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改委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5-09-30 生效日期: 2005-09-30
发布部门: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浙政办发[2005]82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省发改委《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各地、各单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继续加大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建设,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00五年九月三十日
2004年全省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2004年,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总体发展特点
  (一)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产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先后出台了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调整企业最低工资、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等政策;为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制定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浙委(2004)1号),就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城乡配套改革等作出具体部署;为全面繁荣社会事业,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和科技、教育、人才、卫生、体育强省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为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加强了应急机制建设,成立了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出台了道路交通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等工作意见。
  (二)发展水平继续提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2003年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我省的位次由上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3位,列上海北京之后。从各个子系统看,生活水准指数和公益服务指数列全国第3位,社会经济总指数列第4位,人口现状指数和社会保护指数分列第11位和第16位,分别比上年上升1位和3位。据初步测算,2004年我省各项指数在全国的位次将保持上述水平。
  (三)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科技水平继续提高,2004年全省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达95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0.84%,专利申请数、授权数上升到全国第2位,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比上年增加2项,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才战略积极推进,全省拥有人才资源(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307万人,比上年增长9.2%,每万人口中人才资源数从上年的618人增加到675人;“大社保”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证,公众承受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成效
  (一)社会公共服务进一步强化。
  1.“大社保”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加强。11个市都初步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年末全省有139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116万名参加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中,已有49万名符合条件的参保对象开始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
  至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全省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0.1万人,城市月人均救助金额为132元/人,农村为56元/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1.88%,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0.57%,共有4.87万余名“五保三无”对象开始了集中供养;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逐步建立。
  至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6个发达县(市)如期实现了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目标,年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88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提升至18个月,比上年提高4个月,人均养老金达到858元;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扩面力度加大,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93万人和32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快速增长。
  2.科教强省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至科技进步凸现新局面。科技投入继续增长,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其他资金为补充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相当于全省GDP的1.97%;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专利申请量25294件、授权量1524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5.9%;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共建各类创新载体191家;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高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0.6%。
  至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在继续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普及学前三年和高中段教育,全省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学率达85.56%,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学校比例达87.76%,成为全国各省、自治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增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57.27万人,增长18.2%,每10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生数1213人;职业教育继续发挥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作用,首批8个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3.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顺利,11个市都建立了独立建制的急救中心或指挥中心;建立覆盖全省的公共卫生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的报告时效由上年的84小时缩短到7个小时;卫生资源更趋丰富,全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3.80人,床位数2.78张,均与上年持平;每千人口医生数1.81人,护士数1.00人,均比上年增加0.07人,高于江苏广东山东等省份。
  4.文化体育等事业繁荣发展。
  至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成功举办,艺术创作、生产和演出得到推动,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省、市、县三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广播影视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除金华外的10个市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杭州市积极探索有线数字电视转换新模式;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动画制作主体,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动画产业发展基地和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成为全国首批动画基地。
  至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体育强县和体育强镇创评活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全省体育场地共35869个,场地面积6854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0.97平方米;《浙江省竞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规划(2004一2010年)》完成编制。
  至旅游业全面恢复良性发展态势。旅游业走出上年“非典”疫情影响的阴影,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全省旅游总收入达1010.5亿元,增长31.6%,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8.99%,旅游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5位。
  (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5年来首次回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96元,继续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之首,比上年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持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2.43∶1缩小到2.39∶1,实现了5年来的首次回落。
  2.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县(市、区)数量居全国首位。继续扩大以“统一城乡就业政策、统一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统一劳动力市场、统一就业服务制度、统一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经劳动保障部和省劳动保障厅批准的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县(市、区)扩大到30个,成为全国试点范围最广的省份;结合开展“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逐步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由过去的盲目、无序转移转向在政府引导下的统一、规范转移,全年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8万人。
  3.农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27个,参保人数859万人,参保率83%,27个试点县(市、区)和其他非试点县(市、区)累计有1800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这些县(市、区)农业人口的51.4%,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0亿元,累计有24.37万人次、3.13亿元的参保农民住院费用得到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规模、筹资水平、管理能力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4.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启动“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2.7亿元;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撤并农村中小学1047所;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完成第一批188个放像点的建设;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程”,通过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扶困助学、师资培训等,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社会发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1.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实质性展开。制定了《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改制步伐,选择出版、发行、印务、广告、有线网络、艺术院团等行业的12家试点单位,积极有序推进转企改制工作。继续推进资源整合,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先后组建了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广电集团、浙江新华发行集团等7大行业集团,初步形成了以集团公司为龙头、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布局。有效引导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的同时,支持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全省4万余家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总规模达到230亿元,营业总收入3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万余人。努力创新公益文化事业运行机制,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率先实行向社会公众常年免费开放。
  2.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创新步伐加快。修订《浙江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村委会选举程序进一步完善;扎实做好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1260个村完成了换届选举,参选村人口152.71万人,参选率98%。
  3.城市社区自治服务功能逐步增强。以拓展社区服务、推进社区自治为重点的社区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建立和完善了居民(成员)代表大会、居务公开、民主议事决策、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全省3635个社区居委会、18473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增加居民公共福利、反映居民意愿、维护社区治安、调解民间纠纷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4.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完成省属事业单位的分类认定工作。完善监督管理类、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保障供给办法;积极推动中介服务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社会事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四)人民群众对社会秩序的满意度提高。
  1.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公安系统全年破获刑事案件数和逮捕犯罪嫌疑人数分别比上年上升11.6%和26.6%,其中杀人案件破案率达到92.02%,通过破获经济犯罪案件挽回经济损失10.3亿元,杀人等8类严重刑事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数5.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省群众安全感评价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9个百分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评价和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可度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7和3.33个百分点。
  2.安全生产三项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强化,各类事故总量、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上年下降11.8%、5.8%和14.1%。
  3.信访秩序保持平稳可控态势。通过层层签订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和完善领导下访制度、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信访增幅得到控制,信访秩序明显好转。
  4.司法调解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全省司法所和人民调解组织成功调解17.2万件民间纠纷,调解成功率96.7%;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做好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全面实施青少年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导航工程”,预防和减少了重新犯罪;加强普法宣传工作,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有效预防和减少了涉法上访等事件。

  三、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公共产品供需矛盾问题。首先是供给总量不足,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仍存在不少“缺位”现象。从公共教育看,在基础教育普及后,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有书读”,更要“读好书”,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高校收费居高不下,给贫困学生就学带来一定困难。从基本医疗保障看,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仍然偏小,近半数的城市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农村大多数居民靠自费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病负担,加上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城乡居民患病后因经济原因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达到32.4%,相当一部分居民应住院而未住院。从养老保险体系和养老设施建设看,仍较难应对老龄人口高峰的到来。其次是供给不平衡,政府公共财政调配社会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公共产品在城乡间、地区间的分配不均衡。在卫生资源方面,各级政府卫生80%以上的投入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则存在医疗网点不健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落后的现象,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在教育资源方面,与城市相比,许多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学设施、食宿条件比较落后,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在文化体育设施方面,大量公共文化设施也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相对薄弱。第三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性特征明显。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性公共部门,由于提供主体单一,影响了公共产品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问题。全省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达1100多万,而且仍以较快速度递增。外来人口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目前尚无综合性部门专司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无法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实时管理,也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外来人口成分比较复杂,一些外来人口受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所限,当就业和生存遭遇困难时,极易铤而走险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部分外来人口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医疗保健意识淡薄,容易造成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蔓延,加重重大疾病防治任务。对外来人口的歧视还一定程度存在,加上部分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不够规范,侵犯外来人口合法权益尤其是拖欠其工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是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受地方财力和现有资源承载力限制,基本公共服务还不能覆盖到所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就医、住房等问题成为外来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环境保护问题。我省人均水资源仅为2023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质性、区域性缺水状况严重,2004年度钱塘江等八大水系、运河和湖库水质达到三级以上的占52.1%,比上年度下降10个百分点,钱塘江部分江段支流水质处于五类或劣五类状态,湖库富营养化程度仍在加重,近岸海域已无一类海水,四类和超四类的占70%以上。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物浓度上升,高酸雨率、高酸度情况有所加重,全省已基本被酸雨覆盖,酸雨频率已达67.8%,部分城市达90%以上;噪声污染继续处于较高水平。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企业仍大量存在,有关环境污染的纠纷大量增加,很多纠纷未能及时有效解决,由此引发的矛盾逐步加剧,有些地方出现了群体性治安事件。
  (四)人才、科技的“瓶颈”制约问题。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滞后于实际需求,我省人才资源呈现长线专业人才过剩与新型专业领域人才匮乏并存的矛盾,软件、医药、新材料等发展势头强劲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以及以旅游文化、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中介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和中级工的缺口率分别为93.8%、66%、52.3%和56.7%,严重影响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高层次人才拥有量偏低,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3.9%,不但与部分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低于5.6%的全国平均水平。在科技创新方面,由于我省产业组织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低端市场、低成本、低价格是部分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手段,企业科研投入少,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比例不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力不强。杭州、宁波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日益提高,在集聚人才、科技、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方面的竞争中落后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

  四、工作建议
  (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继续加大社会发展工作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努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解决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为平稳度过经济社会加快转型期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继续以建设“平安浙江”为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全面落实文化大省建设的各项任务,努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二)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高度重视社会发展。抓住战略机遇期,平稳度过矛盾凸显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社会发展,尽快补上社会发展的“短腿”,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加强社会发展方面的规划,重点关注增加社会事业投入、改善公共服务、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力求平衡发展等方面内容,提出总体目标,落实具体政策。
  (三)把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作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一要确立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重心转向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包括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和政策保障,农村社会发展公平性、效率评估和预警、应急机制的建立。二要建立统一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探索以立法形式确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农村基础教育体系、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失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基础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下,逐步落实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三要推进农村社会发展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行政组织或机构的统一管理职责,实行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责任制;积极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在管理公共事务和发展社会事业中的作用,加强村民委员会组织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委员会职能转变,提高其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组织功能;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团体,促进农村社会的组织化,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发挥金融部门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农村教育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医疗卫生保险基金和基金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相互补充作用。
  (四)倡导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考评体系,扶持绿色产业发展,提高行业能耗和环境准入标准,引导各地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利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研究有偿使用、节约资源以及抑制不合理消费的政策。完善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对在污染事故中受损群众的赔偿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实现污染防治向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正常现象。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6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