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刑法 > 刑法论文 >
犯罪预备行为可罚性的思考
www.110.com 2010-07-15 08:32

  在行为人实施了某种犯罪的预备行为后,又实施了该罪的实行行为时,其预备行为虽然是应受处罚的行为,但因为附属于实行行为而没有独立性,故没有单独处罚的必要,刑法理论称之为不可罚

  的事前行为。而对于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留在犯罪预备阶段而没有转入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可罚性问题,在理论上则存在着重大分歧,刑事立法对此所持的态度也颇不一致。我国刑法理论一般将该种犯罪预备行为的可罚性问题分为下列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说明:其一,对犯罪预备行为不予处罚,即在刑法总则和分则中均未规定处罚预备行为。这意味着所有的犯罪预备行为均不构成犯罪,因而也就不能予以刑罚处罚。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就采取了不处罚预备行为的模式。其二,对犯罪预备行为原则上予以处罚。采取这种处罚模式的立法例主要有1926年与1960年《苏俄刑法典》以及蒙古、朝鲜等国的刑事立法。其三,对犯罪预备行为原则上不予处罚,只对严重犯罪的预备犯予以处罚。从立法例上看,绝大多数国家的刑事立法都以不处罚犯罪预备行为为原则,以处罚预备犯为例外。如日本现行刑法对预备犯在总则中未作任何规定,在分则中对内乱、外患、私战、对建筑物放火、伪造通货、杀人、以要求赎金为目的的拐取以及强盗等八种严重犯罪规定了处罚预备犯。

  我国1979年刑法典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除此之外,刑法分则条文中并未规定对于哪些犯罪行为处罚其预备犯。在修订刑法的过程中,有的学者建议,在总则规定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和对预备犯从宽处罚的原则,并载明处罚预备犯以分则条文有明文规定者为限;再在分则中结合具体犯罪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司法实践之需要,择重罪条文规定处罚预备犯。但这种建议在修订后的刑法中并未得到应有的回应,1997年刑法典对预备犯的处罚仍延续了1979年刑法典的上述规定。根据我国刑法对预备犯的处罚所采取的单纯总则概括规定的模式,究竟哪些犯罪预备行为具有刑事可罚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此,有的观点认为,我国刑法对预备犯的处罚所采取的规定模式表明,对于所有的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留在犯罪预备阶段而没有转入实行阶段的、为实施和完成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都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认为一切犯罪预备行为都具有刑事可罚性,与我国刑法第13条中“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的规定(即但书)不相协调。这一但书表明,并非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从而明确了任何行为要构成犯罪,都必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预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论,尽管从行为者的主观恶性上讲,与未遂犯、既遂犯没有多大的差异,但是从其客观危害即在客观上所造成的实际损害或造成实际损害的危险来看,尚未使构成要件所欲保护的法益受到现实的侵害,而只是对法益具有侵害的危险,而且这种危险与实行行为所蕴含的危险相比有程度上的差异。这样看来,虽然不能否认犯罪预备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性,但如果这种危险性微乎其微时,就难以为国家刑罚权的行使提供足够的根据。因为在危险递增理论看来,危险只有递增到一定量的时候,国家刑罚权的介入才是正当与必要的。由此可以认为,按照评价行为的客观危害性的基点即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或造成实际损害的危险,犯罪预备行为的客观危害相对而言是非常轻微的。在这种情况下,犯罪预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度就主要依赖于行为者的主观恶性的大小。如果行为者的主观恶性亦相当轻微,就很难说由预备行为者的主观恶性与预备行为的客观危害这两项因素综合起来所评价的社会危害性就一定达到了构成犯罪所需要的严重程度,而只能认为,尽管这种情况下的犯罪预备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性,但这种危险性是非常微小的。这时,就应当发挥但书的除罪化功能,将此类预备行为排除在犯罪圈以外。如果行为者的主观恶性相当严重,犯罪预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才有达到追究刑事责任所需的程度的可能。基于此,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刑法没有像大陆法系不少立法例那样,对犯罪预备行为明确地体现出原则上不予处罚的态度,而只是在总则中笼统地规定了处罚预备犯时应当遵循的规则,但考虑到刑法第13条中的但书这一规定的存在,相当一部分犯罪预备行为的刑事可罚性便被排除了。因此,虽然单纯从刑法总则中关于预备犯的笼统的处罚规定,还难以判断出我国刑法对犯罪预备行为的可罚性究竟持何种态度,但联系刑法总则中犯罪概念的但书这一规定,就可以得出我国刑法对部分犯罪预备行为采取的是一种接近(近似)于原则上不处罚的态度。这样看来,在大陆法系的不少立法例中,如果说犯罪预备行为原则上的不可罚性是通过明示的方式直接实现的,那么,在我国刑法中,对部分犯罪预备行为否定其可罚性就是通过发挥但书的除罪功能间接达到的。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