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商投资法 >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注册资本 >
中外合作办学 非公资本进入不代表教育产业化
www.110.com 2010-07-31 16:23

  几十年前,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所名叫斯坦福桥的大学开辟了一种把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的办学模式。多年后,那里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硅谷,就此教育产业化的概念开始形成。

  当上世纪90年代教育产业化的概念进入中国后,一些学校开始产业化办学。在一些学校都成了富翁以后,人们却发现大多数学校却仍然是“负翁”,穷孩子仍然没学上,“先富起来”的人们发觉孩子上学越来越贵。

  随着种种弊端的显露,教育产业化成了众矢之的。教育部发言人日前也明确表示,教育部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应合理有序地发展,“发展教育产业不等于教育产业化”。

  3月的最后一天,北京发布“非公34条”,指出允许非公有制资本和社会组织独资办学,推进股份制办学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非公资本的进入,是否就意味着教育产业化呢?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服务性产业,它不能成为捞钱的工具。诚然,我们不能因为发展非公经济就放任教育产业化,但是也不能害怕教育被产业化就阻止非工资本的进入。非公资本的进入,可以使教育进入竞争环境,吸纳民间资金,毕竟我国教育投入仍然“捉襟见肘”。

  其实,如今“新东方”等培训学校的火爆,民办高校数量越来越多,已证明非公资本在教育领域生活得不错。如今,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也是对它们成功的肯定。不过,我们要注意虽然非公资本有了政策的认可,但还应有法规的监控与约束,千万不能让学校成了一些人的“摇钱树”或是“误人子弟”的工具。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