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南市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12-12 生效日期: 2011-12-12
发布部门: 淮南市政府
发布文号: 淮府[2011]139号
  凤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淮南市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本部门职责,认真组织实施。

  

   二0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淮南市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

  


  为科学系统实施民生工程,根据《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民生工程“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皖政〔2011〕83号),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民生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自2007年民生工程实施以来,已经成为推动全面转型、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重要平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品牌,开创了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良好局面。

  一是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2007年全市实施12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2.4亿元,全市180多万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受益面达78.9%; 2008年实施18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4.7亿元,全市195万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受益面达85.1%; 2009年实施35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7.7亿元,全市210万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受益面达88.3%;2010年实施项目42项,投入资金10.6亿元,全市220万城乡居民从中受益,受益面达91.6%。

  

  二是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民生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助力度,农村低保、五保供养、贫困重度残疾人救助、重大传染病人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公平正义,营造了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

  三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民生工程从当初主要解决“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问题,提升到目前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问题,并逐步覆盖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领域,统筹城、矿、乡发展,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是提升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市民生工程投入2010为10.6亿元,比2007年的2.4亿元,增长了3.42倍。各级财政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更加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把推动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惠到广大城乡居民,彰显了民生财政、和谐财政、发展财政的理念。

  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民生工程顺民心、合民意。2007-2010年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对民生工程知晓度、满意度均在85%以上,新农合、五保户供养等项目达到90%以上,深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广大干部深入一线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兑现了承诺,提升了效能,得到了普遍好评。

  二、“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工作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淮南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转型、富民强市的关键时期。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实践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软硬环境,为我市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工程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五有”目标,顺应新期待,优先保民生,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全力推进,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淮南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做出新贡献。

  (二)总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建立与淮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生工程长效工作机制,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与社会共建相结合的创业就业促进体系,激发创业活力,实现充分就业;建立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基础,职业教育为重点,积极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的教育助学体系,提供均等教育机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管理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建立健全网络完善、功能配套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建立健全多层次、宽覆盖、多功能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建立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文化体育和生态建设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要的追求。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更加充分。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培训实效,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和增收能力;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2012年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政策,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到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水平提高到70%以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到2015年末城镇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达到20%;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标准与物价挂钩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对贫困残疾儿童实行免费抢救性康复;调整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扶持,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解决特困群体基本医疗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就业、养老、医保、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使就业持续增加、收入明显增加、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优先发展公共教育,在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实施农村儿童安全保障项目,加快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力争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计划,全面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卫生院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通过健全完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需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改善。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切实保障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33.05万农村居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市8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满足群众出行需要,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争覆盖全市95%以上的行政村;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显著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努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

  围绕上述目标,建立2011-2015年淮南市民生工程项目库。按照不低于16%的年均增幅,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实施八大类民生工程项目。

  (一)公共教育类。围绕学有所教目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2012年底全面完成校舍安全任务,2012年底全面完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建设任务,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积极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城市市区、县城每3万常住人口建设1所以上不少于9个班建制的公办幼儿园,农村每个乡镇均要建成1-2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和乡镇文化站等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添置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配备电视机、电话等,使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有去处、课外有关爱。实施农村儿童安全保障项目,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宣传教育,防止儿童溺水等安全事故发生。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购置图书、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实验仪器,开展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积极关注和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确保全市范围内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当地市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改善农村教师基本工作生活条件。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建设,2011年底完成中小学校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和食堂3类重点校舍实施加固改造或重建项目,保障师生安全。
落实和完善各项助学政策。继续实施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扩大中等职业学生受助范围,逐步提高普通高中学生政府资助比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3-4倍核定。

  (二)就业服务类。围绕劳有所得目标,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调整农民工培训政策,丰富培训手段,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等多种形式,分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力争到2015年使有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得到1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1项实用技能;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1万人次,开展创业培训1.5万人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落实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围绕一、二、三产业,面向农村留守妇女、农村和城市新增劳动力,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阳光工程培训,重点面向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开展从业技能、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县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等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农民科技示范培训,主要围绕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培训,提高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应用农业科技能力。“十二五”期间每年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采煤塌陷区及被征地农民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5万人次,其中农民工技能培训每年2万人次,实现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50万人以上。

  扶助采煤塌陷区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利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民生工程“以奖代补”资金等优惠政策,妥善安置采煤塌陷区居民,实施采煤塌陷区农民就业培训援助行动,免费为采煤塌陷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咨询、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探索发展式安置的“失地农民创业园模式”,采取鼓励自谋职业、进园区创业和企业吸纳就业等措施,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力争采煤塌陷区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以公共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和劳动保障监察为重点的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全面实现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街道、乡镇设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所有社区和行政村设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建立起与统筹城乡就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完善合肥经济圈劳动保障区域合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持与区域合作各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畅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服务工作,“十二五”期间,建设淮南技师学院,建立就业实训基地市级1个、县区就业实训基地7个、乡镇街道就业实训基地30个。

  (三)社会保障类。围绕老有所养目标,力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12年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年提高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项目,继续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实现困有所济、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目标。

  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政府引导与居民自愿参保相结合,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将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到2012年底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十二五”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要达到40万人、108万人、33万人、32万人和2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将达到85万人。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机制。
提升困难群体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由2010年的130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21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由54元/月,提高到110元/月;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五保人均供养由1700元/年,提高到2300元/年。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力争建成总数为1000张床位的老年公寓,维护和完善62所农村敬老院,农村敬老院床位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建成市级光荣院,孤老重点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鼓励和扶持社会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积极探索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购买服务等新模式,逐步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

  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实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项目,向社会散居孤儿和集中供养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继续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奖扶(特扶)金标准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推进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全覆盖。

  (四)医疗卫生类。围绕病有所医目标,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新农合制度全覆盖,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待遇水平,到2015年将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计划,调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基本全覆盖,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建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和普通门诊统筹,全面实现新农合“一卡通”和“异地结算”,逐步提高参保参合人员的医疗待遇水平,扩大政策受益面。到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水平提高到70%以上,参保参合率达到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扩大新农合受益面,使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实现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0万元。

  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慢性疾病和重症精神病人管理、孕产妇保健、0-6岁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等项目,逐步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到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机制基本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强化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中心卫生院的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项目,提供免费婚前保健服务,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进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全覆盖,接种率达90%以上。

  完善医疗救助体系。调整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将白血病、尿毒症两种重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在医保报销后给予二次救助,切实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实施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继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向特困精神病患者发放药费补助,对贫困儿童开展免费抢救性康复,解决0-6岁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问题。实施健全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机制。

  (五)住房保障类。围绕住有所居目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基本解决我市城乡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

  加强廉租房和公租房保障。实行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加快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到2015年末新建廉租住房9700多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3万多套,力争城镇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达到20%。推进城市和工矿等各类棚户区改造,使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多方筹措资金,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约6万户农村和采煤塌陷区农房改造任务。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扩大农村危旧房改造范围。重点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困难户的住房进行加固和重建,加快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从2011年起,采用修缮整治、改造扩建、拆除新建等不同类型,结合省农村危房改造和采煤塌陷区村庄治理等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约6万户农村危旧农房改造任务(其中市沉陷办2011年至2015年计划完成采煤塌陷区农房改造25000万户)。
加快采煤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把采煤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坚持“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综合治理思路,全面实施“6年任务、3年开工、4年完成”工作计划,建设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标准化小区,推进搬迁村庄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城市化。逐步形成具有淮南特色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努力实现“生活城市化,生产多元化,生态资源化”的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计划完成采煤塌陷区居民村庄搬迁“以奖代补”安置3万户10万人。

  (六)文化惠民类。以基层文化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实现民有所乐。

  加强文化平台载体建设。继续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城乡文化活动室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市级公共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建设,完成县区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深入做好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积极推进每个社区建设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工作,配套各类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服务的公共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广场等设施。到2015年基本实现每村、每社区均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场地、人员、经费、活动四落实。完成农村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扎实推进“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每个行政村每月免费放一场公益电影,扶持国家级少儿艺术建设项目,实施专业剧团公益演出补贴,公共文化资源全民共享。

  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载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电网、农远网等为通道,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文化数字信息化服务。实行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站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

  (七)基础设施类。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强化农业保险市场化运作,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33.0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力争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2100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基本完成公路养护统计年报中在册的县、乡、村道上并经过检测认定的200多座危桥重建或加固、维修工程,完善农村交通出行安全网。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农村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村镇生态式污水处理工程,“十二五”未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实现乡镇全覆盖,健全“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十二五”末,农村道路在村村通的基础上50%以上的农户实现户户通,农村安全饮水达到100%,农村清洁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八)其他。实施菜市场升级改造,优化城镇消费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十二五”期间,进行78个菜市场的标准化升级改造建设,新建2个立足淮南、辐射周边、年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展大宗农作物、重要畜禽产品和森林保险,不断扩大保险品种和范围,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三农”和农村金融的发展。继续实施城镇小街小巷整治工程,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交通出行环境,推进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四、实施“十二五”民生工程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高效的推进落实机制。坚持财权事权相统一,强化落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一是强化民生工程品牌理念,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民生工程机制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制,健全协调推进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市各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政策规划、分类指导、督促检查职责;县区政府强化统筹协调、资金保障、政策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四是加强民生工程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强协调力、执行力,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建立科学系统的项目选择机制。根据《安徽省2011-2015年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库》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市委、市政府每年研究决定年度民生工程实施计划。一是健全民情民意沟通机制,深入做好民生项目征集工作,拓宽项目征集渠道,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公开征询等途径,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摸准,建立动态完整的项目库。二是科学论证,增强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坚持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优先实施群众期盼、条件基本成熟、受益人数多、影响大的项目。三是加强对项目有效性、合理性的系统论证,加强不同项目的有机衔接,完善民生工程项目储备和遴选机制,实现项目有进有退,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统筹资源,细化措施,建立民生项目和资金整合机制,有效解决多头立项、重复建设、“撒胡椒面”等问题。四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县区,适当扩大实施范围,提高保障标准,更多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三)形成稳定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各级政府都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探索建立民生工程预算制度。一是各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民生工程实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民生资金的稳定投入机制。二是采取政府项目规划、政策扶持、以奖代补、贴息、配套、担保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资金投入到民生工程,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三是加大对各类涉及民生的资金整合力度,完善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制度,严格专账管理,各类补助和保险保障类项目资金坚持公开透明,不错不漏不重,及时足额发放。建设类项目及时按照工程进度拨款到项目单位,保障工程实施进度和质量。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

  (四)健全规范长效的项目管理机制。一是对资金补助类项目,抓好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3个重点环节,确保基础数据核清、发放对象搞准、各项程序走实。二是对工程类项目,严格执行建设计划、建设标准,完善落实招投标、政府采购和竣工验收等各项制度,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三是健全完善建成项目后期运行维护制度,确保项目持久发挥效益。市直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抓建设、保质量、提效率,结合实际出台民生工程管护办法和实施细则,项目所在地的县区和乡镇政府承担运行、管理和养护职责。做到管护主体、责任、资金、人员、经费五落实。四是实行民生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将建后管养纳入考核内容,逐步统一民生工程设施形象化标识,接受群众监督。

  (五)巩固民主公开的政策宣传机制。倾听基层意见和群众呼声,适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一是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用民主的办法推进民生工程,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监督民生工程。二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改进政策宣传方式,建立走访和社情民意调查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服务,实行公开、便民、利民制度,努力提升群众的知晓度、满意度。

  (六)完善严格透明的监督评价机制。一是落实并健全民生工程项目“十制”管理办法,重点做好公示制、推进工作协调制、实名档案制。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坚持牵头单位日常检查与政府专项督查相结合,审计监督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舆论监督相结合,让民生工程每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监督之下,规范推进。三是坚持群众主导考评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民生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严格行政问责制。将民生工程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县区、部门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增加民生指标在各类综合性考核中的权重。对民生工程项目实施进度和效果达不到要求、对实施中的不作为、乱作为进行行政问责。五是引入绩效评价制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年度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淮南市2011-2015年省级民生工程项目库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部门
实施目标
备注

公共教育类
     
1
乡镇公办中心
幼儿园建设
市教育局
加强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新增项目
2
农村义务教育
薄弱学校标准化
建设
市教育局
为农村薄弱学校配备购置图书、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实验仪器,开展县镇学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15年实现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新增项目
3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市教育局
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继续实施
4
高校、中职、普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市教育局
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和完善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继续实施
5
校舍安全工程
市教育局
对中小学校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和食堂三类重点校舍加固改造或迁移避险,提高防震能力和综合防灾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安全。
2012年完成任务,2013年退出
6
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市教育局
在边远艰苦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布局合理、实用适用的农村教师周转宿舍,改善农村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和寄宿制学校教师基本工作生活条件。
新增项目
7
农村留守儿童
之家建设
市教育局
市妇联
依托农村中小学校和乡镇文化站建设留守儿童之家,使全省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有去处,课外有关爱。
2012年完成任务,2013年退出
8
农村儿童安全保障
市教育局
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宣传教育,防止儿童溺水等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安全成长。
新增项目

就业服务类
     
9
新型农民培训
市农委
围绕一、二、三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到2015年合计培训新型农民4.5万人。
继续实施
10
就业技能培训
市人社局
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制度。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实用技能。
2012年起将原农民工技能培训项目调整为此项目

社会保障类
     
1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市人社局
逐步扩大覆盖面,到2012年底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新增项目
12
社区养老服务
机构建设
市民政局
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新增项目
13
孤儿基本生活保障
市民政局
向社会散居孤儿和集中供养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并逐步改善其生活。
新增项目
1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市民政局
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为目标,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继续实施
15
农村五保供养
市民政局
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确保供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
继续实施
16
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市计生委
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建立奖扶(特扶)金标准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推进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全覆盖。
继续实施,扩大政策覆盖面
17
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
市残联
逐步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贫困重度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继续实施
18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
市民政局
加快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乡镇敬老院,建成内部设施齐全、管理规范、五保对象满意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服务体系。
继续实施
19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
市发改委
对符合政策的农村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期限20年,并进行项目扶持。
2012年退出
20
光荣院建设
市民政局
以市为主建设1所标准化光荣院,安置床位100张。
2011年完成任务,2012年退出
21
社会(儿童)福利院建设
市民政局
2011年底,新建1个县级社会(儿童)福利中心,新增床位60张。
2011年完成任务,2012年退出

医疗卫生类
     
2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市卫生局
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慢性疾病和重症精神病人管理、孕产妇保健、0-6岁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等项目,逐步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新增项目
23
中心卫生院建设
市卫生局
开展中心卫生院急诊急救、手术室等业务用房的改建,以及污水处理、垃圾、配电等设施建设,添置和更新诊疗、办公等工作设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住院医生培训和业务骨干进修,提高中心卫生院的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
新增项目
2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
市卫生局
通过改扩建、新建、购买等形式,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设。
新增项目
25
贫困残疾人康复
工程
市残联
继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向特困精神病患者发放药费补助,对聋儿、肢体残疾等贫困残疾儿童开展免费康复训练和医疗救助,解决0-6岁贫困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问题
新增项目,整合贫困白内障免费复明、贫困精神病患者药费补助两项,并新增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内容
2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市卫生局
实现新农合制度全覆盖,逐步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建成具有较高保障能力的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继续实施
27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市人社局
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全覆盖,推进市级统筹和普通门诊统筹,逐步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水平,扩大政策受益面。
继续实施
28
城乡医疗救助
市民政局
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对患白血病、尿毒症特别困难家庭在合作医疗等医保基金之外给予二次救助,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继续实施,将白血病和尿毒症两种病纳入城乡医疗重病救助项目予以重点保障。
29
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
市卫生局
到2013年,居民户厕完成无害化改造,使各地艾滋病病人,贫困肺结核病病人得到医疗救治。
继续实施,将重大传染病生活救助退出民生工程
30
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市卫生局
提供免费婚前保健服务,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进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全覆盖,接种率达90%以上。
继续实施
31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市发改委
市卫生局
建设46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57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7个,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100%。
2011年完成任务,2012年退出

住房保障类
     
32
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市房产局
租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加快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
继续实施
33
农村危房改造
市建委
逐步扩大范围,重点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和其他困难户开展危房改造,帮助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
继续实施

文化惠民类
     
34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
市文广新局
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站,健全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并免费向群众提供,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
新增项目
35
农村电影
放映工程
市文广新局
按照国家制定的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标准,每年完成6900场电影放映任务。
新增项目
36
城乡文化活动室建设
市文广新局
全市各行政村(社区)均建成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活动室,惠及全体城乡人民群众。
新增项目
37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
市文广新局
以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载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为通道,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数字信息化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信息化网络。
新增项目
38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市文广新局
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适当调整
39
农家书屋
市文广新局
实现农家书屋覆盖全市每个行政村的目标。
2012年任务完成,2013年退出
40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
市文广新局
实现全市46个乡镇都有文化站目标。
2011年任务完成,2012年退出

基础设施类
     
41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市财政局
五年累计投入财政奖补资金约7500万元,总投资规模约22500亿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2100个以上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继续实施
42
农村沼气工程
市农委
通过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等形式,推广使用沼气,推行节能减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继续实施
43
农村清洁工程
市建委
每年配套建设约10个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根本改善。
计划十二五末完成剩余22个乡镇
44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市水利局
惠及33.05万农村居民,让广大农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继续实施
45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市水利局
对有病险隐患的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确保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继续实施
46
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
市交通运输局
基本完成2009年公路养护统计年报中在册的县、乡、村道上并经过检测认定的5座危桥重建或加固、维修。
继续实施

其他类
     
47
菜市场升级改造
市商务局
实施菜市场升级改造,优化城镇消费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安全稳定供应。
新增项目
48
政策性农业保险
市财政局
建立农业保险健康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三农”和农村金融的发展。
继续实施
49
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
市财政局
市商务局
在全市开展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分别给予销售价格13%、10%的财政资金补贴,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家电下乡2012年底结束,以旧换新2011年底结束


  

  淮南市2011-2015年市级民生工程项目库

  

  
序号
项目名称
牵头部门
实施目标
备注
1
采煤塌陷区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工程
市人社局
2011年,被征地农民和采煤塌陷区农民技能培训目标任务1万人,培训后被征地农民和采煤塌陷区农民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60%以上。
 
2
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
市人社局
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对符合规定的老工伤人员实行应保尽保。
2011年完成任务,2012年退出
3
贫困残疾人免费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市残联
对符合政策规定的113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免费参加新农合,9000名城镇贫困残疾人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4
城镇小街小巷整治工程
市文明办
每年完成30条城镇小街小巷整治任务。实现环境美观整洁、配套较为完善、安全防范加强、管理逐步规范的目标。
 
5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政策
市计生委
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确保奖励(特别)扶助资金及时、准确、足额发放。
 
6
农村清洁工程
市农委
到2015年底实现568个农村清洁工程配套设施全覆盖。
 
7
村镇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
市环保局
计划建设15座生态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8
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以奖代补”
市沉治办
完成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以奖代补”3万户,10万人。
 
9
农房改造和城市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
市建委
市房管局
结合省农村危房改造和采煤塌陷区村庄治理项目,完成6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
 


  

  注:由于市级民生工程无法确定具体项目的增减,需要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基础上,报市领导审定后才能安排市级民生工程规划。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06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