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2-2010年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12-31 生效日期: 2002-12-31
发布部门: 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共甘肃省委
发布文号: 省委发[2002]90号
各市、州、地委,各市、州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省直各部门:
  现将《2002—2010年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02—2010年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我省第一个综合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单位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按照《2002—2010年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2002—2010年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期规划的目标要求,制定2002—2010年甘肃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一、人才队伍的基本状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人才队伍的基本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五”、“二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党和国家在甘肃集中布局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向甘肃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党政领导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甘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甘肃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全社会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人才工程,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2001年底,全省人才约为110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5.5%。其中:党政人才约为12.76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8.18%;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为23.14万人(含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4.5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约为44.49万人(含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1万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72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5.92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5.2%;高级技术工人29.32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4.55%。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管理的新机制及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技术工人队伍和县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01年底,全省技术工人达到119.3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52.21%。县乡村实用人才达到68.7万人。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优秀农民技术员和乡镇企业、民营科技服务业人才。
  (二)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为主,以人才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也使得人才竞争由远距离转化成为零距离竞争。国内各省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对人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使我省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甘肃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最根本的途径。
  甘肃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太适应。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每万人口人才拥有427人,远远低于东部、中部省份。人才队伍存在结构性短缺,高层次的农业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创新与开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产业、行业、地域、所有制分布不够合理。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根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着眼于甘肃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中心,以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吸引和使用好人才为主线,着力建设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工人才和县乡村实用人才队伍,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为甘肃的现代化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坚持与时俱进,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将改革创新贯穿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2、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为甘肃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原则。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既要立足甘肃实际,突出实用性,又要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供给与需求的紧密结合和动态平衡,为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3、坚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农业生产一线、高新技术产业、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为重点,从解决突出矛盾入手,用好存量人才,挖掘潜在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养后继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全面提高各行业各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4、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和政府宏观调控,逐步建立人才资源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5、坚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原则。坚持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既要注重人才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又要重视人才的文化、专业素质培养,努力建设一支“靠得住、有本事、作风好”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五)总体目标
  1、总量目标。到2005年,人才队伍总数达到134万人,年均增长5%,平均每年补充约为6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达到500人,人才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左右。到2010年,人才队伍总数达到171万人,年均增长5%,平均每年补充约为7.4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达到612人,人才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1%。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激励和有效约束的机制基本完善;科技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人才待遇得到切实改善,2005年人才实际收入和社会保障达到中部地区平均水平,201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急需人才的数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人才资源有效开发、合理使用、科学管理,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的人才体系,基本满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2、结构目标。到2005年,人才队伍总数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例达到52.1%,提高6.6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的比例分别达到5%、35%、60%。到2010年,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比例达到60.3%,提高8.2个百分点。党政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基本达到以优秀企业家、中青年企业家为主体,以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为骨干,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高级、中级、初级人员比例分别达到6%、37%和57%,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才资源的区域、产业、行业、所有制分布逐步趋于合理,人才布局与生产力布局、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相适应。
  3、效益目标。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到2005年,每百万国内生产总值占用人才数由2001年的11人降为9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到2010年,百万国内生产总值占用人才数降为7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三、建设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
  (六)重点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
  1、抓好党政领导人才培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围绕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的教育。要以高级干部、各级党政正职和年轻干部为重点,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决策管理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构建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框架。“十五”期间,全省每年培训各类干部8万人,其中,厅级干部150人,县处级年轻干部1800人,优秀科级年轻干部4000人。到2005年,党政领导人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70%;到2010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5%。每年选派300名党政领导干部到东部发达地区培训。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挂职锻炼工作。每年从省直单位选派100名县处级年轻干部到经济比较落后、条件比较艰苦、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和困难企业锻炼;每年从地县选派80名左右的县处级干部到省直机关挂职;每年与中央、国家机关和发达省市共互派100名左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挂职。县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都应具有基层工作经历。
  2、加快建立科学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公开选拔和任前公示制度。改进和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熟悉经济工作、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熟悉金融和法律、熟悉国际规则的优秀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改善党政领导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高度重视选拔使用优秀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工作,把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班子结构需要的优秀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配备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保持后备干部的数量、质量和活力,使各级领导班子有充足的后备人选。制定党政机关从企事业单位选调人员办法,疏通从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渠道。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引导和促进党政领导人才的合理流动。
  3、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按照德才兼备和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科学规范考核程序。根据分类指导、科学合理、易于考核、便于操作的要求,制定包括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绩效评估办法,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推荐、考察、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落实好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现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群众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教育与防范、监督与管理相结合,保证党政领导人才健康成长。
  (七)加强党政机关人才队伍建设
  1、以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目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考录制度,严肃考录纪律,把好进口关,选拔德才兼备、高知识层次的优秀人才充实党政机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勤政廉政、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坚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制度,改进和完善选调办法,增强选调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全面推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建立党政机关干部辞职辞退制度,完善党政机关干部年度考核制度。
  2、加强对党政机关干部的培养。以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为主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政机关干部继续教育、短期培训和定向培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每年为少数民族地区在省内高等院校代培200名干部,进行学历教育。支持和鼓励党政机关干部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组织引导党政机关干部自觉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提高党性修养和依法行政能力。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强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开发。要逐步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选拔任用机制,把党管干部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把组织考核推荐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企业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直接聘任(委任)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多渠道选拔培养一批市场经济意识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完善企业后备人才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不断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每年培训200名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500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2005年,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达到22.66万人,年均增加1万人左右,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0%。到201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达到28.92万人,年均增加1.25万人左右,大专以上学历达到70%。
  (九)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
  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围绕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甘肃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支持和引导大中型企业与省内外、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著名企业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每年从大中型企业中选拔50名企业领导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选送一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省外大公司大企业接受培训,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企业家人才。按照国际惯例,探索符合我省企业实际的首席执行官(CEO)制度。
  (十)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理人才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培养一批职业化经理人才,加速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配置。加快制定资质认证标准和市场准入、禁入规则,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职业经理人参加国内外培训,参加项目管理资格(PMP)考试认证,造就高素质项目管理人才,提高他们按照国际通行规则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培养一批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研究制定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管理办法。同时,要努力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善于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十一)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开发和管理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开发作为我省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把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增强我省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各地要把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纳入人才开发的总体规划,根据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的现状和需求,制定符合非公有制企业性质和特点的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对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落户的大学生,政策上要一视同仁。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在参加培训、职称评定、评选专家、国际间学术交流、办理出国出境手续等方面享有国有企业人员同等待遇。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把多种所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保障范围,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在转岗和流动中的实际困难,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人才资源在多经济主体之间的优化配置。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营造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十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1、增加和提高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到200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数达到54.2万人,年均增加2.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0%。到2010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数达到69万人,年均增加3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6%。重点培养一批精干高效的基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急需的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信息、金融、财经、外贸、法律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能够从事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既有较强科研能力,又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
  2、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广电等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密集的事业单位,要建立有别于党政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重点是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对不同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可以试行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要全面推行聘用制,实行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建立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逐步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社会化评审模式,将申报权交给个人,评审权赋予社会,聘用权还给单位,加强聘后管理。积极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使专业技术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继续加强园区建设,构建高新技术人才创业平台。鼓励校企、研企合作,实现开放、联合、共建、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放实验室、博士生工作站、硕士生实习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中心建设,使之成为硬件设备先进、软件设备齐全、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人才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科工贸结合,把科技园区办成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依托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内其它科技园区,进一步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回甘肃创业,使之成为吸纳和聚集优秀人才创业的重要阵地。
  4、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在努力扩大人才增量的同时,盘活用好存量人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打破人才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重点行业流动,向中小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流动,使人才在流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力。
  (十三)重点培养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
  1、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围绕我省发展“八大支柱产业”和建设“四大基地一大省”的发展思路,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好“555”创新人才工程,继续推进“西部之光”计划。在现代农业、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节能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化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造就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够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力争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发展到1万人,到2010年,达到3.5万人的规模。各类高层次专家队伍达到3310人左右,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到2076人左右,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省级优秀专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和能承担重大项目的专家数量有较大的增长。
  2、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把联系专家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做好牵头抓总和协调服务工作。
  六、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十四)努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技工人才
  1、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按照提高层次、突出特色、强化技能、服务经济的总体要求,到2005年,技术工人总数达到144.65万人,其中高级技术工人达到35.6万人,占技术工人队伍总数的24.6%;到2010年,技术工人总数达到175.9万人,其中高级技术工人达到45.4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5.8%。基本建立起适应甘肃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技工人才队伍。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化。
  2、大力发展技工教育,进一步加强技工培训工作。大力发展高级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发挥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的优势。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要根据我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技工人才的需求,坚持为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要高度重视技工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技术更新,让技术工人不断接受送进式技术培训。大中型骨干企业每年培训职工的比例要达到职工总人数的25%以上。努力改善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工作、生活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七、加强县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十五)加快县乡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
  1、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培养造就一支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市场经济意识的农业实用型技术人才、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队伍。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运行方式迈进。到200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82.2万人;到2010年,达到100万人。
  2、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养。依托农校、农广校、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和乡镇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技站等,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把农村高级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发、管理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范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科技承包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促进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和脱贫致富能力。
  八、加快培养引进紧缺急需人才
  (十六)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做好引才引智工作
  1、制定和实施引才引智工作计划。按照培育战略先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根据全省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和优势产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设置甘肃省“特设首席专家”和“特设首席教授”岗位,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博士、硕士、省级以上优秀专家和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工程、新兴学科带头人和持有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的个人发明、专利、技术成果的专业技术人才。
  2、高度重视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和引进。根据我省对紧缺人才的需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培养和使用本地紧缺人才,通过政策引导,事业激励,利益驱动,有序竞争,使人才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在培养开发使用好本地紧缺人才的同时,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农业生物工程、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可采取调动、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人才、引进智力和技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重大工程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改项目,采取面向国际国内公开招标和招聘技术负责人的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力争通过引进一个优秀人才,带起一个重点学科,完成一个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3、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水平。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性人才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开辟农村人才市场。逐步形成以兰州省级人才市场为主体,14个市州地和重点县市人才市场为骨架,辐射全省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强化市场功能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发展人事代理和人才中介机构,建立人才市场准入及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市场供求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影响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兼职兼薪从事科技开发与推广工作。通过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实现人才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
  九、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
  (十七)完善收入分配和奖励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制度,逐步建立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奖金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和责任、绩效相联系的动态增长机制。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扩大企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引导工资、奖金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贡献与收入挂起钩来,积极探索技术、知识、管理、信息、资产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途径和办法,建立年薪制、股票期权制、技术与管理要素入股等多种分配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通过实施“甘肃省科技功臣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奖励经费和奖励金额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增加。各地、各行业、各单位也应依据自身实际,按有关规定设立专项奖,对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对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建立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承担重点开发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研究课题的专门人才实行岗位津贴,费用在任务、项目或课题经费中专项列支,省财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完善福利制度,逐步实现福利分配规范化、制度化、货币化,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2、创新人才社会保障机制。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除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省财政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高度重视人才安全问题,把知识产权保护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保障人才的权利和利益。探索建立关键人才国家、单位集体保险制度。
  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十八)坚持适度超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要把教育事业放在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结合我省经济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际,积极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体制的创新和办学模式的创新,建立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全省人口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使教育成为培育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
  (十九)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为西部大开发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高校是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努力为西部大开发和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尽快与国际教育接轨,加快培养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富有竞争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的国际人才。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紧缺人才需求及市场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趋势,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加速知识和技术创新。到200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由现在的11万人发展到2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现在的8%提高到13%左右,2010年达到15%左右。加大研究生教育和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2005年在校研究生由现在的4780人发展到7000人。利用委培等形式,加大从在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力度,使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人才储备步入良性循环。
  (二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合理比例,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本主化、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一技之长、一专多能的实用性技术人才群体。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达到国家级和省级标准的职业中学和重点专业。到2005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到20万人,2010年达到25万人,积极探索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共同发展的新路子,试办综合高中,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相沟通、互相衔接,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十一)加强教育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
  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以提升各类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实施面向全体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工程。依托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培训中心,加快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建立覆盖全省的教育培训信息网,形成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制定和完善培训规划,强化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以江泽民同志“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论述为指导,以“工业强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完善运行机制,营造文化氛围,力争到2005年构筑起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家庭、乡镇村组为主体的学习型组织基本框架;到2010年,建立起以14个市、州、地为主体的比较完善的学习型城市体系,并辐射带动全社会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创新的动力。
  十一、加强领导,完善措施,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十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成立“甘肃省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全省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组长由省委分管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副省长担任;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政研室、省委企业工委、省计委、省经贸委、省人事厅、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等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人才资源开发、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各地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好本地区、本行业和本部门的人才规划或实施办法,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要把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数量与质量、配置与管理贯穿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全过程。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牵头抓总、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工作。有关方面要密切配合,形成实施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合力,共同抓好人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
  (二十三)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
  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回报率最高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都要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资力度,把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建立甘肃省人才开发工程专项资金,各地各行业都要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济保障,专项资金可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引进、培养、进修。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支持的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体系。
  (二十四)提高人才资源管理者队伍的素质
  解放思想,更新知识,构建新的人事人才管理模式。对人才资源开发管理者进行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才资源开发理论、人才价值实现理论等新知识新理念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对人才开发理论和实践的前瞻性研究,掌握人才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把人事人才工作重点由单一的人才选拔管理转向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职业生涯的设计。提高选人用人水平,提高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
  (二十五)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快和完善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省地县三级人才资源信息库。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枢纽和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加强人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管理,健全监管机构,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准入制度,促进政府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逐步形成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现代化人才资源管理体系。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90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