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刑法 > 罪名解读 > 合同诈骗罪 >
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犯罪目的探析
www.110.com 2010-07-14 18:18

 合同的主观要件要求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合同诈骗他人公私财物的故意。如何确定“非法占有”的目的?这不仅是认定该罪主观故意的关键内容,而且也是区别此罪与彼罪的基本因素之一,但这个问题在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扰,使成为了疑难复杂的罪名之一,笔者就这个问题,做如下探讨:

  合同诈骗罪就是利用经济合同为手段的犯罪,注定其与民事活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且犯罪故意产生时间具有复杂性,更加使其与民事欺诈难以区分,这些特点决定了准确认定“非法占有”的犯罪目的对认定合同诈骗罪具有着重要意义和一定的难度。

  “非法占有”是行为人主观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往往不为人知,难于认定,但主观活动见之于客观行为的哲学观点为我们判断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提供了途径。因此,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犯罪目的,要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关于认定的依据,目前学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依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来判断;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实际履行能力作为基本出发点,再结合行为人的履行态度以及对合同标的物的处理情况等要素来判断;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从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积极行为、合同不能履行的真正原因、造成损失的真正原因三个方面来判断;第四种观点认为,应从两个阶段来判断,即在合同签订阶段看是否有欺诈行为,在合同生效后看行为人的履行态度、合同不能履行的真正原因以及合同标的物的处理情况等。

  笔者结合各学者不同的观点认为,判断“非法占有”存在与否,一般应从以下事实入手:

  1、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

  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对于认定诈骗故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此种能力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履行能力的性质具有物质性、特定性和时间性。合同作为商品交换的法律形式,是合同各方为设立、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协议,是以财产利益为基础的物质经济关系。因此,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必然直接表现为一方当事人保证对方当事人实现合同约定财产利益关系的民事能力。所以审查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及其经营范围,是相当重要的;同时合同实际履行要求相一致的商品交换能力,但由于不同种类的合同,权利义务各不相同,故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只能从合同的特定内容出发,去做出事实求是的判断;此外,行为人订立合同时,是否具有与合同规定相一致的商品交换能力,把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限定在订立合同这一特定之时,在审判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履行合同能力的有无和大小,以及行为人对这种能力状况明知的程度,这是认定行为人签订合同时主观动机、目的的一个因素和依据。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而且也根本不去创造条件履行合同,非法将他人财物骗归己有的,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但是,仅仅以此作为判断依据,也会有失偏颇。因为履行合同能力是受主、客观各种因素制约的,并处于一种多变的状态之下,有的人在签订合同时并不具备履约条件,但在签订合同以后,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到履约的条件,使合同得到基本履行;有的人在签订合同时具备履约的条件,但在签订合同之后由于情况的变化,失去了履约的条件,导致无法履约;还有的人虽然完全具备履约的条件,但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因此,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还必须考虑其它因素。

  2、行为人是否采取了欺骗手段。

  根据合同法有关规定,采取欺骗胁迫手段所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或可撤消)合同,如违反当事人的本意而签订的合同;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而签订的合同;在恐吓、胁迫下签订的合同;在一方人与他方恶意串通下签订的合同等。由此可见,欺骗手段往往与导致合同无效(或可撤消)的原因分不开。但是,却不能说凡是以欺骗手段造成的合同纠纷都以合同诈骗罪论处,关键是要对欺骗手段及其在整个案件中的作用来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在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行为人在某种事实上有虚假的成分,但并没掩盖其根本无法履行合同的事实,或者虽然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但本人表示愿意承担违约责任的,足以说明行为人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应按合同纠纷来处理。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人,往往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技术,结果必然要采取伪造证件,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编造谎言,以虚假的身份和虚假的担保等手段,掩盖其根本无能力和诚意履行合同的真相,骗取对方与自己签订合同,而事实上则根本不去履行合同,或者故意制造障碍,破坏合同履行的条件,把责任推给对方,致使合同不能履行,从而给对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种情况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3、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

  履行合同的行为与履行合同的能力并非同一概念,有履行能力并不一定有履行行为,没有履行能力也不一定没有履行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常常以不履约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合同已全面履行,自然无合同诈骗可言。所以,履约行为的有无,最能客观地反映行为人履行合同的诚意,也是认定行为人是否存在“骗取钱财”目的的重要客观依据。一般来说,凡是有履行合同诚意的,在签订合同以后,总会积极创造条件去履行合同,即使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履行的,也会承担违约责任。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人,在合同签订以后,根本不去履行合同,即使有履行合同的行为,也只是象征性的,签订合同后如果财物一到手,即逃之夭夭,或大肆挥霍,或用作与合同毫不相干的其他用途,根本无力偿还。对于这种情形,无论其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条件均应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4、行为人在违约后有无承担责任的表现。

  一般来说,具有履行合同诚意的人,在发现违约或对方提出自己违约时,虽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可能会进行辩解,以减轻自己的责任,但决不会逃避承担责任,在积极违约确凿无疑后,会有承担责任的表现,并有一定的承担责任的行为。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人,由于其明知自己根本不可能履行合同或不可能全部履行合同,也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在纠纷发生以后,行为人往往会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使对方无法挽回遭受的损失。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