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物权法 > 物权动态 >
深度:拿什么拯救中国供应链
www.110.com 2010-07-10 12:29

  在全球制造业大国的盛名之下,今日中国供应链却越来越深地被外企掌控!

  在外贸供应链上,我国每年2万多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中,80%的订单是FOB条款,服务贸易逆差严重(仅对美国的服务贸易逆差约一年98亿美元),远洋海运和航空物流等被外企垄断或主导。在内贸供应链上,目前,国内60%的本土大型零售企业被外资购并,供应链主渠道基本为外资零售巨头操控,大中城市60%以上的民生用品订单被外资掌握。看似风光的制造业大国,却在沦为供应链小国。

  拿什么救治中国供应链的病疴?多年前,当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谢秉臻撰文疾呼,中国连锁流通业将在入关5年内被外资控制。有人不以为然,不信有病。如今,他在宣讲,“中国与西方差异化的文化与价值观才是根本的解药。”有人半信半疑,因为他开出的药方“非加价模式”供应链服务,融合中国哲学文化和西方商业手段,像一剂中药与西药的化合物。

  被操控的供应链

  在洋流通与供应链包围下,中国制造正被绑架到外企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

  ●谁主供应链?

  截至2009年12月10日,广东地区食用油一线品牌涨价平均为10%,其洋品牌胡姬花从70多元涨到96.8元,创下30%的最高涨幅。食用油价高烧,情形与2008年春节前何其相似!

  2008年春节前,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有关部门发文指出,食用油价涨幅不准超过5%。但这很快成为一纸空文。因为中国食用油70%的批发权掌控在外企手中。仅ADM等四大国际粮商掌控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

  “连中国最大黄生油供应商鲁花的总代理权都在外企。他们控制渠道了,不让涨价,就断供。”他们先给深圳地区断供,到2008年春节,整个珠三角都闹食用油荒。油荒迅速蔓延全国各大城市,很多市民排队购油,油价倍增,虽国家调用战略储备油应对,也无济于事。从2007年到今天,我国食用油已涨了50-70%。

  食用油涨价问题还没解决,在2008年7月中国通货膨胀正严峻的时候,宝洁在上海宣布其产品涨价7至16%,创其近年涨价之最。同日,联合利华也叫涨,最高涨幅为20%。两大日化巨头涨价意味什么?今天走进中国超市,能叫出品牌的日化用品等几乎都属二巨头。宝洁有玉兰油、伊卡璐、潘婷、飘柔、海飞丝、沙宣、舒肤佳、吉列、护舒宝、佳洁士、帮宝适、汰渍……联合利华有中华牙膏、凡士林、夏士莲、力士、清扬、奥妙、立顿、绿茶、和路雪、茉莉花茶……

  而国人多争议洋陡涨的物价,浑然不知背后流通企业的操手及其供应链利器——让洋品牌在华攻城略地;让中国品牌的订单权和定价权被控制,让不知名的中国制造企业沦为洋品牌的打工者。凭借渠道利器,沃尔玛(美)、麦德龙(德)、家乐福(法)、家得宝(美)、百安居(英)、百思买(美)、永旺(日)、欧尚(法)等洋零售巨头与洋品牌在中国在中国内贸市场发展势如破竹。

  外贸供应链同样。截至2008年,中国近200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大部分产品的定价权不在我们。我国80%的出口订单属FOB条款,被控制在外资手里。众多中国制造商被这外资链条所牵,像被蒙眼的黄牛,围着微薄利润辛勤拉磨,却任由宰割。当2007年8月,全球最大的玩具企业美泰集团,因调整玩具标准而取消广东利达玩具厂订单时,小有名气的利达一夜间倒闭,公司副董事长自杀身亡。真正的屠刀是背后供应链,订单是刀锋。

  ●争夺订单权

  为什么一些企业还不断上洋品牌的供应链之套?谁蒙了利达们的双眼?

  是我们生产为纲的产业战略!是我们重生产轻流通的产业意识!谢秉臻说,“目前,国内机构、院校和企业等对流通和物流的认识研究多停留在短缺经济时期。1997年以前,我国是短缺经济时期,商品短缺,供不应求,是卖方市场。这时期一个产品生产环节占整个产品价值链的80%,服务贸易环节仅占20%。国家以产为纲,企业以产为王。但1997年以后,我国进入过剩经济时期,商品充裕,供大于求,是买方市场。生产只占一个产品价值链的20%,逾60%的是批发、物流、包装、零售等服务贸易。在买方市场下,企业以现代流通为王,国家以供应链为强。”

  过剩时期的鲁花们虽是产业头羊,但供应链被驾驭。外资是如何控制的?

  在中国零售市场,外企不过占5%左右,中国企业占95%。怎么还能被控制?这是场蚂蚁和大象的战斗,而一万只蚂蚁还是蚂蚁。在中国2006年加入WTO前,零售外企在华只有零售权,没有批发权,只能靠增加门店创营收。但在中国正式入关后,外资零售在华享有批发权,开始谋取总代理权,争夺订单权。谢秉臻道出外企的三步棋:

  “首先,他们向中国优质厂家(制造商)亮出自家优势:一,在订单数量和批次上,外资零售网遍布全球,每年数万亿营业额。全球统一采购,动辄是十万、百万元的订单,能给厂商带来丰厚利润和品牌效应。而本土零售企业订单一般仅数千元,多则万元;各门店多分散采购,订单数量和批次都差很远。二,在信用和资金结算上,外资巨头信用等级高,能保证60天结算现金。而中国零售超市一般要拖欠厂商货款60天到120天。比较之下,产品全国总代理权能不给外资巨头?”

  “其次,在拿下产品的全国总代理权后,洋巨头开始找中国零售企业并说,为讲信用,他要60天给厂家结算,所以中国零售要提前15天给他结算。而中国零售企业一般在60天到120天结算。提前15天就可能资金链断裂。如果想不这样,就别卖这档商品了。外企最终迫使本土零售企业在许多畅销、品牌产品上断档。当一个超市10%至15%的商品断档,竞争力基本被挤兑掉了。发展困窘的零售民企只好变卖,目前60%的本土大型零售被外资收编。”

  “再则,国际巨头真正的武器是用类金融工具掌握和操纵批发权代理权,实现沉淀资金,并对沉淀资金理财营收。例如某外资零售巨头在全球4000多家店,在2008年有4600多亿美元营业额,但其零售总营业额不过1000亿多美元,其他3600多亿美元从哪创收?从采购批发业务!他在华表面零售营业额400多亿,而后面的采购批发营业额估计超过5000至10000亿元。”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面。

  谢秉臻感叹,“目前中国流通业已无此体系。而在二十年前,中国当时的百货批发站就类似如今那些连锁零售企业的流通模式。百货批发站,前面百货店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店后的批发站。前面开店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反馈市场信息——掌握什么好卖,什么不好卖。把握市场需求,夺取订单权,加上渠道优势,掌控供应链。”

  当一个企业的主渠道被控制,全部生产只能服从链主的标准和要求(满足链主利益最大化)。一旦不能满足链主的苛求就被抛弃;当一个国家的流通渠道被控制,则一国家经济安全和独立发展就无从谈起。这就是南美洲、东南亚等后发国家,难以像美日欧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美日欧强国对后发国家更可怕的控制并非金融控制,而是对渠道的控制。变化已有十多年了,但上到有关部门,下到学界都还没觉醒。”

  在外贸供应链上,因中国出口订单80%为FOB条款,海运基本有外资贸易商指定,由此使的外资海运在中国一些省区的海运份额一度占70%至90%。洋班轮从1997年到2009年屡出霸王条款,赤裸裸乱收始发地收货费、码头作业费、铅封费等13种不合理费用(2007年码头作业费一度涨幅达340%),每年使中国货主损失500至600亿元。

  渠道和物流被外资控制,中国供应商屡遭挤兑。如我国汽车出口的海运长期依赖日、韩海运企业,但中国汽车制造商恰又是日、韩企业在亚洲的竞争对手。因此,在中国出口南美等国的汽车海运,常遭日韩海运企业恶意毁约,或擅涨运费。中国汽车制造商每年因此出口减少15%至20%,但却敢怒不敢言。

  “西方经济学已告诉我们‘渠道为王,订单为王’。只是我们没深刻理解这两句话。世界已进入到供应链时代。2009年福布斯前十强除了第九位的中石油还有庞大的工厂外,其他企业都没工厂了,而是一个供应链整合公司。这些供应链企业,让后发国家企业代工,不用养员工。一个代工厂要付出整个产品价值链上80%以上的能源、人工、污染等成本,却只收获10%的利润,甚至更低。而一个供应链整合企业虽然只付出10%的成本做品牌,研发和资源控制等,却收获着近80%的利润。”

  未来世界的竞争,第一是供应链的竞争,第二是资源的竞争,第三是科技的竞争,第四是生产的竞争。供应链是掌握一切的源头,谁掌握供应链,谁就是老大。”

  误区中的流通业

  中国订单权和流通主渠道为何被控制?中国供应链被绑架原因在哪?“自1992年开始流通改革后,我们丢掉了自家赚钱的模式,学会了人家不赚钱的模式。”谢秉臻对记者说,“流通经济改革发展十多年,先是走入一个改革误区,抛弃了集聚式的批发流通模式。后是上了西方连锁流通业模式的当。”

  西方连锁流通业发展到今天的制胜之道,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修零售门店,实际靠批发控制订单;明修连锁业务,实际靠金融工具理财;明修流通业务,实际靠控制供应链话语权。而后发的中国连锁零售业,只仿制了人家的“明修栈道”的明枪,开连锁店,却不知人家暗度陈仓的利箭。西方人简言之——“连锁业不置业”。

  ●改革的误区

  1992年,中国开始了“外贸体制,金融体制、流通体制”三大领域的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先行,由于1992年以前,每省只有一家外贸总公司,负责全省的进出口权。在官僚体制下,厂商出口一年了还不能结到汇,最后都不愿出口,外贸冷清。为搞活外贸,1992年政府放开外贸市场,连县级以上大外贸公司基本都获得了进出口权,外贸迅速繁荣。

  但外贸市场虽然繁荣了,给航运物流留下后遗症。原来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贸易是使用CIF条款(卖主指定海运公司),进口贸易是使用FOB条款(买主指定海运公司)。但1992年外贸市场的大开放,中国制造企业出口订单陡增,却没有足够海运运力保障,当时国内的集装箱货船屈指可数。中国货主企业不得已接受FOB条款的出口贸易,即买主指定海运及物流公司,以及CIF条款的进口贸易,即卖主指定海运公司。这样,外资企业和中国企业做交易,无论买卖都由外资指定船公司,他们自然都选马士基、达飞等国际海运巨头。

  这让本就弱势的中国海运、货代等企业,转眼陷入被动国际竞争局面。1993年,外资海运、货代、船代企业汹涌而来,在华设立独资公司,并与外资贸易商等达成利益协同,一方面,强势推行出口FOB条款,共同构筑对中国外贸供应链的操控。另一方面,构成统一战线,排挤着中国海运、货代企业。目前,发达国家基本都按出口CIF、C&F条款,进口FOB条款,而我国却被动挨宰,目前出口FOB条款高达80%。

  “给大量企业放水而激活外贸市场的经验,被错误地搬到金融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改革。我国物流在1992年之前,全靠“物资、供销、商业”三驾马车,把全国物资调拨得刚刚好。但1992年底的流通改革,把计划经济下的三架马车拆散,支解成万计的小商户。全国个体户最高峰在1999年达5000多万。而此前刚刚靠近现代流通业的供销批发模式,被裂变出的自营个体人海淹没;此前利于物流供应链集成化的赚钱模式,被看似繁荣实则散兵的汪洋冲垮。

  但流通业的蚂蚁大军也繁衍出两大难题:

  一是,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和能源浪费。因为供销社等集成性采购与物流平台失去,产供销各环在各自信息孤岛里存活,导致城乡产供销信息不对称、跨区域产供销信息不对称,90%以上的工商企业只能在眼皮底下自产自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资企业能跨省做生意的不到20%,能直接与世界接轨的不到3%。

  今天在南方滞销的商品,可能明天在西部畅销。但因信息不对称,没人转战西部,企业就重新设计,更换模具,重新培训,甚至重建厂房。国内汽车企业就常为迎合区域市场,频繁投资,频换汽车模具,而德国大众一个桑塔纳车型模具能用几十年,在西方淘汰后还能转移给发展中国家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宝马模具,转移中国成今天的华晨宝马,奔驰模具转移中国是现在的北京奔驰。

  信息不对称使我们的产品生命周期太短,重复投资浪费大量资源,中国每万元GDP的能耗比西方平均高7倍,比美国高约5.5倍,比日本高约10.5倍,比欧盟高约8.7倍。若产供销信息对称,一个产品从东部一线城市,到中部二线城市,到西部的三线城市,实现梯度销售,产品生命周期就长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整个供应链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二是,信用系统缺失——造成交易成本高,信贷难。无集成交易和监督平台,卖家怕给了货不给钱,买家怕给了钱不给货。于是在一个产品流通的每个交易环节,都要一手钱一手货:原料采购要一手钱一手货,生产要一手钱一手货,配送、批发、零售等都如此。如果这个产品从原料采购到消费的供应链过程,需要100天时间,其中生产环节约6天(现代工业的标准化,加快了生产节奏),物流环节却占了94天。这94%的物流时间,在多次的现金交易中占用大量资金,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各类财务成本占8%至10%。

  “现在常说中国物流成本比西方高10%左右,这个数据是指全社会的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中国约18%多,西方约8%)。如果从单个产品的物流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看,中国传统产业估计能是西方国家的比例几倍。例如中国每辆汽车的物流成本是16%,而日本仅仅是5%。造成这个高成本不是运费、人力等(中国运费、人力都远低于西方),而是因为我们信用缺失、多次结算、金融不畅带来的成本。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借助一些综合性的平台,或有整合能力的企业,集聚流通链各环节,从而打通信息链和信用链。该从何做起?

  ●连锁业不置业

  学习沃尔玛、百思买可行吧?沃尔玛等连锁零售巨头多年雄居世界500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美、苏宁纷纷拓展连锁零售模式,但这看似正确的求解思路,恰恰让中国流通业走入一个更大的陷阱!

  首先,连锁流通业产生于上世纪的短缺经济时代(家乐福1959年成立,沃尔玛1962年成立,百安居1969年成立),在卖方市场下终端销售为王,培育连锁业可行,因为有货就能赚钱。但在今天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下,供应链为王,再培育连锁业已晚了——后发的连锁零售因缺乏渠道优势,难以取得订单权等。

  其次,中国连锁业发展不起来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商铺租赁问题:外资零售租房比中资企业便宜10至50倍。但如今中国的房租逐年暴涨:在过去10年,中国一线城市房租平均涨了15倍,二线城市平均涨了10倍。国内家电零售巨头多经过十多年发展,80%的门店续租过三次以上,平均房租涨了5至15倍。某家电零售企业在全国有1300多个门店,约650万平米。如果一个店原来房租是5000元,若每平米涨100元,每月新增房租成本6.5亿,一年新增成本近80亿。若每平米涨300元,就是300多亿,年营业额不过1000亿元,而家电利润率是3%,能不亏损?

  怎么弥补亏损?作为渠道上的强势者,就靠拖欠货主6至8个月的货款,维持资金流。由此,一个零售企业每经营1000亿,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就可能达到1200亿。零售企业拿这1200亿去炒房地产炒股票,赚钱弥补亏损。但在2007年底,国内股市和房地产双遇寒流,窟窿难补。

  西方说连锁不置业,因为连锁企业不能大量买房,只能靠租赁经营。西方连锁企业也租赁,为什么他们能活得舒坦?因为大象能跳蚂蚁跳不了的象舞。外资巨头已修炼半个多世纪,基本都成世界500强,在国际信用市场达到“A+”以上的信用等级。他能用金融杠杆去租赁房屋。比如,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某房东,租给中国零售企业收2000元/月,3年后到期房价还要涨。但租给外资零售巨头只收150元/月,且这个价位30年不变。但中国房东还愿意租给洋巨头,为什么?

  因为作为世界500强,洋巨头信用等级达“A+”以上,有资格开应收账款票据。他租用30年就给房东开30张票据,房东可每年贴现一张。然而,当洋巨头跟房东签约时,已用了上金融武器。因为他是“A+”以上信用,就能把30张票据打包卖掉,即应收账款买断。能卖多少钱?房东一月应收150元房租,1年1800元,30年应收5.4万。把5.4万可买断应收账款变成金融产品。房东若按平均70%的比例贴现,每年就增收4万元。产权没有变,每年增4万,房东能不乐意以150元租给洋巨头?

  而本土零售企业头羊连货款都不能及时支付,信用是负数。在自家国土上,外资一开始150元/月,本土企业是2000元/月,相差十几倍。10年后,人家房租还是150元/月,本土企业已涨到4500元/月,相差30倍了。零售企业不可能随意搬迁,但续租下去30年后、40年后,中外企业的房租差距就越来越大。

  西方连锁流通业发展到今天的制胜之道,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修零售门店,实际靠批发控制订单;明修连锁业务,实际靠金融工具理财;明修流通业务,实际靠控制供应链话语权。而后发的中国连锁零售业,只模仿了人家的“明修栈道”,开连锁店,却不知道人家暗度陈仓的技术。代理权竞争不过人家,房租差了几十倍。中国企业怎么竞争?所以,麦肯锡在2008年公开发布了报告称,三到五年内外资流通企业将垄断中国市场。

  1997年前的短缺经济下,能用金融控制产业经济。1997年后的过剩经济下,要用渠道控制产业经济。在卖方市场下,金融能控制社会经济,控制产业命脉;在买方市场下,渠道能控制金融,控制整个产业命脉。

  负效应正在中国供应链上凸显:一是,外资企业掌握中国订单权,掌握产业话语权,实现对产业链的控制。二是,对中国连锁流通业的挤兑和瓦解,收购了60%以上主流大型零售企业;三是,协助西方企业的贴牌产品流通中国市场,加速是中国本土企业成为发达国家企业供应链上的打工者。

  重修物流“庙会”

  拿什么拯救中国供应链?“拯救中国流通业与供应链,能治本的就是中国的文化。”谢秉臻说。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等后发国家要想化解因复制先进国家样板而被操控的危机,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从差异化文化里探索差异化的生存模式。

  昔日,中国人赶走外国侵略者,靠广大百姓支持的人海战术。而今在谢秉臻眼中,要改变外资流通企业对中国供应链控制权,更大的希望不在那些被亦步亦趋学西方的本土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而是在成千上万个“赶庙会”的个体户。

  ●个体户之困

  1992年流通改革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供应链的主要维系者并非大型流通企业,而是为数众多的个体户及中小流通企业。仅个体户在1997年曾占了中国流通业的半壁江山,达到5万多个市场,4.9万户从业人员。

  但蚂蚁大军越来越脆弱。到2008年仅剩下1.6万多户,迅速进入倒闭潮。过去繁华的大批发市场福建石狮市场,最高峰是年创收300多亿,现在才70多亿,萎缩4倍多了。一个拥有300万元服装个体户,在石狮市场经营惨淡到什么程度?

  谢秉臻说,房租及采购成本上:20万交房租,还剩280万,第一趟用280万采购商品,卖了近20%就要进货。第二趟采购时,流动资金只剩五六十万。采购一次要买五六是个品种,每个品种仅有一万多元,每个品种大中小号三种规格,每种规格三千多元,每种规格再几种颜色,每种颜色就剩几百元的采购能力。一个300万元的个体户,终端采购每款仅仅几百块钱,订单太小,厂方不理,只能到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去批发。大的吃小,小的再吃小的,整体陷入微利经营。

  信息及商机困境上:如果买断某一产品,但在石狮卖一段时间就滞销了。个体户小本经营,因为信息不对称,不知哪里能卖,只能守着店面。最后,往往不是所有的货都能卖掉,一定有10%以上的货做赔付。

  各种税收杂费压力:规模以上的百货店只交国税和地税,而个体户要交国税、地税、工商费、治安费、环卫费、城管费、计划生育费、民政费等共17项费税。经营环境愈益恶劣。

  近年,义乌等国内大型流通市场大幅萎缩,全国个体户以15%的速度在倒闭。这就是国内个体户的生存现状,零售没路走了,批发也没搞起来。中国个体户由1999年高峰期占全国流通业的一半,到现在仅有20%左右。

  尽管如此,2008年,中国个体户还是创造了5.1万亿的营业额,而那些靠代销和压别人资金的连锁零售企业,内外资加起来不过11万亿。这说明中国个体户是最强的营业员。个体户的主动性和客户建立能力上都比商店营业员强,个体户供货随叫随到,营业员下班完事。个体户没有工资概念,经营成本最低。个体户的缺点就是资本不足,信用不足,社会地位不足。如果把个体户的缺点解决,优势发挥出来,可能是世界上成本最低,却最有竞争力的营销模式。

  怎么整合中国大量个体户的资源,挖掘他们的潜力?

  ●差异化文化

  用文化!日本流通经济成功并没有完全照搬美国模式。日本文化造就了日本精益管理和财团经营模式,法德等都有自家模式。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经济理论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上。

  谢秉臻说,欧美连锁业巨头带来西方的消费文化,主要特点体现在便利上。不管是沃尔玛、必胜客、麦德龙等连锁企业都强调“便利”两字,在最近的距离选择最便利的消费场地,最快捷地完成消费过程。

  中国消费文化有着自身特点:第一喜欢热闹,越热闹的地方越好;第二,喜欢参与感,以讨价还价为乐事;第三,喜欢物美价廉。这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赶集与庙会文化。《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赶集文化,赶集不只是简单的买卖交易,还有体验式的消费文化。庙会杂耍等活动营造着消费乐趣。今日,中国大型个体批发市场基本都是历史上赶大集、逛庙会的地方,城隍庙是大上海的赶集点,义乌就是大金华的赶集点,石狮是大晋江的赶集点,秀水街是北京城乡(10.36,-0.18,-1.71%)结合部的赶集点……

  影响一个国家、民族消费习惯的是宗教及文化等,有怎样的宗教就有怎样的消费文化和商业模式。西方经济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平等互利原则,这和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的平等博爱思想相关。但有没有平等互利可言?甲把商品卖给乙,甲他说有成本需要加价。若乙懂行,加价3%至10%;若乙不懂行,就可能加价300%。这种盈利模式就是加价模式(或者说溢价模式),依赖信息不对称。加价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博弈文化。在贪婪的社会,没有共生的平等互利,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中华民族有独特的哲学和文化。“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家”(鲁迅语),而老子说,“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佛家思想讲究舍得之道(有大舍才有大得)和因果报应(善因得善果)。一个秉持舍得之道的人,卖给你东西,他可不要报酬。因为他相信做好事就有好报,舍的越多回报越大。当他什么都免费,谁都愿来。当谁都愿来,所有优势都积聚这里时,就生成一个场,加上商业规则和交易软件等,就变成一个道场。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道场生成一个可靠的供应链,化生出可靠的信用链和资金链,进而衍生商流价值、物流价值、人流价值等。

  中国上千万个体户,既然不能让他们再做西方连锁流通模式的牺牲品,也不可能统统赶下我国流通经济舞台。能用庙会文化积聚他们?谢秉臻提出了“非加价模式”下的区域采购与物流中心——重修新的物流庙会。这个庙会能提供免费的服务平台,集聚3万家个体户,当3万家个体户一旦积聚,就可凝聚成一个大信用体,就可变成信用无穷大。

  商业世界,没有不可颠覆的模式,只有不可颠覆的文化。当西方银行家苦于从富人口袋里赚钱,根本不考虑穷人和乞丐时,孟加拉国(孟加拉国是伊斯兰教国家)银行家尤努斯,却在本国46620个农村办银行支行。“不用任何抵押,穷人也能贷款;没有一点利息,乞丐也能借钱。”

  在尤努斯的650万贷款人中,大部分是穷人,96%是家庭妇女。这些最不被西方银行看好的群体,却让尤努斯的银行始终保持着低于1%的坏账率(欧洲银行同期平均坏账率近10%)。他开创的小额信贷模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推广,帮助数百万贫困人口脱贫。2006年,尤努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他用互助小组下的小额贷款,帮助妇女、穷人、乞丐做适合的营生,不正是《古兰经》基本原则“公正、平等、互助”,在金融业上的演绎?

  但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文化,如何在中国供应链上演绎?

  ●非加价模式

  “我很欣赏美旗对物流业发展的理念与操作模式,这种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颠覆,也是一种突破。”2008年2月25日,当中外运集团董事长苗耕书同谢秉臻一同考察河北物流业时,这位曾带领五矿国际创造非凡业绩的物流老将由衷赞赏。这模式就是谢秉臻提出的“非加价模式”。

  何谓“非加价模式”?“国际采购与物流中心将全部提供给三万家经营者永远免费使用,所产生的经营利润,也全部归经营者所有,投资方不从中加价。同时,用投资方持有的物业资产换取银行授信额度,给经营者提供自有资金三倍的金融授信额度,并免费享受沟通全球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和便捷安全的物流配送平台服务。”

  但该模式在2007年前面临一大瓶颈:它涉及的供应链金融因没有《物权法》保障,物权不确定,难以在中国大陆实施。供应链金融服务下,货主企业把货物抵押给银行,并交由物流企业监管,银行贷款给货主。如果货主不还贷,根据当时相关法规,只能按民事纠纷解决,这对银行挽回经济损失的实际价值不大。2007年10月1日,《物权法》正式实施。如何运用该法保障非加价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正常运转?

  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下,先由供应商、生产商、采购商、物流商、银行共同签署鉴定货物物权的五方协议。在五方协议下,任何一方恶意逃避监管,侵占他人财务,变成侵占罪,而不是过去的民事责任。比如无抵押物的企业甲,在物流商监管下,获得了银行的贷款,当上游企业乙把货发给甲时,甲若“收了货不给钱”,根据《物权法》判断,这批货的物权还不属于甲,甲的行为属非法侵占,要承担刑事责任。反之,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下,如果企业乙收到甲的货款,这就意味物权就转移给甲,如果乙“收了钱不给货”,物权已经不属于乙方,乙的行为也属于非法侵占。如果甲利用这个供应链金融服务,把贷款支付给乙后,乙返还给甲,双方就属合谋金融诈骗。谢秉臻说,“一般企业没人敢承担刑事责任。这样就有效监管解决了过去‘给了钱不发货’、‘收了货不给钱’的纠纷”,解决了中小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问题。

  2007年12月21日,美旗集团与中外运集团(今中外运长航集团,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物流企业)签署了《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10年内,在全国建设10大国际采购与物流中心。重建当年物资供销社式的批发站,搭建新型物流庙会。每个中心保持2至3万个交易席位,美旗设计游戏规则,把平台搭建起来:资金结算管理要交给中资银行,物流服务监管要交给中外运长航集团,管理权交给合资公司中外运美旗管理公司。对中外运长航集团来说,占据一个拥有3万户的物流中心,无疑是坐吃一个肥美的物流大蛋糕。

  但对个体户来说,为什么要来这个物流庙会呢?第一,房租免费,“物流庙会”对3万商户永远不收房租。第二,所有利润不取点,不提成。百货公司常对商户提取25%的利润,这里所有利润都归商户。第三,能提供3倍于商户资本的量化授信额,畅通的上下游供应链金融。美旗把物流中心庞大的不动产抵押给银行,给每位商户来做担保,使之享受授信额度,却没有利息。

  能挤物流中心的商户都有一定规模,每户个体户都300万元,一个300万元的个体户,入驻后可享受900万授信。3万户就有900亿。900亿可转化成900亿的授信额度。加上美旗几百亿的不动产,可换取银行千亿以上的授信额。每个商户都拥有千亿授信额度,整个链条交易时就都不用贷款了。美旗把3万家个体户的小信用凝聚成集团信用,把集团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转化为社会信用。而这个供应链金融把采购商、生产商、物流商都整合到银行了。

  对银行来说,过去商户的现金贷款变成了今天的信用贷款,不但不能收商户的贷款利息,还要负责资金的管理。这有什么好处?现在银行收商户1%的金融管理费。对商户来说,本来交6%的费用,现在只交1%,意味着成本降低了;对银行来说,虽然只收1%金融管理费,但让供应链各环节交易的资金都在自家银行运转了,资金没流出去。银行只是把资金从左手换右手,从右手换左手,利润最大化却没风险,只需开票坐收渔利。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过去供应链过程中,多次“一手钱一手货”造成的交易高成本,也解决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多因为没有足够抵押物。中小企业加入这个平台后,不要抵押物,只要产品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目录,供应链健全——即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采购商是稳定的,就能凭千亿授信额获得贷款(没有利息)。但是贷了款,企业不能控钱,钱全由银行去存管,货全由物流公司去存管,这就防止了风险发生。

  该模式还解决了过去三角债顽疾。如在建筑行业,房地产商、施工企业、建材业最头疼的是三角债。开放商开建楼盘投资巨大,资金紧缺时,施工方会垫付资金向建材企业购买材料,而施工方也面临资金紧缺,就由建材企业赊销。常出现地产商欠施工方,施工方欠建材商的三角债。现在美旗的供应链服务平台有建材中心,美旗就能联合银行对房地产项目进行评估,对有升值空间的地产项目提供信用贷款。让房地产商不会因为资金链断裂出问题,让建材商、施工方不再出现三角债。

  “该模式更能对我国流通主渠道建设产生四大影响。”谢秉臻说,“第一,订单权,国际采购与物流中心做大批发,可助中国企业解决订单受制于人的命运;第二,现金被银行控制了,结算更方便,信用更好,而过去‘给了钱不给货,给了货不给钱’的现象,在物流金融监管下可有效规避。利于完善信用体系;第三是定价权,订单权不旁落可助中国企业掌握定价权,保证中国制造不至于被贱卖,进而保护民族产业安全。第四,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采购与物流中心面向全球市场,可凭大批量采购助民族品牌走出国门。”

  探索融会中国文化的商业模式来拯救中国供应链,并非美旗一己之力能完成。美旗只是提供了一套创新且可行思路,最终落实还需政府、企业的扶持与协同。目前,在银行方面,深深发展银行正探索着自己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相比国际银行的“1”(核心企业)+“N”(供应链上其他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即围绕核心企业,向N个非核心的中小企业延伸金融服务,整合供应链。深圳发展银行则倡导中国式的 “N”(供应链上其他企业)+“1”(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从N个非核心的中小企业切入,从金融服务上帮助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整合供应链,集中在“分销链金融”或“渠道融资”,也卓有成效。国际银行是“1”对多“N”的整合,中国银行(4.16,-0.01,-0.24%)则是多“N”协“1”的整合,从金融服务上塑造着供应链的中国庙会。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