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案例分析 >> 民商类案例 >> 交通事故案例 >> 查看资料

此案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发布日期:2011-03-26    文章来源:互联网
[案情] 2008年12月,被告人张志伟醉酒后驾驶一辆“别克”轿车,在由西向东行驶时,将横穿马路的行人刘三江撞倒。事故发生后,张志伟立即拨打120电话救助受伤行人刘三江,在医护人员将其送走后,张继续留在现场,等待并接受了公安机关的调查询问。在被害人重伤鉴定结果做出后,获悉其行为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张志伟逃离了居住城市。2009年5月,刘三江在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公安局交警大队认定,张志伟对该事故负全部责任。2009年6月,被告人张志伟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张志伟与被害人的亲属达成调解协议,一次性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88万元人民币。
[分歧]对被告人在交通肇事后未逃离现场,后在公安机关侦查期间逃跑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合议庭存在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结合案情,其逃跑的行为不属于法律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的行为,故不能认定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第二种意见认为,张志伟虽然存在拨打120、留在现场接受调查等行为,但其后因害怕受到追究而逃跑,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和目的,符合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司法解释,应认定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应认定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理由如下:

一、被告人的行为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三条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符合《解释》第二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具备交通肇事罪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

二、“逃逸”的主观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是一种明知要被追究责任而逃跑的故意的心态。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在“逃逸”时,其罪过形态则只能是故意,明知要被追究责任而逃跑。本案被告人虽然履行了个别救助义务,与一般的交通肇事后立即逃逸不同,但从整个案情和被告人张志伟的主观目的来看,在被害人重伤鉴定结果做出后,获悉其行为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被告人张志伟逃离了居住城市,显然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

三、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刑事立法的本意和目的即是惩治犯罪,认定被告人张志伟的行为构成“逃逸”,更能有效地遏制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现象发生,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一种警示。同时,也能唤起交通事故行为人的良知,维护社会的和谐,真正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河南省襄城县人民法院  彭洋 王志坚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郎海华律师
江西南昌市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陈宇律师
福建福州
于洋律师
广东广州
毕丽荣律师
广东广州
牟金海律师
山东东营
吴郑伟律师
福建泉州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09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