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0-01-15 生效日期: 2000-01-15
发布部门: 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共河北省委
发布文号: 冀发[2000]2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林、牧、渔业比重逐步上升,区域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市场化进程加快,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卖难、价格持续下跌,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一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一些低质量、低档次的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销售不畅,竞争力下降,低价位运行,既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又造成社会浪费;另一方面,优质专用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总量不足,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原料型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农产品加工转化进展缓慢,禽蛋、果品、蔬菜的加工转化率都在10%以下。我省农产品在科技水平、生产成本、品种质量、包装服务等方面都缺乏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粮食比重偏高,经济作物比重偏低;1998年,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林牧渔业发展不足;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36.4%,主导产业作用不突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四是农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地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特色主导产业不突出,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亟待优化。我省农业结构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调整,不仅严重制约当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对农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我国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68号)要求,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办发(1999)68号文件要求,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餐桌经济”,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品质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优质高效农产品比重、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和区域专业化生产程度,促进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必须始终围绕国内外市场抓调整,把市场需求作为调整的依据,把市场销售作为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动力源泉,以开拓市场促进调整。
  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要着眼于长期竞争,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市场、资源、区位、经济、技术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格局的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化体系。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为依托,通过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高新技术的运用,技术装备的改进,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4、坚持与深化改革相结合。要稳定农业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搞好农业组织创新,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5、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发展耕地生产能力,把农业结构调整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我省水资源匮乏的客观实际,着力发展抗旱、节水作物品种,保持生态平衡,使农业生产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能够防止因天灾引起的大起大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6、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依靠农民群众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规划指导、信息引导、典型示范和各项服务,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三)主要任务
  坚持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围绕餐桌消费需求、饲料生产需求、工业原料需求以及国际市场需求,遵循农业生产自身规律、消费需求变化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调整和优化品质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1、调整品质结构。淘汰劣质品,增加优质品;压缩普通品,增加专用品,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2000年提高到91%,2005年达到98%。
  2、调整产品结构。压缩滞销品,增加畅销品;压缩供过于求的产品,增加短缺产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产品比重,使农产品的总量、产品种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调整产业结构。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带动种植业、饲料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逐步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维农业格局。农业与林牧渔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2000年调整到56∶44,2005年调整到45∶55,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2000年力争达到40%,2005年提高到45%。
  4、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各不同类型区要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农业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避免结构雷同,增强市场竞争力。山前平原区,要在建设好高产稳定产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粮油、蔬菜、花卉、食用菌、瓜果和牛猪鸡等畜产品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业。在涿州至石家庄高速公路两侧,建设设施农业长廊;在廊坊的三河、香河、大厂三县(市),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农业。黑龙港低平原区,要大力抓好优质棉花、牧草、羊牛猪、小枣、鸭梨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业。山地丘陵区,要积极发展畜牧业、林果业,重点发展干鲜果品、林产加工、牧草、牛羊兔、错季蔬菜、玉米制种、绿色食品和山地生态旅游农业。近其要在张、承两市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坝上地区,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人工牧草、肉羊、肉牛、细毛羊、脱毒马铃薯、错季和无公害蔬菜及草原生态旅游农业。沿海地区,要大力发展鱼、虾、蟹、贝、藻等海水养殖,抓好优质大米、蔬菜、酒葡萄和特种动物养殖基地建设,努力在农产品尤其是水产品的系列精深加工上取得新的突破,发展创汇农业和沿海生态旅游农业。城郊地区,要着重发展珍稀菜、精细菜、保健菜,鲜奶,活禽,名贵鲜活水产品,时令果品,花卉和观赏植物;积极发展供城市居民亲临自然、体味田园的休闲观赏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二、调整重点
  调整农业结构,重点是发展壮大畜牧、蔬菜和果品业三大支柱,积极培育花卉、食用菌、牧草、甘薯和良种产业第一批新的增长点;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优质专用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种植业。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发展饲料作物生产,将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
  粮食。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全省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大稳定与区域调整相结合,适当调减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并根据需要搞好不同年份的适应性调整;各县(市、区)要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并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作物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建设高产稳产田,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力改善粮食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粮食生产效益,不断满足市场对粮食总量和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油、高淀粉玉米,甘薯,优质水稻和优质杂粮生产;压缩品质不高、市场滞销的春小麦,淘汰劣质粮食品种。调减高耗水品种,发展优质抗旱作物。
  棉花。继续压缩棉花面积,重点压缩分散棉田、夏播棉田面积,保抗虫棉、骨干棉田、优质棉田,实现集中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植棉效益。压缩唐、保、石地区植棉面积,重点棉区向黑龙港流域集中,向植棉大县、大乡、大村、大户集中。淘汰普通棉花品种,加快实现以抗虫棉为主的优种化。在推广美国抗虫棉的同时,抓好国产抗虫棉试验示范,积极开发优质抗病虫、彩色棉等棉花新品种。加强采摘和收购加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棉花品质。
  油料。稳定油料面积,扩大优质花生面积,努力发展油葵生产。冀东地区重点发展地膜春花生,黑龙港地区重点发展油葵,冀中、冀南地区重点发展夏播花生,北部地区重点发展油葵、胡麻、油菜籽。
  蔬菜。稳定蔬菜面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压缩裸地菜、大路菜面积,扩大深冬菜、时差菜、精特菜面积,增强淡季供应能力。减少地膜菜与裸地菜重叠上市量。压缩常规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及绿色、无公害蔬菜。加快建设环京津、环省会及中心城市菜篮子工程带。名优高效品种,要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批量生产,增强均衡供应能力。
  其他作物。花卉生产,要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设施生产和规模经营,重点抓好张承、环京津、环省会、冀南四大规模化花卉产区建设。大力发展盆花、草化和绿化苗木生产,加快发展盆景,适当发展鲜切花,满足不同季节和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药材生产,重点抓好安国等中药材产业化基地建设,引进和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饲料作物生产,要充分利用盐碱荒地、低产田、冬闲地等资源,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和青绿饲料作物,低平原农区要积极扩大苜蓿等优质饲草面积。
  (二)林业。稳步发展经济林,扩大用材林、防护林、经济型防护林比例。继续实施首都周围绿化、太行业绿化、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和省会周围绿化等重点造林工程,抓紧再造三个“塞罕坝”大型林场和良种繁育中心项目建设。大力植树种草,开展荒山荒滩治理、经济沟建设,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在山区建设以防护林为主、浅山丘陵区建设以经济林为主的林果基地;平原地区要建设以毛白杨优良无性系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在京南平原建设以毛白杨、廊坊杨、毛新杨、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沿海地区要引进和发展抗盐碱树种,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
  稳步发展果品面积,调整树种、品质结构,重点提高梨、苹果、枣、板栗等传统大宗果品质量,搞好果品采后处理和贮藏加工。调整布局,重点建设太行山大枣、柿子、核桃生产基地,燕山苹果、板栗、仁用杏生产基地,平原梨、桃生产基地,黑龙港小枣、冬枣生产基地,张家口和秦皇岛葡萄生产基地,城镇周围杂果生产基地。稳定鲜果,积极发展干果。稳定宗果品面积,积极扩大名特优新果品面积。压缩梨、苹果、桃中熟品种,发展早、晚熟品种,采取组装配套技术措施,抓好果品提质增效。
  (三)畜牧业。要把畜牧业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按照“巩固提高牧区、大力发展“农区”的方针,大力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牧业,加快实现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的历史性跨越。近期要积极发展羊牛兔,稳步发展蛋禽,主攻生猪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奶牛发展步伐,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优化区域布局。坝上高原区要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改良草场,推广暖棚舍饲技术,建设肉羊、细毛羊生产基地和母牛繁育基地;山地丘陵区要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突出发展羊、牛、兔等草食畜禽,建设绒山羊生产基地和母牛繁育基地;山前平原农区重点发展鸡、猪和肉牛育肥,大力兴建各类畜产品商品基地,把粮食主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生产基地;黑龙港流域要积极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重点发展舍饲羊牛;大中城市周边地区要围绕市民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发展奶牛及乳品生产和加工,建设城市奶源基地。
  调整产品结构。养猪业要切实加大品种改良力度,重点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瘦肉型猪出栏比例2000年要提高到35%以上,2005年达到50%以上。蛋鸡业要积极开拓扩大市场、稳步扩大饲养规模,引进蛋鸡优良品种,提高产蛋率和产品质量,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肉鸡生产要提高饲养水平,壮大龙头,降低药残。积极开发适合我国消费习惯的奶制品,促进奶牛业的发展。大力搞好羊、牛、兔等品种改良,在引进国内外优良种畜(禽)的同时,切实加快市、县、乡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000年全省猪、鸡、牛、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4%、94%、77%、65%。
  抓好畜禽保护工程,开展畜禽新病疫的病源调查,实施综合防治,搞好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提高畜禽病疫防治水平。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发展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四)渔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控制近海捕捞强度,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建立一批海水增养殖基地,把部分海洋捕捞人员转移到海水增养殖方面来。2000年养殖和捕捞产量的比例由目前的46.9∶53.1调整到50∶50。调整养殖结构,控制大宗滞销常规品种,重点压缩吃食性品种,发展节水、节粮、草食性、滤食性品种及名特优规模养殖。海水养殖要稳虾增贝、突破名贵,重点发展贝类养殖,2000年养殖产量中名特优新品种的比例要提高到30%。调整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加速推广工厂化养殖,提高集约化养殖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发展生态渔业,继续实施稻渔工程和大水面资源增殖,积极开展多品种混养、套养、双茬养殖,努力提高养殖水体利用率。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水产加工产值(含鲜活)占渔业产值的比重2000年达到30%,2005年达到50%。

  三、政策措施
  (一)稳定政策,深化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工作十条方针,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农村政策基础之上;同时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等三大制度。要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确保农村稳定。继续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加速市场培育,完善市场功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鼓励和支持发展以农民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搞好集体资源开发,增强服务功能。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伐。严格执行“农民上缴的提留统筹费一定三年不变”的规定,逐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市场带动,以销促调
  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30个大型产地型批发市场,15个城郊集散型批发市场,加快老旧市场的更新改造。加强批发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开辟“绿色通道”,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无阻,降低交易成本。积极培育发展代理商、批发商等中介组织,提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运作方式,加快向公开竞价拍卖、样品交易、网上交易等方式过渡。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二是积极发展农产品专业运销公司、农民贩销队伍、经纪公司等各类流通组织,壮大市场流通主体,多渠道开拓市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三是发展“订单农业”,积极组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农副产品产销衔接活动,组织大批人员抓合同抓订单,实行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四是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出口的优惠政策,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努力实现我省农产品“覆盖京津市场、主导华北市场、开拓全国市场、打入国际市场”的目标。
  加快农业信息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成立省农业信息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领导和协调。依托河北互联网,大力抓好省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中心及11个设区市区域中心建设,在进一步完善省、市两级农业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尽快建成县级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并逐步向乡级扩展,力争“十五”末实现四级微机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及农村经营大户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实现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及经营大户上网运行。抓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国内外农业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发布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和多种形式,及时向农民传播有效信息,为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提供优质服务。
  (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设施农业是集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和科学管理于一体的效益农业、知识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等人工设施,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自动化控制工厂化种植养殖设施,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降低自然条件的约束,发展反季节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改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管理,向农民现场展示、传授技术,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市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市场现实与潜在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所属各县特色主导产业中规模大、设施生产水平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和代表区位优势的特色产业,作为市级特色主导产业,制定规划,重点扶持。由省计委牵头,省直有关部门配合,从各市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发展基础的设施农业和特色主导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在“十五”期间形成全省农业特色经济的基本格局。
  根据市场需求,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一批优质、专用粮棉油生产基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出口创汇基地,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一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选用名特优新品种,优良品种与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体系配套,优质产品与先进包装、贮藏、加工服务体系配套,发展设施生产、规模生产和精准生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要与龙头组织发展相结合,依托市场建基地,依靠龙头带基地,建立全新的利益机制和发展机制,给基地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三要强化品牌意识,搞好产品商标注册,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争创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科教兴农
  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提高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要突出抓好农业节本增效技术、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等五大方面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步十项工程,即设施农业工程、良种换代工程、旱作节水农业工程、农业精品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沃土工程、素质教育工程、现代化农业试验示范工程、农业机械化发展工程和农业信息工程。省、市、县、乡都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村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和设施,加强科学管理,尽快培育一批不同规模、不同档次、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今后几年,要突出抓好节水灌溉、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和引进及繁育推广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的落实,每年筛选一批项目列为农业科技进步十项工程的子项目,认真抓好组织实施。200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6%,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提高到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6%以上。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作用,使之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充分发挥民营科技服务组织、技术中介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农户和基地相联结的优势,加速农技推广。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农业科研机构小而全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工作重点,搞好联合攻关。制定和落实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转包农民土地,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引进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把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对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培训教育,加快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重点是进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形势教育,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学习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生产方式,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以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五)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坚持群众自愿,形式多样化,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村经纪人队伍等,加快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营机制和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合法权益。要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经营龙头企业要采取产销衔接、合同契约、产权纽带等多种形式,积极建立和完善与农户或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连结机制,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当前,要以农产品顺畅销售为目标,大力发展以合同契约为主要连结方式的产销衔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农民生产的市场风险;同时要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引导、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发展以产权纽带和利润返还为标志的紧密型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经济利益共同体。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小城镇‘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方针,以实施“龙头工程”为重点,抓好“产业链”的延长和“利益链”的连接,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路子。大力实施“龙头工程”,切实抓好“八个一批”:优先支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集团),推动强强联合、企业兼并,扩规模、提质量、上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引进资金和高新技术,发展一批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合资合作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创建一批创汇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社区性合作服务组织等,形成一批中介服务型龙头企业;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11个设区市建设一批产地和销地中心批发市场;有选择地改造一批乡镇企业,引导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国家和大中城市科研单位合作,组建一批高科技、高效益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创造条件,推出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经营率2000年要提高到34%,2005年达到50%。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当前要重点抓好我省加工潜力较大的小麦、玉米、果品、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小麦加工要重点开发专用面粉,扩大高档面包、饼干、糕点和方便食品生产。玉米加工,要在扩大向饲料转化的同时,积极开发医药、化工产品和玉米方便食品。果品加工要着眼于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大力开展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提高商品质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以恒温、气调为主的果品贮藏设施,大力开发水果原汁、浓缩果汁等深加工产品。蔬菜加工,要积极发展净菜、保鲜菜,开发速冻菜、脱水菜、即食菜。肉类加工要在搞好分割、保鲜的基础上,加快精肉、熟肉制品开发。水产品加工,重点是将大宗低值产品通过加工生产方便食品、熟食、半熟食、营养食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加工和销售企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建好工业小区,提高经济效益。
  (六)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大力抓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监控,培植优质、名牌农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名牌求发展。2000年要建立起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到2000年,要围绕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及林果、畜禽、水产品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品种换代,制定品种标准100项;围绕农业科技进步十项工程及20个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制定技术标准60项;围绕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制定名牌农产品标准20项;围绕推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10-20项;围绕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制定新型农药、肥料、农机、饲料等农资标准100项。认真组织农业标准的实施,着力抓好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通过典型示范,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2000年全省抗虫棉、优质玉米、小麦标准化实施面积要分别达到120万亩、300万亩、100万亩;小流域标准化治理面积达到150万亩;新增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基地要全部按标准组织生产。
  抓好农业质量监测。进一步完善我省粮油、食品、农药、肥料、农机、种子、饲料等18个省级质量监督检验站,以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为依托,加快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组建工作,2000年要力争建立起以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骨干,以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为重点,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农业监测体系。抓好农产品有害物质监测,定期发布全省农产品有害物质水平指标,及时提出预警和防治措施,保护和提高我省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强化肥、农药、农机等农资产品的管理和监督,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农资市场。
  建立农业名牌产品评价体系。尽快出台全省农产品名牌发展战略规划、名牌产品标准和评定办法,每年筛选认定一批名牌农产品,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2000年,全省60%的主要农产品质量要达到国家标准;主要农产品的卫生指标及农药残留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力争培育8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
  (七)加快农业开放与联合
  继续实施“两环开放带动”战略,扩大农业对内对外开放与联合,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一是多形式、多渠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以抢占国内外市场为目标,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合资合作企业。省直有关部门要筛选一批对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积极争取世行、亚行、国际粮农组织、双边政府贷款和商业贷款,重点抓好农作物优种、奶类、肉牛、种猪、果品、水产品养殖项目以及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外大公司、大财团、大企业的合作,鼓励外商投资特色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项目,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巩固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发展深加工,提高质量,增加出口数量。在增加出口货源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抢占国际市场,增强创汇能力。三是以京、津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内开放。围绕服务京、津,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建立肉、蛋、奶、果、菜、花供应基地,当好京津的“菜篮子”和后花园。四是扩大内外交流。要定期组织河北省农产品国际展示展销博览会,不断扩大我省农产品的知名度。要及时掌握国内外信息,把握农业生产和市场动态,大力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有计划地选派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国外培训,开展人才和技术交流。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国债资金、农业开发投资、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世行贷款、亚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以及社会上大户投资等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作用,认真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改造中低产田,加快不同类型区的高产稳产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级政府都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严禁在基本农田上建设非农永久性设施,确保稳定并不断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和支持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一是认真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要进一步拉开品质和等级差价,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劣质品种,要大幅度调低保护价,并逐步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放开棉花收购价格,坚持优质优价。二是继续执行饲料产品免征增值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养殖业生产税费管理,坚决制止违反现行税收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向农民乱收、摊派税费。三是继续实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重点特色产业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经省粮食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可以直接收购自用粮食。
  增加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农民自身投入,实行多渠道引资,积极利用外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各级要合理安排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信贷资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确定资金投向。省级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等,都要向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倾斜。省、市两级要从支农资金中划出一块资金,建立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省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列入省计划的设施农业和特色主导产业项目建设,并向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关键环节倾斜。由省计委、财政厅、农业银行联合组成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运筹协调小组,根据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定期召开资金协调会议,研究政策措施,确定不同时期的资金投向、重点和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成立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农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论证工作。
  (十)加强组织领导
  调整农业结构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研究、精心部署。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避免采取简单行政命令的做法,抓紧制定规划,落实具体政策,加强信息引导、示范指导和各项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抓出成效。
  省委农村领导小组要加大协调与督导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由省计委牵头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抓大事、抓关键,努力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省直农口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明确责任,集中精力,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谋划、支持、服务和指导,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5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