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法 > 行政动态 >
我国行政性垄断有扩大趋势
www.110.com 2010-07-17 07:41

  编者按:

  10月17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沈阳市委、市政府和辽宁省政府研究室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改革论坛”在沈阳召开。

  作为本次论坛的战略合作媒体,我们刊登部分与会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严峻挑战。本次论坛以“危机、对策、改革”为主题,其主要意义在于,我们不仅要在应对危机带来的短期冲击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而且更应关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应认识到,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以外部需求主导增长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而从国内层面来看,经济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支撑力量,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制约了结构调整的进程,甚至加剧了结构扭曲。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突出。

  这些矛盾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形成的,有的在一定的发展阶段难以避免,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大的冲击。因此,尽管我们在应对经济短期波动时不得不采用加大政府投资等手段,但同时不应忽视这些基本结构性矛盾的解决,要把应对短期经济波动与解决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结合起来。

  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思路,就要认清新形势下这种思路已经难以为继。有位从事实际经济工作多年的老领导提出,未来有三个不复存在或三个已经结束,即:大进大出的时代已经结束;企业高盈利和投资高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高耗能、高污染、无序和过度开发的时代已经结束。归根结底,建立在上述前提下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什么时候不追求高速度了,什么时候经济增长方式才能转变。

  1 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实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就业与增长。充分就业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合理性的标志,不能带来充分就业的增长不能说是健康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200多万人就业,到上世纪90年代下降到了100多万,21世纪以来基本徘徊在100万左右,有时候只能拉动80多万人就业,就业弹性由过去0.3左右下降到0.1。而2007年欧盟地区总就业弹性是0.78,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是0.48。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表明,一般发展中国家就业弹性平均在0.3~0.4。这说明我们基本上是世界上就业弹性最低的国家,也说明目前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充分带动就业的增加。

  我国就业弹性低的重要原因在于结构不合理,包括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可以大量容纳就业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一直停滞在40%左右,就业比重停滞在3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在1996年就达到了60.7%,其中发达国家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65%。

  从分配结构看,一国财富用于雇用劳动力投入越多,增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7%持续下降到2007年的11.32%,这本身就严重影响了就业总量。与此同时,行业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最高与最低比达到11:1,进一步降低了就业弹性。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必须把就业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尽快扭转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是投资与消费。我国消费需求比重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21世纪以来下降进一步加快。我国最终消费率自1981年的67.1%下降至2007年的48.8%,大大低于7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目前的35%左右。与此同时,我国投资率始终处在较高水平,并且呈持续上升态势。从2003年到2007年已经连续5年在40%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22%~23%的水平。如果2009年实现投资20万亿元,GDP增长8%,则投资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0%以上。

  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远没有结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问题在于过高的投资率并非完全基于这种合理性,忽视客观条件,过分追求高增长也是重要原因。我国过高的投资率还与较高的国外需求相关,投资形成的供给有相当部分是由国外需求拉动的。当国外市场需求萎缩或者失去原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如果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不能扩大,产能过剩就会显现。因此,要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过于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方针,扭转需求结构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的趋势。

  三是资本与劳动。我国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由于劳动市场发育及其相关制度的完善相对滞后,特别是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本与劳动的平衡机制,在劳动总供给长期大于总需求的背景下,资本力量过于强大,劳动要素在参与分配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实际价值。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53.4%,2007年为39.7%,10 年累计下降了13.66个百分点,而同期企业盈余份额则持续增加,累计增长了31.29%。这说明,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根源之一,也是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现代劳动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不仅要受到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还要受到劳资双方集体谈判的影响。有人说在我国劳动力几乎“无限”供给的条件下,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有其部分合理性。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善和有效的集体谈判机制,特别是工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有企业中仍实际作为企业“职能”部门存在。这样,近年在众多重大劳资纠纷或工人群体事件中,几乎看不到工会的积极作用。

  四是垄断与竞争。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型而来,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由市场竞争自发作用产生的垄断并非突出现象,对市场发展和竞争具有深刻影响的是行政性垄断。

  行政性垄断的本质,是基于行政权力而产生的独家或少数企业对市场的垄断。我国行政性垄断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一般市场经济体,并且仍然有扩大趋势。

  在行政性垄断广泛存在的条件下,市场供求关系必然严重扭曲,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与行政性垄断得不到有效抑制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无论在讨论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问题,还是讨论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增长方式转变乃至产品与服务价格调整等一系列问题,抑制或限制行政性垄断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显然,如何有效抑制行政性垄断,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