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8-27 生效日期: 2003-08-27
发布部门: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常政发[2003]153号

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加快“两个率先”进程,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经研究,现将《常州市2003-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颁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常州市2003-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适应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满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两个率先”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纲要。
  一、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评价
  (一)人才总量实现较快增长
  至2002年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356003人,比上年增长6.67%,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总量223350人,党政人才总量14450人,经营管理者人才总量44480人。人才总量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分别超过我市人才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6.5%和5.6%的增长目标,比“九五”期末分别增长了16.2%和15.3%。全市每万人中拥有人才1037人,专业技术人员651人,分别列全省第四位,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能级结构明显改善。至2002年末,中高级职称人才达6.79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4%,其中高级职称9408人,中级职称58525人,高级、中级、初级结构的比例为1:6.22:11.86。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全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12.3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55.5%。年龄结构趋向合理。人才队伍平均年龄有所下降,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中,35岁以下的占53.1%,45岁以下的各类人才在整个人才队伍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已上升到78.9%,成为我市人才队伍的主体。人才产业分布结构趋于合理,全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比例为1.6:41.15:57.25。
  (三)人才队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市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认真组织各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6人,市级拔尖人才25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32人。有68人被列为省“333'二期人才工程的第二、三层次的人选。建成了常柴、新科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正昌集团、新区农用激素研究中心、华朋集团三个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了“江苏省常州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园企业已达29家。全市拥有技术开发机构108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中试基地)7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分布结构不尽合理;二是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三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综合实力不强;四是人才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的薄弱环节明显,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知识经济将深刻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人才配置和人才标准的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人才竞争加剧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时期,地区间竞争已从物质资本、资金资本转移到人才资本上来,人才已成为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的核心和焦点。我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除受到全国范围内人才竞争加剧的影响外,更受到区域内人才争夺的直接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弱了我市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使我市的人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遇到较大的压力和困难。
  (三)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愈加迫切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大城市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已经确立,在此基础上,我市提出了争创“两个率先”先行区的奋斗目标,并积极规划和组织启动沿江开发,新一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储备、引进、培养、使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强化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尽快建立有利于人才集聚、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我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两个率先”进程,实现富民强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2003-2010年我市人才建设要贯彻以下原则: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人才开发和队伍建设以最大程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人才数量和质量一起抓的原则。着眼于提高知识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增加人才数量。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的原则。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坚持重大项目与人才开发互动的原则。大项目、大企业是造就人才、集聚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引进大项目、建大企业进一步改变我市产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的状况。要依靠经济发展引才、重大项目招才,重点吸纳本市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急缺的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用培养人才的办法解决吸纳人才的不足。
  (二)目标
  2003-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到2005年,我市人才队伍综合竞争力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建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有利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体系。重点推进“111'党政人才工程、“515'企业明星工程和“686'科技英才工程建设,到2010年,我市人才队伍综合竞争力在长三角地区处于先进水平,人才的国际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以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为标志的人才强市。
  --扩大人才总量。到200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1.3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25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及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1215名和735名;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达到20%。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7.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33.5 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及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1642名和952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 6.9 %和 6%以上,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高级技工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达到30%。
  --提高人才素质。到2005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人才总量比重达到65%,专业技术人员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3万人,平均每年净增5000人;拥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2005年达到1.3万人,2010年达到2.1万人,平均每年提高10个百分点;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及经营管理者队伍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数量有较大提高。
  --调整人才布局。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组织和引导人才向沿江开发、各级开发区和各类园区集聚,向动力和精密机械、微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纺织等产业和行业集聚,向生产和科研教学一线集聚。继续调整优化人才的产业分布,2005年全市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人才比例为 2:46:52,2010年比例达到2.4:52:45.6。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重点抓好三支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体现时代要求,赋予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新的内容。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将在“两个率先”中奋发有为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以增强科学判断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执政能力和总揽全局能力为重点,建立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大力培养、选拔、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懂技术、会管理的,特别是把熟悉WTO规则的科技、管理、经济法律、金融、工程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
  (2)建立开放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照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根本方向,加快建立开放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疏通从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组织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
  (3)建设高素质的党政机关人才队伍。按照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要求,通过完善制度、强化培训、多岗锻炼、优胜劣汰、效能监察、考核奖励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公务员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公务员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注意选拔年轻干部、高知识层次干部以及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党政机关。加强对党政机关干部的培养,继续实行党政机关内部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完善党政机关干部年度考核制度,建立健全退出和淘汰机制。加大党政干部交流工作力度,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基层单位或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1)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以培育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培养一批政治上强、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建立一支精通国际经贸规则和法律、能够监督国有资产有效运营的专职监事队伍。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民营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视野开阔、敢于参与市场竞争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2)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综合运用企业内部培养、市场招聘等手段,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供求机制,完善市场化配置方式,全面实施经营者市场准入,积极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者评价推介体系,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测评系统和标准体系,积极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证书制度,推进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职业化。
  (3)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新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重点培养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采取切实措施,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依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大科研项目,聚集和培养人才。做好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和市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继续实施省“333'二期工程和市“831'二期工程。努力为制造业基地建设造就若干个优势学科、优势产业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群体,发挥他们在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带头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创新创业,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努力培养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一批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键领域的高级人才和急需人才。抓紧培养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运作的国际型、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重视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
  (3)加快培养专业技师及高级技工人才。适应我市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需要,重点培养一大批专业技师与高级技工人才。选拔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术工人赴国内外大企业短期培训,掌握先进操作技术。积极开展“技能比武”、“技术练兵”活动,鼓励技术工人钻研新技术和运用新工艺,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加快技术工人的知识化进程,不断优化技术工人的知识和文化结构。
  (二)加大人才开发力度
  1.稳定盘活现有人才
  打破人才身份、地域、所有制、隶属关系界限,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把各类人才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用事业留人;努力营造珍惜人才、重用人才、关爱人才的社会氛围,用感情留人;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用适当的待遇留人,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开发激励机制,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广开引才引智渠道。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在引才引智中的主体作用,结合我市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培育和引进一大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同时,引进人才。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引才引智,将引进外资与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结合起来。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加强对紧缺人才的预测和规划,定期发布人才开发目录,提高紧缺人才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积极培育创业载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为载体,进行原创性技术创新。把我市软件园、电子园等园区办成创新基地,促进各类人才到园区投资兴业。
  高度重视开发海外人才资源,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对在我市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可适当放宽注册资金数额,符合条件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待遇;其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均可作为投资股份;同时要采取“智力回归”政策,吸引有真才实学的留学人员短期来常承担重大课题、帮助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或进行合作研究等。为自带专利和科研成果进区实施转化或创办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提供优惠的孵化、转化条件,促进其形成现实生产力。
  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为柔性流动人才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扩展人才流动的内涵和外延。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兼职,对于一些高层次科技人才允许实行自由职业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短期聘用、技术攻关、信息咨询、项目合作、企业顾问、专家讲学等灵活方式引进智力。
  3.加强人才开发的联动合作,提高人才发展的整体水平
  根据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确立“大开发、大人事、大人才”的观念,及时寻求和谋划区域人才开发协作新机制,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体系,积极主动接轨上海,接受上海人才高地的辐射。增进地区间人才开发交流与合作,加快在人才政策、人才市场、人才信息、人才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优势互补,竞争共赢。充分利用区域人才开发的整体优势,努力提高我市人才开发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和培训教育机制
  大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分配形式的多元化。贯彻落实“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精神,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切实推行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持股经营等新的分配模式,加快智力资本人格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允许和鼓励用人单位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
  健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推进“个人申报、社会评审、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强化岗位意识,逐步用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推行评聘分开。把非公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纳入正常的评定范围。对成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不受学历、资历、职数限制。
  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用人单位可按工作实绩和贡献大小,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补贴等。探索建立我市高层次人才最低收入保护指导线制度。
  适应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要求,加快进行教育结构调整。对现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整、充实、提高,使其在招生专业、招生规模、招生层次上不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按规定授予不同的技术等级证书。重点建设好常州大学城,使之成为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教育基地。计划、劳动、教育及其它行业主管部门等联合修订详细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不断跟踪企业用人信息,并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制定、实施有关在职培训的法规、政策,制订并推行完整的职业训练五年计划,扩大办理技能鉴定和建立职业证书制度。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出国培训;充分利用高校的培训资源,每年推荐100名优秀人才参加硕士研究生培养。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依托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开放式的学习网络,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分类分层次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出资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形成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互动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加快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1.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建立“常州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领域,全面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和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开放人才中介市场,推进人才中介市场化、产业化。形成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
  2.加强指导与监督,保证市场规范运行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市场主体到位,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市场供求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健全人才市场监管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准入制度,规范涉及人才出入境的中介活动。
  3.探索并逐步建立人才资源成本核算制度研究探索人才资源成本核算的指标体系,把人才的配置、使用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纳入单位的规范考核范围。逐步施行人才资源投入、产出、使用效益的成本核算,推进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与使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五、提高政府调控管理水平,保障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应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具体政策的落实工作,把贯彻本纲要、实施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建立严格的人才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考核体系。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
  (二)全力抓好规划纲要的衔接落实工作
  为实现本纲要的目标,我市将制定有关政策,保证重点规划目标的实现,并加大对各部门的考核力度。市各主管部门要结合本部门职责,把本纲要中的相关任务体现到实际工作中,要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实施中承担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人才总量、人才结构等调控目标的完成情况。
  (三)调动全社会力量为实现规划目标而努力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关心纲要的主要内容,支持纲要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载体的积极性,把规划目标与人才载体的自主行为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实施。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6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