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刑法学 >> 查看资料

论未成年犯的矫正激励

发布日期:2012-01-04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3期
【摘要】未成年犯管教所为了强化未成年犯的矫正动机、调动未成年犯的矫正积极性需要采取各种奖惩措施。必须依托发展心理学、动机归因与激励等理论,重视未成年犯矫正心理特点,关注未成年犯的心理需要,才能达到较好的矫正效果。
【关键词】未成年犯;矫正;激励
【写作年份】2008年


【正文】

  一、未成年犯矫正心理的学理分析

  所谓未成年犯矫正激励,就是未成年犯管教所为了强化未成年犯的矫正动机、调动未成年犯的矫正积极性,而采取的各种奖惩措施。未成年犯作为罪犯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身心特殊性以及他们在服刑期间不同于其他罪犯的行为表现,决定了他们具有可矫正性。以未成年犯矫正激励的基础理论为指导,正确运用矫正激励手段,可以使未成年犯通过再社会化,变成合格社会成员。

  (一)发展心理学关于未成年犯的可塑性理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是运动的,一切都是变化的,万物皆有可变性。未成年犯是一种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与定型的人,他们的身心有着很强的受示性与可塑性。受示就是受影响,可塑就是可造就。他们的身心容易受到所在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对他们具有不同的塑造效果。在发展心理学看来,他们的可塑性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动力定型的可变性。人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条件反射,一是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行为多为本能的反映,而条件反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在后天的训练中,当一个人对某一种刺激多次作出同一种反映时,这时就形成了关于此类反映的动力定型。人的条件反射一旦成为动力定型后,就有了相对稳定性。未成年人对于一些外界刺激已经能够形成初步动力定型,但这种动力定型的基础不牢,稳定性差;他们对于这些动力定型缺乏深刻的认知,有些反映就是一种盲从或是由于盲动,是一种幼稚。当未成年犯生存的社会环境变化后,未成年犯在被监禁的新的环境中,他们的身心包括他们的需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他们对外界的刺激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形成了适合环境需要的新动力定型。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行为的受示性启发着他们可以按照要求,向矫正工作者汇报问题,请矫正工作者出面解决。这样就改变了过去一贯的对人际矛盾动力定型反映方式,对人际矛盾的解决不再是用升级矛盾的办法,而是息事宁人、化解矛盾的办法,使人与人的关系恢复到和谐状态。

  2.思想认识的可变性。在监禁环境中,未成年犯无法再去接触社会的反主流文化,他们的错误思想观念遭到了彻底的批判与否定。他们的错误思想认识从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那天起,就被捆束起来,进行集中清除。未成年犯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劳动教育,环境净化,都对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消除作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经过监禁矫正,能够走上正道或回到正道,以此更能说明未成年犯具有可塑性。

  3.操作行为具有可塑性。从行为学的角度看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反射行为与操作行为,反射行为多为简单行为,而操作行为多为复杂行为,人的行为多为操作行为。操作行为受环境的影响,具有可变性。未成年犯的犯罪行为正是一些操作行为。这些操作行为的发生既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也与未成年犯过去的行为后果被强化有着很大关系。这种强化既可能是来自家庭的溺爱、也可能是社会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没有教育的责罚。被监禁后,未成年犯的操作行为一方面受到了新的环境的影响,具有环境感染性,同时,一种操作行为作出后,未成年犯管教所对此通过正强化,或是负强化,对正当行为固化;对错误行为清除,长此以往,罪犯的行为模式就会发生变化。

  (二)动机归因与激励理论关于未成年犯的矫正激励剖析

  动机归因与激励理论表明,激励不仅可以针对个体的需要进行正激励,也可以根据个体的需要进行负激励。需要引发了动机,动机又引发了行为,成为行为的动因。为满足需要,可以实施正激励,为抑制需要,则必须实施负激励。如果说,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未成年犯的可塑性,应当进行正激励,那么,从犯罪行为归因的角度分析,针对诱引犯罪行为的不良需要,则应对未成年犯的一些不良需要进行负激励。

  事实上,不少未成年犯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们低级庸俗的需要是分不开的。在生物需要方面,他们对金钱、财物、饮食、女色、玩乐等本能需求超乎寻常,他们过去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为满足这些本能需要。在社会性需要方面,他们缺乏正当的社会认知,总想通过犯罪行为认识自己、证明自己;他们喜欢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武力,以获得别人的接纳、征服别人;他们希望以冒险为手段,刺激自己的生活;他们对损害过自己的人或社会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从未成年犯的这些需要与犯罪动机来看,一方面,他们的犯罪原因后面有着必然的动机支配。另一方面,与其他成年犯罪人的犯罪相比,他们的犯罪动机又与他们的心智不成熟相关,具有明显的幼稚性。已有的青少年犯罪归因理论研究表明,未成年犯的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1)有好奇心;(2)追求娱乐;(3)极强的虚荣心;(4)寻求刺激;(5)要求独立。

  二、未成年犯矫正心理特点概述

  未成年犯血气方刚,年轻气盛,易于冲动,服刑期间,其矫正心理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特点:

  (一)形不成心理定势

  未成年犯在服刑期间,其矫正表现最容易发生反复,思想认识与行为都有可能“昨是今非”,心理上没有一个定势,服刑矫正不能沿着既定的方向一直前进。他们经过管教一段时间,有了比较好的矫正表现,但又会突然犯下意想不到的错误。他们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但他们很快又会去实施某一违规违纪行为。他们可能被一个矫正工作者管教时,表现很好,但被另一个矫正工作者管教时,表现判若两人。

  (二)行为动机上无主见

  他们的行为动机缺乏自主性,遇事不是由自己的主观动机去决定自己的行为,而是时常被别人左右。这样的动机特性,一方面预示着他们有着矫正的心理基础,矫正工作者们如果能正确引导,则矫正应是指日可待。然而问题又并非如此一帆风顺。动机的无主见还表明他们的行为动机也可能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同犯间的抗管抗教思想的影响,受他人传习犯罪的卵向。

  (三)情绪表现的幼稚性

  未成犯由于认识的不成熟,对于一些问题缺乏周全的思考,容易就事论事,感情用事、意气用事、一旦情绪冲动,则难以自控。服刑期间,他们会因为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而涕泪纵横;或是因为矫正工作者一句批评听不顺耳而暴跳如雷;也会因为同犯的一句并无恶意的话而生气,大打出手。这种幼稚性情绪,如果能够加以正面引导,并注意控制,则可以成为矫正的有利因素。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控制不力,则不仅会妨碍未成年犯个体的服刑矫正,也会对整个未成年犯集体的矫正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四)对典型举止的崇拜性

  未成年犯虽为罪犯,但仍具有一般未成年人内心的那种明星崇拜心理。服刑期间,这种崇拜心理,可以转移为对某个他所敬仰的人,或他所仰慕的人的崇拜心理。这种被崇拜的对象,既可能是监狱矫正工作者,也可能是同案犯中的某人。矫正工作者从正面树立了一种道德人格形象,他的行为举此会对一些未成年犯产生思想行为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教育认知的偏差性

  未成年罪犯中的多数人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教育认知偏差。这种偏差表现在:一是他们对过去的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中的一些做人的几码道德、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缺乏正确认知,甚至从反面来理解这些道理。二是在学校中,他们往往是学习竞争中的失败者,多数人被视为学校成绩排名中的落后分子。这一现象更进一步反映他们平时对学校课堂教育中的学科理论知识,不能象其他学生那样进行正确的理解,存在着理解的偏差,这才导致了他们的学业落后。这样一种偏差在未成年犯服刑过程中,还有可能继续发生,如民警讲的一些法律知识、开展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讲的一些做人道理,他们仍有可能反向理解,而对一些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则又缺乏接受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与接受。

  三、未成年犯矫正心理动因——需要分析

  未成年犯的需要是他们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在未成年犯服刑矫正过程中,这种需要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未成年犯的需要作专门分析。

  (一)亲情

  亲情是未成年犯在服刑期间,非常需要的一种情感,在服刑初期,这种情感表现得更加明显。服刑所制造的人身自由的丧失、与亲情的隔断,使他们想见却不能见,心中更加思念亲人,见到亲人的身影,或是听到亲人的声音,哪怕是看到亲人的来信,心中也会感到一些安慰。

  (二)食物

  未成年犯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快生长的身体需要大量的营养来补充。监狱供给的食物虽然保证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但是个体对食物需求的品种不同,使得他有对常希望有机会改变自己的食物品种。比如、多增加一些大鱼、大肉之类的荤食,多买一些快餐食品、听装食品。他们对食物的需求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犯人的需要。目前,不少未成年犯管教所,在认识到未成年犯这一心理特点后,都以此作为激励因素,努力增加改善食物的机会,调动未成年犯矫正积极性。

  (三)尊重

  未成年犯已经具有了一些成人感,他们希望获得发表意见的机会,更希望自己的讲话能够被别人听进去,他们希望别人正视他们。虽然他们犯了罪,他们也认罪服法,但他们不愿意别人一直将他们看作坏人,更不愿意别人在内心给他们贴上一个坏人的标签,因此,应当予以充分的尊重。

  (四)娱乐

  未成年犯的年龄正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生理时段,他们对娱乐有着特别的兴趣,一些未成年犯喜欢音乐,他们希望能经常听到流行歌曲,尤其是听到他们喜欢的歌星的专辑。有些未成年犯喜欢看电影,希望能经常看到一些他们喜爱的电影明星演的电影。

  (五)依附

  与未成年犯独立意识开始萌发,略显矛盾的是他们由于自身尚是一个没有成年和独立的人,因而他们在社会上的那种依附心理,在服刑期间依旧存在。他们不仅在情感上有着对父母的依恋,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上也总是寻求依附。比如愿意与某个同犯一起分享食物;经常和某人一起谈论学习;希望在劳动中得到某个同犯的关心或帮助。

  (六)荣誉

  对于每一个服刑犯人来讲,服刑期间,最大的利益是获得减刑,早日刑满,重新过上自由的生活,未成年犯也不例外。当然,在荣誉问题上,未成年犯内心理解的荣誉,不仅限于改造成绩,也包括在平时的服刑生活中。

  (七)学习

  未成年犯中的许多人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个体社会化必须完成的文化知识学习任务,在他们身上还未能完成,他们是社会化的失败者。将他们送进未成年犯管教所,也是给他们一个重新社会化的机会。因此,学习文化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社会生活知识,是社会对他们的需要进行的正面引导,这也是他们远离刑罚、彻底告别刑罚生活的正确选择。

  四、未成年犯激励矫正的措施

  (一)根据未成年犯的心理特点,多给予正面鼓励

  未成年犯的身体正处于发育期,从生理角度讲,正值内分泌活跃和亢进期,如果受到过度的思想压力,易于因内分泌失常而影响身体发育;从心理角度讲,未成年犯还不是心理成熟的个体,如果给以强刺激,易于引起他们感知偏颇和扭曲,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偏离正常,进而影响心理发展和健康。{1}所以,对未成年犯的矫正,应当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针对他们身心具有可塑性的若干特点,多实施正激励,少采用负激励。多给予物质奖励、信任激励、赞赏激励、亲情激励、学习激励、岗位激励等。

  (二)针对未成年犯对亲情的需要,注重家庭亲情激励

  家庭因素在未成年犯教育矫正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家庭亲情对未成年犯的法制观念、人际关系、需要与动机、情绪状态、环境适应起着各种各样的影响作用。家庭亲情对未成年犯的矫正影响,具有长期性、深刻性、个别性等特点。在未成年犯看来,家庭的亲情是他在服刑期间最可信赖的一种情感,亲情激励也是他在服刑期间,最希望得到的激励之一。应当抓住未成年犯的亲情需要,从家庭着手进行家庭激励。

  (三)为未成年犯未来人生着想,实施个别化文化与技术教育激励

  未成年犯就其罪犯身份而言,是暂时的,终有一天,他要回到社会,成为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过上正常人的自由生活。考虑到未成年犯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当对未成年犯在实施激励时,兼顾他今后走上社会的需要。在法律激励方面,应当根据我国现有法律的有关规定,适当增加对未成年犯法律激励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通过自己的积极表现早日回到社会。在日常的活动中,应当多施加文化学习和技术学习激励。使他们在服刑期间,学到完成社会化过程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学到今后走上社会能够赖以谋生的劳动技能。

  (四)时刻燃烧着未成年犯心中的希望之火,让他们在希望中矫正

  罪犯应当在希望中矫正,也只有当罪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时,他才会有矫正的需要与动机。未成年犯也不例外,他们的年龄小,来日方长,更应当用希望引导他们矫正,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矫正对自己是一件有前途的事。坚持希望的引导,我们应当做到:

  一是所设置的激励不应当是条件高难的激励,应从未成年犯的需要出发,多就亲情、食物、尊重、娱乐、依附、荣誉、学习等需要,进行正向激励。二是要从未成年犯的心理特点出发,针对他们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的特点,激励内容应当丰富多样。三是激励的运用应当注意适时。四是激励者自身应当注意自己的形象。五是增加矫正工作者自由裁量激励的手段与机会。六是所运用的激励手段具有一定的阶梯性。七是从希望引导出发,则必然应当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多实施正激励。




【作者简介】
胡配军,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监所管理专业科主任、副教授。


【参考文献】
{1}王来中.罪犯教育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220—221.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朱建宇律师
山东菏泽
刘海鹰律师
辽宁大连
徐荣康律师
上海长宁区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王远洋律师
湖北襄阳
牟金海律师
山东东营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唐政律师
上海徐汇区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59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