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12-20 生效日期: 2011-12-20
发布部门: 四川省政府
发布文号: 川办发[2011]87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四川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之一,其发展水平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结合全省服务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纲领性文件,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全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总体规模持续扩大。“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837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 6030.4亿元,总规模扩大了1.1倍,年均增长12.2% 。5年累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2812.1亿元,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

  社会效益日益明显。2010年全省服务业实现税收1232.8亿元,占全社会税收收入的 55.9% ;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1503.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5% ,比2005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专栏1:2005年-2010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图略)

  

  投资占比稳步提高。“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9万亿元,年均增长30.8% 。2010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911.6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3% ,比2005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专栏2:2005年-2010年全省服务业投资增长趋势(图略)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2010年全省服务业到位外资达到61.2亿美元,占全省到位外资总额的62% 。比2005年增长33亿美元,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43.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 6倍。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金融、商贸、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行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四川

  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蓬勃发展,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结构和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服务业总体滞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服务业总量相对不足。从发展水平看,全省服务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第12位,比 gdp(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在全国的排位落后4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9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速和占比下降。全省服务业发展速度和占 gdp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呈总体下降趋势。“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从 2005年的 10.6% 下降到 2010年的 10%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 比 重也 由 2005 年 的 38.4% 下降到 2010 年 的35.1% ,下降了3.3个百分点。

  

  专栏3:2010年部分省区服务业占gdp比重及人均服务产品拥有量(图略)

  

  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省服务业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平原地区服务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占gdp比重高;丘陵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业业态丰富、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农村服务业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强。全省服务业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

  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滞后,现代服务业及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缺少有影响、有品牌的本土大企业大集团,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全省仅有1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企业百强,2家企业进入全国连锁百强。

  发展环境有待优化。部分地方和部门没有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抓服务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到位。铁路运输、电力、公用事业等存在行业垄断现象,一些行业准入限制较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政策性问题影响较大。
(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全省服务业面临良好发展环境和重大战略机遇。

  从国内外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有利于全省服务业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倒逼机制”作用的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省内环境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服务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更好、更快的发展新阶段。一是全省正处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天府新区纳入国家级规划等重大机遇,为全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二是全省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省委、省政府把现代服务业作为8大重点招商引资产业之一,为全省服务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三是全省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战略,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48% ,比 2010年增长近 8个百分点,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和有效载体。四是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到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0元,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先后制定了《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四川省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规划》(2009-2012 年)、《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0-2012年)》,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省服务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从服务业发展趋势看,一是工业化发展中后期是服务业发展阶段的活跃期。“十二五”时期全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关键阶段,服务业的大发展有利于推动全省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二是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均gdp在 2000-10000美元区间是经济发展的加速成长阶段,服务业将呈现加速发展趋势。2015年全省人均 gdp将突破5000美元,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等将加快发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现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逐步崛起成为主流业态。三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深度和广度将加速拓展,非核心业务外包、业务外包整合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为全省承接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提供了良好机遇。四是随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步伐的加快和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发展主流。五是走低碳经济之道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具有低碳排放特征的行业将率先发展,绿色旅游、绿色物流、绿色地产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碳金融、碳交易等相关服务领域将不断拓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为方向,围绕推进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和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建设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二)发展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拓展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坚持以城带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业的城乡合理布局。

  坚持产业互动发展。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互动发展,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探索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支撑,不断增强全省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坚持行业融合发展。注重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兴服务业的协同推进,调整服务业行业发展业态结构,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促进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发展。
坚持集聚集成发展。创新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整合人才、信息、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推动服务业专业化集成、一体化集成和价值链的集成,促进产业互促、资源共享,提升产业集聚集成水平。

  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深入推进全省服务领域改革,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力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促进服务业拓展国际市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三)发展目标。构建与全省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形成全省市场化程度较高、产业化能力较强、国际化趋势较快的服务业发展局面,基本建成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

  总量不断扩大。到 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7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 。

  结构逐步优化。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增强新功能,以知识密集、新兴业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占比明显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贡献持续提升。“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5% 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力争达到36% 以上。

  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外商投资直接到位累计超过260亿美元;到2015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

  三、发展重点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全省工业“7 +3”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的互动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增长,提升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1.现代物流业。“十二五”时期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4% ,到2015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在 2010年基础上下降2个百分点。

  加快西部物流中心建设步伐,以交通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3大平台为支撑,重点推进物流大通道、物流枢纽、物流市场拓展、物流主体培育、物流重大项目建设,提高物流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构建“1个全国性区域物流中心和8个次区域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尽快把四川打造成为西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走廊。在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依托已有的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壮大发展全省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酒类、钢铁、矿产、农产品冷链、粮食等专业物流集群,着力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现代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第三方物流体系。完善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等物流信息平台,在整合专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和大通关信息平台。

  依托重要交通干线、中心城市和产业聚集地,建设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成都市为中心,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为支撑,四级节点城镇为终端的现代物流网络,形成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和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重点发展成都、川南、川东北三大物流区域,着力推进成都航空铁路两枢纽、新津物流园区和新都、龙泉、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城市物流配送,促进小件快递和零担物流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体系。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培育一批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力争到2015年年营业额 10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20家,其中50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3-5家。加快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创新物流组织模式,促进信息流和客货流良性互动。推广和应用物流国际、国家标准,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进程。鼓励发展绿色物流和低碳物流,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积极发展应急物流。

  专栏4: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内容

  1.成都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双流国际航空港,青白江铁路集装箱物流,新津物流园区,新都、龙泉、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物流中心,形成全国性物流中心。同时加快以成都为中心的全省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体系建设。
2.攀枝花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攀枝花密地(矿产品)物流园区,辐射川、滇、黔区域。

  3.自贡-泸州-宜宾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泸州、宜宾临港物流园区,辐射川、滇、黔、渝区域,成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航运港口。

  4.达州物流中心。重点建设达州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域物流中心,辐射川、渝、陕、鄂区域。

  5.绵阳-广元物流中心。重点建设绵阳电子信息综合物流园区,辐射川、陕、甘区域。

  6.南充-广安物流中心。重点发展商业零售、农产品(冷链)、建材和食品物流,辐射川、陕、渝交界区域。

  7.遂宁-内江物流中心。重点建设遂宁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等,发展应急物流。

  8.乐山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乐山大件物流中心,形成水陆联运的物流中心。

  9.雅安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矿业、机械加工、农产品物流,辐射西藏、甘孜、阿坝、攀西等地区。

  2.现代金融业。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 以上,占全省 gdp的4.5% 以上。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构建安全稳健、功能健全、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成都建设全国性金融中心辐射西部的重要枢纽,形成较强的金融聚集辐射能力。以成都市为中心加快建设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集聚区、金融后台集聚区,完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配套功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集聚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机构中心,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增强在西部和全国的辐射力。加快建设西部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各类区域性要素市场建设,扩大票据业务、保险业务以及期货、产权、大宗商品等交易规模,努力使成都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的金融创新实验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动金融后台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外包服务、金融中介服务,建设国内重要的数据、清算、研发、灾备等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大力推动金融产业改革发展。积极推动银行业改革发展,发展壮大地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地方准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开展业务。积极推动证券业改革发展,进一步完善地方法人证券、期货公司治理结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动保险业改革发展,不断优化保险区域结构、业务结构、渠道结构,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积极推动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加大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优势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推动股权投资、信托、租赁等直接融资方式创新,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依托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加快保险服务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不断拓展保险新业务领域,扩大城乡保险覆盖面。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符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专栏5:现代金融业重点建设内容

  1.西部票据市场中心。2.西部直接融资中心。3.西部保险市场中心。4.西部产权交易市场中心。5.西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中心。6.西部金融创新中心。7.西部银团贷款中心。

  3.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坚持自主创新,强化信息基础,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网络通信产品基地建设,努力形成新型化、高端化、国际化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基地。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通信保障能力,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和无线城市网络建设,构建先进的网络传输体系、数据资源与灾备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整合信息网资源,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充分发挥成都市“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示范作用,加快成都国家信息服务业基地建设,构建以成都、德阳、绵阳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核心区域,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软件与产业基地和创新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加大互联网在各个行业和企业的应用,健全在线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服务体系。开发和运用高速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各类面向行业应用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和产业链协同服务,积极建设以重点
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流通企业为主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运营规范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着力打造“中西部电子商务强省”。

  专栏6: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重点建设内容

  1.农村信息服务推进工程。2.工业信息服务推进工程。3.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4.经贸信息服务推进工程。5.物流信息服务推进工程。6.西部金融中心信息服务配套工程。7.电子政务工程。8.成都信息服务基地实施工程。9.下一代网络实施工程。10.物联网工程。11.云计算研发应用工程。12.重点行业互联网应用工程。13.网购网销工程。14.电子商务示范工程。15.智慧城市工程。16.无线城市群工程。

  4.科技与研发设计服务业。推动科技与研发设计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促进科技服务产业化,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档次与服务水平,形成具有较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与研发设计服务体系。

  面向全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服务业,搭建重点行业研发设计平台,大力提高设计能力和水平。整合区域研发资源,建设公共科技信息平台,为研发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仪器共享、数据、文献和专业技术等科技咨询服务。培育委托研发、研发服务管理、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努力扩大科技与研发设计外包市场。大力发展人力发展设计、研发服务、创业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基础技术服务、技术改造服务等科技创新服务业,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提供专业性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点支持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分析测试、技术转移、工程化应用、创新孵化、区域服务、融资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促进科技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推动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共同打造高新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载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一批企业孵化器,促进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科技研发、技术转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促进专利代理和专利技术交易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科技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接。

  5.商务服务业。引导和鼓励商务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完善商务服务业市场体系、诚信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集聚发展的商务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市场调查、管理咨询、品牌服务、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各类代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咨询服务行业,积极发展广告业和租赁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企业和机构,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拍卖、检测、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推动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推广代理、代办、经纪等服务方式。建立商务相关服务从业人员资质认定制度,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6.会展业。“十二五”期间全省会展展览场次、展览面积、参会人数年均增长 15% ;到 2015年全省会展业实现收入70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创新体制机制,合理规划布局,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商品交易和经贸合作平台,加快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会展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依托全省产业、市场和资源优势,培育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一批综合和专业性知名展会品牌,培育壮大10-15个品牌展会,培育2-3个本土展会进入国家级展会行列,力争每年1-2个国际性、国家级经贸展会落户四川。吸引国际会展公司和会展承办机构落户四川,举办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会议和展览以及大型节庆活动。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加强综合性展览项目专业化服务,积极拓展各类展览、会展服务、场馆管理等业务。按照《四川省加强管理服务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规定》(省政府令第 252号)规范会展业市场秩序,统筹协调发展会展业,促进全省会展业驶入良性发展“快车道”。推进成都市建设“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打造国内一流的“会展品牌集聚区、国际会议目的地、休闲节庆之都”。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大力发展大中型会展、会议和节庆活动,配套发展小型展览展示活动。九寨沟和西昌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的国际国内著名会议目的地。
7.人力资源服务业。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实施人才强省和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产业发展相协调的人才智力保障体系。

  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管理体制,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进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快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引导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劳务(人才)派遣、网络招聘等新兴行业发展。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国门,为全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二)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不断丰富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

  1.商贸流通业。到 201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万亿元,每年跃上1个千亿级新台阶,连锁率达到28% 以上。围绕加快建设西部商贸中心,加强西部商贸中心与省际商贸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农村商贸网点的相互联系,依托商贸中心城市在商品、资金、信息、技术以及流通网络等方面优势,加强与周边市场的连接与拓展,构建各中心相互配合、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扩大商贸流通规模和覆盖范围,增强西部商贸中心的整体功能,尽快把四川打造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商贸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成都建设核心商务区、西部购物中心、服务外包基地园、电子商务集聚区、西部会展之都、肉类物流交易中心,着力培育大型批发贸易平台、零售商贸平台、服务贸易平台、商务信息平台、会展经济平台、远期交割平台。优化商贸结构,拓展多元化的贸易市场,扩大优势产品输出,增加短缺资源输入,推动进出货流平衡。创新流通方式,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在流通模式、业态、管理、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创新,重点培育西部地区流通创新的孵化基地,促进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升级。

  加快批发市场转型,重点发展工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优势特色农产品、消费品的批发贸易。推动发展零售贸易平台和创新发展售后服务模式,加快建设传统特色商业与现代旅游、购物、文化、娱乐、休闲、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式、一站式消费服务。积极争取在成都建立西部期货远期交割交易平台,配套建设实物交割点,带动远期合约交易,促进供求长期均衡。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电子商务在流通领域和流通企业的普及运用,培育一批跨省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品牌餐饮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和品牌,引导和带动商贸流通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推进餐饮业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促进餐饮业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多样化发展,弘扬川菜文化,壮大川菜品牌,推进川菜传承创新,培育川菜名菜、名点、名店,大力推进特色川菜发展,扩大成都作为“亚洲首个国际美食之都”和四川美食文化影响力。推动连锁经营加快向农村延伸,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体系,推进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粮食流通服务综合体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加强主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调控,建立健全主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保障市场供应安全。

  专栏7:商贸流通业重点建设内容

  1.核心节点。成都建成中国西部的批发基地和购物中心,成为服务四川、辐射西部、影响全国、面向全球的商贸中心城市。

  2.省际节点。达州辐射川、陕、鄂、渝交界区域的省际贸易节点。泸州、宜宾辐射川、渝、黔、滇交界区域的省际贸易节点。攀枝花辐射川、滇交界区域的省际贸易节点。广元辐射川、甘、陕交界区域的省际贸易节点。康定、马尔康辐射川、藏、青交界区域的省际贸易节点。

  3.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加快建设成都国际商贸城、泸州西南商贸城、遂宁健坤国际商贸物流城、广元利州广场商贸中心等一批商贸流通重大项目。2.旅游业。到 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增幅高于全国旅游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全省 gdp增长水平、高于全省服务业增长水平。
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配套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旅游新产品,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结构优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完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与农村风俗风貌,开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和体验式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加大四川旅游形象宣传力度,创新旅游营销方式,统筹发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四川整体旅游形象的新突破和新发展。依托成都作为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资源优势,扶持和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业,增强旅游企业综合实力,重点培育10家年经营收入超过 5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0家年经营收入超过1亿元的旅游企业。推进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

  专栏8:旅游业重点建设内容

  1.构建“一极、三带、五区、五环”的发展格局:打造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发展成绵乐旅游经济带、成渝旅游经济带、雅攀旅游经济带,推进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环贡嘎生态旅游区、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区、川南文化旅游区、秦巴生态旅游区建设,构建九黄为核心的北环线、大熊猫为核心的西环线、香格里拉为核心的西南环线、长江为核心的东南环线、三国文化为核心的东环线。

  2.实施旅游业10大支撑工程:旅游资源品牌化工程;国家级资源创a 工程;巴蜀文化旅游载体化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旅游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工程;自驾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度假区、扶贫试验区、生态旅游“三区”试点工程;旅游信息化建设工程;旅游立体交通工程。

  3.社区服务业。到 2015年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不低于 20平方米,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0% ,60% 以上的县(市、区)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推动社区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扩大社区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因地制宜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大力开展面向居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文化体育、治安服务等在内的社区服务。加快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流程和新服务方式进入社区,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社区流通基础设施,促进新型社区服务业态向农村社区延伸。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邻里互助服务等。

  优化城乡服务网点布局,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鼓励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新兴业态和残疾人居家服务,逐步发展面向农村特别是中心镇的家庭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共同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加快建设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完善便利惠民的居民服务体系。积极开发适合老龄人消费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社会福利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积极发展家电维修、衣物洗染、再生资源回收标准网点等社区服务。

  4.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完善房地产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房地产综合信息发布和监测机制,增强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健全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合理的房地产供应体系,引导住房合理消费。加强

  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比例,加快推进商业地产和商业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引导住宅及建筑设计、估价和房地产经纪服务机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推广建筑节能服务,培育节能技术服务市场,结合城镇规划建设功能,积极开发节能省地型住宅小区。加快发展物业服务业,规范物业管理制度,制定物业管理和服务标准,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管理转变。适应业主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展以物业保值增值为核心的资产管理。
5.健康与体育服务业。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全民化发展方向,推动健康与体育服务业和相关产业互动发展,优化健康与体育服务业结构,扩大健康与体育消费需求,建立完善健康与体育服务体系。到 2015年全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0.5% ,年均增长率达到25% 。

  大力发展适合社会各个群体的营养保健、健身娱乐、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健康产业园,形成健康管理、健康产品、健康服务和信息服务集成平台,扩大全省健康管理产业市场规模。发展电子医疗服务,逐步推行分级协作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手段,支撑各个医疗机构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资源。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体育健身运动休闲服务业、体育竞赛与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业、体育彩票业,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保险、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和鼓励发展体育中介机构。加快构建“一极、两带、三区、多园”的总体布局,延伸体育产业链条,突出抓好体育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品牌响亮、管理科学、创新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进和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体育赛事和产品。

  专栏9:体育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1.一极:即把成都市打造成我省体育产业的龙头发展极,积极推进成都建设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

  2.两带:即打造乐山、眉山、(成都)、德阳、绵阳一线以特色体育和体育培训、赛事表演为主的产业带;打造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雅安一线以户外体育运动为主的产业带。

  3.三区:即打造川南、川东、川北体育产业潜力增长区,坚持以公共体育设施和各类民营健身设施为载体,大力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产业。4.多园:即重点打造成都乐山国家体育用品制造与流通产业园;贡嘎山四姑娘山登山基地产业园;峨眉(眉山)彭山、青城武术健身养生产业园;攀西阳光体育产业园等新基地和集群。

  (三)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服务业新观念、新业态、新产品,支持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将新兴服务业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到 2015年全省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40% ,占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0% 以上。推进节能与环境服务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完善节能效率评价和环境监测、监理、评估、审计机制,基本建立与新时期环境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现代节能与环境服务体系。

  引导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和投融资等机构利用合同能源管理

  机制,开展节能服务。加快分类回收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积极发展专业环境咨询服务业,重点发展新兴环境咨询服务,鼓励环保企业提供系统环境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加快环保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综合环境服务的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在工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综合环境服务标准试点。积极开展环境状况、环境工程分析评估,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建设环保产业服务信息网络,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鼓励政府、企业综合环境服务外包。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专栏10:节能和环境服务业重点建设内容

  1.环保节能认证等绿色认证。积极推进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节能标志产品认证、节水标志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绿色认证(可)活动,大力开展环保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认证,向社会发布全省环保节能重点技术和重点产品名录。2.推广绿色消费模式。3.碳排放交易市场。4.餐厨油污回收体系。5.合同能源管理。6.农作物秸秆等综合回收利用体系。

  2.文化与创意服务业。到 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全省 gdp的比重达到 4% 左右。其中:出版发行产业增加值达到155亿元,印刷复制产业增加值达到255亿元,影视产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演艺娱乐产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动漫游戏产业增加值达到 66亿元,创意设计产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
坚持文化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战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构筑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和红色文化产业带、历史文化产业带、民族文化产业带、重建文化产业带的“一核四带”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文化强省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格局,把文化与创意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依托主导产业引领发展,做大做强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形成“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节庆、广告、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整合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广电网络等文化资源,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战略投资者,加快文化产业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区域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重点培育5家以上年经营收入5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整合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构建新的有线电视节目平台。培育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积极发展电影衍生产品。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现代文艺演出和文化娱乐业规模,规范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以及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推动文化精品创作和营销,重点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和精品工程,支持杂技、川剧、彩灯、皮影、民族歌舞等文艺表演团体和剧目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大众性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推动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和新兴文化产业的拓展,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改造升级文化产业传统业务,提升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手机报刊等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创意天府”行动,围绕平面设计、动漫、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重点领域,积极发展与产业研发、文化、消费、咨询、策划相关的创意设计。引导和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跨领域、跨地区合作发展,逐步形成创意研发、创意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加快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等一批与制造业相配套,与建筑设计、咨询、策划等都市产业相结合,与文化传媒、时尚消费等时尚产业相融合的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意企业和具有四川鲜明特色的创意品牌,举办一批国内外创意产业大型活动。

  专栏11:文化与创意产业重点建设内容

  1.出版发行产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四川传媒大厦、西部版权交易中心、成都版权交易中心。

  2.印刷复制产业:成都现代印务基地、泸州印务园区、射洪西部包装印刷城。

  3.广播影视产业:四川广播电视中心、四川广播电视塔影视文化广场、广电网络改造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峨影·1958影视基地。

  4.动漫游戏产业: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四川动漫游戏公共技术平台、四川动漫游戏金融服务平台、四川动漫游戏外包服务平台、成都动漫游戏培训中心、蓝海网盟、游戏游艺体验中心。

  5.文化旅游业: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广元蜀汉文化产业园、四川国际文化博览园、四川(仁寿)文化产业园、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中国名人文化产业园、凉山火把文化产业园、广汉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九寨沟演艺集群、绵竹年画产业园、三圣花乡文化产业园。

  6.演艺娱乐产业:四川大剧院建设、《大唐华章》、《未来组合》、《金沙》、《藏谜》、《青城》、《尘埃落定》、《蜀风雅韵》。

  四、服务业对外开放

  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一)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调整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促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相结合,提升全省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工程承包和劳务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中医、出版、广播影视等具有四川特色的服务出口,重点培育专利转让、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贸易,拓展数字媒体、文化创意、国际会展等新领域,提高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稳步扩大服务贸易进口,促进全省服务贸易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发展服务外包,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以成都为核心,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点发展软件、动漫游戏、工程设计等支柱产业,培育数据中心、系统集成、医药研发等先导产业。支持成都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其他区域协同发展的整体空间布局。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拓

  展利用外资渠道,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质量,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跨国公司在全省设立总部及区域性交易中心、营运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等。鼓励外资参与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软件、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领域,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鼓励引进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向国家争取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政策在我省先行先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推进与东盟、南亚、欧盟、美加、日韩、澳新等国际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合作机制,积极稳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合作。

  (三)加快“走出去”步伐。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服务业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鼓励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的服务业企业赴境外投资,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重点支持对外承包、建筑安装、运输等服务贸易企业在境外进行直接投资和本地化经营。充分利用四川医药和餐饮的品牌效应,带动中医药、川菜等特色服务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导电子信息、计算机信息服务、教育、文化、旅游等有发展潜力行业对外投资。

  五、实现途径

  (一)推进服务业与“三化”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业与“三化”融合发展工程,发挥服务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和完善产业功能,大力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面向新型工业化,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与研发设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带动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全省“7+3”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科学规划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园区内部或者周边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机构)集聚区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以及示范企业(机构)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调发展。

  围绕发展四川现代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现代物流等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搭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庄稼医院、信息服务、气象服务、放心粮油进农村等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农资流通及农村物流服务,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建设高效率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推动服务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依托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服务业,合理布局城镇服务功能区和服务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成都市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结合天府新区规划,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绵阳、德阳、乐山、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攀枝花等省政府确定的10个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各地在旧城区改造过程中要优先安排保障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用地;新城区建设要立足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完善配套设施,留足发展空间,促进服务业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积极推动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大力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一批服务业基础较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百万人口大县(区)作为全省服务业发展示范县(区),率先进行服务业升级改造先行先试,加快发展一批新型城镇化乡镇服务业示范点。
(二)推进区域服务业协调发展。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大城市人才、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产出贡献大、辐射范围广、业态水平高的现代服务业。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针,以城带乡,加快服务网络和服务产品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

  强化区域功能分工和互动协作,积极培育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良性互动的多极发展格局。抢抓成都市作为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天府新区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提升成都市作为特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周边地区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带动其他地区加快服务业发展。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信息、科技、金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业化基础较好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高端服务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

  构建区域政府合作平台,推进片区联动,形成市(州)之间服务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部门合作平台,推进部门协作,形成机构健全、机制完善、信息互通、经验共享的合作模式。构建区域行业合作平台,加强服务业行业互动和行业标准建设、人才培养、行业信息等方面合作,实现资源互通共享。

  (三)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围绕加快推进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依托规划建设的天府新区和新川创新科技园,成都、德阳、广安等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民用航空航天、化工、特色中药研发生产基地等重要平台,完善城市功能区,创新发展模式,引导服务行业合理集聚,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的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突破传统地理集聚组织模式,创新集聚区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基于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构建虚拟服务业集聚平台,发挥虚拟服务业集群在电子商务、服务贸易、服务新产品开发、服务新业态形成、服务产业转移、服务业人才培养、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引进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集聚发展,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与工业设计、文化与创意、总部经济、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商贸流通、旅游、文化等一批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四)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为加快推进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示范带动和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筛选、高质量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规划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链的服务业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加强服务业项目前期策划,从灾后振兴建设中拓展项目、从中央和省的鼓励政策中挖掘项目、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寻求项目、从国内外新型业态中发现项目、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项目,形成梯次跟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强服务业项目全程跟进和现代化管理,保证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全省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进服务竞争能力建设。做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立足于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和服务行为,建立完善服务业标准化推进机制,切实推动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信息平台建设、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服务业标准化示范试点工作,引导服务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服务业企业的标准化水平。

  做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

  用,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制造业企业主业与辅业分离,实现专业化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培育2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 100亿元的服务大企业大集团,力争3-5家企业进入全国服务企业百强。
大力实施服务品牌建设工程。充分发挥现有著名商标、四川品牌和“老字号”示范作用,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全国性知名服务品牌和商标,着力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六、发展保障

  (一)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完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和服务业发展考核体系。扎实推进成都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区域积极探索和政策先行先试,着眼于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为全省服务业大发展提供经验。

  (二)强化政策措施扶持。完善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互动发展,引导制造业主辅分离,细化、完善全省服务业发展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发展服务业的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完善扶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服务业企业进驻产业园区和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各级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安排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整合优化重点服务行业已有的专项资金,加大财政对服务业的投入。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大民生服务工程、农村生产服务体系、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引导外资向国家鼓励的服务领域投资,扩大服务企业利用外资规模。

  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完善价格政策,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企业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全面清理服务领域各类收费,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项目;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将服务业发展用地纳入规划进行安排,保障服务业发展合理用地。

  加强硬件支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主线,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原则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三)加强服务业统计。建立政府统计部门统计和行业主管部门统计分工负责、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完善科学、统一、全面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展全口径范围的服务业统计调查,逐步完善服务业增加值核算;充分发挥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

  (四)形成人才引进培育保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拓展人才培养形式,开展社会化的继续教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大力推广网络继续教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继续教育基地作用,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

  构建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设立服务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层次、高技能的服务业人才,特别是全省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才。强化人才奖励与保障制度,吸引、留住、用好人才,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营造优良的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

  各级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优化整体服务水平。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和完善规范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整顿和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推进全省各类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服务业执法体系,努力创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发展环境。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推动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外包,规范并发展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政府部门职能转换需要的各类服务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引导和鼓励中介机构在规范企业行为、制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信息共享、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六)做好规划组织实施。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市(州)人民政府要根据《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和本规划以及服务业发展需要编制或修订各地、各行业服务业发展实施规划,形成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地区规划共同组成的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各市(州)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行业和地方实际抓紧组织实施,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地区分工,确保目标和责任落实,全力推进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12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