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2007年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12-29 生效日期: 2003-12-29
发布部门: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皖政办[2003]9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03—2007年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规划纲要》业经省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2003—2007年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规划纲要
  

今后五年,是全省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以工业化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创加快发展新优势的要求,特制定我省2003—2007年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规划纲要。

  一、五年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1998—2002年,我省围绕“品种、质量、效益、扩大出口”的目标,突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坚持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不动摇,狠抓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投资总量成倍增长,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1998—2002年,我省技术改造共完成投资804亿元,是“八五”期间的2.7倍,年均增长14.9%?。实施投资超亿元项目150项,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34项。2002年技改投资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31.6?亿元,增长25%,占全国的比重由1998年的?2.5%?上升到?3.5%?,位次由17位上升到11位。省重点技改项目平均投资规模由1998年的2500万元提高到8000万元。据测算,技改投资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
  (二)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工业投资由1998年的72.2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85.5?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1998年的46.5%上升到2002年的56.1%?。非国有经济技改投资比重上升,五年来完成技改投资157亿元,占全省的?19.5%?。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业企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大中型企业总资产由1998年的1880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656亿元,重要骨干企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2年50户重要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0亿元,利润?33.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4.6%?和?58.9%?,涌现出海螺集团、丰原集团、叉车集团、华茂集团、江汽集团等一批全国行业排头兵企业,培育形成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三)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年来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6家,国家级技术中心6家,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761项,开发新产品11129项。新产品产值率由1998年的?9.2%?提高到2002年的?15.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9.6%?提高到2002年的?13.2%?。通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加速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与此同时,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也取得明显成效。在建成投产的项目中,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的占90%,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3.3%?,整体上带动了产业升级。冶金、石化、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煤炭等传统行业通过技术进步,逐步发展壮大,产业层次、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技术性措施进一步强化,增强了重要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项目战略,强化技术性措施,重要骨干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马钢、海螺、丰原、江汽、奇瑞、星马、国风、铜峰、华茂等一批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发展壮大,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拓了国际国内市场,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改善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五年来,全省累计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项目2700个,总投资132亿元;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由1998年的1780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2607万吨;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56?吨标煤下降到?2.24?吨标煤,低于全国?2.56?吨的平均水平。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全面推进。省70户重要骨干企业和10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形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工业进程。
  过去的五年,虽然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总体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后续项目少,特别是大项目少。一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经营者更多地注重当前,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管理。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在省内产业化的较少;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渠道不畅。三是小企业贷款难,项目实施难。四是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投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传统的管理方式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五是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利用外资规模较小,有些企业只注重引进资金,忽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二、2003—2007年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世纪前二十年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成为主流。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化竞争和新技术革命,必须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技术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2003—2007年我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促进产业升级;推进重点企业突出主业,做大做强,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建设八大基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继续遵循“255”工作规则,坚持技术改造与淘汰落后相结合、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与资产重组相结合、与提高产业关联度相结合、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按照标志性目标推荐项目、围绕预期市场选择项目、根据载体实力确定项目、依照程序争取项目、坚守诚信组织实施项目。
  2003—2007年全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
  ——总量目标。完成技改投资3000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37.5%左右,年均增长32.6%。其中,2003年完成投资330亿元,2004年完成430亿元,2005年完成560亿元,2006年完成730亿元,2007年达到950亿元。实施投资1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360项,总投资1420亿元。其中,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81项,总投资980亿元。70户重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项目219项,总投资1149亿元。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1项,总投资75亿元。
  ——技术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省级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技术引进项目用汇50亿美元以上。累计开发新产品?1.6?万个,到2007年,新产品产值率由2002年的?15.4%?提高到?2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3.2%?提高到20%。
  ——企业目标。通过技术改造和改革、改组等措施,到2007年,力争销售收入10—50亿元的企业达到30户,50—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户,100—20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2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全省加工制造业增加值1200亿元,占GDP的21%,5年内提高5个百分点。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70%。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目标。到2007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90年不变价)能耗下降到2.05吨标煤,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9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
  三、2003—2007年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托重点企业,突出重点产品的改造升级,推进重点行业上规模、上水平。培植装备、日用电器、优质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建设八大基地,即:以钢及成品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优质金属材料为重点,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及有色工业基地;以汽车、叉车、装载搬运机械、工业母机、仪器仪表、电工设备、矿山设备等产品为重点,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和装备工业基地;以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等为重点,建设新型建材及非金属材料基地;以日用电器及其配套产品为重点,建设日用电器工业基地;以软件开发、电子基础材料、元器件等为重点,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基地;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医药产品为重点,建设化工医药产业基地;以高档纱线、面料、后整理加工产品、玉米发酵产品、小麦、大豆、油菜籽、畜禽深加工产品、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重点,建设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以煤炭、电力行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强安全设施、清洁能源的技术改造为重点,建设煤电工业基地。
  (一)钢铁及有色工业基地。以马钢公司、铜陵有色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扩大关键钢材品种,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开展铜材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冶金新材料。采用高效、环保生产技术及冶金自动化技术,提升技术水平;推广冶炼废气、废渣、废水综合治理和二次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提高综合利用和安全生产能力;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全省钢产量达到1500万吨以上、电解铜60万吨以上,铜加工材40万吨以上。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33项,总投资315亿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9项,总投资?8.6?亿元。马钢公司围绕形成1500万吨钢规模,加快总投资180亿元新增500万吨钢综合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铜陵有色围绕铜矿开采和铜产品的精深加工,抓紧实施总投资9亿元的6万吨铜板带材加工项目,总投资?18.5?亿元的15万吨电解铜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管、带、杆、线等铜材加工项目等。
  (二)汽车及零部件和装备工业基地。以江汽安凯集团、奇瑞公司、星马公司等为依托,加大重组改造力度。围绕轿车、客车、商用车、重型车、专用车等产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发展经济、安全、环保、节能轿车、高等级客货车及专用车。研究开发车用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及产品、高效发动机、多轴重载汽车等。增强关键总成配套能力,迅速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120万辆整车规模,汽车零部件产值100亿元以上。
  振兴装备工业。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工程机械、搬运机械、锻压设备、电工设备、农用机械、环保机械、通用基础机械产品等市场急需的成套装备和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产品有特色并按照经济规模组织生产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叉车及工程机械达到5万台规模。积极开发新型、特种叉车、自动化仓储系统、高原、高寒及特种挖掘机系列产品等先进施工机械。在巩固农用运输车、小型手扶拖拉机等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联合收割机、种植机械及节水灌溉机械等。
  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1项,总投资163亿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23项,总投资20.7亿元。加快江汽集团重组、并购和改造步伐,投资40亿元,建设轻型商用车、SUV多功能车及中型客车研发基地。奇瑞公司围绕形成70万辆轿车规模,依托现在的生产线及配套资源,推进产品的换代升级,开发轿车新品种及新型发动机。加快星马公司重型汽车、全柴集团新型车用柴油机、环保机械以及环新、康达、铜陵三佳、黄山金马等企业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改造,提高配套能力。
  (三)新型建材及非金属材料基地。以海螺集团、国风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发挥资源、技术、区位优势,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塑料管材管件。发挥我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采用清洁、高效的生态建材工艺和非金属矿物超细加工、特种陶瓷、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深加工技术,加大非金属材料加工转化力度,在引进关键技术设备的同时,增强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新型干法水泥熟料规模达到1亿吨、塑料型材60万吨、管材管件40万吨,壮大陶瓷喷涂棒、方解石、凹凸棒土、高岭土、膨润土等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规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2项,总投资140亿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5项,总投资?2.4?亿元。海螺集团围绕形成8000万吨水泥、50万吨型材生产能力的目标,投资30亿元,实施日产万吨、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型材生产线项目。国风集团围绕管材、薄膜两大类塑料制品和非金属矿超细粉深加工产品,重点实施碳酸钙超细粉项目、管材项目等。同时,加快实施巢东、两淮、滁州华能等企业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改造和碳酸钙、高岭土超细粉、人造板、皖维公司工业废渣生产水泥等项目。
  (四)日用电器工业基地。以美菱、荣事达、合肥海尔、博西华、芜湖美的等企业为重点,围绕名牌系列化、生产柔性化、企业集团化、配套专业化,采用变频、模糊控制、人工智能、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先进技术,加快日用电器升级换代步伐。集中力量做好电机、新型漆包线、内螺纹铜管、毛细铜管、超微细线、塑料配件等日用电器配件的开发和生产,进一步提高日用电器及配套件工业生产的集中度,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包装纸及纸板、塑料、印刷等产品的发展。电冰箱产量550万台、洗衣机400万台、空调器500万台、彩电450万台。实施亿元以上项目9项,总投资37亿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9项,总投资1.3亿元。
  (五)化工医药产业基地。以铜化集团、淮化集团、安庆石化等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淮南煤资源优势,开展新型煤气化技术的研究。老装置改造升级和新产品开发相结合,以碳一化工和燃料化工相结合为主线,发展煤化工产品。推广新型高效催化技术及催化新材料、生物发酵技术,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和低毒高效的农用化工新品种、新剂型。应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加快发展化学原料药,实施GMP改造,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推进中药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尿素、磷铵、高浓度氮磷钾复合肥料比重。重点实施亿元以上项目87项,总投资340亿元,其中化工75项,总投资325亿元;医药12项,总投资15亿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25项,总投资17亿元。加快安庆石化总投资6.6亿元的煤代油项目进度;实施淮化集团总投资9.4亿元的老合成氨系统改造,并积极发展碳酸二甲酯、双氧水、水合肼等精细化工产品,尽快开工建设六国化工总投资?7.2亿元的复合肥磷铵项目和佳通公司总投资9.3亿元的全钢子午胎项目。
  (六)信息软件产业基地。以铜峰电子、铜陵三佳、38所及合肥软件园等为重点,扩大合资合作和技术引进,壮大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信息设备等产品的规模;加快集成电路专用技术、网络技术与设备、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的开发应用步伐,实现信息化应用软件、工业自动化软件的产业化;发展数字接入器件、新型显示器件、敏感元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工薄膜及元器件规模达到全国前列。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3项,总投资62亿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5项,总投资?6.3?亿元。
  (七)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按“公司+农户”的模式和“品牌+集中度”的思路。结合资本运作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纺织、造纸、烟草、酿酒等行业的改造步伐,壮大粮油及食品加工业。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0项,总投资155亿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76项,总投资10.8亿元。
  纺织行业以华茂集团、淮北飞亚、淮北印染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棉纺锭更新改造步伐,力争形成300万锭棉纺生产能力。提高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比重,发展高档面料、替代进口,推广高效、短流程、自动化印染技术及工艺。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和高附加值纤维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推进茧丝绸原料基地及高档面料改造,发展真丝复合纱、混纺纱及高档化纤仿真面料。实施华茂集团面料、国产新型棉纺成套设备实验基地项目和10万锭紧密纺技改项目。烟草行业围绕200万箱规模,进一步增强行业整体核心竞争能力,推广片烟投料、膨胀烟丝、烟草薄片,计算机叶组配方及物流自动化,提高高档卷烟比重;加快实施芜湖、蚌埠、滁州等烟厂制丝、卷接包及物流系统改造项目。
  造纸行业强化集约生产,加强污水治理工作。采用造纸制浆新技术及回收再生技术,高填料、低定量涂布、纸浆浓度微机控制等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重点发展高档包装纸板、工业特种用纸、高档文化用纸、生活用纸,开发新型多层聚酯网等高档配套产品。做好林纸一体化项目规划。实施山鹰造纸总投资15亿元的箱板纸和胶印书刊纸项目;华辰造纸网总投资1亿元的新型造纸网项目。
  对部分重点白酒、啤酒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白酒新品种,提高和壮大名优品牌白酒比重,巩固我省白酒的强优地位;采用微电子控制技术和膜过滤技术,提高中高档啤酒比重和产业集中度。形成50万吨优质白酒、300万吨啤酒能力。
  以丰原公司为龙头延伸农产品综合精深加工产业链。丰原公司投资110亿元,形成年加工玉米、小麦540万吨规模,重点实施燃料酒精联产酵母项目以及小麦、大豆、乳品深加工等项目,并围绕18万吨柠檬酸、20万吨L—乳酸和4万吨赖氨酸等产品进行系统改造。
  以丰大、华康、华泰、福润、合肥统一等企业为重点,采用农副产品保鲜加工、食品卫生安全检测、绿色无菌包装等新技术,围绕菜籽、畜禽、果蔬、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大深加工力度。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9项,总投资29亿元。
  (八)煤电工业基地。依托我省煤炭资源优势和现有发电机组能力,围绕2007年重点煤矿产量达到1亿吨、两淮新增装机容量740万千瓦,建设华东能源基地的目标,加大投入。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31项,总投资210亿元,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2项,总投资3.3亿元。一是进一步扩大煤炭生产规模。在抓好新建重点矿井的同时,加快对现有矿井和选煤厂进行改造,推广煤矿高效自动化采掘、安全生产、洁净煤与环保技术,加大安全生产、综采、洁净煤投资力度。淮南矿业集团投资42亿元,对谢桥、张集、潘一、潘三等矿井及选煤厂进行扩能改造,通过改造新增2000万吨能力。淮北矿业集团在加快新井建设,巩固主业的同时,实施总投资21亿元的安全、综采、洁净煤、综合利用电厂的系统改造。二是加大电源、电网投资力度。以50万千瓦输电线路为骨架,加大电网建设,解决北电南送、过江、本省西南地区输电困难的问题。开工建设淮南田家庵电厂等一批20—30万千瓦机组项目,抓紧淮南矿业集团等一批60万千瓦机组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加快热电联营、铜电联营、煤电联营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进度,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
  四、政策措施
  (一)突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大企业、大项目战略,造就一批牵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2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的行业重点支撑企业群体,促进行业升级,提升产业层次。按照建成一批、开工一批、论证一批、调研一批的工作步骤,推进系统改造,保持连续不断的投资势头。
  实施“小巨人”战略,培育一批铺天盖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省本级以扶持10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经营精细化、产品特色化、技术高新化,在国内有影响力,在省内有地位,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持续发展后劲的“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产业体系。
  (二)采取经济性措施,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要求企业足额提取企业技术开发费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达到5%以上,技术中心企业达到3%以上,一般企业1.5%以上。鼓励企业加速折旧,重点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按照7—10年的年限折旧,并依此考核其年度投资目标。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省、市、县科技三项费用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应逐年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增长应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办好投资类企业,将有限的政府投资通过法人化管理和股份化经营,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三)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做好项目储备。引导企业增强战略管理意识,进一步明确70户重要骨干企业和10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编制、修改、完善企业发展规划,提出技术创新及系统改造方案,筛选出一批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牵动性大的重大项目。在注重工艺改造提升的同时,引导优势企业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在延伸和争取市场份额上下功夫;高度重视安全、节能和环保。抓好一批行业共性和关键性重大技术专题的研究开发,推进产业化,继续围绕纳米技术、中药现代化和新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等重点专题,组织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形成一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重大项目。
  (四)实行新项目新机制,实现多元化投资。坚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构架新的项目载体,形成项目载体的多元股权结构。通过推荐企业上市、吸收其他法人入股、内部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债转股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管理合同制,规范投资行为。突出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特别是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重组改造。把引进技术、管理和运行机制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推进企业提升技术、管理、营销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有进有退,推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积极吸引省内外民间资本,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皖进行资产重组,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壮大我省加工业的基础和实力。
  (五)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以70户重要骨干企业和100户“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以及管理和决策水平。引导企业运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用信息控制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改造提升钢铁、化工等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体系。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整合和协调运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六)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抓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一是突出化工、冶金、轻工、纺织等重点行业和环保、节水、节能、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示范项目。二是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三是大力调整资源、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洁净煤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重点流域和缺水地区工业用水管理,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提高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设备。四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下降污染物排放,根本改善环境面貌。
  (七)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进一步优化环境,改进项目的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审批,还权于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做到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真正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推行项目备案制。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帮助解决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实施中的问题。二是更好地发挥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的导向作用和信息引导作用,研究培植产业链、跨行业发展问题。三是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机构建设。四是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一批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上报国家,争取获得国家批准,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并帮助完善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工作项目进度,促其早日开工建设。
附件:安徽经济贸易委员会编制的《2003—2007年安徽省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表》(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28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