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物权法 > 物权法论文 >
道德信念和物质利益的矛盾与融合
www.110.com 2010-07-12 09:36

  [摘 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审议物权法草案,该草案从法律角度提出“拾金不昧者”可以获得报酬。这种制度设计是不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背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拾金不昧意味着法律的基本要求,否则就是违法侵占;也有人认为,在法律的层面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并无不合理之处。我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传统道德正处于转型和适应阶段,其中的“重义轻利”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激励机制的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否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历史根源出发,说明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必要性,并试图形成道德信念与物质利益的融合,从而形成对遗失物拾得的有效规制。

  [关键词]遗失物拾得 报酬请求权 拾金不昧

  一、  道德信念与物质利益的矛盾-谈中国传统文化对遗失物拾得立法之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已经形成成熟的观念形态,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独立的,具有自身特性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接连不断,哲理慧根日益萌发的源泉。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自身特性。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华文化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自孔孟开始就推崇“仁政”,认为“礼”、“德”是最好的治国手段,宗法人伦成为立法的准则。儒家特别强调伦理规范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主张“舍利取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1]孟子比孔子激进一些,更强调义与利的对立性,当梁惠王问他“何以利吾国”时,他说:“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孟子甚至提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3]“贵义贱利”和“君子不言利”的原则大概源于此,儒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构建其法律文化,并把这种观点贯彻于司法立法之中的。

  可以说,道德规范代替法律规范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儒家“重义轻利”的观点其实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人们思想道德的提高,反对重视物质利益,人人重“义”而舍“利”,社会上自然就不存在纠纷。这种设想有其合理之处,但这种思想的极端化必然产生不利的影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混淆了权利与义务的界限,把物质利益和道德观念绝对对立起来,这势必抑制了人们的权利观念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为了达到道德标准的要求,安于贫穷而不肯追求富裕,伦理生活的要求优先于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些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与之相适应的私法观念的发展,这也许也是中国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在我国,遗失物拾得的立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固有法色彩,尤其在拾得人是否享有报酬请求权这一问题上,更能显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性。可以说,我国的传统道德是义务本位的,这必然导致立法上的义务本位,这在我国《民法通则》对遗失物拾得的有关规定可见一斑。

  法律文化如同民族语言一样是一个民族所固有的东西。中国的法律文化流经几千年,成为一种具有惯性的文化背景,孕育、培养、影响着人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人总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对法律文化或进行质的继承,量的增减;或进行量的增减,质的批判,从中获取教益,建造新的文化模型。[4]所以,在我国制定民法典的今天,试图完全割断传统文化的脐带,转而完全接受物质利益激励机制是不理智的,并且也是不可能的。

  二、  规定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必要性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