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案例分析 >> 刑事类案例 >> 查看资料

借款型纠纷被指控诈骗判无罪案。

发布日期:2018-10-15    作者:冯永骅律师
借款型纠纷被指控诈骗判无罪案

曾某诈骗罪二审刑事裁定书
(2015)渝四中法刑终字第00120号
 
当事人信息

抗诉机关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
原审被告人曾,男,1989年2月2日出生于重庆市黔江区。
基本案情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法院审理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起诉指控原审被告人曾某犯诈骗罪一案,于2015年11月16日作出(2015)黔法刑初字第00059号刑事判决。宣判后,原公诉机关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不服,提出抗诉。
 
黔江区人民法院判决认定,曾某与秦某原系重庆市鸿业集团鸿景园林公司职工,二人系同事关系,后秦某转到重庆市鸿业集团银华典当公司上班,曾某的父亲曾父系该典当公司总经理。案发前,两家关系较好。曾某2013年1月至6月期间,以朋友杨某、冯某、王某等人周转资金为由分六次向秦某借款人民币共计140万元,后于2013年6月19日以偿还信用卡为由,再次向秦某借款人民币20万元。曾某先后向秦某借款共计人民币160万元。上述借款双方约定均按照月息3分支付利息,其中前五次借款(共计120万元),曾某均向秦某出具了借条,借条显示,曾某以自己的名义向秦某借款,借条上列明了借款期限、利息计算方式,并有曾某自己的签字。后两次借款(共计40万元),有秦某向曾某银行账户的转账凭证。
 
2013年1月至6月期间,针对上述借款,曾某均按时按照月息3分向秦某支付利息。2013年7月,曾某在向秦某支付了2万元利息和5万元本金后离开重庆,并更换了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外界隔绝联系,致使秦某、曾某的父母等人均无法与其取得联系。2014年8月12日,黔江区公安局民警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汇宇公寓520房间将曾某抓获归案。
 
另查明,曾某向秦某先后支付利息共计人民币10万余元、归还本金人民币5万元,其余借款至今尚未归还秦某。
审法院认为
公诉机关当庭举示的有效证据,不足以证明指控曾某诈骗秦某的事实,证据之间不能形成完整锁链,疑点不能排除。综合评判如下:


1、从诈骗罪犯罪构成上分析,从被告人主观心态上来看,现有证据不能充分证明曾某存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
 
1)从曾某逃离重庆后主观心态来看。曾某的父亲曾父2013年7月10日作出的证言显示,曾某2013年7月6日晚上给曾父发短信,告知他的父亲,他欠了原单位秦某155万元,朋友冯某15万元,他走了,让他父亲帮忙还。该证据系侦查机关立案前,曾父为了找到曾某,主动向侦查机关报案时作出的陈述,该证据形成时间在侦查机关将曾某涉嫌诈骗罪立案之前,陈述的内容自然真实,并不是在其他案外因素影响下作出,可信度较大。同时,冯某的证言也证实了曾某确实还欠其16万元的事实,与曾父的证言相互印证。故曾父证言证明力较强,证实了曾某在受到刑事追诉前并不否认其向秦某借款,也明确表明了其愿意还款的事实。同时,在本案立案侦查后,曾某也多次对该项事实进行了辩解。此外,曾父2014年4月29日作出的证言中反映,曾某给他发过一个单子,一共加起来有470万元左右,但有很多欠款都没有借条,有借条的有200万元左右。这份单子他也提供给了公安机关。但在案证据中,侦查机关并未对短信内容、单子是否存在进行查证和说明,疑点不能排除。故不能排除曾某主观上有还款的意愿。
 
2)从曾某离开重庆前的行为来看,对于该160万元借款的利息,曾某均如期支付,并向秦某归还本金5万元,曾某确实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则其在离开重庆之前归还2万元利息及5万元本金的行为无合理解释,存在疑点。同时,在案证据显示,秦某与曾某系同事,且两家关系较好,在本案立案侦查前,秦某与曾某的父母也进行过协商,曾某的父亲曾父也曾表示愿意帮曾某归还借款。从上述行为来看,也不能排除曾某主观上有还款意愿。
 
3)从借款去向上来看,曾某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的供述不稳定,且在法庭审理阶段也辩解称借款用于放水,在案证据中,涉案款项的用途除了曾某的供述,并无其他证据予以证明。
 
4)在曾某有无还款能力方面,公诉机关举示曾某工资状况及其名下无房产、车产、工商登记等证据,但在案证据并未显示侦查机关就曾某实际有无财产供其支配和处分向其亲属进行查证,不能达到充分的证明作用。
 
2.从客观表现上来看,现有证据不能充分证实秦某陷入认识错误的原因系基于曾某编造的事实。
 
1)从2013年7月10日秦某的证言显示,给曾某借钱是因为他们两家关系很好,并且曾某之前的表现很好,她太信任曾某了,所以就连续性的借给曾某累计现金160万元。曾某每次借钱都说是帮忙朋友借的,都是工程上需要周转资金之类的理由,她当时以为曾某确实在做正事,根本没有想过曾某借钱的真正目的,曾某每次借钱都说帮朋友借,具体是自己要用还是真的帮忙借她也不清楚。本来秦某准备将曾某借钱的事情反映给曾某的父亲知道,但曾某一再强调,不能将此事告知其父亲,所以她就一直没有将借钱的事情告诉曾某的父亲。而秦某于2015年1月6日作出的证言显示她给曾某借钱是基于对曾某借款理由的一种信任,因为当时她了解到杨某等人确实有经济实力,也确实在做工程。秦某对于其借款给曾某的原因作出的两次证言存在矛盾。
 
2)若秦某陷入认识错误是基于曾某编造了杨某、冯某、王某等人需要工程周转资金,向秦某借钱,秦某是对杨某、冯某等人的信赖,导致陷入了认识错误。那么此时曾某构成诈骗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秦某知道杨某、冯某、王某等人确实在做工程,且对上述人员有足够的信赖,才会将钱借给上述人员。但在案证据显示,杨某、冯某、王某等人并不认识秦某。同时,在案证据不能反映秦某如何知道杨某等人在做工程、做什么工程,证据也没有反映秦某去核实过上述问题,仅凭秦某称听说杨某等人在做工程,不能认定秦某对杨某等人存在足够信赖从而将大额钱财借给曾某。故疑点不能排除。
 
(3)秦某陷入的认识错误的原因可能系对曾某及其家庭经济情况的信赖,即对曾某还款能力的信赖的疑点不能排除。虽曾某在借款时向秦某称是杨某、冯某、王某等人需要借款,但秦某未尽核实、审查义务,仅仅以听说上述人员确实在做工程,就在短短6个月内将大额资金借给曾某,同时,秦某在笔录中也有反映,称“是对曾某太信任了”。加之,曾某以自己的名义给秦某出具的借条,秦某也只能按照合同相对方向曾某主张还款,这一点,也反映出秦某是对曾某还款能力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曾某并未实施使秦某陷入认识错误的行为,秦某错误地认为借款是可以被追要回来的原因在于对曾某及其家庭经济情况,而非曾某编造的事实。故,这种情况下的借贷就不能认定为诈骗。
 
原审法院认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曾某犯诈骗罪的证据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经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判决:被告人曾某无罪。
 
抗诉机关的抗诉理由:
 
1、原审被告人曾某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1)曾某主观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根据《全国法院关于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纪要》规定:“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一、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二、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三、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四、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根据该《会议纪要》规定,被告人曾某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他人资金,并将骗取的资金用于赌博和偿还赌债,系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曾某将骗取的资金用于违法活动后逃跑。故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曾某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行为。被告人曾某虚构了借款理由和隐瞒借款用于其赌博的真相,因其隐瞒事实真相,致被害人秦某陷入认识错误处分财产。
 
2、原审法院采信证据不当,导致判决结果错误。原审法院排除曾某的第一次供述是错误的,因曾某的第一次供述中虽然长时间只有一个侦查员,但对曾某的讯问没有刑讯逼供,只是证据上存在瑕疵,且供述与其他证据能相互印证,应予采信。
 
3、被告人曾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审法院查明



原判认定原审被告人曾维于2013年1月至6月期间,以朋友需要周转金为由向被害人秦某借款160万元,然后曾维将所借款项用于赌博输完后离开黔江的事实属实,同时,原判根据本案在案证据从曾维的主观故意和行为表现分析认定曾维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宣告曾维无罪。
 
二审法院认为
 
本案就抗诉机关和原审被告人曾某及其辩护人争执的焦点是:曾某的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现结合本案在一、二审查明的事实和证据对原审被告人曾某的主观故意作以下评析:
 
(1)原审被告人曾某在向被害人借款之初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根据被害人陈述和曾某的供述证明曾某第一次向被害人借款是曾某的朋友将所借20万元的本金和利息通过曾某归还被害人时,曾某再次将这20万元作为自己借款,并出具了借款凭证,利息如数给了被害人。而被害人也是在得到借款的资金利息后,愿意将这20万元借给曾某,同时约定了资金利息。从曾某初次与被害人这一借贷关系来分析,原审被告人曾某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2)原审被告人曾某2013年1月至6月期间多次向被害人借款,均按时支付了资金利息,并于7月3日离开黔江时归还了秦某的借款本金5万元和资金利息约2万元。从曾某这一系列支付利息和还款的行为来分析,不足以认定曾某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原审被告人曾某离开黔江后几天内,给其父亲发短信,要求其父亲帮助其归还债务。曾某这一行为表现足以证明对被害人秦某的借款不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4)原审被告人曾某在取保候审期间,主动归还被害人秦某借款13万元,并对尚欠借款部分达成了分期还款协议。曾某此后的还款和主动与被害人达成还款协议的行为佐证了曾某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综合以上对原审被告人曾某主观故意的分析,并结合本案在案证据,认定曾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证据不足。原判认定的事实和定性正确,本院予以支持。
 
关于抗诉机关提出原审被告人曾某的行为符合《全国法院关于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纪要》的规定,应认定曾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意见。经查,《全国法院关于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纪要》的规定不是司法解释,不能直接适用;该《座谈会纪要》中规定的几种情形,是对金融犯罪领域中的诈骗行为进行认定时应考量的几种情形。而本案公诉机关指控的是一起普通诈骗案,在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时不能用该规定来简单的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故该抗诉意见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关于抗诉机关提出原审被告人曾某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行为,致被害人秦某陷入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故其行为在客观方面的表现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经查,原审被告人曾某因赌博输钱后,虚构了借款理由,同时也隐满了借款用途,这是曾某为了能达到向被害人借款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方法,该行为表现形式满足了诈骗罪的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但认定曾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必须考量曾某在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才能构成诈骗罪。因本案认定曾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证据不足,故不能因其客观行为表现而客观归罪。该抗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关于抗诉机关提出原审法院排除曾某的第一次供述,属采信证据不当,导致判决结果错误。因曾某的第一次供述中虽然长时间只有一个侦查员在场讯问,但对曾某的讯问没有刑讯逼供,只是证据上存在瑕疵,且供述与其他证据能相互印证,应予采信的理由。经查,曾某在侦查机关的第一次讯问时,长时间只有一个人讯问属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讯问时不得少于二人”。该规定明确了是讯问时不得少于二人,而本案在对曾某进行讯问时长时间只有一人,故其取证程序有违法律规定。且抗诉机关都认为该份笔录存在取证上的瑕疵,原判未采信是正确的。故该抗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关于抗诉机关提出被告人曾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意见。经查,原审被告人曾某的行为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曾某对其所借债务自始不具有非占他人财物的目的,并为被害人权利得到实现采取了主动还款或约定还款的行为,故其行为不具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原审被告人曾某及辩护人要求维持原判的理由成立,本院予以采纳。


二审裁判结果

综上,原判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经本院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裁定如下:
 
驳回抗诉,维持原判。
本裁定为终审裁定。


转自:刑事研习社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李晓航律师
黑龙江哈尔滨
王高强律师
安徽合肥
王娟律师
浙江杭州
毕丽荣律师
广东广州
陈皓元律师
福建厦门
谭海波律师
广东东莞
陈铠楷律师
四川成都
郝廷玉律师
河北石家庄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5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