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12-16 生效日期: 2011-12-16
发布部门: 大连市政府
发布文号: 大政办发[2011]149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大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卫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概要

  “十一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今后卫生改革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10年,大连地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81.23岁,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0.83/10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68‰和4.92‰。

  --农村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由2005年的107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218万人;最低筹资标准由2005年的35元/年·人提高到2010年的160元/年·人。乡镇卫生院建设得到加强,市本级财政投资1.1亿元,改扩建和维修93所乡镇卫生院,总建筑面积达22.13万平方米;投资6483万元购置更新仪器设备。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划,乡镇防保机构全部上划到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共派出233名城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参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有64名大学生在我市乡镇卫生院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07所,市内四区实现了全覆盖,并全部达到国家新颁标准。对市内四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行了补助,补助标准为年人均15元。市内四区10所公立大中型医院分别与5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对口支援工作。推行了“家庭医生”制度,市内四区家庭医生管理率达到90%。在中山区开展了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工作。开展了健康档案建立及管理、老年人保健、健康教育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西岗区获得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效果显著。急、慢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了对艾滋病、结核病、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全市共建立艾滋病初筛实验室66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巩固了计划免疫和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成果,全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启动了乡镇、社区和村级公共卫生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了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成立了大连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并开展了包括市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工作。市结核病医院新建大楼投入使用,新增面积6000平方米;北三市等结核病防治机构建设基本完成,新改扩建面积6178平方米。农村地区疾控机构三年规划装备设备已经到位。

  --妇幼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用房和设备条件明显改善,以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的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围产转诊救治网络,建立了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抢救救助长效机制;构建了由各产前检查单位、产前超声筛查单位和市产前诊断中心组成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服务网络,完善了出生缺陷筛查、转诊、确诊、干预服务流程。2010年全市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达94.7%,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95.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产前筛查覆盖区市县达100%;新生儿两病筛查率达98.7%,听力筛查率达92.9%;11个区市县均开展了由政府付费的免费婚检工作,全市婚检率提高到36.27%,农村婚检率达81.6%;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孕妇免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有效降低了艾滋病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卫生应急与监督能力不断提高。我市有10个区市县成立卫生应急机构,制定了《大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总体和单项应急预案共18部,卫生应急物资装备初具规模,达到省规定物资储备标准;组建了专家组和现场救援机动队;全市县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传染病网络直报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6.25%。市区两级共成立14个卫生监督机构,全市共监督管理食品、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各类单位6.5万余个,有力地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稳步发展。到2010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359个、医院床位32040张、卫生工作人员48637人,平均千人口医院床位5.16张、平均千人口医生2.71人,居民年人均就诊数为3.8次,医院床位使用率84.5%,平均住院日11.8天。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快速高效的院前和院内急救网络,在市内四区及开发区的二、三级医院建设了13条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完成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工作。制订并实施了《大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新建市传染病医院、市皮肤病医院门诊综合楼、市中心医院北楼。启动了医疗资源纵向整合试点工作。2006年实现了全市临床用血100%来源于自愿无偿献血的目标,结束了长达23年的政府下达计划指标献血的历史。我市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批医学重点学科5个,卫生部审批的国家临床护理重点专科1个;有省卫生厅和省教育厅审批的重点学科18个;市级重点学科109个,重点学科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立科研课题1097项,其中国家级84项、省(部)级167项、市级297项、局级549项。获市政府以上科技进步奖244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70项、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奖174项,并连续多年为获得市政府科技进步奖最多的行业。审批新技术647项。共对459名城市全科医师和438名社区护士进行了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培训;对378名社区全科医生和361名社区护士进行了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组织280名社区医生和护士参加了国家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项目的培训;对乡镇卫生院978名医生和600名护士进行了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完成了420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每年培训乡村医生约3000余人;我市共有562名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医生参加辽宁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每年约有15000余人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实施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项目,培养学员400余人,对各级各类中医药人员进行中医知识培训2000多人次。

  --爱国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2007年,大连市被全国爱卫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6个健康城市试点城市之一,瓦房店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城市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完成了首轮健康城市建设三年规划。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开展顺利,市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卓有成效,“四害”密度和相关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了全国爱卫会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考核验收。卫生村镇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到2010年末,全市共有国家卫生乡镇4个、省卫生乡镇15个、市卫生乡镇9个、省卫生村38个;卫生厕所普及率83.9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9.68%。

  --卫生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编制了《大连市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成功申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区域协同医疗示范工程”项目。开展了市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初步建立了全市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和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医药卫生信息业务、居民、管理数据共享。

  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

  (一)卫生体制改革带来挑战和机遇。“十二五”期间,正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大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关键时期,此次改革是事关全民、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改革内容多、范围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给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也带来很好的发展机遇。

  (二)人们对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加。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复合型卫生保健服务,为加速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要求卫生部门必须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更新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积极主动地研究市场和居民健康消费变化心理,以尽快适应和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消费需求。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内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迫切要求现行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进行调整。

  (四)全域城市化带来新的医疗卫生问题。快速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对卫生机构应对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带来新的挑战,要求卫生机构从过去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个体防治疾病方式转向综合防治的群体干预方式,同时要特别重视对环境和人的行为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干预工作。
(五)防病治病任务繁重。疾病谱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针对疾病谱结构变化的预防战略和预防服务体系尚未全面形成,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更加艰巨。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有的还出现回升与反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艾滋病的威胁和职业病危害日趋严重。随之带来的卫生需求增加,必将加大卫生事业的负担。

  (六)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镇卫生院亏损情况仍然存在,个别医疗机构已出现生存危机态势;社区卫生服务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医疗卫生需要,北三市和长海县等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没有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另一方面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日趋突出,城市大医院仍然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七)医疗技术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医疗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知名学科带头人比较匮乏,尤其能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领军人物及学科带头人就更少,这是制约我市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市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公益性原则,实现全市人民病有所医。

  --坚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医疗卫生的发展规律和我市存在的主要矛盾。坚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完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强基层、可持续的体制机制。

  --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等各方面利益,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注重整体、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分步实施。

  --坚持可行性和前瞻性。既要考虑我市目前经济、卫生等实际发展情况,又要考虑我市未来卫生事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和超前性。

  (三)总体目标

  形成具有大连特色、适应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集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健康保障与卫生监督执法于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使全市人民都能获得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战略阶段相适应的卫生保健服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使我市居民健康主要指标接近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梯队的平均水平。

  (四)主要指标(略)

  

  (五)主要任务

  1.加大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加以解决。通过初步预测,未来5年,要完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综合楼、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金州新区医疗中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教学病房楼、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肿瘤楼、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教学科研楼、新妇产医院、新儿童医院、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二院门诊综合楼、市五院外科综合楼、市皮肤病医院麻风病门诊部与住院部、市老年病医院、市友谊医院门诊楼、市血液中心楼、市急救中心楼、市心理医学中心楼、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教学楼、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庄河市中心医院等建设任务。
2.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按照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根据主城区、新市区、渤海组团、黄海组团4个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规划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探讨推进高端服务市场化改革试点,引进国外优质医疗资源,建设1-2所高水平中外合资合作医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具有国际水准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标准民营医院。加强与国内名校、名院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合作共建公立医院,鼓励在连建立分支医疗机构。重点建设长兴岛中心医院(长兴岛负责建设、中国医科大学一院负责经营管理)和金州新区妇儿医院(金州新区负责建设、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负责经营管理)。

  修订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重点进行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建立配置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主城区组团重点建设5个医疗中心:以大连市友谊医院和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主体的东部医疗中心,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和解放军210医院为主体的中心区医疗中心,以大连市中心医院为主体的西北部医疗中心,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为主体的西南部医疗中心,以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大连市三院为主体的北部医疗中心。按三级医院标准建设旅顺口区人民医院。新市区组团重点建设开发区中心医院、金州区中心医院、普兰店市中心医院,扩建金石滩医院,建设小窑湾国际医院。渤海组团重点建设长兴岛中心医院和瓦房店市中心医院。黄海组团重点新建花园口经济区中心医院、庄河市中心医院,按照国家县级医院建设标准建设长海县医院。专科医疗中心设置不受地域限制,除已有专科外,拟规划建立肿瘤、心脑血管病、眼病、心理、临终关怀、老年病、护理院等专科医疗中心。

  3.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大力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建立全市公立综合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间以技术为纽带的对口分工协作机制,探索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完善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农村乡镇卫生院制度,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在全市城区探索建立若干个医疗联合体,以区域为基础,纵向整合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资源,探索分级医疗、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4.改革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探索实行政事分开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执行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推进疾病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逐步在条件成熟科室实行亚专科制度,建立医疗机构手术分级制度。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医院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有效监管。推进部分局属大医院成为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并按附属医院运行机制进行管理,达到提高科研教学能力和临床技术水平的目的。

  5.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达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4%,并巩固参合率。规范新农合统筹模式,实行住院统筹兼顾门诊统筹,尝试大病统筹,取消门诊家庭帐户。建立逐级转诊、双向转诊制度,合理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努力使参合农民个人自付比例降到50%以下。到2015年新农合统筹基金年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允许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完善农村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五保、低保人员参加新农合的政府资助水平,做好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

  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全市所有行政村均设有卫生室,建立完善村卫生室医疗设备投入和使用管理机制。按照“一乡一院政府办”原则,理顺乡、村两级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根据农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未来5年,我市要重点加大对28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力度,以满足一定区域内农民急诊、急救等医疗需求。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上划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指导,逐步实现全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要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服务。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医务人员的工资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给予合理补助,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增加将适时提高补助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在新农合参合农民中逐步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加强农村偏远地区远程医疗援助系统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促进城市医院与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期对口支援与合作。

  6.做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5%以上,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继续为结核病患者提供国家规定的免费检查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开展耐多药结核病治疗工作,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筛查率达到60%。保持我市艾滋病低流行的态势。进一步落实全民食盐加碘和防氟改水防治措施,建立持续消除地方病机制。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直报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100%,传染病监督覆盖率达到100%。继续开展妇女乳腺癌检查工作,提高乳腺癌早诊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将活动以常态形式推进。到2015年,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开展规范化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工作。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不断健全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以农村为重点建立健全口腔疾病防治网络,建立大连市口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大口腔疾病的防治力度。

  7.加强妇幼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妇幼卫生人员队伍水平和服务质量,贯彻落实“一法两纲”,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积极推进城乡妇幼卫生工作协调发展,促进妇幼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产科建设,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巩固和完善围产急救网络功能,努力提高危重孕产妇和儿童的抢救成功率,保障母婴安全。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婚检、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进一步完善产前诊断中心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建设,新生儿两病筛查率和听力筛查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做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不断提高防治水平和效果。

  8.提高应急服务和卫生监督能力。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和水平,建成平战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健全卫生应急专家库,提高应急专业队伍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按标准配备应急装备,加强重大传染病、化学中毒、核放射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疫苗的储备,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保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物资需求,县级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完成率达到85%以上。完善市、县、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现场卫生应急专用通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时率、网络直报率、报告完整率、事件评估率达到100%。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充实卫生监督机构所需的快检设备、取证工具、监督车辆和办公设备。探索监管新模式,在涉农乡镇、街道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不具备条件的乡镇聘任卫生监督人员。

  9.强化食品安全保障。以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能力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为核心,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落实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分析和风险监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推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10.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的社区卫生服务圈,争取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80%,城市社区卫生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在居民自愿基础上,市内四区家庭医生管理率达到95%以上。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服务功能,以保障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到2015年,建立起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营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让城市居民能够获得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11.实施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一是自主培养,打造“2080”人才培养工程,即每年选派20名学科带头人到国外一流学科进行6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每年选派80名学科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到国内一流学科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二是高端引进,选拔、引进40名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学科领军人才,通过领军人才引进,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使他们尽快达到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有效解决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复杂疾病诊疗方面的难题。选拔、引进200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为创新团队提供人才保证。到2015年,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50000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占卫生从业人员80%以上。

  12.加大科技教育工作力度。构建以高新技术引进为主、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应用研究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引进为关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到2015年,每年确定10-15项重大科学研究攻关项目。每年引进新技术项目100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0项;重点建设5个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10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10大临床医学中心或创新平台,30个一级医学重点学科(a类)即“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争取建立医学重点学科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打造高端医疗技术服务。每年完成100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每年完成100名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每年完成100名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到国外或国内一流学科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进修任务;每年完成100名正式编制进入的各县市区中心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从2011年开始,分33期对1038名乡镇卫生院医生进行260学时的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分37期对587名乡镇卫生院护士进行120学时的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每两年对乡村医生进行不少于100学时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培训。完成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成人本科483人与专科72人的学历教育任务。

  13.加强中医药行业内涵建设。创建1-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2-3个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力争1-2所综合医院中医科达到“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标准,1个区市县通过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评审验收。推动中医药“进社区”,使中医药特色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从2011年开始,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全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13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覆盖率100%。加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1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完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机制和体系,提高专业队伍水平,增强市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做好城乡环境卫生的监督与协调。探索城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新思路,拓宽病媒生物防制市场化运作,加强病媒生物防制企业的监管。深化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探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展卫生村镇创建工作。做好农村水质监测和农村改厕工作,到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15.加快卫生信息和远程医疗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平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逐步将传染病报告、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疗服务、新农合、妇幼卫生、社区卫生、采供血等方面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卫生信息的分析研究和利用。改善数据分析质量,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发挥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注重发挥信息化在改善监管绩效中的作用,增强卫生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监管效率。面向居民、健康相关业务、政府管理和社会健康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需求,提供全面的信息传输、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服务。加强远程医疗体系建设,一是三级以上大医院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二是三级以上大医院与国内、外大医院一流学科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互通互联、互利共赢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

  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卫生改革、构建新的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品质卫生、实现卫生惠民,是各级领导的主要职责。要通过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领导要把构建符合大连城市地位与功能的卫生服务体系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方案。

  (二)强化行业管理

  实行卫生行业和属地化管理,由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实现总体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促进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分工合作和资源共享。

  (三)制定配套政策

  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大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各项任务稳步推进。

  (四)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卫生投入政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增加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对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对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对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费用负担真正得到减轻,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五)改革内部运行机制

  探索实行政事分开的管理模式和建立以医院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执行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进一步推进疾病诊疗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缩短平均住院日;探索建立按病种付费制度,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严格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设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制度,强化政府对医院的监管。修订完善医院考核评价体系,公立医院考核评价结果与政府财政补偿挂钩。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全面实施医院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有效监管。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六)坚持科教兴医

  要充分发挥医学科技在卫生事业的动力作用,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防治重大疾病及其常见病、多发病和做好老年保健工作为主线,加强科技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加大医学科技教育投入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加速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项目步伐。培养一支结构比较合理的卫生专业队伍,加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全科医生的培养,重点培养高层次和短缺人才,搞好人才梯队建设,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医疗卫生中心任务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宗旨,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落实好“三好一满意” 和“尊重医学科学,构建医患和谐”主题活动,坚持为民办实事,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纠风整纪为主要内容的医德医风建设,努力打造诚信医院、品牌医院,树立起卫生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0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