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徐冠华部长和李学勇副部长在2004年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4-04-08 生效日期: 2004-04-08
发布部门: 科学技术部
发布文号: 国科发政字〔2004〕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科委、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局):
  2004年2月10日,科技部召开了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上交流了先期启动改革部门的做法和经验,正式启动了第三批卫生部等5个部门所属43个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徐冠华部长、李学勇副部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明确了下一步深化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部署,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深化改革和加速发展提出了原则要求。现将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贯彻,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二OO四年四月八日


附件1: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益科研工作大发展至在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  徐冠华
2004年2月10日
同志们:
自2001年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工作开始启动以来,到目前已有18个部门、94%的部门属公益类院所明确并实施了改革方案,这标志着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在两年多时间的改革探索中,先期启动改革的13个部门和所属205个科研院所认真落实改革方案,做了大量扎实深入的工作,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效。刚才,中国气象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等4个部门,代表前两批启动改革的部门介绍了很好的做法和经验。第三批5个部门属43个院所的改革方案也在去年年底批复,目前正式启动实施。
今天大家的发言,听了以后我确实很受鼓舞。两年多的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改革促进了公益科研事业的发展,体现了广大科技人员的最根本利益,国家关于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原则和思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的认同和支持。这一改革良好局面的取得,得益于科研院所领导和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工作,得益于院所各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和精心组织,得益于财政部、中编办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党组,向在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科技人员、科研院所长和有关部门的同志,致以诚挚的感谢!
在会议开始的时候,李学勇副部长通报了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对下一步改革重点做了部署,并对做好今年的公益类院所改革提出了要求。下面,我想结合当前科技部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对加快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和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落实党的十六大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规划制订中高度重视社会公益领域科研工作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部当前头等重要的工作。本届政府成立后,对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十分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挂帅,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为规划制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障。最近半年以来,我们初步形成了由2000多科技人员组成的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队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时期的科技发展规划是一个面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突出科技事业大发展的规划。规划要体现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所以战略研究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战略研究中,我们在专题设计上坚持了科学、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重,坚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协调发展,在战略研究中加大了公益研究领域科技的份量。在科技发展重大任务的13个研究专题中,有农业,能源、资源与海洋,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5个专题,集中研究公益科研领域的重大问题,在其他如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等专题中,也涉及到很多公益科研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战略研究工作自去年8月份开始启动,目前已取得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炼出很多关于促进公益研究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这些研究成果将具体应用到《2006-2020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和《2006-2010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计划》之中,对未来5-15年加强公益性科研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规划制订和深入实施,公益科研工作将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
二、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深化改革目标,促进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一要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经过近二十年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已经进入到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的新阶段。
国家创新体系是推动知识的创造、应用和扩散的制度和机构网络。这一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国家创新的能力,决定了科技引领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由于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目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能力薄弱、创新网络互动不够、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等。为此,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制度上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增进创新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大力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发展比较薄弱的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
当前,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与加速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是一个重要基础。近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但公益科研工作长期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比较因难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公益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亟需加强。深化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大力加强社会公益科研力量,是当前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任务。
去年非典疫情在我国的突发、蔓延以及防治过程中,集中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医学科研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里既有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装备条件落后的问题,更有体制和机制不适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很多公益研究领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起突发事件,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强公益研究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也提醒我们,加强公益科研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必须坚持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双管齐下。当前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改革到位的基础上加大人均事业费的投入。按照改革目标,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到位后,将形成约100个重点科研机构、1.5万人的国家级公益研究队伍。目前18个部门已启动改革,启动后人均事业费已提高到4万元,这些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方案实施步伐,争取早日到位;尚未启动改革的部门,要尽快明确方案,启动实施。今年一些部门改革方案实施到位并通过验收后,人均事业费至少要提高到5万元。目前,科技部与财政部正在就进一步提高人均事业费标准问题进行研究,对率先达到改革目标的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度。
二是要努力增加对公益性科研工作的项目经费投入。重点是增加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经费,特别是加大对医疗卫生、资源环境、社会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社会公共事业以及气候、地震等领域的科研项目投入。一方面要增加总量,另一方面要下决心在科技支出结构方面作出必要的调整。加快科技的发展已经是政府各个部门的共识,科技投入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特别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部对此也是高度关注。十五计划以来,在农业领域的科技投入,从九五期间的2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70多亿元。但是在其它领域的投入如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的提高的幅度不够大。我们要注重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公益科研的创新能力。
三是加大对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支持。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经报请国务院同意,2003年在国家财政预算中设立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去年专项资金是2亿元,科技部集成4亿5千万元,今年财政部新增4亿元,科技部也正在整合内部资源。今后将争取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重点解决公益科研条件薄弱的问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开放流动为核心,加速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按照“职责明确、开放有序、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科研机构机制转变和制度创新提出的发展方向。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广大科研院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和规范,也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有效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在十多年来的改革过程中,科研机构普遍在院所长负责制、人员聘用制、收入分配制度、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中引入非营利机构的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打下了基础。当前,加快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加速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要重点体现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真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把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作为一切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把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各种人才成长的环境作为主要任务。科技计划要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在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成果鉴定中,过分关注成果技术水平,忽视人才培养的倾向。
二是加强开放和共享。推动科研机构扩大对外国内外开放,试行科研院所长和科研岗位公开招聘,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强化科研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积极探索理事会决策制度。促进国家科研机构、国家大型研究设施和信息数据系统的向社会全面开放,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制度。
开放是现代研究院所的重要特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结果的重要标志就是建立开放、流动的新机制。各有关部门、改革院所要以此为契机,打破部门封闭的围墙,特别是思想意识中的围墙,形成全面开放的态势和良好的改革氛围。中国气象局的一院八所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和八个专业研究所所长,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全球公开招聘了11名首席研究员,充分发挥首席研究员在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新组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人员也是面对国内外开招聘放,聘请了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评选人员,选拔了一位所长,一位副所长,聘请了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很快就组成了一批以海外华人为主的队伍,现在已经开始工作,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次改革一定要在一个开放的机制、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现在我们有的聘用制实际上还是内部的循环,还不能通过这次改革把最好的人员,在国际上能站得住脚的人员招进来。当然不是说,现有的人员重新推倒,但是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更加开放的环境选择领头人。
加强基础设施、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为攀登科技高峰创造条件。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应当是在共享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基础条件平台尽可能提高我们国家的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同时加强对有关设备、资料、数据各个方面的共享,改变过去那种每一个项目完成以后,交一份报告,拿一个奖,然后再开始的状况。当然这里面不是没有积累,也有积累,我们希望有更充分的积累包括数据、资料、人才、设备,让每一个项目能够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平台增加一个高度,不断的积累,使得我们的科技人员有更好的攀登科技高峰的条件,从更高的起点出发。现在有些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是一条虫,国外一条龙,这主要是一个机制问题,另外一个是积累的问题,在国外他可以从很高的起点开始攀登科学高峰。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一个是理顺体制和机制,一个是加强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我国千千万万人才的涌现创造一个环境。
三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行岗位任期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加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设,为科技人才流动提供信息和便利服务。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法规,切实保障科技人才流动中单位及个人的合法权益。改革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分流人才的问题,因为科研机构中的待分流的人为党和国家工作了几十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在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更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也是最实际的问题。国家气象局想了很多办法,分流到业务单位的200多人,到公司的将近100人,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60多人,提前退休40多人,分流人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确实得到了妥善的安排,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计划。地质科学院也做了认真的分析,制定了暂行办法,提出了提前离岗、提前退休、学习培训、开发安置、自谋出路等分流渠道,为分流提供了政策保障。一定要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单位的改革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科技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这方面的步伐,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另外,对各个部门来讲,要创造新的经验,同时要切实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我知道有的部门实际上没有分流,分流的力度不大,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认真加以推动和解决,是各个部门要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否则我们讲的都是假话。
四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快科研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以岗位工资为核心,形成符合科研工作特点、科学规范的员工薪酬制度;按照不同岗位的特点,建立对科技人员的定期考评制度;构建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和民主和谐的创新文化。加强对以国家财政投入支持为主的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效益。最近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研究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个关于改革科技评估体系的制度的决定,这里面很重要的是要区别不同性质的研究给以不同的导向,对于面向市场的研究,主要按照让市场来评价,对于战略高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类研究也要采取不同的办法,社会公益性研究要强调能够发挥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支撑作用,要提倡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环境,让科学家能够安下心来多做一些研究工作,要鼓励探索、要宽容失败、要克服浮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情绪,切实把中国的科技包括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能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志们,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社会公益科研工作已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公益科研事业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也对公益类院所的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希望大家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绩,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附件2: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努力开创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新局面至在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李学勇
2004年2月6日
同志们:
新春伊始,我们召开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深化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一是交流前两批部门深化改革的工作进展和经验,二是启动实施第三批卫生部等5个部门的改革方案,三是研究部署下一步深化改革工作。下面,我就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进展情况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特别是加快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进展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要求,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自1999年全面展开,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技术开发类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
1.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基本完成,发展势头良好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作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到2001年底前后,中央部门所属329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全部进入企业或转为科技型企业。转制三年来的实践表明,科研机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基本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实现了平稳过渡和加速发展。
据2003年上半年对276个转制科研机构(占部门转制院所的86.5%)调查,有关统计结果显示:转制院所在国家产业科技创新中仍然发挥着骨干作用,2002年276个转制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达1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8.4%。面向行业的技术扩散和服务能力继续增强,2002年横向科技服务收入达到55.4亿元,比2000年增长23.9%。科技产业规模特别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实现总收入303亿元,比2000年增长31.8%;实现利润18.5亿元,比2000年增长35%;转制前收入过亿元的有30多家,2002年过亿元的已达到50多家,并有4家收入过10亿元。到2002年底,绝大部分转制科研机构实行了企业财务制度、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和企业工资制度,92.7%的机构已加入当地养老保险体系;88.65%的机构已加入当地失业保险体系。已有10多家转制科研机构的骨干企业实现改制上市。
地方开发类科研机构也在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很大。到去年底,已有70%以上的地方开发类机构完成了工商注册,有近一半的省(区、市)属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工作全面完成。江苏浙江宁夏重庆、青岛、沈阳、武汉、广州、杭州等地,在院所实现转企的基础上实施公司制改造,转制院所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今后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如江苏省19家转制科研机构2002年收入均超1000万元,人均达31.8万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转制科研机构人均收入超过2.5万,比2000年增长50%,部分改制科研院所人均收入达到4-5万元。浙江省广播电视科研所2002年总收入为4668万元,净利润542万元,分别为改制前的4.7倍和7.3倍。宁夏林研所2002年人均研究经费超过了10万元。宁夏药物所改制后普通员工年收入3万以上,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实行年薪制5-8万,高于该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工资水平。
2.部门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面启动,进展顺利,初现成效
按照“试点先行、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2001年11月,国土资源部等4个部门所属98个公益类科研机构率先启动改革;2002年10月,第二批农业部等9个部门所属107个科研机构确定了改革方案并开始实施。去年底,第三批卫生部等5个部门所属43个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正式批复。到目前,先后启动了三批18个部门所属248个院所,占到部门所属公益类院所总数的94%。
248个公益类院所改革方案为: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由国家重点支持的院所为89个,占原有机构数的36%,重新核定编制1.35万人,约占原有编制总数20%,约占原在职职工总数30%。转为企业的院所61个,占机构数的25%。其他机构通过并入大学、转为其他事业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多种方式发展。国家财政为支持公益类院所改革,近三年分别安排增量经费1.5亿元、2.5亿元和3.5亿元,用于提高改革后重点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标准,按照重新核定的编制数,将人均事业费从过去的1万多元提高到4万元。
改革涉及的18个部门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都成立了由部领导挂帅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基本建设、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如国土资源部为强化转企研究所的研发能力,2002年和2003年分别支持项目经费1500万元和2500万元。水利部2001年至2003年共投入科研基建经费1.8亿元和项目经费2500万元,比改革前大幅度提高。目前第一批启动改革的4个部门属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实施近两年来,初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学科专业和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后开始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打下了基础。初步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始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各院所全面推行了全员聘用制,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改革分配制度,加大岗位工资比例,向骨干岗位倾斜,适度拉开收入差距,科研人员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各单位都留出一定比例(大多为20-30%)的流动编制,用来吸引客座和流动人员。如气象局对下属一院八所对院所长实行了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除1名原所长竞争上岗外,其他7个院所长都由新的高素质专家担任,其中来自海外的有2位,来自气象部门外的有5位,此外,还面向国际公开招聘了11名首席研究所,其中国外3名,国内8名。
第二,学科、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在学科结构调整上,按照强化国家目标导向和突出优势的方针,加强重点学科,淘汰落后学科,扶植新兴学科。据不完全统计,4个部门属29个非营利机构共撤并了64个学科方向,新设了一批新兴学科;在人员结构调整上,按照高效、精干原则大幅度压缩职能部门和人员,各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编制一般控制在总编制的10%以内,一些不适宜科研工作的人员通过后勤社会化、发展产业和提前退养等渠道进行了分流安置。科技人才层次明显提高,人才流失现象好转,目前29个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71.8%;2002年新引进硕士以上人员158人,而同期流出人员为62人。
第三,科研能力显著增强。通过竞争承担科研经费的数量大幅度增加,2002年4部门的29个非营利机构共承担国家项目375项,经费总额达3.4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76%。中国地科院2003年科研经费达到1.6亿元,与1999年相比接近翻了一番。水利部所属4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002年科研合同额近6亿元,比1998年了增长了2.6倍,2003年科研合同额近8亿元。中国林科院2003年新增科研项目131项,新增科研经费7000多万元和506万美元,较2002年增加22%。中国气象科研院近两年科研经费均达3000万元,是2000年的5倍,8个专业气象所2002年获得国家科研经费2294万元,是2001年的15倍。
第四,转制科研机构产业化能力提高。4个部门有20个科研机构要向企业化转制,目前均已完成清产核资、资产划拨以及内部结构调整等转企工作。改革后,这类科研机构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如国家林业局所属转制科研机构2003年全年实现产值近3亿元,纯收入4400万元,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地科院5个转企研究所2003年总收入突破2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仅勘探所获得的土耳其天然碱工程项目,单项合同额就达到6950万元。水利部农电所2002年合同额比上年增长62%,2003年6月底前的合同额与去年同期增长21%。
2002年10月启动改革的第二批9个部门,方案实施工作也在顺利推进。如农业部杜青林部长亲自做改革动员报告,2003年农业部投入1000多万元专项用于改革实施工作。去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全面调整学科结构,确定了今后发展的9大学科群,并根据学科建设需要从国内外招聘了第二批杰出人才,以重大学科群建设为中心,对部分研究所进行整合,作物所和品资所合并,土壤肥料所与区划所合并,将原子能所整合调整为农产品加工研究所,4个研究所进入大学的工作全部交接完成。
3.深化改革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一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进行,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的工作方针:一方面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转换,科技部与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共同确定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方案,与财政部、中编办等部门共同研究批复和指导落实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工作;另一方面各有关方面认真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实施改革配套政策,努力为科研机构顺利实施改革、加快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环境,提供条件。自1999年以来,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围绕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和分类改革,科技部与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近30个推进改革的配套文件。
去年初,针对转制院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科技部与原国务院体改办、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制订了《关于转制科研机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改革意见》,为转制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去年7月份,科技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又就转制院所税收优惠期限、土地出让金、医疗保障、住房补贴政策等问题印发了政策文件。去年下半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就转制院所享受进口仪器设备免税、继续给予基本建设经费补助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配套经费不足、富余人员分流创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有关部门又进行了多次协商。去年底,陈至立国务委员专门听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工作汇报,并就改革中有关政策问题进行了协调。目前大部分问题已基本形成一致意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文件。
二、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
去年10月,党中央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必须由国家支持的从事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重要公益研究领域创新活动的研究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要坚持向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决定》在充分肯定过去近20年科技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新时期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去年12月3日,陈至立国务委员召集会议,专题研究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认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科研队伍和科技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科技体制改革处于关键时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认真研究科技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完善配套措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会议决定,今年召开一次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总结改革工作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改革工作。
根据以上精神,下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以加速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和继续完善配套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开发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公益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是:
1.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动开发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深入落实《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2]48号)、《关于转制科研机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3]9号文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技部与国资委联合已着手选择一部分院所率先试点,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同时,加大对地方开发类院所改制工作的指导和交流,推动地方院所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争取用一、两年的时间,使转制院所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加大行业科技进步的投入,积极探索在转制院所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各种形式的行业技术战略联盟等加强竞争前技术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新机制,加大对产业技术共享装备及研发平台的投入,积极推进北京昌平产业科技研发基地建设,增强转制院所的发展后劲和持续创新能力。
2.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
坚持分类改革的原则,按照改革总体目标的要求,在已启动三批18个部门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批复剩余2个部门(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医药局)所属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使部门属公益类院所改革全面启动。
已启动改革的部门要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抓紧实施工作,力争早日落实方案要求。从今年开始,有关部门将联合组织对改革方案实施到位的部门进行阶段性评估验收工作,验收通过后,进一步提高人均事业费的投入强度,至少要达到人均5万元。争取到“十五”末,使所有部门属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工作全部实施到位。
同时,引导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地方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步伐。与农业部联合就全国农业类科研机构深化改革和优化配置提出指导性意见,通过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改革工作。
3.加快制订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相关政策。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现代科研机构院所的制度建设工作。当前的重点是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关于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抓紧制订相关配套政策:
一是按照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制订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评估验收办法、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若干规定等配套文件;二是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制订提高公益类院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服务能力的相关政策;三是针对解决改革中人才分流难度大等问题,制订支持人才分流的税收扶持政策等相关文件,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有序顺利推进。
三、2004年推进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工作安排
今年是作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工作的关键一年。前两批已启动改革的部门,今年内一部分将基本落实改革方案,接受有关部门组织的联合验收;第三批部门正式启动改革实施工作;尚未启动改革的两个部门,上半年也将明确改革方案,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全面开始实施。为做好今年的工作,我提出以下希望和要求。
第一,对前两批启动改革的部门,要以落实三部门联合批复的改革方案为核心,做好各项工作,争取早日实施到位。
对按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院所,在优化学科方向、合理设置科研岗位、遴选优秀科技人员的基础上,按照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重点抓好内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努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公益服务能力。特别要重视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在目前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要确保稳定大局,通过内部挖潜,积极为分流人员进入市场和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对一时确实难以安置的,要制订相应的过渡管理办法。
对企业化转制的院所,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产业优势,在内部建立各项企业制度。有关部门要在其产业化手段等方面加大支持,在政策落实方面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协调。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各转制院所要研究制订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在完成有关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转制科研机构可以“先转企,后改制”,也可以一步到位完成公司制改造。
改革验收办法在去年多次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目前已基本形成,近期将由有关部门联合印发。验收工作按照“成熟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进行,有条件的部门可以不按批次,提前申请验收。验收工作将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在部门自查的基础上由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验收通过的部门,国家财政提高人均投入强度。
第二,对第三批启动改革的部门,要认真借鉴前两批部门的改革经验,扎实推进改革方案实施工作。
实施分类改革工作,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重要前提。各部门要组织所属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认真学习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改革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落实中央要求上来,统一到实现改革目标和落实改革方案上来,为改革实施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个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借鉴前两批部门的经验,成立部领导挂帅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承担起组织和推动改革的主要责任。要研究分解改革目标,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结合每个院所的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加强对改革过程中的调研指导和督促检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及时协调解决改革实施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改革政策扶持和配套投入,集中各方面力量和部门内部各类资源,在基本建设、科研项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增强这类院所的发展能力,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第三,对尚未启动改革的质量监督总局和中医药局两个部门,要抓紧方案制订工作。这两个部门的方案去年已进行过多次协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希望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能够由三部门联合批复改革方案并启动实施工作。
同志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初步的成效。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紧紧抓住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方向,巩固成果,加快步伐,为加速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7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