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教育部周济部长和赵沁平副部长在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4-02-05 生效日期: 2004-02-05
发布部门: 科学技术部
发布文号: 国科发高字〔2004〕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科委)、教育厅(教委),有关城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高等学校,各国家大学科技园: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部、教育部于2003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现将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教育部周济部长和赵沁平副部长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和落实。

二OO四年二月五日


附件1: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科学技术部部长  徐冠华
二00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同志们: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记得三年前,我们也是在武汉召开了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那时候试点工作才刚刚开始。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一批充满活力的大学科技园已经拔地而起,它们不仅在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建设和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刚才,俞正声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我们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的优势,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做出新贡献。俞正声同志的讲话,应当成为指导这次会议的主线。周济部长就大学科技园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绩,总结了几年来这方面的经验,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周济部长既是大学科技园的领导者,又是这项工作的实践者。他的讲话是我们两个部研究的共同意见,也是这次会议的主报告,请同志们认真研究并落实。
借此机会,我想就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大学科技园建设等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创新文化,增强国家原始创新能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的繁荣与起伏深刻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其中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许多成就至今还令我们感慨和赞叹。特别是我们的先哲在认识自然现象中归纳整理出来的整体视角、辩证思维、因地制宜等认识方法,不仅为我国天文学、医学、农学、工学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方法基础,而且在今天仍然表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后现代性。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辨,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再到宋明理学家的“万物一体”论,整体、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过程。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正是得益于这一精深文化的滋养。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思想也形成了强大禁锢,历代王朝对新兴产业和科技成果的出现往往视而不见。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的思维习性,与近代科学执着于理性和实证探讨,追求启蒙的模式虽然在目标上并不相悖,但思想传统的差异,也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生与传播。明代以后,当局者还以妄自尊大的观念、大一统体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关闭了我国与世界交往的大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正是因为在新科技知识和工业革命面前闭塞耳目、鲜有作为,造成了中国在工业文明发展中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也饱尝到很多苦果。
今天,我们又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30一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地球科学将是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洁净高效能源和环境技术等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人类将继续拓展对宇宙空间、海洋、地球深部的研究探索,将更加注重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对物质世界本质的不懈探索和对数与形及其逻辑推演规律的研究,仍将是科学界最感兴趣的基本问题。未来科学技术很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脑与认知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发生新的突破。现代科学和技术所引发的重大原始性创新导致的生产力根本变革,也必然导致全球生产关系的全面调整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能否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次历史性挑战。因此,突破传统文化中的相对僵化和保守,重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再造中国创新文化的辉煌,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弘扬,都将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为营造创新文化环境做出重大努力。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与一般生产性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创造性活动及创造性成果的出现,更多地体现人们思想火花的迸发,这与文学、艺术等领域是相通的。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一两个、两三个尖子人才的水平,决定了一个研究集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关键也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这些年来,我们常常谈到硅谷的创新,谈到美国雄厚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实质上支撑硅谷乃至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无数尖子人才。据了解,全世界科技移民的40%被吸引到了美国,在全美从事科学和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中有一半以上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仅在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才就已超过10万人。2001年我曾经参加过我国一个科研项目的验收,这个项目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我们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十分忧虑,因为参加这个项目的90%博士已经到了国外。大家知道,项目的鉴定更多地意味着评论过去,而创造未来的很多人已经流失,项目的意义何在?我们怎么能不感到痛惜!
认真分析我国人才流失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看到自身在管理理念上的落后,关键问题就在于重物轻人。一位华裔科学家曾深有感触地说:国内有些研究单位十分重视研究设备的拥有和配置,他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实验设备和仪器,好像这些才是研究所的实力和水平。应当说他们重视的不是人才,而是设备。但是,即使是最先进的设备,几年以后也会变得不先进了。没有人才,即使有最先进的设备,也不会产生出什么像样的研究成果。国内一位电信领域的著名企业家也对我说,有的同志十分关注国有资产的流失,但在他们的企业里,国有资产主要就是测试仪器和设备,几年以后因更新换代将会变得一文不值,真正宝贵的资产就是企业内从事创新活动的人!美国微软的员工只有1.6万人,公司的固定资产也就是计算机、服务器以及一些房产,加起来不过几亿美元,但其市值已高达700多亿美元,核心就是拥有一批软件业的顶尖科技和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作为科技工作的主线和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第二,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现代科学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和综合,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取得,往往都是来自于交叉和边缘学科。同时,科学与技术的互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都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以合作与竞争互动为特征的科学家群体,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主导性力量。如大家熟知的美国桑塔费研究所,从事复杂科学研究的这一团队不仅包括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学、计算机专家,还包括一些经济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哥本哈根学派、卡文迪许实验室、布尔巴基辩论会等等,也都体现了科学家集体的创造效应。几年前,我参观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多媒体实验室,看到从事多媒体研究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哲学、心理学、宗教、儿童、艺术、生物、物理学方面的专家,搞计算机的并不占多数。每周都有的免费午餐会,往往出现激烈而友好的争论。我确实相信,这种大跨度、多学科的撞击一定会产生创新的火花。与国外学术活动非常频繁的情况相比,我国学术界闭塞现象还比较严重,小生产的影响仍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创新,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和行会思想时有滋长。部门与部门之间、研究所与大学之间、研究室与研究室之间、研究室内部不同科学家之间、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学术交流还不够多,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更比较少。在当今大科学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已成主导的情形下,在科学研究国际化的趋势下,开放是创新的灵魂和源泉,对此我们切不可忘记。
第三,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科学事业的真谛在于追求真理。今天的科学春天,是布鲁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无数科学家始终如一、执着企求、无私奉献迎来的。一个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文化环境,对于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来说极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加快,新一代人才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已更新几个轮回。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对在小生产条件下形成的对权威的崇拜会进一步弱化。过去那种在科研中做事、评价和决策最终取决于权威的习惯做法,应当让位于科学、民主的方式和机制。
我国科学界应当加强科学的批判精神,努力克服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消极方面。我们的学者面对自己的导师、同行、学术前辈和学术权威,往往总是碍于情面,不具备应有的科学批判或学术批判意识。我们的科研项目几乎无一失败,并且往往总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等等,这完全不符合科学探索的客观规律。总之,当今不断开放的环境,不断更新的知识,要求我们必须永远保持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文化氛围。无论是大科学家还是刚刚步入科学殿堂的年青人,无论是科技管理者还是科研人员,在讨论科学问题上应当是完全平等的,特别是给青年科学家以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不应当以权威压制人,以名望排挤人,以资历轻视人。
第四,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燥习性。数学大师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引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的一句台词:“即使把我关在果壳里,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这就是科学探索的理想境界,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自由王国。相反的,如果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气度,没有超凡脱俗的冷静,就只能与科学无缘。当然,我们并不鼓励人们禁锢在科学的象牙塔里,但每一个迈入科学事业殿堂的人,首先要以科技人员的身份要求自己,不忘对科学真、善、美的追求,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甚至对立起来。因为只有把科学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才能有产生科学思想的热情和灵感。我们鼓励科技人员要有成就感,但要避免单纯追求名利;我们鼓励和支持有管理才能的科学家担任领导干部,但要避免“学而优则仕”的倾向。如果过于追逐名利,甚至于对名利的追求超过了对科学的追求,科学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价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古今中外科学界的通性。二战期间,美国数万名科学家放弃各自的研究偏好,主动投入到“曼哈顿计划”中。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也同样汇集了全国科技界精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人间奇迹。人们常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永远有自己的祖国。当今科技全球化趋势带给人们新的视野、新的理念,但国家利益的政治主张从来就没有过丝毫的减弱。对于每一个投身于科学事业的人们来说,爱国主义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都将是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不朽的内核。
一个民族在科技方面的作为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命运。这在过去是如此,在今天和将来也都是如此。创新文化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资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这已成为一个民族决胜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我们科技界乃至全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创新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参与创新文化的建设,谱写华夏文明新世纪的光辉篇章。
二、营造创业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大量事实表明: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发明,只有当它成功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它的价值才能得到最终体现。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科技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早在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要求科技工作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最近十多年来,在党的“科教兴国”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方针指引下,我国科技工作积极转变思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科技计划布局,调动地方、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围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体系、机制和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有关资料表明,1991年到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3000亿元左右增加到17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10多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导力量,199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到30亿美元,2002年提高到677亿美元,占整个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20.8%,高于同期外贸出口增幅20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2年,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从87.3亿元增长到15326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50%以上。2002年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工业增加值新增部分的22%。高新区还极大拉动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如吉林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1%,苏州、西安、绵阳超过30%,北京也达到16%。1991年国家高新区内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7家,2002年已经达到1448家,其中过十亿元的203家,过百亿元的14家。
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定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涉及国家综合国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高科技领域,集中力量,迅速占领阵地,从而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是这样做的;今后搞重大产业化工程或项目,比如集成电路制造、电动汽车等,还要坚持这一重要的发展道路。另外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更要重视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走从小到大、大浪淘沙、滚动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品创新和市场机遇往往事先无法预测,也计划不了。高新技术企业只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正确的市场策略,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近年来,像联想、方正、华为、海尔、地奥、远大等一批新兴的高技术企业,仅以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资产起家,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产值数十亿、上百亿的小巨人。企业这种由小到大的发展模式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市场经济三百年的发展进程中,这种情形比比皆是,通用、菲利浦、西门子等跨国大公司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即便当今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也并未阻塞这条道路。众所周知,许多高技术大公司如惠普、英特尔、苹果、微软以及最近的雅虎等,其成长道路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这种发展道路是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投资风险大、技术附加值高、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等特点。这决定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必须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一定要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和成长创造必要的、局部优化的环境。特别是对于迅速成长的、大量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如此。科技企业就像树林中的蘑菇,有了适宜的温度和水分,它就可以成片地生长。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这种“长蘑菇”的环境。
充分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高技术企业也要经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对于未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应及时地转变观念,调整政策,把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重点从具体项目建设转移到创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成长的环境方面。国家特别是区域发展应当充分重视这类有别于“大企业、大项目”一次性投入的发展模式,调动各方面参与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创造出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促进其迅速发展的一系列环境,既包括基础设施的硬环境,也包括象金融、税收和贸易政策等方面的软环境,即要创造出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以创新求发展的社会氛围。
正是基于对科技企业成长规律的上述认识,科技部一直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重点放在营造环境方面。一是积极制定鼓励政策。近年来,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产权激励、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科技人员创业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有效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大力推动国家高新区建设。通过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试验区,按照市场规律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要求,积极推进以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初步建立了“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管理体制,创造了规划、建设、土地、工商、税务、项目等 “一站式”审批的政府服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三是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以大学科技园、其他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机构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有包括大学科技园在内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正在孵化的科技企业23373家,已经有6927家企业从孵化器中毕业,其中30家已成为上市公司。四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火炬计划、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扶持了成千上万个中小科技企业。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四年来,择优支持了3700多个产业化项目,解决了一大批初创企业的燃眉之急。
三、发挥高校优势,办好大学科技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这对于促进中国科技教育振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具有强大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方面军。随着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高等学校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对这支队伍寄予厚望。
为了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去年6月,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要顶天立地,一手抓原始创新,一手抓产业化。高等学校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面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刚才,周济部长说,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我很赞成这个提法。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必须走出传统的象牙塔。一流的大学不但要在教学、科研方面是一流的,而且要在服务社会方面,特别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振兴区域经济方面也是一流的。现在,大学科技园作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已经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广泛认可,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把它办得更好。我认为,大学科技园建设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大学科技园与依托大学的关系。大学科技园之所以叫大学科技园,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大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作后盾。因此,一方面,大学要主动向科技园开放人才、技术、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允许其共享,发挥学科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大学对科技园的管理又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学和科技园之间最好是一种经济关系。大学要在积极支持科技园建设的同时,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对科技园的管理,按资产关系承担义务、行使权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应当明确,大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办企业,而是为大学科技园创造必要的环境,这就需要在贯彻落实政策上进一步下功夫。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以后,各部委先后出台了40多个配套文件,其中包括允许高校科技人员每年用一定时间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允许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允许给做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以股份期权等。这些政策都有很强的导向性。今后,要进一步落实政策,加强试点和示范,把这些政策用好。二是大学科技园与国家高新区的关系。大学科技园和高新区都是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但二者定位不同。大学科技园是“苗圃”,主要任务是孵化科技企业和培育科技企业家。高新区是“大田”,主要任务是使大学科技园孵化出来的小企业在这里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大学科技园既然主要功能是孵化,就不要追求面积,应该把提高孵化质量放在首位,重视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大学科技园要尽可能建在国家高新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科技园能够利用高新区的环境和政策,借鉴高新区的经验,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又有利于高新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二次创业”的步伐。高新区管委会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帮助其排忧解难。三是大学科技园与所在地政府的关系。实践证明,大凡办得好的大学科技园,无不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紧密相关。不少大学科技园现在是省、市、区、校四家联办,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可以说,没有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就不会有今天大学科技园欣欣向荣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要真正办好一个大学科技园,并通过它把大学的科技能量充分释放出来,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大学科技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看它现在创造了多少产值,更不能仅仅将大学科技园作为招商引资的工具,而要登高望远,看到它对当地未来创新与发展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大学及其科技园,要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把服务地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努力为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同志们,大学科技园作为高等学校功能的重要延伸,正在蓬勃兴起,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亮点。大学科技园大有可为。科技部将一如既往地与教育部密切合作,继续推动这项工作。我们相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大学科技园一定会越办越辉煌。
谢谢大家。
附件2:
努力开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新局面
---在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周  济
二00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武汉召开“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讨论《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下一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工作任务,努力开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新局面。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初见成效
大学科技园的萌芽和成长,最深刻的原因是国家现代化事业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末,部分大学在积极通过技术转化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开始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率先于1990年创建东北大学科学园。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纷纷建立科技园。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并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着眼点是使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9月,科技部、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决定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从国家层面上联合推动大学科技园工作。2000年1月,在沈阳召开了“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得到了各地政府、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从此,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几年的探索,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焦点。
一是数量稳步上升。2000年科技部、教育部决定首批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注:同时另有一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被批准筹建),2002年又启动建设2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44个,依托高等学校104所。这些科技园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正在并将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实力不断壮大。据统计,截止2002年10月底,国家大学科技园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累计297亿元;投入使用的孵化器面积227万平方米;进驻各类研发机构1200多家,入驻企业5500家,在孵企业近2300家,累计孵育成长了920多家企业,其中已上市29家;园内在孵企业累计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860项,获专利授权1923项,开发新产品4116个;吸引留学回国创业人员1300余人,创造了约10万个就业岗位。
三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由于不少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所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许多地方政府将大学科技园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要创新源泉,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积极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和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快速健康发展。
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其原因首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的结果。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并给予具体指导。岚清同志、至立同志自始至终关注大学科技园建设。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国务院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听取了科技部、教育部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以及六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情况汇报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同时,科技部、教育部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牢牢把握大学科技园发展方向;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将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入园企业;大学科技园所依托大学加强指导,将人才、技术、装备和信息等资源不断向大学科技园开放等等,也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重要条件。
更为可喜的是,不少大学科技园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应科技发展大势,发扬首创精神,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发挥了示范作用。
至清华大学科技园重视谋发展大局,制定了“国际化”、“支撑平台”和“辐射”三大战略,努力构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使园区的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北京大学科技园以“发展原创科技,建设精品园区”为宗旨,推出了3M(Money\Mentor\Market)孵化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依托学科、上中下游互动发展的道路,同时汇集了一批欧美留学回国创业人员,凝聚稳定了一批留学回国拔尖学术人才。
至复旦大学科技园重视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组织,致力于从源头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兴办科技园,扩充了学校资源。交大慧谷科技园,利用校园周边停产的国有企业闲置厂房,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短期内即形成了上万平方米孵化用房,已成为新兴的科技密集区和高科技企业集聚地。
至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依托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鼓励园内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子产品,大大加快了产业化进程,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至燕山大学实行开放式办院模式,与国内大型企业和著名科研院所共建燕大科技园,努力为秦皇岛市区域经济服务,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也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快速发展。
至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在保持第一大股东的前提下,通过资本运作,调整股权结构,改善资产结构,变通扩张方式,建立退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共建科技园,加速科技园资产规模的扩大。
从总体上看,大学科技园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解决就业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决策是正确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在此,我向在大学科技园建设一线工作的同志们以及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思想认识、工作体制、队伍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最近科技部和教育部组织专家对3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估、验收,实地考察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状况,在总结大量鲜活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差距。概括起来,这些不足反映在:部分高校对科技园建设认识还有待于提高;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待改善,融资渠道不畅,等等。由于上述原因,各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不平衡,在本次评估中,建设比较快的大学科技园大约占30%,发展比较慢的占20%左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的发展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
二、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之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依托高等学校兴办大学科技园,是大学科技园有别于社会上其他科技园最突出的地方。建设好大学科技园,就要从国民经济建设大局上思考,就要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上思考,就要从高等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上思考。只有跳出大学科技园本身思考,把那些涉及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全局性、长远性、重大性的问题想明白,才能把工作做好。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根本上说,未来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为了实现现代化,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必须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中国必须发展自己强大的高等教育。如何在保证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成为重中之重的同时,加速高等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这是一个艰难而又必须做出的重大决择。我们必须走一条既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高等学校与国家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关系密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等学校应抓住千载难逢的重要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兴办大学科技园。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创举,符合我国国情,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是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优势所在。
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旗帜,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就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1.必须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旗帜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指示,这是我们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高等学校历来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据统计,“九五”期间高等学校承担了1/2左右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1/3左右的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1/4左右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2年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占总数的77.4%,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全国总数的近60%,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占总数的48%,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思想观念和客观环境的制约,蕴藏在高等学校中的智力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发展未取得应有的效果。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的战略选择。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建设大学科技园有利于高校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绝大多数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让、产学研结合的主渠道进行转化,走向企业。高校办产业和科技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一般是四级跳模式:第一级是创新思想在校内萌芽,经过师生的努力探索,形成科技成果;第二级是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本结合,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中积极创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孵化科技成果,诞生科技企业;第三级是孵化成长的科技企业进入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地或其它工业园中进一步发展;第四级是科技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发展壮大,走向社会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大学科技园中进行孵化是四级跳中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一跳。科技创新成果在这一跳中实现质的变化,通过大学科技园的聚集功能与效应,实现技术资本、智力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的结合,初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
2.必须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高等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80年代中期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两个文件中都提到,要鼓励高等学校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同企业、设计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家对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坚持同教学相结合。要根据不同条件,大力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兴办科技产业,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阐述了我们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强决心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任务和要求。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中提到“深化科技和教育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结合。”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211、985等国家专项工程的实施为这些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财力支撑,这是件好事。但是,现在有一种倾向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就是部分同志又开始走回头路,习惯于拿一点国家给的专项经费关起门来搞科研,而不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个问题上届教育部党组就意识到了。至立同志在2002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指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最终目标是要出人才、出成果,较大的经费投入要有相应的重大贡献和一流的成果。这些学校和学科,既要重视加强基础研究,也要重视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现实课题;既要大力推进高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要在知识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上起到示范作用”。我完全赞同至立同志的意见。高等教育必须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及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才能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区域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更大贡献。下一步,我们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科学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有效机制。
我们的大学,包括大学科技园都要深入研究所在地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特点,要进一步走出去寻求社会资源,寻求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妥善处理大学科技园与高新区的关系,以大联合做大文章。从很多成功高校的经验看,树立服务意识,就能协调关系;树立贡献意识,就能促使“双赢”。讲服务,有两点是很重要的,一是你是否满足了对方实际和潜在的需求,二是你是否顾及了对方实际和潜在的感情。这两个问题想到了、做到了,许多问题就好解决得多。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创新要素与社会创新要素结合的平台,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加深高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高校科技工作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自觉地、坚定不移地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科技成果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努力办好大学科技园。在这巨大的发展空间中,通过大学科技园孵化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高校要努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服务,以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在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的同时实现高校自身超常规发展。不久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给我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有人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我要说,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的斯坦福大学。”他把区域经济发展与一流大学发展的关系说透了。
3.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
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走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才能加速学校的发展。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主要体现为学术实力、经济实力和人的凝聚力。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在当前,衡量高新技术水平的尺度大致可以用“顶天”、“立地”来描述。“顶天”,就是要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要有自己的特色,作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科研成果。“立地”,就是要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研成果在国家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发挥重大作用。
建设大学科技园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需要较大投入。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大学科技园,发展壮大高校科技产业,可以进一步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增强高校自身发展能力,更好地培养创新团队,产出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最终把高校建设成为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建设现代化大学需要大量的投入。这些年国家对高等学校,特别一流大学的建设已经给了大量的投入,今后也还会不断给予投入。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中国的国情,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学校要想发展只有依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能立足于“穷则思变”。我们要学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获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
有人担心高等学校职能太复杂会影响人的凝聚力,多种文化会削弱学术文化,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事实恰恰相反,一流的教师应该有一流的科研水平和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能力。有了国家级的大项目、大工程,就可能有大的基地,就可能出大的成果,就可能产生大的团队,就可能产生高水平的人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一流大学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即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产出原创性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也只有这样,我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特色。中国高校发展科技产业是由国情所决定的:一是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是我们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一个重要机遇;二是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我国高校在现有经费支持下,短时间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林是很难的,只能通过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获得社会更多的支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路子,特别是高等学校直接办一些与学科紧密结合又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虽然我国高校在综合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还有差距,但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产业发展方面还是有可能率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异军突起,出奇制胜”。
三、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大学科技园工作新局面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前进中的所有问题,必须把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放在促进大学科技园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上。
1.牢固树立“积极发展”的指导思想,实现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
发展一定要有积极的态度。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将大学科技园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把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要源泉,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应的政府职能和服务延伸到大学科技园,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和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快速健康发展。各依托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科技园对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在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科技部、教育部也将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把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绩效作为对依托的高等学校评估考核重要指标之一。
发展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要牢固树立“依靠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的指导思想,结合大学的学科建设抓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学科技园有别于社会其它科技园的地方,就是它以科技实力较强、学科优势明显的大学为依托。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开展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必须与依托高校的学科建设相结合,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一方面紧密依靠高校的重点学科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以高新技术产业化来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实现上中下游互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优势所在,特色所在,源头所在,活力所在。要明确大学科技园功能最主要、最重要的是孵化器功能,这是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优势和存在价值所在。大学科技园最大的优势在于有依托高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作后盾。
发展一定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几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时期。我们要通过双边和多边交流向高层次拓展、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的工作力度、中外合作办学的手段,促进大学科技园建设走国际化的路子。
2.牢固树立“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实现大学科技园健康发展
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为了发展。学校要研究科技产业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总体规则,制定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有利于逐步增加学校收入,有利于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各项政策。要鼓励、支持高校师生创办科技企业,同时限制兴办脱离学科优势、违背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经济效益低的企业。要规范科技园硬件建设的性质、规模,防止将大学科技园建设仅仅变成房地产开发商的乐土。要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坚持守法经营、合规经营。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企业的人事、财务、资产管理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是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是当务之急。
3.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实现大学科技园持续发展
政府和大学都要更加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最重要的支持是为大学科技园营造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政策环境。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关键是要突破计划经济观念,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符合大学科技园建设特点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为大学科技园建设创造政策环境。
这里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要为大学科技园发展提供更加高效、更加合理的体制保证。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的要求,重点抓大学科技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产权制度的改革。要依据《公司法》及有关法规,逐步将学校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投资关系明确管理层次,以资产关系明确管理职责。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教育部将在明年年初召开“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会议将总结推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科技企业管理体制试点工作经验,推进全国高校科技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是理顺各种关系:理顺高校与大学科技园之间的关系、大学科技园与高校产业之间的关系、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间的关系,使产学研金官密切结合,形成合力。
4.进一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努力为大学科技园培养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
要吸引、汇聚和培养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形成科技创新、经营管理、风险投资、产权交易以及法律财务咨询等人才配套的队伍。特别要重视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专业化、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要完善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增加积累,快速、规模、有效地发展,形成使企业的创业者、技术持有者、经营管理者和生产者的待遇随企业的经营状况而“效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相互配套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通过股权、期权等制度,把创业者、企业优秀人才与企业的命运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要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到大学科技园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探索新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形式,激发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激情,建立双向流动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实现人才合理流动。要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逐步形成大学科技园自我发展能力和良性循环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形成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形成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创造性劳动先富起来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作用,积极吸引他们到大学科技园来创业。大学科技园要主动参与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此作为对学校支持的回报和创造自身发展的后续资源。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大学科技园中创业,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创新创业动力。
同志们,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现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附件3:
在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赵沁平
二00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
经过两天的紧张工作,由科技部、教育部共同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在完成预定的各项任务后,今天就要闭幕了。
科技部、教育部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明确下一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工作任务,努力开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新局面。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同志、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大家听取了部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典型发言、大学校长和部分地方政府领导同志的发言,总结交流了三年多来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的体会和经验。会议通报了国家大学科技园验收结果,并为通过验收的第二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授牌。会议还讨论了《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参观考察了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情况。会议开得很成功,很有成效,达到了预期目标。
下面,我代表科技部、教育部谈几点意见。
一、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针对性强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同志、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为大会作了重要讲话。这两个讲话高屋建瓴、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方向,对大学科技园乃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徐冠华部长首先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谈到了增强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问题,他指出,今天,我们又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预见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未来30一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能否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次历史性挑战。为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燥习性。其次,徐冠华部长提出,要营造创业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他指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科技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为此,要求科技工作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定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涉及国家综合国力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高科技领域,集中力量,迅速占领阵地,从而带动一批新产业的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另外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更要重视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走从小到大、大浪淘沙、滚动发展的道路。最后,徐冠华部长重点谈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大学科技园与依托高校的关系,大学科技园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关系,大学科技园与所在地政府的关系。
周济同志在讲话中首先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现状,充分肯定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绩,同时指出,大学科技园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的事业任重而道远。其次,周济同志提出,只有跳出大学科技园本身思考,深入研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全局性、长远性、重大性问题,才能建设好一流的大学科技园。要解决大学科技园依托的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略问题。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与国家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关系密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旗帜,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是我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周济同志最后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前进中的所有问题,必须把工作的基本着眼点放在促进大学科技园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上。周济同志在讲话中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牢固树立“积极发展”的指导思想,实现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发展一定要有积极的态度,发展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发展一定要有国际化的眼光;二是要牢固树立“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实现大学科技园健康发展;三是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实现大学科技园持续发展。周济同志特别强调指出,要为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加高效、更加合理的体制保证。下一步,要重点抓大学科技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产权制度的改革。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努力为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
会后,各位代表,特别是地方科技、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的负责同志,要将会议的精神进行传达、学习和贯彻,并将学习讨论的情况及时报告科技部、教育部。
二、与会代表深入讨论,理清了思路,达成了共识
会议代表讨论热烈,思路开阔,对会议的召开,两位部长的讲话及《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至对会议的评价。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科技部、教育部召开的这次会议,表明了国家对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召开得很及时、很成功,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收获很大。通过领导讲话,经验交流和分组讨论,既总结了过去几年的工作,交流了成功的建设与发展经验,又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如重庆市教委于昨晚就地召集该市与会代表,讨论研究如何加强本市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他们听了大会经验交流,感到很受震撼。
至对两位部长讲话的评价。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两位部长的讲话高屋建瓴,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加强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必要性,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透彻地阐述了大学科技园与大学、高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徐部长强调建设大学科技园关键是机制问题,始终强调体制创新。周部长跳出大学科技园谈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立意高,分析透,对大学的领导触动较大。
至对文件的修改意见。与会代表认为,文件下了很大的功夫,比较到位,是推动高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其它社会资源相结合,推动高校为社会服务的一份好文件,希望进一步修改后尽快下发。代表们也对文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特别强调在文件的可操作性上进一步深入修改。如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跟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关系,对地方政府的要求不是很明确,科技产业和大学科技园对学校的回报问题,等等。
通过讨论,与会代表还在如下问题上达到了共识:
至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与所依托学校的学科建设相结合。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中诸项建设的龙头,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大学科技园离开了所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只能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一方面紧密依靠学校的重点学科,发展支柱产业;一方面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来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实现上中下游互动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至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与地方政府和社会企业的积极性相结合。能不能把大学科技园办好,地方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地方政府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宏观指导,制定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措施,从领导班子组建、资金投入、用地及园区基本建设、财税、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学科技园建设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遵循“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推动当地城市化进程,改善和调整当地工业和科技布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得到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良好的发展环境。
至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将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相结合。硬件建设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本建设是科技园必要的空间硬环境,对此务必慎之又慎,要高起点、大手笔、出精品。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内涵,是大学科技园的软环境。大学科技园要走内涵建设的道路,要建立完备的支撑服务体系,构建创业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
至大学科技园建设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办好大学科技园,必须坚持技术创新。技术资本是大学科技园最重要的资本,技术创新是大学科技园最基础的创新,是立园之本。办好大学科技园,必须敢于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大胆创新。大学科技园建设要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要高度重视园区的战略规划,做到注重特色,定位准确,量力而行,心中有数。大学科技园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大学科技园基本功能的保证,是大学科技园的取胜之道,也为大学科技园今后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树立信心,振奋精神,促进大学科技园实现更大发展
促进大学科技园实现更大发展,必须从两个层面思考,一是着眼于大学科技园作为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区,是高等学校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基地;二是着眼于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在大学科技园中各类科技企业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下面,我就大学科技园建设再提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高等学校的领导者,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大学科技园对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流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要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在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运行管理机构,在人才、技术、装备和信息等资源方面进一步向大学科技园开放,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高等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与汇聚的平台。
学校对入园科技企业的投入,应主要利用经过评估作价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或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仪器、设备以及预算外资金作为出资,不得使用国拨教育、科研经费作为对企业的出资。应通过转让未上市企业股权、上市公司法人股经批准上市流通等途径,有计划的退出高校的部分资产。高校获得的股权分红和转让收益,应用于支持教育科研事业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再投入。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构筑起一道合适的隔离墙,今后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只是资产的关系,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高校校名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为了保护高校声誉,保护高校利益,原则上不应将校名用于企业的冠名。企业确需使用的,应由学校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
2.转换机制,调整政策
办好大学科技园,要着重解决好机制创新问题。大学科技园实行政府推动支持、高等学校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新机制的核心,就是要按照“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大学科技园特点的技术创新路子。
要进一步完善评价导向,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鼓励师生到大学科技园创业,推动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高校应认真贯彻1999年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颁布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的精神,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人员从事创业活动,允许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经过学校批准,暂时离岗参与学校控、参股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工作,暂时离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保护作为技术完成人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高校科技企业的改制工作,应与企业的优化和重组相结合,对于长期亏损或者市场狭小、技术落后的企业要进行有效的重组或者撤销。应普遍推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营和管理。
要彻底理顺高校和企业的产权关系。改变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创办、经营,理顺高校和科技企业的产权关系,使学校与企业由上下级关系变成以资产为纽带的产权关系。目前较为可行的方式是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管理高校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资产的处置、收益的分配以及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等非经营型资产转为经营型资产的报批等等。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大学科技园要在这个问题上先走一步,进而为高等学校兴办科技产业积累经验。
3.狠练内功,加强合作
大学科技园要狠练内功,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加强孵化能力与条件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自身特点,争取办出特色。集中管理,开放经营,把大学科技园办成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科技、市场与金融信息集散中心。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促进成果转化并最终占领市场作为首要目标。要进一步明确建设方向,积极发展,规范企业入园、毕业退出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管理,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大学科技园要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与社会各界全面合作。要坚持开放式办园,通过资源整合,将高等学校源头创新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与产业化;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为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供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大学科技园与高等学校学科的良性互动。
4.加强扶持,客观评价
科技部、教育部将把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把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绩效作为对依托的高等学校评估考核重要指标之一。将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孵化服务,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有计划地在大学科技园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对大学科技园给予专项支持。同时,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科技园管理人才国际培训,使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管理与国际接轨。
科技部、教育部还将研究评价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的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科技园实行定期评估、动态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政策研究。
同志们,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国际环境,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我们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子,办好大学科技园,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75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