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黔江区2004—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4-08-05 生效日期: 2004-08-05
发布部门: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
发布文号: 黔江委发[2004]31号

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各镇、乡党委和人民政府,区委各部委,区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现将《重庆市黔江区2004一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04年8月5日
重庆市黔江区2004一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我们党和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及《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意见》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人才集聚高地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重庆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精神,对于我区适应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0后的新形势,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黔江建区以来,各级各部门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人才队伍的总量不断增大、结构明显改善、质量有所提高。截止2003年底,全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员达1.4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8%(人才占总人口比例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但是,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布局不均、供求失衡,流动不畅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与全区经济社会提速提档、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004至2010年,是全区“以‘一枢纽六中心’为载体,分三步构建渝东南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人才工作,抓紧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按照全国、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意见》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依据《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2002一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重庆市2003一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结合黔江实际,制定《重庆市黔江区2004年一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构建渝东南人才集聚中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投入、汇集、创业三大机制,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涵盖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富民兴黔,努力把黔江建成渝东南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
  2004一2010年,全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以及其他各类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以及在产业、区域、城乡的分布趋于合理,基本建成渝东南人才集聚中心。
  到2007年,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2.00万,占总人口的3.8%,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16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0.41万;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23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0.44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重庆市平均水平。
  到2010年,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2.46万,占总人口的4.56%,人才总量与人口之比达到重庆市平均水平。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43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0.57万;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80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0.74万。
  (二)重点对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正处级以上党政领导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各领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以区委各部委、区级各部门正职,街道、镇乡党政正职为主要对象,培养造就一批能够担当富民兴黔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正副处级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人选;以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监事会主席(监事长)为主要对象,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的高层次经营管理者及其后备人选;以国家、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主要对象,培养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跟踪科技发展方向和把握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其后备人选。同时,重视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手,农民企业家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具有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
  到2007年,高层次党政领导人才及后备人选达到300名左右,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妇女人才、党外人才、少数民族人才的比例有所增加,并形成以41一45岁为主体,40岁以下、41一45岁、46岁以上分别占30%、50%、20%的年龄梯次,且在今后3年保持这一结构;高层次经营管理者及后备人选达到15名左右,形成以41一50岁为主体,40岁以下、41一50岁、51岁以上分别占20%、50%、30%的年龄梯次,且在今后3年保持这一结构;高层次科技专家及后备人选达到25名左右,形成以45岁左右为主体的年龄梯次。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500名,具有高级以上技术等级的工人达到300名,其中:高级技工250名,技师30名。
  到2010年,高层次党政领导人才及后备人选保持300名左右的常数,基本达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妇女人才、党外人才、少数民族人才的比例明显增加;高层次经营管理者及后备人选达到20名左右,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高层次科技专家及后备人选力争达到50名左右,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名左右,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0名左右。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00名;具有高级以上技术等级工人达到2000名,其中:高级技工1000名、技师100名、高级技师50名。
  (三)重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围绕“城镇带农村,工业带农业,城乡一体共繁荣”的发展战略,为“做硬基础,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文化,做活政策”五大文章配置急需人才。
  黔江区2004一2007年重点建设人才规划表
   年度
  项目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基础设施人才
   交通
   210
   215
   221
   227
   233
   240
   246
  水电
   414
   426
   438
   450
   462
   474
   484
  信息
   310
   320
   340
   350
   360
   380
   400
  产业建设人才
   工业
   843
   873
   905
   935
   963
   995
   1025
  农业
   3254
   3367
   3485
   3607
   3734
   3864
   3999
  林业
   250
   295
   315
   355
   395
   415
   455
  畜牧
   164
   169
   174
   179
   184
   189
   194
  商贸
   1758
   1828
   1882
   1939
   1997
   2057
   2139
  旅游
   50
   80
   120
   150
   200
   250
   300
  城市建设人才
   规划
   14
   16
   18
   23
   30
   40
   45
  建设
   1124
   1298
   1338
   1346
   1381
   1391
   1420
  管理
   57
   68
   78
   83
   89
   93
   98
  文化建设人才
   教育
   4227
   4446
   4625
   4719
   4915
   5012
   5121
  卫生
   1100
   1170
   1250
   1340
   1440
   1550
   1680
  文化
   83
   88
   94
   100
   105
   112
   120
  合 计
   13858
   14659
   15283
   15803
   16488
   17062
   17726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要以“三支队伍”为重点,抓住人才吸引、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建立人才“投入、汇集、激励”三大机制,努力营造一个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提得高、用得好的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
  (一)突出人才开发重点环节
  1.抓好人才培养。坚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要,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坚持把课堂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4年起,每年选送20一50名左右优秀年轻人才,到中央、重庆市国家机关及东部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选派20一50名左右优秀年轻人才到大专院校脱产培训;从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30一50名左右的优秀年轻人才,到街道、乡镇任职或挂职;从全区机关、事业单位选派50名左右优秀年轻人才,到各类企业或民营经济单位任职或挂职。坚持与中央实施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博士服务团”、西部地区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以及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相衔接,与重庆市“322人才工程”、“638实用人才工程”相衔接,在用活用够中央和重庆市关于西部大开发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重庆市给予人才工作更多的政策倾斜。坚持重要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年轻人才全面培养、专业人才专门培养,大力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
  2.抓好人才吸引和智力吸引。建立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广泛吸纳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区内紧缺人才。建立人才资源库,多渠道吸引国内外人才和智力,采取聘请讲学、有偿咨询、参与技术诊断和设计,以及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等多种方式,聘请和吸引国内外专家来黔从事有偿服务;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吸引国内外智力活动。建立高层次人才来黔担任公职的途径和措施,支持用人单位做好来黔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服务;采取给予优厚薪酬、提供先进工作设施、保证科研经费等措施或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形式,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重点引进“一枢纽六中心”建设所需的基础建设、产业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紧缺人才。到2010年,力争聘请50一100名以上国内外专家,引进50一100名以上区内紧缺高层次人才。
  3.抓好人才使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放在首位,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实行人才租赁制、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竞聘制、骨干人才工作终身制、科技项目招标和首席负责制等,充分信任和放手使用各级各类人才,千方百计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稳定现有人才。打破人才部门、地域和所有制的壁垒,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合理配置现有人才资源。抓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好这两支人才资源的重要作用。
  (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优化舆论环境。广泛宣传全国、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理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深刻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刻理解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深刻理解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市、人才强区战略的重大意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大黔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构成、发展前景和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强对外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力宣传我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事迹,制定人才奖励办法,定期开展优秀公务员、黔江企业家、黔江英才的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形成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和重视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
  2.优化政策环境。围绕建立健全有利于大批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使用机制,不断修改完善现有人才政策,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WTO规则相衔接、覆盖各类人才、涵盖人才队伍建设各个环节的人才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比西部其他地区更优惠的引才引智政策,研究制定培养选拔优秀年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政策。研究制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政策,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
  3.优化工作环境。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资金、项目等倾斜力度,改革收入分配方式,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真正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设立“黔江区人才基金”,资助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开展学术技术活动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科研活动。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科技专家制度,落实科技专家岗位津贴、健康体检、疗养、休假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妥善解决外来人才在科研、住房、医疗、工资、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宽松的工作平台和良好的工作条件。
  (三)完善人才工作体制
  1.完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破除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2.加快建立开放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全面实行干部公开选拔、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任免“票决制”,研究制定干部考察责任制、差额考察制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落实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进一步疏通党政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渠道,完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试用期制、任期制和交流、辞职实施办法,研究制定部分干部职务聘任制度;改进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完善认定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具体标准和干部诫勉制度,畅通干部“出口”。
  3.建立健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有效激励、监督约束、优胜劣汰的快速反应机制。改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拔任用方式,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适应WT0的需要,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直接聘任、委任等方式,择优选拔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参照国际惯例,探索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首席执行官制度。完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办法,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不同企业特点的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业绩与收入挂钩的具体措施,逐步完善年薪制,推行期权期股等分配方式。加大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力度,坚持向企业派驻监事会,推行厂务公开和会计委派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年度考核、离任审计等制度。坚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后备人才制度,不断调整和充实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国有民营、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
  4.继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落实用人单位聘任权,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和结构比例管理办法,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动态管理,废除职务终身制。探索地方性职称资格与从业准入资格的评价认定办法,逐步建立起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符合实际的地方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办法,探索建立以学术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职称考试管理,全面实行职称申报公示制度。
  5.建立人才开发投入机制。要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用人单位为主体,鼓励社会和个人积极投入的人才投入机制。区政府设立“人才基金”,各街道、镇乡根据其财力状况,设立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保证教育培训等基本人才开发经费的落实,做到专款专用。鼓励区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体系,形成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四)注重人才能力建设
  1.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全区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
  2.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小学、初中办学水平;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到2010年,高中入学率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合理设置专业,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技能;逐步发展高等教育,近期争取区内创办一所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高校分校,逐步形成层次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应、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把区委党校(行政学院)、人事局国家公务员培训中心以及教育部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建设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阵地,在市财政拨给的专项资金上,区财政要配套专门经费加强区委党校(行政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把党校(行政学校)、人事部门的培训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办成广大机关企事业工作人员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加油站”。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快国民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立覆盖全区的教育培训信息网,形成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述学、考学、评学制度,推行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完善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人才终身学习的内动力。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造就“学习型人才”。
  4.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按照中央和重庆市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关于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和《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实施方案》,到2007年,每年抽调五分之一左右的在职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将全区在职的党政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和各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一遍,其中,副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累计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其他各级各类干部累计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2个月。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外的其他各类人才,人均年脱产学习时间累计要达到12天以上。
  (五)培育发展人才市场
  1.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全区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类人才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之间合理流动,促进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渝东南中心人力市场建设,实现人才与劳动力市场联网贯通,逐步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逐步形成以“渝东南中心人才市场”为主体,以各类社会人才中介机构为补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
  2.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枢纽和中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发展人事代理和人才中介机构,启动薪酬调查、管理咨询、人才测评等项目,实现服务结构的调整升级。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市场主体到位,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市场供求主体的合法权益。
  3.规范人才市场管理秩序。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管理,健全人才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准入制度,规范涉及人才出入境的中介活动,促进政府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
  (六)加强人才工作组织领导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区委赋予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工作协调的职责,充分发挥在全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形成区委统一领导,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区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自觉把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到突出位置。
  3.创新人才工作方法。建立健全党管人才工作的咨询决策机制、监测反馈机制和协调落实机制,保证人才工作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促进各种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围绕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地抓好不同区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之间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坚持市场配置与组织调配、政策引导,思想教育等手段相结合,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资源,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
  4.搞好督促检查。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级各部门贯彻执行本《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跟踪分析和定期通报实施《规则》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各部门每年要向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书面报告贯彻落实《规划》的情况。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17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