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0-08 生效日期: 2006-10-08
发布部门: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扬府办发[2006]10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八日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未来五年,在加快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进程中,信息化将成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法治扬州”的新兴动力。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编制全市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
  本规划由六个部分组成:一是“十五”信息化建设回顾;二是“十一五”信息化形势和发展环境分析;三是“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四是主要建设任务;五是保障措施;六是重点工程项目。
  一、“十五”信息化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推进下,全市把加快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产业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优先位置,紧紧抓住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这一契机,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的进程。经过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行业的积极开拓、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十五”信息化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市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处于全省乃至国内的先进行列。
  (一)信息化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至2005年末,全市每百户计算机拥有数为27台(市区为53台);
  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达31.4万(宽带网用户数达15.7万);
  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数为35部;
  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达77万户;
  全市光缆皮长公里数达2.47万公里;
  信息产业增加值为68.2亿元,占GDP比重7.4%;
  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4%;
  信息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比重为6.6%;
  每万人中受高等教育人数达到800人。
  企业电子商务占总营业额比重、银行卡交易额占零售总额比重等少数指标未能完成计划目标。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突破
  “十五”期间全市通信基础设施投资达到50亿元,比“九五”增长1.5倍。基本建成以光缆为主、无线网络为辅,覆盖全市城乡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和MPLS VPN宽带多媒体城域网,扬州成为苏南、苏北环网的重要交互节点。至2005年底,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182.9万户和161.8万户;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达到40G ;建成市区549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启动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传输改造。
  (三)电子政务工程全面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市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实施了市级机关“电子政务”三大工程。开发完成了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市级机关OA系统、公务员邮件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移动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10项业务应用系统;“数字扬州”GIS公共平台(一期、二期)建设在国家863专家组的指导下,顺利建成,形成的GIS公共数据成果为35个部门的项目提供服务,开创了城市级数据共享的范例;“中国扬州”政府门户网站运行三年,成为展示扬州形象的窗口、政务公开的平台、为民服务的桥梁,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政务公开网和“扬州行政办事在线服务平台”,实现了网上受理、办事服务功能,增强了行政活动透明度,为公众办事提供了便利,获得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政府网站称号,自2003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国政务网站评比中被评为“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应用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初步改变了政府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技术支撑,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为社会创造了更加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
  (四)社会信息化应用全面推进
  随着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的逐步展开,12个行业的“金字”工程全面启动,推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教育资源库及“班班通”、价格综合服务、网上报税及综合税收管理、房产开发与土地管理等应用系统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社会保障“五保”合一与就业系统、经济户口数据库、城市一卡通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初步改变了城市的运行方式;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兴建,为“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城市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打下了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农业、旅游、医疗、交通、档案、地震监测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提高了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水平。
  (五)信息产业全面发展
  2005年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达68.2亿元,占GDP的7.4%;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133.68亿元,居全省第六位。以市、县两级开发区为载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全市共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2家, 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7.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0倍。电子信息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形成产业链和产品链,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市开发区初步形成了光电、集成电路、通讯产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以扬州留学生创业园为载体,集聚吸引了一批外资软件和民营软件企业在扬落户,2005年全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1.66亿元。信息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10%左右。
  (六)企业信息化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五”期间积极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加大对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支持,多渠道争取了807万元资金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共自筹2亿元资金实施信息化工程项目。大型制造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扬州是全省CAD应用推广示范市,在工业部门的各行业中深入推广CAD、CAM、ERP等先进适用技术,CAD普及率达94%,示范企业的CAD出图率达到100%。大力推进上网工程,全市上网企业2万多家,其中2000多家企业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活动。
  (七)积极探索城市信息化建设路径
  2001年扬州成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在实践中探索具有扬州特色的信息化之路,总结了“12345”的建设模式,即贯彻一条主线(以信息服务业带动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解决两类问题(资源共享、信息应用),实现三级服务(政府决策管理、企业开拓创新、大众生活改善),采取四个机制(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统筹规划和系统工程),取得五种效益(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活力显著增强、创业生活更加便捷、经济社会协调进步、人的素质全面提升)。这一具有扬州特色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式得到部、省信息产业部门的好评。经过“十五”努力,全市信息化建设进入由技术推动转为业务推动、由硬件建设为主转为应用为主的良好发展局面。
  (八)主要存在问题
  1、全社会信息化推进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存在条强块弱的矛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大,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展较缓慢,部分县(市、区)信息化程度低,成为新的数字鸿沟,政府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的力度有待加强。
  2、重网络设施建设、轻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信息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明显滞后于网络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滞后于政府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体制性障碍和全局性创新动力不足,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不足,投资分散,利用效率不高,整合难度较大。
  3、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信息产业集聚度偏低。信息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不高,电子信息制造业缺少上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链和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软件业仍是短腿,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渗透作用尚不够大。
  4、信息化法规建设滞后,信息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尚未形成相关的标准体系,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政策环境还不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不高,重要数据安全备份未得到重视,应急处理能力不强,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规范有待完善。
  二、“十一五”信息化形势和发展环境分析
  (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总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并加速了这一进程,引导人类迈向信息社会。“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国内外形势,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全球信息化趋势呈现以下特点:信息与通信技术不断融合(ICT),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增长,步入成熟的理性发展期;信息技术更新周期趋向稳定,融合与集成应用正成为主流;信息资源开发渐成重点,信息内容产业增长迅速;软环境建设日益重要。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实施信息化战略和发展信息产业,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跑作用日益显现。另一方面,生产能力的过剩使国际竞争更为激烈,世界范围的信息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中国、东欧、南美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产业转移呈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趋势,直接投资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特征可以概括为:美国――从轮子上的国家转向网络上的国家;欧洲――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日本――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韩国――从重工业化转向信息化;印度――从软件大国走向信息技术大国。
  从国内看,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在新的五年中信息化将面临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和体制环境,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看,在发达国家,信息获取技术、处理技术、传输技术、存储技术进一步成熟,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更加广泛。据分析,关键技术主要发展趋势是: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投入商业应用,第四代移动通信商业化速度加快,数据通信将取代语音通信,成为通信流量的主流。无线接入和蓝牙技术日渐成熟,全光网络技术进展显著,传统电信技术与新一代IP技术融合加快;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大容量方向发展,下一代网络将实现多媒体实时通信;信息家电成为重要的上网产品;新型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PDP)、发光二级管(LED)等技术进展迅速,半导体照明将开拓巨大市场;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并行处理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通信、家电融为一体,模糊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高信度计算、网格技术将取得突破;软件技术研发重点是面向对象的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基于构件/架构模式的软件开发方法成为主流,软件设计开发向工厂化方向发展,LINUX软件将日益挤占基于WINDOWS的软件市场份额,国产软件及外包、代工软件产品将提升国际竞争力;微电子技术已进入深亚微米领域,向设计系统集成化、加工细微化、硅片大直径化发展,化合物半导体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LSI将有较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ASIC芯片将成为一般ICT产品的核心器件。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对进一步调整我市经济结构,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创新将起到良好作用。
  (二)扬州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环境
  1、扬州经济社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十五”期末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2500美元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8%,经济社会处于十分活跃加速发展的阶段。根据全市“十一五”总体规划,至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700亿元,人均GDP达4500美元左右。实践证明,信息化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呈正比关系。随着“十一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扬州新型产业结构的构建,要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建设服务型政府也要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整合和系统协同工作的力度,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稳步发展电子商务,因此“十一五”时期将成为扬州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区域环境为扬州发展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潜力、成长最快的地区,扬州作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门户城市,在承载国际及长三角产业资本梯度转移上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区位环境优势,随着IT产业的延伸有可能成为国内外战略投资的热点地区。积极参与长三角的区域性合作,将为做大做强扬州电子信息产业创造机遇。
  3、扬州信息化建设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潜力。国家信息产业部委托上海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对3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测评,在《2003年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报告》中,扬州综合指数得分排名第4位。2005年《中国计算机报》就扬州市与国际同类城市英国格拉斯哥的城市信息化状况进行对比评估,扬州市总体水平与格市差距不大。全市信息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的产业可视为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必将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4、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和面临的挑战。扬州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在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渠道、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产业规模、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未来发展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制约条件,积极化解不利因素迎接挑战。一是全社会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待加强;二是信息化建设缺少资金和人才的强力支撑,尤其是软件人才严重匮乏;三是信息产业面临激励的市场竞争;四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和政府管理模式对现有信息机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信息化优先发展战略,以需求应用为主导,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以资源整合为途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建设数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全市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目标。
  (二)发展原则
  按照政府先行、市场主导,着眼需求、效益优先,整合资源、加快应用,统筹协调、培育机制,贴近市民、服务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推进原则:
  ――着眼于扬州新一轮发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与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在生产型服务领域的应用,全面支撑 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着眼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拓展信息技术在文教卫生、体育娱乐、信用消费、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生活型服务领域的应用;
  ――着眼于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拓展信息技术对政府决策管理的支撑能力,加速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促进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与利用,提高政府运行服务的效能,构建和谐社会;
  ――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不断提高信息产业能级,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着眼于发展、改革、管理的协调推进,以改革突破瓶颈,以创新破解难题,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降低社会信息化的总成本,促进全市信息化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积极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发挥比较优势,打好三个基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信息化基础环境、普及信息基础知识),支撑四大目标(以信息化着力支撑“数字扬州”、“和谐扬州”、“人文扬州”、“富裕扬州”的建设),实现五大提升(全面提升城市资源集成共享能力、实时协同在线服务能力、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信息产业制造与创新能力、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构建六大平台(电子政务协同在线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数字扬州共享信息平台、城市综合服务与管理信息平台、城市信用认证与数据交换平台、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基础平台)将信息化融入到各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作为全市的基本发展战略,至2010年,全市基本形成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成一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构建“数字扬州”,使扬州拥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资源、发达的信息产业、便捷的信息服务,信息化综合指数位居国内中小城市前列,初步建成一个信息高度共享、政务高效透明、商务便捷诚信的数字化新扬州,凸现精致扬州的个性魅力,充分展示扬州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四)主要预期指标
  1、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
  “十一五”期末,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50%(市区达75%),达到国内先进城市水平。
  2、信息基础设施
  (1) 移动电话普及率:55部/百人
  (2) 互联网城市出口带宽:100G
  (3) 无线宽带城域网覆盖率:100%
  (4) 市区有线电视覆盖率:81% (其中:数字电视覆盖率70%以上)
  3、信息经济发展
  (1)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
  (2)信息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25%
  (3)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5%
  4、网络应用和信息消费
  (1)全市因特网用户数:60万户
  (2)政府部门网站建成率:100%(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60%可以实现7×24小时网上服务)
  (3)企业上网率:85%以上
  (4)家庭上网率:30%以上
  (5)信用卡消费占比:20%以上
  (6)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例:25%以上
  (7)人均信息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30%以上
  5、信息化设施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8-10%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建设“数字扬州”,提升资源整合集成融合能力
  1、目标任务
  综合运用3S技术、新一代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虚拟仿真(VR)及其它先进软硬件技术建设“数字扬州”,对城市的自然空间、社会属性、基础设施、功能机制的状况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突发查询和辅助决策服务,实现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三维可视化。
  “数字扬州”要在建设具有4D数据的城市级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以三维和VR技术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业务专业应用系统基础上,构筑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底层为3S(GIS、GPS、RS)空间数字信息作基础,中层为网络传输与数据交换系统,最上层为应用层,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行业管理、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基本形成“数字扬州”框架和功能应用,并保持可持续建设,建设周期覆盖“十一五”乃至更长时间。
  2、建设内容
  (1)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基础平台
  在已建成的政府数据交换中心基础上,构建开发、部署、运行、管理、集成和安全的一体化开放平台,实现不同部门数据、服务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和融合,提升多种类、多系统间的聚合程度,降低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基础平台可为各种不同网络应用提供强大的开发和运行支撑,平台的集成和协同特性可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具体建设内容为“三个整合、一个规范”,实现部门协同。
  “三个整合”,即以数据迁移和交换为核心的数据整合方案;以管理平台为核心的系统整合方案;以可视化定制为核心的业务整合方案。
  “一个规范”,即一个服务体系,在数据加工―处理―分析―发布这一信息链上,利用一套理念、一套工具和一套接口规范,使接入平台各部门通过统一的口径完成业务管理和数据分析工作。
  至2007年完成GIS基础平台和GIS共享平台中心节点的建设,形成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将形成一个具有数据处理功能,信息分级共享查询功能、管理功能、评价分析功能和规划预测的核心平台系统。
  (2)集中式的基础数据中心和分布式的专业数据库
  集中式的基础数据中心将建立并实现数据平台、数据接口、数据通道、数据管理等四方面的统一;建立供各种数据的访问、交换、使用的统一的物理支撑环境;建立数据交换软件环境,各专业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调用基础数据和上传实时业务数据通过数据中心统一实现;各部门建立专业业务数据库,并实时通过共享平台提供到集中式数据中心,由中心建立统一的数据安全控制和异地集中备份。
  (3)全面推进3S应用
  一是建设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系统基于电子政务专用网络、GIS公共共享平台和无线通讯网络,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集成基础地理、应急指挥、社区信息化、国土规划、房产信息等系统和网格技术、人口数据、部件和事件数据、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实现对城市园林绿化、文物古迹、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等进行网格化监督和管理,推动城市管理达到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的目标,项目处于国内领先。(实施部门:市城管局、市信息办等)
  二是建设基于基础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各行业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环保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城市防洪信息系统”、“水、电、气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小区三维景观系统”、“三维工程地质勘察数据库系统”、“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社区电子地图”、“WEB信息发布系统”等子系统,达成各系统在数据和功能上的统一和共享,实现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实施部门:市信息办、市国土局、市城建系统等)
  三是在现代服务业应用方面,联合运营商和SP,构建基于3G的IBS位置服务系统。该系统可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个性化定位服务,位置服务覆盖从普通的日常信息到针对某个用户群提供特殊服务,包括交通系统IBS应用、手持终端的IBS应用、个人的IBS应用以及行业应用中的汽车调度、物流管理、人员跟踪等。(实施部门:市信息办、市通信运营企业)
  四是在公众服务应用方面,重点建设和完善社会联动指挥与综合服务系统,该系统由城市基础平台、城市应急联动指挥平台、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组成,系统将为城市紧急救援、防恐反恐、突发事件处置提供强大的支撑手段,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提供决策依据;为公众提供一个文明、安全、便捷、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实施部门:市信息办、市城建系统、市交通系统、市旅游系统及相关公司
  (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升网上实时在线服务能力
  1、推进电子政务
  (1)目标任务
  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目标是:
  ①推进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应用,构建完善扬州市政务网络架构;
  ②建成政府数据中心,加大跨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加强协同办公,优化政府业务流程,提升在线服务能力;
  ③完善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务公开透明度,把服务延伸到每一个终端组织;
  ④加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加快完善与政府管理、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服务密切相关的重点业务系统,推进电子政务的应用;
  ⑤着力推进政府在教育、文化、旅游、商务四大领域的电子服务;
  ⑥完善政府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2)建设内容
  一是网络建设。整合、完善市级城域网层面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实现统一链路,上连省网下连县(市、区)政府,并延伸到乡(镇)、街办的“王”字型电子政务骨干网,横向连接市各业务部门,覆盖政府对公众、企业、部门、公务员的四种服务职能。重点推进新一代IP网络、无线宽带城域网建设,实现无时间、无空间限制的移动公务网络系统;逐步完善电子政务网、公众服务网、业务办公网、专业涉密网的层次结构和功能。
  二是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各部门建设实时动态更新的部门网页,并作为“中国扬州”组成部分与政府门户网站无缝组合。改进和完善网上行政办事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向企业和公众提供行政审批、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政策查询、资讯查询、业务咨询和在线办理等电子化行政服务;通过政务专网实现与市各职能部门、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网上互联,提高各部门网上协同办公能力,逐步建成网络化服务型政府。
  三是建立政府政务数据中心。将数据中心建成为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存储中心、数据管理服务中心、政府数据交换中心、公众数据交换中心,同时实施政府信息资源异地存储的安全工程,确保信息安全。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整合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四是完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实现110报警服务台、119火警台、120急救中心、122交通事故报警台、城建110、12345市长热线电话、以及水、电、气等公用事业应急求助等统一接听、统一客服、统一指挥调度功能,共享各种资源,实现跨部门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协调指挥,向公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五是“十二金”工程和交通、工商、外经贸、教育、科技5个业务系统建设。具体项目包括:
  a、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建设。根据国家和省市政府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实现办公业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透明公开的政务服务。
  ---完善网络系统建设,内网、专网、外网“三网”并进,提升整体功能。根据业务需求,逐步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实时、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数据库。
  ---深化应用系统建设。重点推进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系统、办公决策与指挥调度系统、共享信息系统、视频应用系统、政府应用的电子商务系统(政府采购、招投标、土地拍卖等业务的网上运作)、政府门户网站系统、公众电子政务服务等业务系统建设,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实施部门:市政府办牵头、市信息办、市政府网管中心实施,有关部门配合)
  b、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
  ---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市委、市政府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提供信息服务,增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驾驭市场变化,应对突发事件,总揽经济全局的能力。
  ---开发建设以统计数据和价格监测数据为主体构成的宏观经济数据库,包括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核心系统、宏观经济数据中心、重点应用支撑系统等三个子系统。(实施部门: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物价局等)
  c、“金税”工程建设
  ---国税系统按照金税工程三期的“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总体目标,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在省局统一制定的技术平台上,形成税款征收系统、征管监控系统、税收稽查系统、税收服务系统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在市局建立网管中心,数据信息集中处理;进一步优化完善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为纳税人和公众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远程在线功能。
  ---地税系统遵循一体化建设原则,建立“一个网络、一个平台、四个系统”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税务系统计算机宽带广域网,以市局为中心,范围覆盖全市的数据高度集中处理,功能覆盖各级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税收业务、决策支持、外部信息应用等所有职能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远程实时在线报税功能,方便纳税者。加快与市财政、社保局的联网步伐提高地方规费、社保费的征收效率。(实施部门: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人民银行)
  d、“金关”工程建设
  ---围绕海关和检验检疫业务改革,以需求为导向,按照“管理、运行、开发”三分离原则,规范建设通关系统、风险管理平台、物流监控系统和质检系统等主要业务系统,为海关执法服务。
  ――根据“江苏口岸大通关”平台建设规划,建立一个口岸各执法部门、外经贸管理部门、金融物流服务部门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与上海大通关平台联接,基本实现电子交易、电子通关、电子物流、电子支付功能,以及电子政务(包括网上申报审批)、电子签证、电子转单、电子监管、快速查验等功能,实现扬州辖区内各点与长三角地区的信息交换和多式联运信息服务。
  ――稳步推进加工贸易的联网监管,推动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实施部门:市口岸委、扬州海关、市外经贸局、市外管局、市边检站、市检验检疫局)
  e、“金卡”及市民卡工程建设
  加快推动各行业IC卡的应用,扩大IC卡在购物、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应用,加快推进非接触式IC卡二代身份证的换发工作,力求实行一卡多用,通过实施统一的市民卡工程,实现社会保障卡、医保卡、交通卡、公共事业交费卡、银联卡等的统一。推进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标签产业的发展及行业应用。(实施部门:市人行、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交通局、市旅游局、市建设局、市城建控股公司等)
  f、“金财”工程建设
  完善一期工程建设,完成预算管理系统、国库支付管理系统、收入系统中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工资发放管理系统、财政经济景气预测与分析系统及财政业务应用支撑平台的开发工作,完善系统运行所必需的网络、安全、维护等保障环境。2007年至2008年为工程第二期,完成“金财工程”标准代码系统、与各级预算单位、银行、税收等部门连接的外部接口系统等。牵头组织实施综合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税收征缴率和定税率。(实施部门:市财政局等)
  g、“金盾”工程建设
  启动“金盾”工程二期建设,完成三级网扩容及延伸终端建设,完善各项公安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公安信息综合数据库和公安综合信息警务平台。加强公安内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建立与警务流程紧密结合的信息采集维护机制和服务实战的信息共享机制。警员全面配置警务通移动信息终端,建设新型公安无线通信网和应急通信指挥车,加强社会全面治安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在动态环境下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全面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金盾”工程建设应用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建设人口基础数据库,实现人口基础信息的全面共享。(实施部门:市公安局等)
  h、“金审”工程建设
  建立“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实现市局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审计机关实施联网审计,建成审计信息网络平台;基本完成基础性审计资源数据库的建设;逐步按照审计信息化的标准和规划,开展审计信息化工作,使用审计署开发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省审计厅开发的江苏审计工具包,实施办公自动化管理。(实施部门:市审计局)
  I、“金保”工程建设
  ¬――“金保”工程是直接为民提供服务、为民排忧的重要工程,也是实现劳动保障事业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人为本,加快构建“三个一”的服务平台,即以12333“一个号”为标志的劳动保障综合咨询服务平台,以社保卡“一张卡”为载体的劳动保障事务办理及服务系统平台,以劳动保障网络“一个网”为支撑的电子政务平台。
  ――“十一五”期间进行3项建设,全面实现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管理、宏观决策四项功能。一是建立覆盖辖区内从业人员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实现“同人同城同库”;二是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网络系统,实现跨系统的信息交换;三是建设全市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卡工程,将发放范围扩大到全市劳动保障服务对象,将应用范围覆盖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领域,实现劳动者异地就业、养老、就业等劳动保障异地业务的办理。(实施部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j、“金农”工程建设
  ――“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市全面实现小康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政府为“三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化、农业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四大方面。从我市农村实际情况考虑,农业信息化的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市场供求信息和全国农产品价格信息。按照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增加投入,积极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体系,形成较完整的信息网络,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使农民及时、经济、准确地获得农业生产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和发展信息。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使农村人口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医疗服务。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在“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致富农民这个中心,主要进行5项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一是完善综合信息网站,以“扬州农业综合信息网”和“中国扬州――润扬农网”为载体,建立全市农业信息发布系统,扩展网络信息服务功能;完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区域特色网站;二是建立农业信息分析预测(预警)系统,整合农业产品市场行情报送系统,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开发农业信息应用软件,建设核心共享数据库,开展3S技术应用研究,在有条件的县市进行推广;四是依托乡镇农经站、农技站建立贯通市县乡镇的农业信息网站,重点发展10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培养100名农村信息服务员,健全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五是开通农业电视频道,设立一个覆盖全市的农业声讯服务台,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实用技能培训,为农民搭建致富平台。(实施部门:市农工办、市农林局、市气象局)
  k、“金水”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建立水利工程监测调度和维护系统,实现灵活调度,科学调度;全面建立防汛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实时监测、短期预报、专家动态决策;建设和完善各类信息采集系统,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加强雨情、工情、水情和灾情的采集和数据处理工作,提高流域洪水和区域洪涝的预测、预报、预警和应变能力;灌区等供水工程以实行计量供水为目标,逐步实现计算机联网;以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方式,在各管理单位与各级主管部门之间形成稳定的工程运行状况信息收集、传输的通讯网络和分析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优化决策,联网调控各水利工程的运行,以实现工程系统运行的高效协调。建设基于GIS平台的防洪辅助决策指挥系统,整合水利系统信息资源,实现内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处理、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水利信息化管理。(实施部门:市水利局)
  l、“金质”工程建设
  ――“金质”工程的核心内容是“一网一库三系统”建设。“一网”指支持“金质”工程应用系统运行的“质检软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一库”指直接为公众服务的“质检业务数据库群”,“三系统”是“质检业务监督管理系统”、“质检业务申报审批系统”和“质检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系统集中建设“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系统”、“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系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等。(实施部门:市质监局)
  m、交通系统信息化建设
  ――实施办公自动化、服务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建设完成上与省厅、下与各办事处及县(市、区)联通的网络。加快建设办公、监管、运营调度、稽查等业务系统,全面实现内部业务整合、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并实施与公安等部门资源共享。完善管理收费、稽查系统建设,推进便民服务,建设应用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实施部门:市交通局系统)
  n、教育信息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覆盖全市学校和教育机构,构建起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学校和社区相互联动的、开放的扬州教育信息网;建好扬州教育资源网站;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广大教师和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掌握互联网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基本形成网络教学模式;利用外部网络环境,使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对全社会开放,初步形成全市人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教育信息化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地位。(实施部门:市教育局系统)
  o、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全面完善工商部门业务系统建设,实现与政务专网的连接。重点建设经济户口管理系统,借鉴户籍管理模式把各类市场主体作为户口进行管理,通过网络把信息连接起来,每一个户口都有完整实时的信息记录,并为政府分析决策、信用平台建设、公众查询提供数据服务。(实施部门:市工商局)
  p、外经贸信息化建设
  ――以政府门户网站外经专页作为对外服务的窗口,实现市局与各县(市、区)外经贸网的连接,做到招商引资项目和相关政策的统一发布与检索查询,实现外经贸企业的审批、年检、申报工作的网上办理;部门内部实现办公自动化,通过与省厅和商务部的业务专线进行网上公文交换。积极组织实施“大通关”项目,力争赶上省内中等水平。(实施部门:市对外经贸合作局)
  q、科技信息化建设
  ――以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本市科技信息网络为主体,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科技信息网络的四项服务功能,即为科技管理、为领导决策、为基层和社会服务。系统建设突出三个重点,即丰富科技数据库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拓展网络服务功能。
  重点建设四个平台,即科技工作的政务平台、科技信息的服务平台、科技成果的交易平台、特色产业的宣传平台,总体建设应用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大力推动和支持制造业的企业信息化。总体建设应用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实施部门:市科技局)
  此外,继续积极推动卫生、体育、地震、气象、档案、司法、党务等各部门的网络建设,加快信息化进程。重点加快气象防灾减灾检测预报服务中心、数字地震台网等重大项目建设。
  2、推进社区信息化
  (1)目标任务
  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公务在社区的拓展、延伸和具体应用。发展社区信息化是推进政民互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驱动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网络系统,进行拓宽和延伸,建立符合扬州实际的社区信息化平台,将网络、通信、智能等技术及信息集成运用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通过技术推广和多系统的优化集成及信息综合应用,为市民创造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社会工作和生活环境,使社区成为老百姓的“数字乐园”。
  (2)建设内容
  社区信息化建设在广陵区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市推行。主要包括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便民服务系统两个方面:
  ――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建设“一个平台、一个网站、一个中心、一个系统”。
  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由街道居委会负责基础数据的采集维护,定期生成固定报表和统计分析报表,实现社区的日常管理功能;整合民政、计生、公安等部门公共信息资源,履行相关管理职能。
  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立社区综合管理门户网站,实现对社区信息全方位的采集、发布和管理,满足社区日常管理和市民信息查询等需要,并支持多媒体信息亭、网页登陆、手机上网等方式。
  社区信息化管理中心。建立集网络管理、系统维护、增值运营为一体的社区信息化中心,确保系统建成后高效、便捷、平稳地运行。
  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统一归纳、梳理社区日常管理办公事务,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同时集成公安、民政、计生、教育、环保等部门的社区业务管理内容,该系统实行模块化组件方式。
  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为居民提供数字化的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网上信息服务”为宗旨,积极推进社区组织、服务、文化、环境、治安、物业管理及社区经济的信息化建设,着力提高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社区便民服务系统”是通过城域网构建互动的诚信服务体系,开展社区人口管理、社会救助帮困、社区应急呼叫(治安报警、医疗急救、家政服务)、物业家政、同城电子商务、安全监控、订餐订货、爱心超市、志愿服务等,积极推动卫生保健、市民体质健康测试、法律援助、教育娱乐和社保卡、付费通等信息化项目在社区的延伸应用。
  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扬州实际,在五年中建造200座多媒体信息亭,在主要街道和乡镇建设100家社区公益性互联网文化服务平台――社区信息苑,使之成为居民的“数字新天地”,未成年人的绿色数字家园。(实施部门:市信息办、市邮政局、通信运营企业及有关部门)
  (三)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提升信息化对工业发展、城市经济的支撑能力
  1、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目标任务
  建设诚信扬州,是扬州经济社会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扬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十一五”期间需集中力量建设社会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推进社会诚信活动,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同时,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
  (2)建设内容
  构建全市信用信息公共平台。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多数由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掌控,信用信息商业化、社会化的市场条件和法规环境尚未具备,仅靠信用专业机构难以开展征信业务的情况,充分利用扬州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以改进、改造,构建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统一归集以政府部门为主的信用信息资源,既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又可充分发挥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信息一体化建设的示范作用。
  ---推动企业建立信用信息系统。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企业征信系统机制。采取先市区、后县(市、区)的建设顺序,由市工商管理部门牵头,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制订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目录”;人行建立并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市税务部门建立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将全部纳税人分为A、B、C、D四种类型,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综合海关、商检、质检、法院、公安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建设政府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交互平台,各有关部门的业务工作流程与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实时同步,使企业征信系统在公共信用记录归集和更新维护、商业信用记录的社会化采集和发布等方面形成良性机制,促进电子政务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得到有效延伸。二是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健全企业信用数据档案,形成前期管理的企业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管理的债权保障机制、后期管理的应收帐款管理和回收机制。筹建并开通《扬州诚信网》,“十一五”期末全市lO0%的大型企业和80%以上的中小企业普及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企业信用台账,设立信用管理岗位,不断提高企业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是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基础。市人民银行实施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全面、完整、及时、真实记录居民信用的征信体系,扩大个人征信系统覆盖范围,由信用卡、消费信贷、大学生助学贷款、个人租赁等领域扩大至两位数,开拓个人信用产品种类,从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评分增加到10个左右,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工商、税务、公共事业服务等部门相应建设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建立并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逐步出台地方相应管理办法,形成完善的诚信体系规范管理与制度框架;推动市场监管、行业管理、要素市场、企业等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征信服务机构,加强与国内外征信机构合作,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信用服务业态。
  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可有效解决电子商务应用的瓶颈,促进金融、商贸、物流、消费领域和全社会信息化进程。(实施部门:市经贸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
  2、推进电子商务
  (1)目标任务
  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驱动主体,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未来经济运作方式的发展方向。“十一五”期间,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遵循“市场导向、企业推进、政府监督”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至2010年,全市社会商品销售总额中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到25-30%左右。
  (2)建设内容
  ---分类开展电子商务所必须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筹建全市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数字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体系;工商、物价等部门探索改善管理方式,健全电子商务管理体系。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大中型工业企业和有条件的小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网络和信息系统,建立自己的互联网站,大中型商贸企业建设涵盖购、销、调、存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打好基础。
  ---以发展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 to B)为重点,引导全社会电子商务活动有序进行。以大型企业为龙头,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系统,把供应商和销售商通过互联网连为一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选择重点行业或具有大宗贸易的行业,建立专业化的网络平台,推动网上交易;积极引导面向中小企业的中介性商业网站的建立,鼓励推动传统企业、中小企业与网络企业的结合,开展网上交易,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同时开展企业对个人的各种网上交易方式。
  ---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为了引导全市的电子商务活动健康发展,需要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协调机构,承担全市电子商务的业务、技术、法规、规划等工作。(实施部门:市经贸委牵头,市商贸局等配合)
  3、分阶段建设扬州物流信息平台
  (1)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扬州港综合物流园区”、“仪征石化物流园区”、“扬州城北联运物流园区”等三个一级物流园区和“江都砖桥物流园区”、“高邮开发区物流园区”等二级物流节点。根据规划建设全市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主体为政府、物流园区经营者和相关物流企业。
  (2)建设内容
  集中力量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系统,重点建好三个平台:一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各类用户提供WEB浏览、信息查询、信息发布等功能;二是共用基础平台,这是整个物流信息平台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EDI电子数据交流系统、GIS/GPS车辆跟踪定位系统、结算支付系统。为成员客户提供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应用功能;三是物流作业平台,为各物流企业用于自身物流业务操作和管理,包括条形码数据采集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配送管理信息系统等。(实施部门:市发改委、市开发区、市交通局、市交通投资公司等)
  4、推进企业信息化,构建中小企业在线服务平台
  (1)目标任务
  依托政府推动,充分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快速推进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向协同商务、系统集成和企业创新方向努力,引导企业将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应用带动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方法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和双赢机制创新,实现研发、制造、管理和过程控制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争取30-40%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信息化。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有限、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缺乏专业IT技术人才的现状,加快构建中小企业在线服务平台,采取以硬件/软件租用模式为核心的IT 外包服务,让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和投入风险得到专业、先进的信息服务,使之成为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捷径。
  (2)建设内容
  ――建设“蓝色信息快车”(BIE)企业信息化平台。由政府与有关网络运营商、应用软件开发商三方合作建设,共同打造一个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新模式。
  ――采取在100个企业先行试点,后全面推广的方法。“蓝色信息快车”以应用为中心,统一提供并管理应用软件,包括提供无缝服务、硬件和软件、集成和测试、网络安全等服务。企业只要注册和交纳少量的月租费就可得到包括企业邮箱、短信服务、OA、企业资源管理等完善的信息化服务。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推广CAD、CAM、ERP、SCM、FMS等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重构企业的过程管理、物流和资金流管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标杆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是企业确立具体先进榜样,解剖各项指标,不断向其学习,发现并解决企业自身问题,赶上和超过它的一个持续渐进的学习、变革和创新过程。在大中型企业中由点到面进行推广。(实施部门:市经贸委、市信息办、通信运营企业等)
  (四)发展信息产业,提升支柱产业制造与创新能力
  1、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抓住全球IT产业结构调整机遇,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以发展为主线,实施信息产业赶超战略,着力培植、完善信息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信息产业制造、开发和配套水平;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需促用,以用促建,加快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打造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市向信息产业大市、强市转变,使扬州成为全省有影响的信息服务业大市和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制造、加工、出口基地。
  至2010年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70亿元,占GDP的10%。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10-300亿元,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10亿元。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等部分主要关键技术和整体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型产业转变,技术进步由引进为主向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创新为主转变;企业组织结构向集团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区域结构向相对集中的基地化、产业带转移,形成省级微电子基地、开发园区基地。
  2、建设内容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六大门类电子信息产业,加快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融入沿江、沿沪宁线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实现跨越式发展。
  ――微电子产业。以现有3-8英寸芯片生产为基础,向多晶硅材料、上游多晶硅锭和化合物半导体生产、IC芯片设计延伸,引进发展其下游的制造、封装、测试等,大力发展片式半导体器件、声表面波器件、低压电极箔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及基础材料产品,依托微电子技术引进和组织各种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光电产业。重点发展LCD、TFT显示和发光器件、光通信、光电器件类以及太阳能光伏产品,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在TFT平板显示领域,跟踪大尺寸玻璃基板技术,做大后道的同时,积极引入高水平外资企业投入前道生产线、密切关注OLED、ELD、VFD等显示技术的产业 化进程。重点突破太阳能光电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打造中国扬州太阳能之都。
  ――线缆产业。在现有石英光纤和新型聚合物光纤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全光传输电缆、聚合物光纤及特种电缆,加快开发数据和高低压电力传输共用新型网络电缆,开辟汽车电缆新领域。积极延伸产业链,重点开发市场需求量大的高压电缆件、低烟无卤套料等电缆原辅材料。
  ――网络与通信设备产业。立足已有军工通信技术与产品优势,发展保密机、激光测距仪、智能公用电话系统、移动通讯直放站、军工电子、手机等通信产品。抓住下一代网络(IP V6)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契机,开发市场需求的无线市话、数字集群等网络系统及终端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以扬州金属材料工程中心为主体,加快数控伺服系统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控制芯片和系统模组研究与开发,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数控板材柔性加工生产线、小型数控加工中心;加快发展机电一体化的环保设备和电动工具产品,高效节能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中能双光子医用直线加速器、彩超、CO2激光手术刀等医用电子器械产品,数字化的饲料、粮食大型成套加工设备。积极配套发展汽车电子工业、船用电子设备等产品。
  ――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抓住数字技术改变家庭生活的机遇,重点发展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顶盒等数字化视听产品。
  (2)软件产业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建设扬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中心,至2010年,初步建成环境优美典雅、技术特点明显、配套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优秀人才集中、具有长远发展空间的软件技术研发、生产和产业化基地。软件创业中心分三期进行:第一期2006-2007年,完成“七通一平”等基础工程,建设扬州市数码大厦、软件技术学院和适合软件生产单位需求的主要设施,包括千兆数据通信网络、公共软件开发平台、综合服务设施等;第二期2008-2009年,依托大型软件企业,联合外地和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初步建成扬州软件孵化中心、软件测评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软件研发、制造的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开发、生产软件产品,形成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中心的雏形;第三期2010年,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产业集聚区,提高软件创业中心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尽快成为全市软件发展重要载体和高新技术辐射基地。
  ――重点发展应用软件、支撑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依托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的应用示范,以产业化为重点,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建成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行业应用软件、数字艺术软件和数控机电应用软件的特色软件制造基地。重点开发应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社会管理的软件技术和产品,突出GIS的二次开发应用;积极开发电力、电信、农林、金融、税务、教育等行业系统的应用软件,以适应城市数字化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发展信息玩具,在扬州长毛绒玩具中加入嵌入式软件,使静态玩具变为智能玩具,提高玩具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成为传统玩具的新亮点。
  ――努力将市开发区省级特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软件园建设融为一体,打造软硬呼应、互补态势,形成有利于凝聚人才和资金的区位优势,辐射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发挥扬州的教育与人文优势,创造条件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着重发展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和数字娱乐产业。按软件产业化要求,制订发展规划,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公司市场化运作,引进网络游戏厂商,生产制作“绿色网游”、“民族网游”产品,使扬州逐步发展成国内游戏产业的运营中心、数据中心、客服中心。
  ――设立软件发展资金,鼓励并推动软件企业开展ISO9000和CMMI、PMM等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工作,提高软件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和水平。争取有1-2项产品成为国内知名品牌。通过软件认证企业达50家,通过软件认证产品¬¬¬¬100个。
  ――推行软件业“联盟化、集团化”运作,鼓励由软件行业协会或重点软件企业牵头,建立软件企业联盟,提升我市软件业整体承接能力,积极发展软件外包业务。
  ――推动软件服务业的发展。软件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及时、完善的服务,及时完善的服务又会推动软件业的进一步发展,软件服务成为软件业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目前软件服务的市场需求是软件产品的两倍。“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发展信息系统集成、ASP、信息系统咨询与评估、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信息系统检测、数据加工与处理等服务。
  ――营造良好环境,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进一步贯彻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对国产软件产品可享受退税等优惠政策,相关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对于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软件产品和用于信息化工程项目时,在同质同价的基础上应优先采用本地软件企业的产品,大力扶持本地软件企业;开展智力引进工作,注意引进软件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软件产品的层次和竞争力。“十一五”期间软件业产值达50亿元。
  (3)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具有产业复合性强、关联度高的特征,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强带动作用。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态势,主动抓住宏观经济调控的机遇,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构建完整的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发展通信业务网,提升网络带宽和技术水平。加快建设宽带无线接入和FTTH(光纤到户)接入,推动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通信网和IP电信业务,拓展增值服务。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积极开发政务、商务和公共信息资源,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科教文卫信息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金融保险及社会信用服务信息系统、社区信息服务系统等六大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快信息资源开发产业化进程。大力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导向的图书文化、出版、游戏、影视等生活性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
  ――扩大信息服务的领域,开拓服务门类,重点发展工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经贸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科技信息服务、企业营销以及面向集团服务的呼叫中心、数据中心、客服中心等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产品市场建设,在市区新城和县(市、区)根据需要,重点建设一批信息产品市场,使我市成为苏北地区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中心。
  ――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实施传统信息服务业的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做大信息服务市场的规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推广网上查询,网上预订,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
  ――发展社区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立“扬州市民呼叫服务信息中心”及呼叫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方便、多样、快捷的便民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优化社区人居环境,创建绿色、安全、和谐的文明社区。
  ――鼓励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学他人之长,创扬州之新,在创意中寻找商机,开辟信息服务业的新空间,创造新模式,在个性张扬的时代,信息服务业务需要不断地创意延续,新型业务模式的打造和营销方式上的创新。一项创意往往能拓展一个大产业,创新和变革已成为服务业成功拓展的基本手段。鼓励激发有质量的创意,在内涵和外延上完整打造有价值的文化品牌,以新兴业务撬动信息服务业的市场。
  ――打造培育扬州IT商圈。以市区文昌中路的银河电子城、火晶数码广场、宏图三胞数码卖场、金鹰国际数码港4大商业项目为核心区域,构建IT新商圈,使之成为扬州的“珠江路电子一条街”。
  ――发挥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优势,集聚多种资源,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借智借力,用新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与江苏一德集团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总体统筹合作伙伴;加强与中电集团、沈阳东软等合作,使之成为产业合作伙伴;加强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天夏科技等单位技术研究的合作,开发本地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短、平、快软件产品;加强与新浪、金山、中国互动游戏等内容服务企业的合作,吸引他们落户扬州。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宽带数字通信网络能力
  1、目标任务
  继续完善和加强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准、大容量、覆盖全区的城市信息化高速公路,构造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承载平台,保持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先优势,提高扬州成为省内重要通信枢纽的地位。积极推进基于整个现代IP技术的“三网融合”,促进信息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社会共享。
  2、建设内容
  (1)加强通信网络建设
  ――跟踪新一代光传输技术,采用密集波分复用、光分插复用和光交叉连接等先进光传输网络技术,完善主干通信基础网络设施,扩大通信基础传输网规模容量。
  ――适时建设3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推进移动网络由窄带向宽带转换。重点发展以IP技术和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无线宽带广域网和无线宽带城域网,向集语音、数据、视频通信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通信发展。
  ――加快城市小区信息化网络建设,通过ADSL2+、宽带无线局域网接入及小区光纤五类线接入布线方式,突破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积极推进小城镇的网络建设。
  ――优化整合传统通信网络,进行智能化改造,发展IP电话,开发推广呼叫中心、虚拟专网、固网短信等增值应用。
  ――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网和校校通等应用网络平台,整合构建一体化的、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信息技术和资源应用平台,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采取积极措施,加强集中协调,促进实现“三网融合”,使通信网、视频传输网和数据网共用宽带,业务融合,形成交互式网络社会架构。积极推进运营商互联互通,实现本地信息同城交换。(实施部门:各通信运营企业、市信息办)
  (2)抓好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作建设、加强管理的原则,抓好集约化信息管(杆)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管线网络。适时组建基础通信管道公司承载或制订相关政策,对基础通信管线实行集约化建设模式。
  (3)加快数字有线电视建设
  ――2010年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由2005年的77万户增至92万户,平均入户率由61.6%增加到81%,其中农村入户率由53.7%增加到75%以上。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市后县、先城后乡、审慎试验、整体平移原则,加快全市有线数字电视建设,2006年基本完成市区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过渡,2010年前完成全市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数字电视用户达到70-80万户。(实施部门:市广电局)
  (4)建设和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实现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提升无线电行业监管力度。(实施部门:市无管办)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县(市、区)的信息化工作机构,完善信息化工作责任制和配套职能,进一步理顺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和调整信息化管理体制。在各级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探索建立信息主管制度,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定,各级政府任命本机关的首席信息官。加强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在市信息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做好各重点系统、重点项目的建设规划和实施。发展机制先进、功能健全、操作规范的信息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沟通协调、咨询服务、公证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各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加快信息行业服务社会化进程,形成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行业自律机制和中介服务市场,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设立市政府信息化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其在战略决策、宏观规划、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评估论证、咨询和推介等作用,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信息化发展形势监测和统计分析,制定信息化发展年度计划,做到总体控制,动态协调。
  (二)优化信息化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信息化建设和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推进依法治业。以行业管理、资源管理、市场秩序、项目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为重点,适时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条例和规章、制度,如“扬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信息资源管理办法”、“政务信息公开办法”等健全扬州市信息化法规体系。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与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资源共享政策、信息公开政策、保障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消费政策、吸引和激励人才政策、分配政策以及其他有关政策,并落实到位,优化信息产业发展环境、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信息文化传播环境和信息人才培养环境,促进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顺序,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市信息化标准体系,确保信息流通顺畅、规范、有序。
  (三)建立信息化投融资新机制
  加快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接轨、适合本市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投融资新机制。市、县政府加大信息化的引导性投入,市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发展信息化。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化专项资金的使用机制,保持财政一定投入的支撑作用,分为建设资金、扶持资金、引导资金、奖励资金四块,使有限财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市、县科技部门要从三项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信息技术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资、多形式运营。建立支持创业的投资体系,支持关键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产业化及试点。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拓展银行、证券、募集、风险投资等多种投融资渠道。对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积极创造条件纳入国家和省的试点,争取扶持。积极推行社会投资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外包建设和运营模式。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在扬州信息产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组织开展信息化建设专项招商活动,吸引外资、民资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同时,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开放有关信息资源领域,由企业投资设备和维护系统,政府给予相应的增值业务权,收取相应费用。
  (四)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依法对重要的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切实保证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加紧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系统。加强公共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增强对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控制能力,确保安全,维护网络公共秩序。加快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的建设,形成信息安全快速响应机制,提高本市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信息安全持证上岗等制度;加强对信息网络和信息产品的监管,落实安全检测和认证制度。新建或改建的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必须配套建设信息安全子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五)建立新型战略合作机制
  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事情需要创新,需要积极探索和协调。由于政府、企业对新技术、新成果了解不充分,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够,缺乏专门人才,必须与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系统工程、咨询服务方面的国内外的研究机构、著名企业建立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方面,我市将以科技部863项目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系统、清华、北大等科研院校以及国内知名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六)加大信息化普及和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体,加强信息化宣传和普及教育,强化政府的导向和示范效应;定期举办信息化论坛、信息技术展览、成果示范展览、网络节等大型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应用的良好氛围,努力缩小信息知识领域的“数字鸿沟”。与新闻媒体合作,定期办好“数字扬州”信息化专版。制定更加有利于吸引信息化人才来扬州创业的政策措施,以优惠的条件引进各类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特别是要引进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熟悉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构建信息化人才的创业创新舞台。调整高校相应的专业设置,扩大信息化相关专业的办学规模和比重,争取与国内一流大学联合在扬办学,培养一批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等专业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人才能力评估、使用、晋升、分配等激励机制,促进人才的自身价值体现和事业的发展。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积极跟踪国际信息化新技术、新趋势,邀请国内外IT业专家来扬举办国际研讨会和专题讲座,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六、重点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市信息化重点项目共分为七类,总投资250亿元。其中电子政务类以“12金”工程项目为主导,全面推进政府和公共部门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管理现代化水平,项目总投资2亿元;数字城市类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综合管网管理平台、房产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等为主导,构建城市级基础共享信息系统,推进社会信息的交换和共享,项目总投资2亿元;信息服务业类以社区信息化平台、联合征信系统、“市民卡”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教育信息互动平台等为主导,推进与城市信息化建设互动发展的扬州特色信息服务业发展,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设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和市级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电子信息制造业紧抓省发展沿江信息产业带的契机和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向长三角地区加速转移的机遇,重点发展光电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家电、通信设备、电子新材料等,项目总投资200亿元;通信基础设施类重点建设基于IPV6等新技术的宽带有线城域网、宽带高速无线城域网等,总投资36亿元;软件产业以建设数字产业社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特色软件,重点推进数字城市建设成果的转化推广,总投资6亿元。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62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