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无锡市委办公室、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03-2005年无锡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2-11 生效日期: 2003-02-11
发布部门: 江苏省无锡市人事局江苏省中共无锡市委办公室
发布文号: 锡委办发[2003]11号

各市(县)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市各人民团体,市各直属单位:
  《2003-2005年无锡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是我市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无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中共无锡市委办公室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3年2月11日


2003-2005年无锡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3年1月15日)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我国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奋力实现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根据《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及《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九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开发人才资源,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总量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在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2年初,全市人才总量达33.8万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1883人,本科学历5.6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4.5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6万人,中级职称6.3万人,非公经济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达7.3万人。同时,全市拥有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在锡两院院士7人,国家级专家32人,省部级专家150人(其中省级97人,部级53人),市级专家160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人员600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88人。目前,全市拥有7所高等院校(其中江南大学被列入国家211工程),48个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17家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中心,每万人拥有人才771人,位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我市人才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才外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绝大部分专业技术、管理人才集中在市区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四是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机制还不完善。上述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人才资源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开发,国际与国内地区间竞争优势已从物质资本、资金资本转移到人才资本上来,人才已成为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的核心和焦点。无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面临的人才问题尤为突出。今后5-10年,是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人才是关键。因此,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坚定不移走人才兴市之路,是我市增创新优势,增强竞争力,确保实现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战略之举和根本选择。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遵照《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围绕无锡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完善人才市场化机制和人才环境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利用我市的科技、教育、信息等优势,加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我市人才资源在省内的优势,进一步增强与发达地区和兄弟城市的人才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我市人才资源,为无锡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
  今后一个阶段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把培养和造就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首要任务。在抓好领导人才、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2、坚持人才开发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原则。根据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开发的重点和措施,把人才开发与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坚持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的原则。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在实践中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建立起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4、坚持人才开发机制创新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市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和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三、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体系,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着力人才管理机制创新,加快提增人才总量,合理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人才资源,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无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队伍。
  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05年,率先建成全省的人才高地之一,人才规模、人才层次、人才结构、人才活力、人才效益等指标在省内领先。第二步到2010年,初步形成全国人才高地的基本框架,基本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法制化、市场化、信息化,人才数量、人才素质、人才结构有新的提高。第三步,到2015年,人才总量预计将达到70万人,年均增加2.5万人,年均增幅4.5%。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达到1500人左右,每万社会劳动者拥有人才达到3000人左右。一产人才拥有量占1.5%,二产人才拥有量占33.5%,三产人才拥有量占65%。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5%左右,高级人才达到5%左右,中级人才达到30%左右。初步建成与无锡确立的全国特大型城市以及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地位相适应的全国人才高地之一,成为国内、省内的优秀人才集聚的中心之一。
  (二)“十五”期间主要目标
  1、人才总量不断增加。到2005年,人才总量预计达到45万人,比“九五”期末净增13万人,年均增加2.6万人,年均增幅7.1%。2005年末,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达到1000人左右,每万社会劳动者拥有人才达到2000人左右,比“九五”期末分别净增300人与600人左右。
  2、人才分布结构更趋合理。到2005年,一产人才拥有量占2%,二产人才拥有量占38%,三产人才拥有量占60%,同“九五”期末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0.6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三产增加4.2个百分点。
  3、人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到2005年末,人才总量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0%左右,高级人才达到3.5%左右,中级人才达到23%左右,比“九五”期末分别增加3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左右。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加,部省级以上专家达到200名左右,市级专家达到250名左右,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达到700名左右。
  4、人才载体建设有更大发展。争取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含企业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或留学人员创业园)达到25个左右。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改进和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2、着力人才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机制创新。重点要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配置机制、人才收入分配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人才服务机制。
  3、提高人才整体素质。提高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所占比例,优化人才年龄结构,优化高层次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的知识层次和技术业务素质,选拔培养一批中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4、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人才结构。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在不同产业(行业)的分布结构,鼓励人才流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充实生产服务第一线。
  5、加快提增人才总量。扩大接收高学历毕业生数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主动出击引进人才,扩大引智规模和质量,加快培养速度,扩大培训规模。加大人才二次开发的力度。

  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要体现时代要求,赋予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新的内容。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要求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围绕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构建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框架。
  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特别是各种新知识。坚持脱产进修、中心组学习和在职自学“三位一体”的理论学习格局。对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基地脱产进修制度,在按照要求选送干部分别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和中央有关部委干部院校进修和专题研究班学习的同时,每1至2年安排市管领导干部到市委党校轮训一遍。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每年不少于12天集中学习研讨的制度,坚持并完善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逐步建立市管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考查制度。每年安排100名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学习进修。
  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立开放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机制,对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予以破格提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2)注重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培养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切实贯彻“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继续办好各级党校的党内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要针对年轻干部的特点,在教育培训中青年干部的“靠得住、有本事”上下功夫。每年组织100名左右市管后备干部脱产接受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和现代知识、技能培训,加强党性锻炼。要大力鼓励年轻干部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同时,通过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到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年轻干部的素质。到2005年,40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要取得全市统一的外语和信息网络知识与能力考核的规定等级水平合格证书。
  (3)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目标,按照职位要求,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有关法规,加强和规范公务员的初任培训、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抓好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公共管理(MPA)课程教育。国家公务员的在职进修,每年不少于40学时,每年要选好一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并进行考试考核,成绩记入《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激励监督管理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市场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自主权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制度。
  (1)着力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围绕发展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研究、探索企业家成长规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2)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培养一批政治强、能够忠实代表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建设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及精通国际经济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培训。结合无锡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加大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家后备人才和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内外著名高校、企业集团进修学习,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经营、会管理,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企业家队伍。要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多种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的新途径、新方法。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工作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各种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适应性培训。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培训。同时,要完善企业后备人才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培养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结合无锡实际,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省内及全国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不断探索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新途径。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鼓励创新创业,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按照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培养自然科学人才并重的要求,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休假制度及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
  (2)建设高素质的专技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一批我市急需的金融、财会、外贸、法律、日语以及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尤其是要抓紧培养精通WTO规则的专业人才。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和高新技术人才以及“333工程”培养对象。适应我市作为区域性现代制造业中心的需要,大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技师人才队伍及技术工人队伍。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同时,要重视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
  (3)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围绕无锡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实施以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2004年之前,将《创新原理与方法》作为全市专技人员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的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注册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把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训、参考情况作为职称晋升、聘用的重要依据,确保专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面达到80%以上。
  (4)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建立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落实用人单位聘任权。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同时,要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作用。
  (二)适应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根据无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以调整人才结构为主线,充分发挥人事工作的自身职能,运用人才预测、规划制定、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定向培养、转岗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人才资源重组,使人才产业分布、行业分布、专业分布趋于合理,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第一产业,在充实和稳定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支持农林、水利、畜牧系统和市(县)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重点是掌握高新技术,有能力推动精品、生态、旅游、观光、节水等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农业人才。同时,培养大批扎根于农业第一线的专门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形成以农业科技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实现我市农业现代化服务。
  第二产业,一方面通过定向培养、调整重组、竞争择优等方式,改善优化产业内部人才构成,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转岗培训、开辟就业渠道、创办领办新的企业实体等方式,调整、引导富余人才进入第三产业。围绕“333工程”建设,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重点是培养、引进微电子与电子信息技术、新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电子与机光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和环境生态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企业自身应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具体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的措施,在经费安排、设备配置、成果转化、培养深造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产业,大力开发、培养、引进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环保、物流、城市管理、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的各类人才。在教育领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机制,从政策上保障高校引进“特聘教授”和急需人才,根据中、小学生生源变化和对教育标准的提高,普遍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重点配备具有较强能力的外语教师和普通高中教师;在科研领域,重点培养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积极推动科技开发人才向企业转移,壮大企业研发人才力量;在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挖掘人才潜力,引导一部分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急需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发、培养精通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高级人才,大量吸收从其他领域转移的人才,推动商业、社会服务事业兴旺繁荣;为保护城市风貌,发展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要加紧培养更多懂得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方面的高级人才;不断发展壮大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旅游服务以及法律服务、中介服务业等方面的人才队伍。
  (三)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千方百计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
  根据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把无锡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才高地的总体要求,切实贯彻落实锡委发(2002)36号和锡政发(2002)18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市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引进更多的著名专家、学者、学术技术带头人、工程技术专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探索人才跨地域智力流动的方式,使之逐渐成为我市引进人才的重要形式,尤其要充分利用在锡部、省属单位的人才优势,建立以创新为目标的交流、渗透和协同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共同构筑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继续加大吸引、鼓励留学人员来锡创业服务的力度。切实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积极宣传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与留学人员政策,加强与海外留学生联系,重点引进学有所成的中、高层次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技术成果转化的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来锡创业服务。巩固和发展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留学人员创业专项资金,为留学人员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与服务。
  积极实施多渠道人才开发培训战略。聘请文教、科技、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海外学者、专家来锡发展服务;每年选拔派遣50名科技、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更多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大力开发国际人才市场,提高参与国际化人才竞争的能力。选择我市具有一定实力与水平的企事业单位,瞄准国外跨国公司、金融机构、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一流高级人才,通过聘请顾问、交流讲学、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引进外国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国外人才资源和国外智力。
  做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加大引进优秀毕业生的力度,政府积极鼓励技术含量高、效益好、贡献大的企业接收毕业生和引进人才。加大对高层次、高新技术学科的毕业研究生的引进力度。
  使用管理好人才发展资金。为引进的国内外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资助青年拔尖人才的科研、进修、交流、培训、著书等活动;奖励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四)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结合住房、医疗、保险等制度的改革,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分配货币化、工资化,稳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和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形式,加快建立重实绩、重贡献为取向的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体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完善事业单位现行工资总量控制办法。经费完全自理的事业单位,可自主决定本单位的分配方式。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建立不同序列的岗位工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要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收入与工作业绩和创造效益挂钩的办法。继续探索企业领导者年薪制,将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使经营管理者能够得到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健全奖励机制,改革奖金、津贴发放办法。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取得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的杰出人才实行重奖。
  (五)发展人才市场,加强市场管理,积极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
  按照建立机制健全、功能完善、法规配套、服务规范、统一开放、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的要求,搞好全市人才市场总体布局,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与指导,提升我市人才市场层次。今后几年,重点发展和建设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力争建立2-3个有特色的企业经营者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建立无锡人才市场信息化体系,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网络健全、服务规范、规模经营的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创新,继续保持我市人才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领先地位,发挥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人事代理,努力发展人才素质测评、择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新型人才中介服务,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进程。
  按照建设和发展高水平人才市场的思路,探索人才中介机构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强对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工作的指导,研究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促进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知名品牌。进一步拓展人才市场服务领域,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身份、所有制、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提高人才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探索人才市场供求价格机制,完善人才中介服务行为规范,营造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氛围。
  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引导和促进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市场的方针,不断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努力创造公平竞争、有利于发展的人才市场环境。在切实保障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允许人才合理流动和开展兼职活动。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和突出位置。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把贯彻本纲要纳入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本纲要,制定、修改各行业、各部门的人才规划。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人才工作各个方面的创新。要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资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把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
  为实现《2003-2005年无锡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强对规划落实工作的领导,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分阶段的实施方案,切实保证规划纲要中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成效。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72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