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后限购不具备购房资格能否起诉出名人过户房屋
原告诉称
张某强向本院提出诉讼请求:1、确认张某强与张某刚的借名买房合同有效;2、判令郭某玲、张某鹏协助张某强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一号房屋过户至张某强名下;3诉讼费由郭某玲、张某鹏负担。事实与理由:张某强与张某刚系亲兄弟关系,郭某玲系张某刚之妻,张某鹏系张某刚之子。张某刚因病于2001年1月18日去世。1995年张某强之母借用张某刚的名义购买楼房一套。2000年张某强决定在母亲张母所在的小区购买房屋。
后于2000年5月24日出资购买了诉争楼房。在办理房产证过户时,因张某强没有北京市户口,故将该房屋暂时登记在弟弟张某刚名下,但房产证仍归张某强所有,房屋亦由张某强占有使用至今,房屋物业费、取暖费、水电费等费用,亦由张某强支付至今。由于张某刚突然因病去世,张某强与郭某玲、张某鹏就该房屋所有权问题发生纠纷,双方无法实现过户目的。
综上所述,张某强认为涉案房屋为其出资购买,只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登记时借用了张某刚名义,该房屋应为张某强所有。
被告辩称
郭某玲、张某鹏辩称,不同意张某强的诉讼请求,请法院依法驳回。涉案房屋是郭某玲爱人张某刚购买,是夫妻共同财产,并非借名买房。
本院查明
张母与张父于1971年结婚,张母育有儿子张某强(1957年出生)与张某刚(1963年出生)。张某刚于2001年去世、张父于2017年去世。张某刚与郭某玲系夫妻关系,二人育有一子张某鹏。
2000年5月,案外人刘某(卖方)与张某刚(买方)签订房地产买卖合同,约定刘某将北京市房山区一号房屋出售给张某刚,房价款为76000元。2000年5月24日,张某强从银行取款76000元。2000年5月25日,涉案房屋登记到张某刚名下。后张某强对涉案房屋进行了装修并一直在此居住,期间一直由其交纳物业费、供暖费、燃气费等相关费用。
张某强称张某刚具有北京市户口,以其名义购买房屋可以省去城市增容费,故借用张某刚的名义购买了涉案房屋。郭某玲、张某鹏称涉案房屋系张某刚购买,但未提交购买涉案房屋的相关证据予以证明。
裁判结果
一、张某强与张某刚之间借名买房合同有效;
二、郭某玲、张某鹏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协助张某强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一号房屋房屋转移登记至张某强名下,因过户产生的税费由张某强负担。
律师点评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本案争议焦点为张某强与张某刚之间是否存在借名买房合同关系。关于购房款交纳问题,购买涉案房屋时该房屋总价款为76000元,2000年5月24日张某强取款76000元,2000年5月25日涉案房屋转移登记至张某刚名下。张某强取款数额与购房款一致,取款时间与房屋转移登记时间相衔接,并结合证人证言,可以确认涉案房屋购房款系张某强出资。另根据法院查明的事实,张某强对涉案房屋进行了装修并一直由其居住使用。且涉案房屋所有权证、购买房屋的手续费、契税等相关凭证原件均由张某强持有,张某强一直交纳着涉案房屋的物业费、取暖费、燃气费等相关费用。
郭某玲、张某鹏虽称涉案房屋系张某刚购买,但未提供相关证据证明,亦未举证证明其自购房以来对涉案房屋行使过相应权利,其辩论意见明显有违常理,法院不予采信。法院综合双方陈述、举证情况、亲属关系及房产交易情况认定张某强与张某刚之间存在借名买房合同关系,即涉案房屋系张某强借用张某刚的名义购买,该借名买房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内容合法有效。鉴于借名买房行为发生时北京市尚未实施房屋限购政策,又郭某玲、张某鹏系张某刚的法定继承人,故张某强要求郭某玲、张某鹏协助办理涉案房屋转移登记手续的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支持。经法院审查,涉案法律关系系合同纠纷,经张某强同意法院依职权予以变更。
- 网络侵权案:保护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
- 经济补偿案: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公司如果不续约,要按工龄给员工支付经济补偿
- 婚外情财产纠纷案
- 为电商AI人软件直播企业提供算软件法备案法律咨询
- 本律师成功代理一起授权加盟经销品牌家居产品引发的合同纠纷案,为委托人追回部分损失,最大限度维护其权益
- 浅议股东出资加速到期规则的实践应用
- 法院认为需要鉴定,但当事人不申请,法院释明后仍不申请,法院可否依职权启动鉴定?
- 名义借款人与出借人签订的借款合同还款责任如何承担?
- 无人继任时原法定代表人诉请涤除登记的处理
- 潍坊市潍城区劳动争议成功帮员工获赔15多万元经济赔偿金
- 潍坊市代理执行异议之诉成功为当事人争取70万余元
- 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依法维劳动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
- 微信群“踢人”属于社群成员之间的自治行为不属于民事法律诉讼调整的范畴
- 情侣分手后在网络频繁发布不当言论贬损对方,法院这样判
- 实际施工人能否在工程款范围外主张发包人承担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