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07-08 生效日期: 2011-07-08
发布部门: 郑州市政府
发布文号: 郑政[2011]5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郑州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部分郑州市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三部分郑州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郑州市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八日

  


  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郑州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关键时期。为指导和推动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郑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现制定《郑州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各级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推进科学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促发展、保民生为落脚点,结合《郑州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具体部署,圆满完成了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一)多渠道扩大就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就业。5年内,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人数约63.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农业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提高。全市累计有18.5万下岗失业人员和7.18万“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全市累计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6.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64万人次。

  (二)广泛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者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了以职业能力建设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发工作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合格技能人才。一是重点依托技工院校教育,加快各类技工院校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统筹规划,将市属10所技工学校合并成立5所技师学院,进一步整合了技工院校资源,目前5所院校在校生达到2.3万人,占全市技工院校的40%。二是通过巩固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多元化、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培训网络体系,我市技能人才总量不断增长,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据统计,我市企业技能人才总量为30万人,其中,初级技能人才5.2万人,占技能人才的14%;中级技能人才20.1万人,占技能人才的67%;高级技能人才5.7万人,占技能人才的19%,高级技能人才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了3.51%,比原来提高了近一倍,较好地减轻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需求的压力。

  (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6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89.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5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为253.1万人。一是不断加大基金征缴力度,确保基金运行平稳,截止2010年底,全市社保基金滚存结余122.37亿元,确保发放等社会保障的基金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全市“两个确保”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确保了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保险费代缴率均达到100%。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三是通过一线督导、管控结合等措施,完善现场和非现场的基金监督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四是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全市初步建立了养老、失业、医疗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9月,根据国家、省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我市研究出台了《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了与国家新农保政策的对应衔接。郑州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实现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转轨,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累计支出失业保险金12.84亿元,拨付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7亿元。培训失业人员11.89万人(市本级8.88万人)。全市有8.26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市本级6.50万人)。
(四)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工资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企业调整工资水平发挥了主导作用。以“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2010年末,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2779元,是2005年末的近2倍。机关、事业单位2006年开始进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同步考虑,分步实施,制度入轨,逐步到位”的工作步骤,首先是基本工资部分全市实行统一的工资标准,同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行“阳光工资”,事业单位也在规范津贴补贴基础上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国家在收入分配制度框架内进行宏观调控,各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当调整地方津补贴水平,我市机关事业人员工资水平有一定提高。

  (五)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劳动监察和社保稽查执法力度,加强了劳动争议仲裁能力建设。一是积极构建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郑州市社会保险稽查大队和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中心。全市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机构不断加大执法力度,首创了社保多险种统一稽查体制,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大力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查处了大量劳动违法案件,责令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做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和执法模式试点工作。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科学管理的新的监管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积极作用。坚持把调解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让“重调解、慎裁决”落到实处。

  (六)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紧围绕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目前,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业务专网已初步形成,数据中心集中管理了全市社会保险基础信息和业务数据,并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实现了共享利用。结合各险种实际情况,稳步推进了统一的五保整合工作及应用平台建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社会保障卡等应用系统正处于广泛调研中,为下一步的开发完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对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数据的实时动态维护,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服务范围不断拓展。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将保持高速发展,社会变革持续深入,民生问题的结构化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有利条件

  1.民生问题进一步得到重视,党和政府更加支持和关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要求各地发展要高度重视保障民生。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指出在推进中原崛起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同时,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考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为今后5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给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强力支持。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的总体态势持续平稳向好。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郑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目标,我市将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大发展,从而为保障民生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工资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企业调整工资水平发挥了主导作用。以“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形成。2010年末,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2779元,是2005年末的近2倍。机关、事业单位2006年开始进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同步考虑,分步实施,制度入轨,逐步到位”的工作步骤,首先是基本工资部分全市实行统一的工资标准,同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实行“阳光工资”,事业单位也在规范津贴补贴基础上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国家在收入分配制度框架内进行宏观调控,各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当调整地方津补贴水平,我市机关事业人员工资水平有一定提高。

  (五)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劳动监察和社保稽查执法力度,加强了劳动争议仲裁能力建设。一是积极构建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郑州市社会保险稽查大队和郑州市劳动保障监察举报中心。全市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机构不断加大执法力度,首创了社保多险种统一稽查体制,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大力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依法查处了大量劳动违法案件,责令用人单位补签劳动合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做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和执法模式试点工作。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科学管理的新的监管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积极作用。坚持把调解作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让“重调解、慎裁决”落到实处。

  (六)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紧围绕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目前,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业务专网已初步形成,数据中心集中管理了全市社会保险基础信息和业务数据,并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实现了共享利用。结合各险种实际情况,稳步推进了统一的五保整合工作及应用平台建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社会保障卡等应用系统正处于广泛调研中,为下一步的开发完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对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数据的实时动态维护,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服务范围不断拓展。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将保持高速发展,社会变革持续深入,民生问题的结构化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有利条件

  1.民生问题进一步得到重视,党和政府更加支持和关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出“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要求各地发展要高度重视保障民生。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指出在推进中原崛起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同时,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考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为今后5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给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强力支持。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的总体态势持续平稳向好。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郑州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战略目标,我市将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大发展,从而为保障民生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度完善、管理科学、体系完整、水平适度、运转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养老保险。始终坚持以扩面征缴为工作重点,到“十二五”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3万人,年均新增8万人。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完善我市跨地区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和操作规程。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扩大农村参保人数。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研究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原“家属工”、“五七工”、失地农民和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等养老保险问题,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社保经办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提高社会保障服务层次。(2)工伤保险。继续抓好《工伤保险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符合我市实际、制度完善、运转高效的政策体系,基本实现有较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都参加工伤保险的目标。结合实际,明确部署,加快推进老工伤问题解决和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进一步探索完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研究拟定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管理办法,力争将符合政策规定的事业单位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范围。到“十二五”末,预计我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77.3万人、农民工参保36万人。(3)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到“十二五”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5万人,参保率达到90%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全市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规范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机制,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4)失业保险。进一步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起覆盖我市行政区域内除公务员之外的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资金三方合理负担,失业保障与再就业紧密结合,管理服务社会化,以及失业保险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位一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失业保险体系。逐步实现全市失业保险统一费率费基、统一基金收支管理、统一业务经办、统一待遇标准、统一经办机构人员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失业保险与就业统一管理的工作体制,扩大参保范围,力争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1万人,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

  3.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坚持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加强劳动合同管理,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劳动用工和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共决、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在有效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工资分配的规范、指导、调控和监管,实施积极的工资政策,切实提高普通职工工资水平,促进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相协调,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实现公平分配。

  4.进一步推进基础建设。以全面提高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在“金保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全面实现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信息化,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科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新的监管模式。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处理工作,大力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建设,建立完善市、县(市、区)两级劳动仲裁机构,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强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法制宣传,依法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业务经办机构人员培训,提高政策、业务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各项业务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标准和效率。
四、“十二五”期间重大建设项目(一)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扩大就业的主要增长点。继续推动全民创业工作开展,要继续制订出台创业优惠政策,继续推进“万民创业带就业”活动,做好创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和发放。“十二五”期间,全市预计投入1亿元,建成16个以上创业孵化园创业基地,各县(市、区)都要规划建设1个以上的创业孵化基地,对进入基地的创业者,在一定期限内提供办公设施、办公场所,免收相关费用。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企业吸纳就业,力争5年内扶持5万创业者,至少带动25万人就业;私营企业由7.5万户增加到15万户,个体工商户由23.8万户增加到32万户,带动100万人就业。

  (二)推进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市级统筹建设。实行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在企业养老保险业务省级统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七个统一”,即统一社会保险费征收,统一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统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统一经办业务流程,统一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统一社保基金监督,从而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政策、统一标准,优化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效率,提高基金的抗风险能力。要紧密结合郑州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五险合一”市级统筹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五险合一”市级统筹工作进程,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我市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市级统筹。

  (三)加快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设施立项及开工建设。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目前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已近500万人(按单险种累计计算),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分散、临时办公场地状态,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办公场地和服务设施。根据原国家劳动保障部《关于加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10号)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3号令),加快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设施立项工作,“十二五”期间完成工程建设,将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中办公,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快社会保险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实现社会保险业务“一站式”服务。

  (四)稳妥有序地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和应用。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项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体系提供有力支持。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劳动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应用,加大发卡力度,扩充发卡人群,不仅要配合跨地区业务协办的开展,实现社会保障卡的跨地区通用,而且要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和管理,扩展卡的应用领域,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以便更好地推动社保卡建设。

  (五)进一步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十二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需求不断增加,覆盖人群由城镇从业人员向城乡全体居民扩展,机构改革对系统整合和融合提出新要求。在“金保工程”一期圆满结束的基础上,二期要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实现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全程信息化。创新业务模式,推进一站式服务。加快城乡一体化、业务财务一体化步伐。推动市内、省内、跨省异地业务经办模式的研究。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医疗费用异地结算等跨地区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社会保障方面,紧跟新医改、新农保、转移接续等几项重大政策的出台,做好信息化的支持工作。适应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融合,提出解决方案,并重点加强公务员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应用。全面开展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加大联网数据采集力度,推进监督决策等数据应用。在基础设施方面,除继续加强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外,突出社保卡体系、容灾体系、ca体系等基础建设,为“一体化”创造技术条件。

  (六)继续推动郑州市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工程建设。郑州市容灾备份中心建设是在就业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障各险种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国家金保工程网络建设要求,对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业务信息及重要资料数据进行容灾备份,用以防范在重大灾难、战争、不可抗力因素等造成的对资料数据的破坏滞后的灾难恢复工作。同时,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拟将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成为部、省、市三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统一的灾备系统。通过容灾备份中心的建设,加快实现本市信息共享,建立安全可靠、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以网络为依托,重构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加强对本市数据资料与劳动力市场数据的安全保障,实现对劳动保障经办业务全过程的管理,为“金保工程”实现宏观决策、基金监督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安全技术支持。目前,容灾备份中心一期工程已经结束,完成投资1977万元;二期工程包括备份中心机房建设、一期遗留工程、室外变配电所设施等,正在稳步推进之中,计划投资为3200万元。
(七)实现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根据人社部《关于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135号)和《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有关事项的通知》(人社监司便函〔2010〕5号)要求,2010年二、三季度我市随省本级在全省率先安装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并逐步进行联网应用。我市各县(市、区)的联网应用,纳入“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完成,逐步实现对基金风险事前防范、事中预警和事后问责的信息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保基金的安全管理将实现新跨越。

  (八)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为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的监管,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我市逐步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下简称“两网化”)管理体制,即对劳动保障监察管辖区域实行网格化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基本信息数据库,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用工监控网,建立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信息联系和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由被动反应式向主动预防式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的步行、眼看、手写的经验式,向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监管模式转变。我市作为全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试点城市,这项工作在前两年调研探索的基础上已取得了突破,管城回族区、新密市的“两网化”建设经验,得到了国家劳动保障监察的肯定。“十二五”期间,我们应当抓住有利时机,持续推进。

  (九)改扩建12333系统。搭建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是按照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设指导性意见》的要求设计开发。系统将接入功能、导航功能、自动语音查询功能、人工座席服务功能等多项功能紧密联系起来,为老百姓提供了了解政策、维护权益、反映问题的窗口,深受老百姓欢迎。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拨打12333服务热线。根据群众使用的意见反馈和工作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计划对12333服务机型改扩建,改扩建后的座席数量将达到100个,并且实现24小时人工服务;可以实现利用个人账户查询各项社会保险数据信息、电话办事、电话调查、舆情反馈等;工作场所面积2000平方米。提高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高效、便捷、合理的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更加广泛地收集社情民意。
五、“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继续深入推进就业工作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就业。落实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就业目标任务,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实施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就业。保障就业专项资金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能。重点保证各项就业政策补贴、小额贷款、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等相关资金的支出。完善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等政策,简化优惠政策审批手续,坚持集中办事制度,加快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各项补贴的落实。

  2.推动全民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推动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合理运用创业专项资金,确保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大力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管理,扩大创业培训范围,严格创业培训工作程序,确保创业培训质量。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积极筹措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扩大发放规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任务的落实和到期贷款的及时回收。结合大学生村官创业、千村万店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妇女创业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县(市)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强化公共创业服务。健全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建设。组建创业辅导专家队伍,建立创业项目库和全民创业服务网站,推动创业孵化园区和实习基地建设。
3.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系统,实现就业信息省市及县(市、区)的有效对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使就业服务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形成公共就业服务的全覆盖、均等化。开展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开展“春季就业援助”、“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

  4.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深入高校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形势报告和职业指导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求职能力。搞好专场招聘活动。积极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组织企业开展专场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加强与全国知名高校的联系沟通,签订合作协议,和高校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引进我市急需的紧缺专业毕业生。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结合扩大内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基层就业空间,开发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进社区、服务农村”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完善对项目期满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

  5.统筹做好“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工作。积极开展“4050”人员、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人员的专项援助活动,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并落实好有关补贴政策。实施“零就业家庭”专项援助计划,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每年开发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统筹做好其他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妇女、复员退伍军人就业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台港澳居民在郑就业管理工作。

  (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1.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随着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认识逐步提高,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研究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原“家属工、五七工”和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实行目标管理,把任务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加强社会保障稽核清欠,建立专项公示制度和企业参保缴费诚信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我市跨地区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和操作规程。根据国家、省有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精神,完善出台《郑州市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暂行办法》,探索建立“补偿+分配+保障+就业”的新型保障模式,确保失地农民的保障和生活问题,实现“可持续生计”,完善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

  2.工伤保险。继续贯彻实施《郑州市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以高风险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保工作。加强对事业单位参保情况的调研,研究制订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积极发挥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切实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加大解决“老工伤”问题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力度。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老工伤”人员情况调查,推进“老工伤”问题早日解决。抓紧起草市级统筹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按照“六统一”的标准,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试点。抓紧研究制定工伤预防费提取、使用、管理、监督办法和制度,探索制定工伤康复价值评估、康复过程监管、康复效果评价等工作制度。

  3.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做好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在校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基本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问题。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按规定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提高报销比例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完善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强化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发挥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的制约作用。推进医疗费用付费方式改革。做好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探索异地就医费用实时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完善医疗保险体制机制,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实现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共同发展。
4.失业保险。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统筹层次。政府在推动企业用工制度改革和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总结完善特殊时期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特别是预防失业功能的政策措施。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政府积极探索失业保险对促进再就业的有效办法。加强失业保险服务和就业服务的有机衔接;及时进行就业失业登记,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失业人员在技能、心理方面提高竞争就业的能力;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投入;通过直接组织培训和政府购买成果的形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1.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继续完善劳动用工管理专用系统,巩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立全市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对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管理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推动三方机制向县(市、区)级延伸,扩展三方机制的职能,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规范协商程序和办法。深入推进“彩虹计划”,进一步完善集体合同制度。解决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

  2.完善工资形成机制。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新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促进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面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作用,在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建立工会组织,同时提高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能力,提高工资集体协议的质量。进一步加强行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等三项政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全面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

  3.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坚持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等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强化日常巡视检查、举报专查和年检。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用工监控网,建立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信息联系和监控管理平台。通过举办用人单位负责人和劳资干部培训班、开展“送法上门”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保障服务等办法,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帮助用人单位规范劳动保障行为,处理劳资纠纷、化解矛盾。

  4.巩固社会保险稽查制度。以《社会保险稽查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构建市县两级规范统一的稽查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征缴稽查工作,扩大社保覆盖面,强化社保基金征收,维护劳动者社保权益,保障社保基金安全完整;加大以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保待遇支付稽查工作,保障各项社保基金合理支出、减少流失;加大举报投诉案件查处力度,积极推进内控制度运行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重点解决群众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郑州市社会保险诚信评价监督制度》的要求,做好社保诚信评价监督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保诚信单位评审表彰长效机制的建立;加强社会保险稽查队伍建设,配备充实专业人员,增加各项稽查设备设施。

  5.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步伐。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是提高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效能的关键。根据相关政策推出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推进实体化进程。建立与企业、基层工会组织的联动机制,帮助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经常性的联络机制。劳动人事仲裁部门和规模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帮助规模企业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理顺企业劳资关系,提高调解能力和水平,努力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纠纷萌芽。开展劳动人事仲裁员和调解员培训,提高劳动仲裁队伍素质。

  6.加强劳动保障执法人员队伍建设。为适应劳动保障工作长远发展的要求,必须充分重视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一是从法学理论、监察执法技术、专业知识等方面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二是提高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公开公正的考试考核录用监察员、仲裁员,严把入口关,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三是进一步加强文明执法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教育执法人员按章办事、礼貌待人,提高执法人员的群众满意度。
(四)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

  1.加强劳动保障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里关于社会保障工作的各项指示,并结合有关精神,明确我市社会保障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流程规范有效,工作环节有据可依,使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专业化。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提高用人企业积极参保的责任感和职工的维权意识。

  2.深入研究政策,为优化服务功能提供智力支持。新的《社会保险法》将于2011年7月1日施行,这是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保险种的统一法律,将揭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有计划开展调研活动,深入研究目前我们现行政策的执行状况,根据新政策的修订,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同时,广泛学习全国其他统筹地区的先进做法,不断完善我市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为科学行政提供法律依据。

  3.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业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要根据各职位所应担负的职责、主要工作成果、所需工作技能及绩效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要以加强培训为载体,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和管理方式。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对照职能,贴近民生,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主题实践活动和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4.大力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结合“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五险”信息系统,推动全市联网。加强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与各经办机构间的联网,延伸至街道社区和重点乡镇。逐步开辟网上办事通道。不断完善12333服务系统,扩展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在服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上创新举措,进一步畅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实现业务互动,网络互联,信息共享。

  

  


  郑州市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对郑州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顺利完成这一时期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各项任务,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立足我市人力资源开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郑州市“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就

  1.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明显提高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式多样,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十一五”末,全市共有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15所,在校生14万,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5%。中等职业学校127所,其中国家级重点14所,省级重点2所,在校生30.26万余人,学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十一五”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万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35万人次,培训城镇职工30.6万人次,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培训再就业14291人次。“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7.01万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3.48万人。组织实施引进国外人才项目600多项,聘请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多人次,培训国际化、外向型人才750多人次,推动企业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工艺500多项,引智创造直接经济价值20多亿元。

  2.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十一五”末,我市从业人员469.3万人,人才总量120余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70余万人;专业技术人才67万人,其中,按学历分,博士生164人,硕士生1824人,本科生156000人,本科以下512012人,持有高级职称29396人,中级职称104865人,初级职称约535739人。企业技能人才总量为3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4.5%。

  3.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公务员选拔任用、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初步形成,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结构不断优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建立起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设施完善,适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军队转业干部得到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得到加强。(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队伍总体状况方面(1)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教育的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投入赶不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8%;部分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费得不到落实;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利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2)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我市从业者总体素质不高,高技术、高技能、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加上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够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到2009年末,没有经过系统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及以下)的比例为55.6%,初中及以下近30%。郑州市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表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或职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大学专科(含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本科研究生合计8.1%20.0%27.5%9.0%0.9%18.0%14.2%2.3%100.0%(3)困难就业群体就业状态不稳定。高校毕业生、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然存在,就业创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1)高层次人才短缺,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比例不高。截止2009年底,我市高层次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4%,60.4%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市区,乡镇、中小企业和偏远地区人才比较匮乏。在技能人才中,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较低。(2)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低,流失现象比较严重。郑州规模大、实力强、成长快的企业较少,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其产品科研含量较低,中高级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比较狭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经济条件与发达城市相距甚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的博士,在项目完成后流失率达到40%。(3)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缺乏,许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难以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少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难以招到合适的人员。“十二五”期间,初步预测我市技能人才缺口达20万人左右,其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高技能人才总量需求为15万人。

  3.公务员队伍建设方面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队伍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公务员队伍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和轮岗交流机制仍不够健全,公务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有待加强。

  4.高等人才教育方面市属高校整体办学实力仍然不强,与省属高校、先进地区同类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在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等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仍处于较浅层次,合作不够紧密,稳定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5.职业教育方面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重视基础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仍然存在。相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职业学校整体办学能力不强,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够密切。职业教育投资占整个教育资金的比重仍然很低,资金来源渠道也比较有限,且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三)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方针,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及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全面加速,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为我市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1.建设郑州都市区要求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要使劳动者素质满足郑州都市区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郑州市的跨越发展,对如何迅速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素质,把潜在的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今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一个严峻考验。

  2.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加速,我市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将更加激烈,特别是在培养和引进紧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专门人才方面的竞争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新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迎来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大潮,各类专业人才的数量、规格、层次、类型以及质量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各类专业人才的供求矛盾、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十二五”期间,在优化劳动力结构、引进和培养各领域急需专业人才方面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4.城镇化进程要求迅速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一方面需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增强农村技术培训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需要拓展城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职后教育功能,以确保农村转移人口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使之完成行业、职业的人力资本梯次跳跃。
二、“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人力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步伐,加强各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发展均衡、优势明显的人力资源队伍,为郑州市在中原崛起和郑州都市区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机制、配置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体制机制问题。

  2.坚持服务发展。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立足点,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3.坚持多元开发。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朝多元化趋势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多主体、多层次的潜在优势,拓展人力资源开发的空间。
三、“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是:为加快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服务,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建立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突出能力建设和市场有效配置,优先发展现代教育,加快开发企业和农村人力资源,抓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和各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努力实现人力资源总量有较大增加,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具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具体目标预测为:

  1.人力资源队伍壮大:从业人员总量达到525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6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27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5万人。

  2.人才结构优化: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控制在1:3:6以内;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

  3.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到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十一五”末的91%提高到95%。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70%。

  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2015年,我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以上。
四、“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

  (一)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现代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1)重视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机制,引导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快建设一批城市社区公办、民办幼儿园,积极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城乡居民社区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十二五”期间,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2)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基本解决城区大班额、入学难问题。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有同等水平的义务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加快研究规划宜居教育城。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计划,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满足社会需求。(3)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支持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积极推进职教攻坚计划,加快宜居职业教育园区和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深化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力。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的管理。重点建设2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强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保障,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到“十二五”末,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均稳定在18万人左右。(4)优化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稳步扩大规模,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大众化水平。推动市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科共建、合作办学、科研交流,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整体实力。支持郑州大学按照“985工程”标准建设,加大对在郑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快龙子湖、新郑龙湖高校园区建设,完善各高校园区的配套设施。支持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建设,加大对重点学科、重点科研方向(领域)的扶持力度,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到2015年,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5)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和岗位培训,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的继续教育体系。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开展继续教育。重视发展老年教育和女性教育。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
2.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坚持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统筹的农村教育发展方针,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设一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建设的专门人才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队伍。实施一村一名“农技”人才计划,到2015年每村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农技人才,总量达到2500名以上。实施一村(社区)一名“社工”计划,到2015年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名社会工作者,总量达到3000名以上。用5年时间,选派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到2015年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全市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2300名以上。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生产实践等方式,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大政策、技术、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兴业,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网络体系。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继续推进农民工“平安计划”的实施,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

  3.加快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步伐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纳入政府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平等享用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加强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严格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用人制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制度,使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和使用的监管部门、职工教育经费提取部门和企业作为职工培训主体的法律责任。逐渐实现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及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强化责任意识,加强部门绩效考核工作,提高各级公务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和职级管理,采取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公务员培训“三个一”工程:每年选派100名优秀青年公务员与知名高校合作开展mpa教育,每年选派100名开拓意识较强的优秀公务员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出国研修,每年选派100名优秀基层公务员与省内高校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新行政管理理念和较高管理水平的高素质复合型党政人才队伍。大力培育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5.加大人才引进交流力度紧紧围绕我市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人才、紧缺急需的专门人才。加大高层次留学人员和海外智力引进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地抓好引智项目的落实和推广力度。出台引智工作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引智工作的法规体系,构筑国际人才市场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预期组织实施引进国外人才项目500项,为全市产业聚集区聘请高层次外国专家3000人次;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50项,力争为产业集聚区培训国际化、外向型复合人才1000人次。加强与中部其它五省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合作,建立两地人才工作日常流动、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信息互通合作机制;与中科院、社科院、中国工程院、国内外一流大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和开发重点项目;选择海外留学生比较密集的国家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聘请海外人才工作联络员。

  (二)重大项目

  1.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通过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立健全面向郑州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各类技能人才。(1)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建立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定期调查统计全市主要行业技能人才状况,发布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开展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培训鉴定政府补贴;组织开展市级职工技能竞赛;评选表彰市级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建立技师、高级技师技能津贴制度,推行“首席员工”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工“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用人新机制。督导用人单位建立和落实职工培训制度,按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探索政府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模式。(2)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体系,明确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突出实训装备高标准、实训水平先进性和实训服务公益性,搭建高技能实训和鉴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市、县(市、区)根据条件规划建设1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公共实训中心);规范发展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形成全市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完善培训对象多元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企业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为载体,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为载体,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长期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开展初、中级技能水平培训;以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建立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开展订单式初、中级技能水平培训;以创业培训机构为载体,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具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开展创业培训。(3)实施全民创业带动就业计划。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支持郑州市综合运用产业、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建立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新模式,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到2014年,支持建设1个国家级创业培训服务示范基地、2-3个市级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县(市、区)各建立1个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培训师资力量建设;组建创业指导专家队伍,为城乡各类人员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累计培养扶持5万名创业带头人,累计带动50万人就业。(4)共同建设技工院校改革实验区。开展技工院校资源整合与重组,鼓励重点技工院校做大做强。继续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建设。围绕服务郑州市汽车业、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推进区域性、行业性技工教育集团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增进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深化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认证体系、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一体化教材体系;加快培养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建设,提高技工院校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5)推行技术工种(职业)就业准入制度。落实《郑州市技术工种职业培训管理办法》(市政府第117号令),在技术工种(职业)岗位,严格执行持证就业、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定期发布国家、省职业目录公告和全市职业技能鉴定信息;规范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健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管理人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健全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及核发机制,实行网上鉴定报名、网上证书查询。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保障激励机制。
2.加快建设郑州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郑州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是以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为依托立项建设的郑州市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承担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院校在校生实操技能培训,高等院校毕业前技能培训,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培训,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培训,高级工以上的考核、评定、鉴定等职能,并为各类专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和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考核工作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基地建成后,与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师资、场地、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年公共实训能力6.5万人次,同时可带动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在校生规模扩大至2万人,将改变郑州市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历史,为扩大郑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劳动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发挥有效的作用。

  3.加快郑州商业贸易技师学院进驻职业教育园区工作为解决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实训基地缺乏、重复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市政府决定在职业教育园区新建郑州商业贸易技师学院新校区。项目建成后,成为集学制教育、技能鉴定、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国家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研究基地和郑州市政府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学校、郑州市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郑州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基地,将进一步优化我市职业教育质量,拓宽职业教育市场。

  4.加快创业孵化园区建设在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原城建技校建立郑州市创业孵化园,该孵化园东起原郑州市城建技校家属楼,西至嵩山北路,北起郑州市创业孵化园教学楼,南至原郑州市城建技校家属院与嵩山北路交汇处。建成后可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退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创办企业70个,将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创业者的创业指导和后续服务,不断满足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复退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对经营场地的需求。

  5.加快人力资源东市场建设人力资源东市场选址位于郑州经济开发区第四大街和经北二路交汇处西北侧,计划设立公共服务、职业介绍服务、招聘服务、社会民办职介服务、高技能人才服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劳务输出服务、信息化管理服务、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相关配套设施等10个为民服务办事大厅。主要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求职登记、职业展示、就失业登记办理、劳动合同签证、招工备案、社会保险手续办理、调动手续办理、网上求职招聘、远程面试、劳动举报投诉案件受理等。该市场建成后,将为郑东新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对郑东新区聚拢人气、服务企业、解决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具有重要作用。

  6.加快“农民工超市”建设为了让部分农民工用他们传统的求职方式实现转移就业,将在农村劳动力专业市场院内西南角建立“农民工超市”。计划内设办事大厅、治安室以及建筑安装、餐饮服务、保姆护理、汽车司机、安全保卫、建筑安装、杂工零工六个区域。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可以同郑州市农村劳动力专业市场有效地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合理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改善郑州市特别是火车站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无序流动的状态。
五、“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开发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确保教育的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将支持人才发展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人力资源开发重大项目的实施。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贫困地区加大人才投入。建立政府人才投入使用管理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1.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强化职位管理,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职位管理为核心的公务员管理制度体系。推行和完善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制度,形成在实践中成才、在竞争中选才的良性机制。建立适应不同性质岗位的公务员录用、奖励、晋升、培训的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公务员考核制度,加强平时考核,逐步推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建立领导、群众、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评议机制,不断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完善公务员辞职、辞退、奖惩制度,加大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公务员力度。加强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活动,强化公务员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2.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抓好聘用合同的日常管理,指导推动事业单位依法履行聘用合同。健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根据不同行业、岗位特点创新公开招聘的考试、考核方法,确保信息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走向规范化,以改善培养机制,创新使用机制、严格制度规定等措施,实现人才规模总量有较大增长,高、中级职称比例快速增长,聘用管理更加规范。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强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宏观管理,规范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强化聘后管理。

  3.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注重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家和企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建设,促进民营企业家的成长。

  4.健全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制度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通渠道,建立由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流动机制。加强人才流向的引导,把人才引向市场潜力大的重点企业和项目,从人才富余地区和单位引向人才短缺的地区和单位,保证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

  (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相关机制

  1.建立健全各类考试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权威的考试机构,实行“教考分离”,培养与使用统一。以社会公开考试为手段,引导人们选考社会急需的专业或课程,形成劳动者积极主动学习与用人单位合理、高效使用人才的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2.完善人力资源的考核和鉴定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包括领导人员在内的事业单位全员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考核评价办法。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

  3.培育发展和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发展行业人力资源市场、专业化人力资源市场、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等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封锁和垄断,实现信息互通,功能互补,形成全市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拓宽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渠道,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人才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机制。完善人力资源流动的各项政策,发挥中介组织在人力资源流动中的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完成与国家和各省市人才网的贯通,形成面向全社会、辐射全市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4.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有力的工资制度。形成国家对机关干部和部分事业单位职工规定的工资标准、有关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和最低工资标准、社会调查部门发布的市场价位、招聘单位公布的职位薪水标准的薪酬系列。破除人力资源流动体制性障碍,着力消除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等制度。放宽创业领域,降低门槛,加强创业扶持,大力推动各种形式的创业。对向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流动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对来郑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出入境、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及配偶安置等给予特殊政策。

  


  郑州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在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郑州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市人才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当前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主要成绩

  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需、创新之源。转变增长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应对激烈竞争,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第一资源。“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科学人才观初步确立,全社会人才意识明显增强,人才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不断优化,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十一五”末,我市人才规模总量为120万人,比2004年增加32万人,增长36.3%。覆盖城乡的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人才有序流动和公平竞争的市场调节机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加大,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当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才资源国际化与市场化趋势明显、高层次人才争夺加剧的新形势,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作为拥有1亿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中心地位还不相符合,人才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突出表现为:

  1.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严重短缺。领军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两院院士”和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工程的人数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据统计,目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中郑州市仅有4人,而武汉入选9人,长沙12人,合肥17人。导致我市自主研发能力弱,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有影响力的品牌。

  2.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截至2009年底,我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4.8%,低于5%的全国平均水平,而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已达到12%以上。

  3.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资金投入缺乏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没有落实。

  4.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县、乡(镇)、中小企业及基层一线人才严重短缺。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过低,供需矛盾突出。

  5.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还不健全。
二、“十二五”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以建设人才强市为目标,以服务郑州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才能力素质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紧缺性人才和一线艰苦岗位人才为重点,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项目、技术、资本的有效对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实现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充分发挥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保护人才的积极性,形成加快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2.坚持人才优先的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切实把“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

  3.坚持服务发展的原则。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努力使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配置与非公有制经济、新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深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4.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发展的规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突破人才评价、选用、流动、激励等制度瓶颈,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环境。
5.坚持统筹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各种人才开发资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紧缺人才,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市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围绕建设郑州都市区和全市高成长性产业项目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着力发挥省会城市在人才建设中的龙头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把我市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人才高地,确立我市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努力建成人才强市,为在中原崛起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郑州跨越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到2015年,全市人才规模总量从现在的120万人增加到160万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达到5000人,创新创业团队达到100个。人才素质明显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性别等结构趋于合理。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九支队伍建设目标

  1.大力吸纳、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二五”期间,围绕全市高成长产业、高成长项目,着力加强产业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及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在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等领域,吸纳、集聚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到2015年,高层次人才规模达到5万人,重点产业、项目领军型人才达到1000人左右。

  2.优先培养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围绕郑州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引进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人才、轨道建设营运人才、金融期货人才、交通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等经济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加大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急需专门人才的引进培养。

  3.建设一支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科级党政正职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优化、总量从严控制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着力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选拔培养20名左右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家、50名左右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家、500名左右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5.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竞争力和创新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0万人,学术技术带头人达到2000人,学术技术(科技)领军人才达到100人以上。

  6.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建设规模相当、技艺精湛、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5万人。

  7.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有30名种养加营销能手,有1名以上农村技术员、卫生防疫员、动物防疫员、大学生村干部,农村适龄劳动者普遍掌握1-2项实用技术。

  8.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开发社会工作岗位1.5万个,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初步形成服务于民政、教育、医疗、司法、社区等领域的人才分布格局。

  9.加大一线艰苦岗位人才培养力度。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全市一线艰苦岗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开发。到2015年,着力培养建设一支规模相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一线公共服务岗位技能型、实用性人才队伍。
四、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以建设创新型郑州为目标,加紧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产业项目型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推进两院院士“5125”工程。依托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加强各类人才素质培训。加大郑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郑州院士工作站和各类研发中心建设,到2015年,全市建立50个左右的高端人才实训基地。实施博士后引进工程和博士后留郑计划。研究制定商都杰出人才、政府津贴专家使用管理办法,实施政府津贴专家培养选拔工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引博工程”,完善有关政策,扎实做好博士干部“十个一”培养计划,提升博士人才整体创新创业水平。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评选服务工作。加强产学研用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培养选拔,引导科技实用人才向企事业单位集聚。

  (二)以满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需要为目标,加紧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建立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协调机制,研究制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发展规划。建立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定期发布紧缺人才岗位信息。畅通重点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施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和引导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建立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高校为基础、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重点领域科研人才职称评审、成果转化和收入分配激励办法。

  (三)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为目标,优化保障一线艰苦岗位人才发展环境树立“人人皆有所长、人人皆能成才”理念,优化基层人才创业环境。以交警、公交司机、环卫工人、园林工人、市政工程人员等城市公共服务人才为重点,建立政府奖励荣誉制度,细化硬化一线艰苦岗位人才激励保障办法,每年在全市一线艰苦岗位开展“十佳百优”评选表彰活动。加大一线艰苦岗位人才培养力度,对艰苦岗位工种培训实行教育免费和生活补助制度。积极改善一线艰苦岗位工作条件,在工资、职称、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支持用人单位为一线艰苦岗位人才建立生活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采取政府购买岗位、岗位津贴补助等措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一线艰苦岗位服务就业。实行市直机关干部下项目、下企业、下社区、下农村、下基层等“五下”措施,树立在一线建功立业的正确成才导向。

  (四)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干部素质提升万人培训工程”,大力开展领导干部读书竞赛活动,建立健全述学、评学、考学常态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郑州市县(处)级干部优先选用试行办法》和《郑州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形成以优先条件为导向、绩效考核为基础、平时考察为补充、素能测试为手段的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三票制”、“四个差额”、“两推荐一票决”等干部选任方式。贯彻落实干部监督四项制度,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有计划安排优秀后备干部到一线艰苦岗位挂职锻炼,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五)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职业经理人高端培训工程,有计划地安排国有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到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职业经理学院培训。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相结合,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以出资人、市场、职工、社会认可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着重培养和引进一批企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专门人才。完善企业年薪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

  (六)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专业技术队伍结构。在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铝精加工等战略支撑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养开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大对金融投资、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每年培训2万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特聘专家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办企业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采取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制定创业扶持政策等措施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一线有序流动。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
(七)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在技师院校、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建立30个左右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形成高技能实训和鉴定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实施职业技能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采取校企合作、定单培养等方式,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对接。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师学院和绝技绝活传承人,每年支持建立2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研修、技能创新和带徒传技。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每年集中组织一次全市范围职业技能大比武,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技能人才。推行“首席技师”制度,设立职业技能津贴,提高技师、高级技师工资福利待遇。建立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数据库。

  (八)以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重点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专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培训。每年完成“绿色证书”培训2万人次;专业农民培训1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2000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培训1000人次。重点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更多的“双强”型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加大政策、技术、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实用人才数据库。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财政奖补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开展“千名专家服务千村百镇”活动,推动城镇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科技人才下乡支农等帮扶活动。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

  (九)以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将社会工作知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在岗社工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对未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在岗人员,积极组织在职学习培训,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实践基地,加大与院校、基地合作力度,形成培养长效机制。加大岗位开发设置力度,引导社会工作服务向基层延伸,按照每个社区、医院、学校各2名社工的目标配备社会工作人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积极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筹措为辅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模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机制。研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五、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郑州的重大举措,加紧建设以领军人才、领军后备人才为核心,以创新团队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队伍。“十二五”期间,计划建立30个左右的国家级研发中心,20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5个左右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100名左右,创新型科技团队100个左右,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3000名。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二)跨越式发展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围绕我市战略支撑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依托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用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500名左右具有全日制博士、硕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柔性引进1000人次海外专家智力。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跟踪联系,依托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发挥有关社团组织作用,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来郑创业牵线搭桥。
(三)院士专家“5125”工程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原则,柔性特聘一批两院院士。到2015年,在全市重点发展的企事业单位,建立50家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00名院士,合作研发200个科技项目,培养造就500名创新型产业后备人才。加大对院士工作站扶持力度,建立专项支持资金,每年评选表彰10个优秀院士工作站。加强与院士专家产学研合作,努力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集中解决关键技术,突破发展瓶颈,形成新兴学科。

  (四)产业集聚区人才支撑工程围绕高成长区域、高成长产业、高成长企业,以郑东新区、郑州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郑州高新区、郑州航空港区等现代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采取“人才+产业”、“人才+项目”等模式,大力培养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预计“十二五”末,全市产业集聚区拥有5万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万名高技能人才。建立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人才试验区,在政策支持、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方面优先倾斜。实行集聚区引进人才“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以人才集群带动产业集聚。

  (五)文化艺术“名人名家”培养工程以提升文化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以高水平宣传思想文化专门人才和文化产业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选拔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优秀人才。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选拔市级“四个一批”人才50名,省级“四个一批”人才30名,全国有影响、全省知名的文化艺术名家20名。以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吸引集聚文化产业优秀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形成少林文化、炎黄文化、商都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人才集群。加强城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和非公有制、社会组织的文化人才。对优秀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六)优质教育倍增的“名师名校长”工程建立优质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学校首席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郑州市名师--郑州市杰出教师--郑州市教育名家”梯级培养平台,5年内培养1000名骨干教师、400名郑州名师、20名杰出教师和若干名教育名家。完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机制,组织100所城市优质学校与100所乡村学校结对帮扶,3至5年内选派1000名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支教。启动专家型名师、校长培养工程,引导教育人才向智慧型、创新型、复合型发展。设立校长优秀成果奖,每年评选10名市级优秀校长。5年内建立100个郑州中小学名师工作室、30个名校长工作室。

  (七)优质医疗倍增的人才保障工程大力实施优质医疗倍增工程,注重培养引进医疗卫生领军人才。用5到10年的时间,引进培养20左右在全国或全省有学术地位和影响的高层次卫生领军人才,50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5个医学创新团队。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用5到10年时间,支持培养住院医师500名、全科医师1000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用5至10年时间,为县(市、区)、乡镇(办事处)培养引进1000名医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万名医学本科生。每2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市“名医名护”评选表彰活动。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3年内将全市注册乡村医生全员培训一遍。

  (八)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围绕现代物流、旅游、信息服务、资本运作、会展、商贸服务等高成长服务产业,集聚开发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十二五”期间,培养引进一批现代服务业人才,形成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立职业学校与社会合作培养机制,加强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培训。针对农村服务业等薄弱环节,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扩大从业人员规模。设立“郑州市优秀服务业人才奖”,每2年评选表彰100名优秀服务业人才。
六、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实施人才投资优先政策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将支持人才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人才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政府人才投入使用管理绩效考评制度,提高人才投入资金使用效率。
(二)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加强创业扶持,推进创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扩大对自主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资本金规模。完善人才创业网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市增建5个以上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每个县(市、区)要规划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支持鼓励创业企业、创业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

  (三)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党委政府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全市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平等开放。政府开展的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

  (四)创新人才的工作机制

  1.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坚持以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

  2.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社会从业角色和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

  3.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核心,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和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内外招聘制度。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

  4.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规范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和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与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开发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5.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国家、社会和单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建立政府荣誉制度,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五)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1.完善人才领导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实行重大决策咨询制度。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营造人才发展的氛围。大力宣传中央、省委和市委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人才优先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和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学科和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54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