  全省客、货运输总量年递增分别为5.49%和3.61%,即到2005年底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8.851亿人,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4亿吨;沿海港口吞吐量年递增7.7%,2005年底达到1亿吨,其中集装箱运输年递增12%,2005年底达到285万标箱。 
  2.“十五”期间交通建设计划: 
  ——铁路。2005年底,铁路里程达到1833公里,新增380公里;形成5个进出省通道(鹰厦、横南、梅坎、赣龙、温福),实现福建铁路与全国铁路大干线(京九线)的连接,密切福建运输网与长江三角洲运输网、与珠江三角洲运输网的联系,推进沿海港口腹地纵深。 
  ——公路。2005年底,通车里程达到55000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7900公里,全省公路密度达45.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245公里,新增900公里,实现全省9个设区市都通高速公路。通各县(市)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或路面等级达到次高级以上,通乡镇公路上等级,(行政)村村公路逐步等级化,使省际间、城际间、城乡间公路交通更为便捷,农村公路落后状况明显改善。 
  ——港航。2005年底,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61个,新增15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10000万吨,新增吞吐能力3000万吨。港航建设初步适应国际航运发展要求,基本满足对台“三通”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 
  ——民航。2005年底,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1849万人次,新增23万人次。民航机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进一步扩大航空业务量和服务领域。 
  届时,一个覆盖八闽大地,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综合运输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 
  四、布局与重点 
  (一)战略布局 
  “十五”期间大交通建设布局要立足现有基础,合理分工,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规模发展,配套协调,新建、扩建、改造相结合,提高综合运输的总体水平,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能力和效益。铁路要力争尽快形成与省外联系多通道,省内联成网,干、支线相配套的铁路交通格局。高速公路形成“一纵两横”,连接全省9个设区市的快速通道。普通公路重点建设二级以上省级经济干线,构成连接全省各县、市、区和大型空、海港的高等级公路网。港口以厦门湾港、福州外港、湄洲湾港为重点,建设适应国际海运发展趋势、功能比较齐全的大型深水港区及配套设施,推进泉州、漳州、莆田、宁德港口建设,健全大、中、小港相结合、相补充的沿海港口体系,并积极发展闽江等内河航运。民航以福州、厦门两个大型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型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同时配套建设和完善一批公路、铁路客货站点和集装箱堆场尤其是枢纽站点,主要是福州、厦门铁路客运站和福州、厦门公路枢纽站,加强公路与铁路、公路与航空、公路和铁路与水路的沟通衔接,形成以福州、厦门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空运协调配合的多式联运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 
  (二)发展重点 
  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列交通运输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与国内外及省境内各大经济区间相沟通的大干线、大通道、大港口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布局,优化路网结构,使高等级、大运能的交通设施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路网布局、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充分利用资源,兼顾全局与局部、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干线与支线;进一步改善运输装备,使运输能力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输质量初步满足市场需求;形成四通八达、功能分工合理和部分运输方式初具现代化功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铁路。重点建设赣龙、温福两条进出省干线铁路和福、厦两座客运站房,全省形成温福、横南、鹰厦、赣龙、梅坎5条分布在东北、北、西北、西、西南方向的进出省铁路通道和两座功能较为齐全的客运站。积极推进福厦、龙厦铁路的前期工作。强化与全国铁路主干网的联系,尽快形成省内铁路网络。在下大力气抓好干线铁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支线铁路规划和部分项目前期工作。 
  2.公路。以“一纵两横”高速公路为重点,争取到2005年底建成福宁、罗长、漳诏、漳龙和京福国道主干线福建段等高速公路;积极开展龙岩至长汀、浦城至南平、三明至泉州、三明至龙岩、龙岩至梅州(福建段)高速公路、同三-京福国道主干线福州绕城公路和福泉高速公路莆田支线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龙长高速公路、同三-京福国道主干线福州绕城公路和其他具备开工条件的高速公路工程,“十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900公里,普通公路建设以10条入闽通道和二级及以上省级经济干线为重点,逐步完善省级干线功能布局,使之与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的发展相适应,使我省省级干线技术等级上一新台阶;大力抓好具有国防意义的机动道路和通往沿海港口、滨海道路的建设;继续搞好国、省道干线的未达标路段及桥梁等构造物改造、完善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状况,协调农村路网的发展,支持农村公路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泉州后渚大桥、厦门至漳州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大桥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继续抓好公路主枢纽站点建设。 
  3.港航。沿海港口以进一步完善港口布局,提高对台直接通航、对外辐射能力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为重点,突出抓好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三个港口的建设,重点抓好厦门、福州两港以外贸运输为主的集装箱码头建设,加强装卸载区域滚装码头的建设。抓好厦门东渡港区三期工程、厦门海沧港区一期工程、漳州招银港区二期工程、福州罗源湾港区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争取在厦门湾和福州外港深水港区建成2-3座可靠泊第五代集装箱轮的集装箱专用泊位;进一步推进湄洲湾秀屿港区商港建设,并根据石化基地的发展,在湄洲湾南岸港区建设与之相配套的25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兼顾泉州、漳州、宁德等港口的发展,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港口设施。“十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深水泊位25个,争取建成15个,使港口的发展适应全省经济发展、对台“三通”和加入WTO后运量发展的要求。 
  内河航运重点搞好闽江流域开发,并做好汀江流域利用开发规划工作。 
  4.民航。进一步完善现有机场的基础配套设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扩大民航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现有机场的综合运营能力;抓好连城、武夷山等支线机场改扩建工程。 
  五、对策措施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首先要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力争我省有更多的交通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建设的总盘子,列入国家计划,得到国家重点支持;其次,要利用国家加强东南沿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机遇,争取入闽通道、港口码头、机场等交通项目列入国家“十五”交通专项计划,得到国家直接支持;第三要继续保持“九五”交通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强引导,进一步调动和保护全社会投资交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快交通建设步伐。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交通网络规划要统筹安排,项目布点要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建设,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民航机场建设要搞好衔接和协调,相互配套,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功能。在综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主管部门要按专题分别制定铁路、公路、港口、民航等专项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按轻重缓急,分期组织实施。在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做到科学、合理、可行,使规划真正成为指导中长期建设的蓝本。 
  (三)广开渠道,多方筹资。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千方百计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①争取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政府支持,增加政府资金投入;②争取赋予交通建设扶持政策,加强各种交通建设资金和收费的管理和合理使用;③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④利用外资,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⑤利用证券市场融资,通过扩大发行股票和建设债券、设立投资资金等,向境内外、向全社会集资;⑥采取BOT等方式以及转让现有存量资产的经营权,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直接投资参与交通建设。 
  (四)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交通涉及面广,项目多,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统一思想认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铁路干线、高速公路、集装箱专用泊位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 
  (五)抓好前期,打好基础。项目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扎实的前期工作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交通项目不仅投资大,而且很多项目是跨省、跨地区,关系复杂,前期准备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前期工作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的前期经费多。因此,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项目业主要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强有力的筹建班子,确保前期经费投入,切实把前期工作做深做细,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要加大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与国际接轨,以市场为导向,政企分开,打破垄断,搞活经营,增强运输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对交通运输业的要求和与国外运输企业开展合作与竞争的挑战。 
  附件:福建省“十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专项规划重点项目表(附表略) 
 
 
省计委 
2002年2月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16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