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法律百科
我的位置:110网首页 >> 资料库 >> 论文 >> 其他论文 >> 查看资料

王宗传易学所属流派及其心学特征

发布日期:2020-04-01    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 要: 王宗传,号童溪,着有《童溪易传》。关于王氏的籍贯和易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历来有过争议,从王宗传生平考辨以及其易学所属的流派展开论述。文章注重从方志的相关资料入手,考辨王宗传生平,并从心学《易》的主要特征和《童溪易传》自身体现的心学表征等方面加以梳理、阐述,力求对王氏易学的心学《易》成就给予如实评价。

  关键词: 考辨; 流派; 心学《易》;

  王宗传,字景孟,号童溪,生卒年不详,宁德八都童溪人,一说临安人。王宗传在临安太学二十一年,于淳熙八年(1181)以上舍登进士第,历广东韶州教授。王宗传学问淹博,尤精于《易》,开门授徒,门生众多,且多优秀。王氏有《童溪易传》行世。

  王氏《童溪易传》在易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问世以来,援引王氏易说的易着不绝如缕。如南宋方实孙《淙山读周易》(99次);元代董真卿《周易会通》(40次),熊良辅《周易本义集成》(41次);明代胡广《周易大全》(42次);清代李光地《御纂周易折中》(62次),沈起元《周易孔易集说》(154次),程廷祚《大易择言》(43次),翟均廉《周易章句证异》(101次);民国马其昶《周易费氏学》(40次)等等。自宋至民国,王氏易着受易家援引的次数数目可观,援引的易家近50家(兹不详列)。

  王氏易学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众多易家援引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学界关于王氏的籍贯及其易学思想倾向的评价有异议。

  笔者将在进一步论证辨析王宗传籍贯和易学所属流派的基础上,拟对王氏易学的学术思想加以定位。

  一、王宗传籍贯考辨

  王宗传,字景孟,宋孝宗时人。王氏籍贯为宁德的方志记载诸如:《淳熙三山志·人物类五》《八闽通志·选举·福宁州》《八闽通志·词翰·福宁州》《嘉靖福宁州志·人物》《嘉靖宁德县志·儒林》《康熙福建通志》《乾隆福宁府志·选举制》(包括其中的《儒林》《乡贤》)《乾隆宁德县志·人物志》《四库全书提要》《宋元学案补遗》《仪顾堂题跋》等,这些录载关于王宗传的籍贯为宁德。虽然《八闽通志·人物·福宁州》将王宗传的姓氏标为“黄”姓(注:概是讹误吧),其标注的“宗传”籍贯也是宁德。

  王宗传籍贯为宁德的相关佐证人物如林焞、林马駉。《童溪易传》林焞序提到:“余与童溪,生同方,长同学,同及辛丑第。”1在《淳熙三山志》卷三十、《雍正广东通志》卷三十、《康熙福建通志》卷三十四、《乾隆宁德县志·人物志》等方志中,林焞的籍贯是宁德。林焞在《童溪易传》又提到“开禧更元,族子马駉客武陵”2索序,林焞的族子林马駉,林马駉于《嘉靖福宁州志·人物》、《嘉靖宁德县志·儒林》、《康熙福建通志》、《乾隆宁德县志·人物志》等的籍贯为宁德,且《嘉靖宁德县志·墓塚》有言“贡魁林马駉墓,在九都闽坑”3,《乾隆福宁府志·宅墓》又言“贡魁林马駉墓,在九都闽坑”4。林焞、林马駉与王宗传当为同乡,同为宁德籍贯。


  王宗传号为“童溪”的关联资料。《乾隆宁德县志·川》说:“霍童溪,在十二都,源有三,一自咸村,一自莒州,二流至百步合一;一自小石岭至凤凰桥与二流汇为一,历九都、八都入海。”5王宗传号童溪,盖取自霍童溪之名。霍童溪流经八都,暗合王宗传为宁德八都人。

  宁德与王宗传有关的记载。《八闽通志·词翰·福宁州》在《宁德县学先贤祠堂记》一文提及:“宁德邑学有祠,以祀先贤尚矣。前令尹李君泽民、赵君侁之先进五人,坎翁张公翰,童溪王君宗传、拙斋高君颐……”6王宗传被祀为宁德当地先贤。

  以上各种资料显示:王宗传籍贯当为宁德。

  至于王宗传籍贯有临安一说,渊源有四。其一,南宋冯椅(1140-1231)《厚斋易学·附录二·先儒着述下》:“《易传》三十二卷,题童溪先生,淳熙丙午林焞序。王宗传,字景孟,临安人,由太学上舍免省,童溪其自号云。”7其二,元代董真卿《周易会通·姓氏》载:“王氏宗传景孟童溪,临安人,太学上舍免省,《易传》三十二卷。”8其三,《成化杭州府志》“淳熙八年黄由榜:林焞、王宗传”9。其四,《雍正浙江通志·选举》卷一百二十六:“淳熙八年黄由榜:王宗传。”10

  其一与其二,其三和其四之观点盖相沿袭,从各自内容表述的高度相似性可见端倪。对此,《经义考》曾对王宗传的籍贯做过一番考辨:“潜说友曰:宗传,淳熙八年进士。董真卿曰:宗传字景孟,临安人,太学上舍,《易传》三十二卷,淳熙丙午林焞作序。《闽书》王宗传,宁德人,教授韶州,有《易传》行世。按,林焞亦宁德人,淳熙八年与宗传并举进士。焞序称与童溪生同方,学同学,同及辛丑第,则宗传为宁徳人无疑。鄱阳董氏以为临安人误矣。”11《经义考》主要以林惇之序为论据,推断王宗传籍贯为宁德,其推论虽亦失之严密,但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王宗传籍贯为临安的说法。

  综上所述,王宗传籍贯为临安,概与其在临安太学生活、学习长达二十一年,并以太学上舍身份考中进士有关。但我们不能因王宗传在临安生活的时间长度而断定其籍贯为临安。从王宗传早期的生活经历以及其相关的活动看,王宗传的籍贯当为宁德。

  二、关于王宗传易学所属流派的论说

  在易学史上,学者大多认为王宗传易学属于心学《易》,或兼有禅学。笔者大致梳理如下:

  《御纂周易折中》说:“数者,《易》之本,主数太过,始魏伯阳、陈抟之说窜而相杂,而《易》入于道家;理者,《易》之蕴,主理太过,始王宗传、杨简之说,溢而旁出而《易》入于释氏。12四库馆臣认为:“宗传之说,大概祧梁、孟而宗王弼,故其书惟凭心悟,力斥象数之弊,……宗传及简祖其元虚,而索诸性天,故似高深而幻窅……明万历以后,动以心学说《易》,流别于此二人。”13

  四库馆臣评价相关的易家易着,如宋叶梦得(1077-1148)《岩下放言》有言:“梦得老而归田,耽心二氏,书中所述多提唱释老之旨,沈作喆、王宗传、杨简等之以禅说《易》,实萌芽于此。”14又如明高攀龙(1562-1626)《周易易简说》:(高攀龙)其说主于学《易》以检心,非如杨简、王宗传等引《易》以归心学,引心学以归禅学,务摒弃象数,离绝事物,遁于恍惚窅冥,以为不传之秘也。是固不得谓以心言《易》为攀龙之失矣。15

  纪晓岚(1724-1805)《周易义象合纂序》写到:“王弼清言,流为杨简、王宗传辈,至以狂禅乱圣典。”16梁章钜(1775-1849)谓:“主理者使王宗传、杨简之说,溢而旁出,而《易》入于释氏。”17俞樾(1821-1907)认为:“宋杨简之《慈湖易解》,王宗传《童溪易传》皆高谈心性与禅理通。”18叶昌炽(1847-1917)《古本易镜序》云:“杨慈湖、王童溪之《易》,则释氏之《易》也。”19黄寿祺(1912-1990)《易学群书平议》一书对明代释智旭《周易禅解》的介绍中,引《总目》中对《杨氏易传》与《童溪易传》的说法,得出“智旭似远源于杨、王二人,为易家之别派”的结论。20张善文说:“宋代《周易》义理学发展到南宋时期,又出现一个新的分支———“心学解《易》”派,其代表人物及着作为王宗传的《童溪易传》及杨简的《杨氏易传》。”21又说:“从王、杨的论《易》特色看来,两人所言“心性”之旨,所阐发的“心学”义趋,实有不少地方与佛学禅宗思想略相接近。如前文引杨简云《易》道“乃人心所自有”、王宗传云“《易》即吾心,吾心即《易》”等说,便含有颇为明显的“禅味”。”22《周易辞典》提及:“宗传及杨简实为南宋初以心性说《易》之祖。”23台湾康云山博士论文《南宋心学易研究》,主要论述南宋心学《易》之发展,并以陆九渊、杨简、王宗传三人的《易》学思想为南宋心学《易》之代表24。姜颖《论王宗传的易学观》认为,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25

  以上诸家所论,王宗传易学主要倾向属于心学《易》,杂有释家思想成分,这似乎已成为学界定论。

  然而,对于王氏易学的流派倾向,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否认王氏易学与心学有关。如陆心源(1834-1894)认为王氏易学属于程氏易学范畴:“其说主义理而斥象数,征人事而远天道,引程伊川之说最多,盖程氏学也。”26台湾贺广如认为:“《童溪易传》一书之内容,大体属于程学脉络。……将慈湖以心学说《易》的路数,对照童溪《易》学,二人着实迥不相侔,判然殊途。”27台湾周汝芬也有相类似看法:“王氏之说实反应南宋当时的学术背景,当时心学昌盛,其虽非为心学《易》之流,然亦未受到程学局限。”28这是对王氏易学的主流评价———心学《易》的冲击。

  从以上各家的表述可以看出,对于王宗传易学所属的流派问题,学者并未取得大体一致的看法:主流心学《易》,支流程氏《易》、以史证《易》、介于心学《易》与程氏《易》之间。虽然持支流观点的学者并不多,但我们不能以持论的多少作为判断王氏易学倾向的标准。

  三、王宗传易学体现的心学特征

  判定王氏易学所属的流派,笔者以为至少要把握三个要点:首先,关于心学与心学《易》的内涵;其次,王氏易着的主要风格;第三,王氏本人的表述。现论述如下:

  1、心学《易》的主要特征

  心学一词,盖首出于南宋黄震(1213-1281),黄震说:“近世喜言心学,舍全章本旨而独论人心道心,甚者单摭道心二字而直谓即心是道,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其去尧、舜、禹授受天下之本旨远矣。”29黄震理解的心学就是心等同于道,道无外求,求心即得道;并认为心学同禅学相去不远。

  黄震的心学概念是否反映心学的本旨,我们以心学的重要人物陆九渊、王阳明等关于心学的观点进一步把握。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陆九渊,在于确立了心的本体地位。陆九渊说:“心只是一个,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30又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31戴良在《题杨慈湖所书陆象山语》中认为:“陆文安公之学……盖亦心学之所发耳。”32冯友兰认为:在陆九渊看来,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33吕思勉对陆九渊的心学学说概括为:“朱陆之异,象山谓‘心即理’,……惟其谓心即理也,故万事皆具于吾心;吾心之外,更无所谓理;理之外,更无所谓事。”34

  简而言之,陆九渊认为心是人生来与具的,心即理,心是实在界的本体。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于《象山文集序》有言:“圣人之学,心学也。”又言:“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35王阳明认为心学是以心即物理的圣人之学,具体而言:人心即物理,天理,道;人心自然明了物理,物理即天理,物理即道,寻求物理无需舍心向外,物理即在心中。

  显然,黄震阐发的心学概念基本反映了心学的主要特征:万事具于本心,心即理,寻求物理重在向内体悟,返观本心。也就是说,心是实在界的本体。

  众所周知,心学理论的建构带有明显的融合释家的特点,心学家认为心是人生来与具的,这一点与佛教心本论非常相似。“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36“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三界。”37心学家主张的向内体认,返观本心,宇宙世界、物理皆在本人心中,亦和佛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类。因而,心学学说难免带有禅味。当然,心学并不等同禅学,这里暂且不论。

  心学《易》,简言之,便是以心学理论、观点、立场等诠释易学,即以心性解《易》,以为人心体现《易》理,《易》理即在人心。

  2、《童溪易传》释《易》体现的思想特征

  《童溪易传》从释《易》方法看,主要有以经证《易》和以史证《易》。

  王宗传广泛引用各种书籍释《易》,涉及了前代《易》家之说和先儒经典,重在阐发易学义理。如引用易说,程颐的117次,朱震的62次,司马光、张载、苏轼等的近20次,以引用程颐易说最多;援引他经的,如引《孟子》67处,《尚书》43处,《论语》43处,《诗经》29处,《礼》22处,以引用《孟子》数量最丰。至于王宗传的以史证《易》,据康云山《南宋心学易研究》38一文统计,《童溪易传》总共征引近200则史事以证《易》理。

  上述的陆心源和贺广如认为王氏易学属于程氏易学或以史证《易》流派,主要论据源于此。

  然而,不论是以经证《易》还是以史证《易》,王宗传意在借助各种经典和史事与《易》之相同点加以相互论证、发明。谈及王氏易学的思想特征,必须紧密结合王氏易着的主要观点。

  王宗传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理,理是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夫天理所在,初无定体。在天则曰天命,在君则曰君命。生死予夺无不听者,非谓天与君之尊而听之也,听夫理而已矣。”39

  那么,王宗传所谓的理是存在于外在的客观事物,还是存在于人的内心。王氏说:“夫在人有自然之心,天下有自然之理,得其自然之心,而顺其自然之理,则说于下而巽于上矣。”40王宗传又言:“天地之心即我之心也。”41

  显然,王氏的心学思想倾向很明显:以人之“自然之心”顺应天之“自然之理”,而天之“自然之理”即在“我之心”;“我之心”即理之所在。

  不仅如此,王氏的心学思想倾向贯串于《易》的理解。

  王氏有言:“圣人本天地以作《易》,非有他也。故所以发明人心之妙用,人心之妙用即天地之变化也。天地之变化见于万物成象、成形之际,与夫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之运动,人心之妙用之为可久可大之德业,其实皆无越乎自然之理而已矣。”42王氏又言:“《易》即吾心也,吾心即《易》。”43王宗传说:“圣人作易以经纶世变、垂法将来,而天人之理咸备于我。”44王宗传认为《易》是根据天地变化而创作的,用来呈现人心的发用;人心的发用即天地的变化,天地变化则揭示了人心的功能,成就人的功业。人心作为本体的价值意义被凸显出来。“《易》即吾心也,吾心即《易》也”“天人之理咸备于我”,则彰显了以心言《易》的特色。这与杨简(1141-1226)的易学主张何其相似。杨简认为易就是己,就是心,就是天下之大道。“易者,己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45“善学易者,求诸己,不求诸书。古圣作易,凡以开心之明而已,不求诸己而求诸书,其不明古圣之所指也。”46求之于己即以自身为对象进行思考,直接返回到决定人的存在;本心与天地万物一体,完满自足。

  同时,王宗传反对以外求为主的做法,自反是他的主要治学路径。王宗传说:“至诚自信全其在我,而不拂其在彼者。”47又说:“视履考祥者,凡吾平生所履历者,迎而距之,平心而熟视之,而善恶祸福之祥皆不逃乎吾之所考焉。故曰:视履考祥。由是自反而仁,自反而有礼。”48由是自反而至诚自信,自反而检讨个人之得失,自反而审视自己的道德践履,自反成就个人的品行修养趋于完善。

  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理是实在界的本体根据。两者的区别在于,理学认为理相对于主体是客观的、外在的;心学则认为理是内在的。由此带来的获得知识与德行的途径是:理学之“理”的获得需要通过心这一媒介来完成,而心是外在于理的,心与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学则认为理内具于心,对理的体认即将心的内容予以发明,心与理似二实一,心等同于理。因而,理学《易》和心学《易》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易理外在于人心,后者认为易理为人心自具。王宗传释《易》重在于发明人心之妙用。也就是说,个人心中完满自足地包含着易理。这样,王宗传释《易》体现了对本体内在性和自反工夫论的重视。基于此,王宗传释《易》,突显心学《易》的特点。

  诚然,王宗传援引程颐易说最多,但这不能成为推断王氏易说属于程氏学的理由。同理,《童溪易传》总共征引近200则史事以证《易》理,这也不能成为推断王氏易说属于以史证《易》派的理由。

  王氏易着渗透的浓厚的心学思想意识及其以心学体《易》、解《易》的特点是我们把握王氏易学为心学《易》的关键所在。

  再者,我们从王宗传的自序也可看出一些特征,王宗传云:“岂知《本草》误,误人命;注《易》误,误人心。人心一误,则形存性亡,为鬼蜮、为禽兽,……人有不得其生者。”49王宗传强调《易》和人心的关系,注重对人内心的挖掘和关注,甚至提到人心误,将危及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论根据。由此而来的推论是,王宗传意在告诉世人以心体《易》,回归人心的至诚自信状态。这与王宗传对心的重视概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王宗传的籍贯当为宁德。王宗传释《易》带有浓厚的心学倾向,属于心学《易》。在对心学《易》的阐发与构建中,王宗传虽然没有提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心学理论,但他对本体内在性和自反工夫论的重视,使得心学《易》在易学史上不断发展壮大以至蔚为一大流派,王宗传开创之功不可湮没。

  注释

  1王宗传:《童溪易传》,《通志堂经解》第1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第490页。  2王宗传:《童溪易传》,《通志堂经解》第1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第490页。  3闵文振、林校生(点校):宁德县志(嘉靖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07页。  4朱珪、李拔:《福宁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567页。  5卢建其、张君宾:《宁德县志》(下集),宁德:宁德县志编纂办公室重印,1983年,第43页。  6季羡林等:《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7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51页。  7冯椅:《厚斋易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2页。  8董真卿:《周易会通》,《通志堂经解》第4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第179页。  9季羡林等:《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7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554页。  10胡宗宪等:《浙江通志·选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69页。  11朱彝尊、许维萍、马晓庭:《经义考》第2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7年,第727页。  12李光地等:《御纂周易折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28页。  13李学勤等:《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6页。  14叶梦得:《岩下放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722页。  15高攀龙:《周易易简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7页。  16纪昀、孙致中(点校):《纪晓岚文集》第1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54页。  17梁章钜:《笔记小说大观》第21编,台北:新兴书局,1979年,第2页。  18俞樾:《春在堂全书》第4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446页。  19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5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1页。  20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5页。  21张善文:《象数与义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8页。  22张善文:《象数与义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01页。  23吕绍刚:《周易辞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48页。  24康云山:《南宋心学易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25姜颖:《论王宗传的易学观》,《周易研究》2010年第6期。  26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台北:广文书局,1998年,第6页。  27贺广如:《心学〈易〉流别之始---〈童溪易传〉定位商榷》,汉学研究(第29卷)第3期。  28周茹芬:《宋儒王宗传〈易〉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9黄震:《黄氏日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65页。  30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44页。  31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9页。  32戴良:《九灵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07页。  3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4页。  34吕思勉:《理学纲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16页。  35王阳明、吴光等:《王阳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60页。  36小野玄妙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1934年,第914页。  37小野玄妙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6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1934年,第46页。  38康云山:《南宋心学易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39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19页。  40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95页。  41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56页。  42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10页。  43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39页。  44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38页。  45杨简:《慈湖先生遗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291页。  46杨简:《慈湖先生遗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302页。  47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8页。  48王宗传:《童溪易传》,《四库全书·闽东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62页。  49王宗传:《童溪易传》,《通志堂经解》第1册,扬州:广陵书社,2011年,第490页。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发布咨询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推荐律师
王景林律师
上海静安区
吴丁亚律师
北京海淀区
谭海波律师
广东东莞
刘同发律师
河北保定
罗雨晴律师
湖南长沙
刘海鹰律师
辽宁大连
陈玉江律师
江苏淮安
郭亚敏律师
北京朝阳区
金立强律师
河北石家庄
热点专题更多
免费法律咨询 | 广告服务 | 律师加盟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23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