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4-04-29 生效日期: 2004-04-29
发布部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桂政发[2004]2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实施方案
  为优化我区甘蔗区域布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并经自治区八届党委常委第73次会议原则同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指导思想
  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自治区党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部《“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深入实施自治区党委“1234610”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增强我区蔗糖业整体竞争力、确保其在全国的主导地位的同时,通过实施退蔗还林,推广草食动物的规模化养殖,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水果,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措施,调减甘蔗种植面积,进一步优化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人的不断增加。

  二、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目标
  (一)调减甘蔗种植面积。甘蔗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1150万亩调减到2007年的800万亩左右,4年共调减350万亩;其中2004--2006年每年调减90万亩,2007年调减80万亩。调减后甘蔗种植区域向优势产区集中,并确保甘蔗总产量能满足我区产糖量占全国主导地位的需要。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替代甘蔗生产的其他高效产业,改变蔗区单一的种植结构,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确保蔗区在调减甘蔗种植面积后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三、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在确保甘蔗种植规模与糖厂压榨能力相适应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能实现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二)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甘蔗种植重点放在农业部确定的22个“双高”甘蔗优势县(市、区),集中力量将其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糖料生产基地。
  (三)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依法保护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要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及时进行调控,保持甘蔗种植的适度规模和蔗糖业的有序发展。
  (四)优化甘蔗区域布局与整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培育发展高效替代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五)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要根据各地土地、气候及农业基础设施状况确定甘蔗调减的范围、幅度及发展替代产业的方向;要充分考虑优化调整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切合实际确定调减的步骤,不能操之过急,一哄而上。

  四、调减甘蔗种植面积的范围和重点
  (一)按照优势区域小幅调减、次优势区域较大幅度调减、非优势区域退出甘蔗生产的要求,属于优势区域的崇左、南宁、来宾、柳州等4市按25--28%的幅度调减种植面积;属于次优势区域的贵港、百色、河池、钦州、北海、防城港等6市按34---42%的幅度调减种植面积;属于非优势区域的玉林、桂林、贺州、梧州等4个市完全退出甘蔗生产。2004—2007年全区甘蔗种植面积指导性计划见附表1。
  (二)属于农业部确定的“双高”甘蔗优势区域的22个县(市)稳定种植面积,其他县(市、区)调减种植面积。
  (三)25。坡以上的蔗地和原种植林木的缓坡蔗地,全部退蔗还林还草。
  (四)进厂原料蔗产量超过当地制糖企业现有生产规模、超过压榨时间(以次年4月30日为最后期限)的,要调减种植面积。
  (五)以制糖企业为中心,运输半径超过40公里的,要逐步调减甘蔗种植面积。
  (六)在优势区域和次优势区域内进一步优化布局。经济相对较发达、有条件发展高效种养的,要逐步退出甘蔗生产,使甘蔗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县、乡、村集中。

  五、发展甘蔗替代产业的指导性计划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收人的稳定增长,各地调减下来的甘蔗种植面积主要用于退蔗还林、退蔗种草发展草食动物养殖、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和高效水果等。2004—2007年全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指导性计划见附表2。
  (一)退蔗还林计划及其经济效益预测。
  1.指导性计划。2004—2006年计划退蔗还林140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5°的63.2万亩,坡度15—24。原属林业用地的46.3万亩,坡度小于15°原属林业用地的30.5万亩),占调减甘蔗面积的40%。计划2004年、2005年各实施42万亩,2006年实施56万亩;主要发展桉树、马尖相思以及八角、苦丁茶、板栗、核桃、喜树等速生林和名特优果木林。2004—2006年全区退耕还林计划见附表3。
  2.经济效益预期。据自治区林业局测算,种植良种桉树按主伐年龄5年、平均每亩出材6立方米、市场价格320元/立方米计,1—9年(采伐两次)每亩桉树产值3840元,扣除税费384元和投资645元(农民自用工不计人成本,下同),9年纯利润为28l 1元;加上1—8年每年补助粮食150公斤(折现金210元),补助现金20元以及第一年种苗费50元,9年纯利润4701元,平均每年每亩纯收入为522.3元。据自治区工农业成本调查队调查,2000—2002年每亩甘蔗含税成本三年平均为639.97元,每亩甘蔗减税纯收益三年平均为428.9元。两者相比,种植桉树纯收入比种植甘蔗每亩增加93.4元。
  (二)退蔗还草发展草食动物计划及其经济效益预测。
  1.指导性计划。2004—2007年在调减下来的甘蔗面积中种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100万亩,建设养牛小区1万个(其中奶牛小区450个),饲养肥牛80万头,一代杂交牛15.5万头,挤奶水牛4.5万头;建设养羊小区5000个,饲养山羊和小尾寒羊250万只;发展养牛专业户10万个,养羊专业户5万个。2004—2007年全区退蔗种草发展草食动物养殖指导性计划任务见附表4。
  2.经济效益预测。据自治区水产畜牧局测算,种植1亩矮象草或桂牧1号杂交象草,年亩产鲜草15—25吨,折干计算,干物质单产比玉米高4.62倍,粗蛋白产量比玉米高5.6倍。种草养山羊,每亩纯收益为1000元,养小尾寒羊为2000元,养肉牛为625一1000元,养奶牛为2500元以上;分别比种植甘蔗每亩增加571元、1571元、196--571元和2071元以上。
  (三)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计划及其经济效益预测。
  1.指导性计划。2004—2007年计划在调减下来的甘蔗面积中发展高效经济作物55万亩,其中2004—2006年每年10万亩,2007年25万亩。主要发展桑园、中药材、茶叶、耐旱宜加工蔬菜(甜竹笋、大肉姜、淮山、粉葛等)、西瓜、花卉及绿化树草等。2004—2007年全区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指导性计划见附表5。
  2.经济效益预测。据自治区农业厅测算,各种高效经济作物与甘蔗效益的对比情况如下:
  (1)桑园:每亩桑园平均养蚕5张,每张产鲜茧35公斤,按收购均价8元/公斤计算,亩产值1400元;扣除成本900元,每亩桑园可获纯利500元,比种植甘蔗多71元。
  (2)耐旱宜加工蔬菜:八渡笋、大肉姜、淮山等,每年平均亩产值分别为1280元、4875元和3075元;扣除成本后,平均每亩纯收益分别为930元、3875元和2075元,分别是种植甘蔗的2.2倍、9倍和4.8倍。
  (3)中药材:以穿心莲为例,每亩收获干品550公斤,收购价格2.4—3形公斤,亩产值1320—1650元;扣除成本,每亩年获纯收入820—1000元,相当于甘蔗的1.9—2.3倍。
  (4)茶叶:以绿茶(覃塘毛尖)为例,每亩茶园年产春茶500—750公斤,按鲜茶叶平均3.6形公斤计算,亩产值1 800—2700元;扣除成本800元,每亩年获纯收入1000—1900元,相当于种植甘蔗的2.3—4.4倍。
  (5)花卉:以茉莉花鲜花为例,平均亩产900公斤,收购均价4.2形公斤,年亩产值3780元;扣除投入成本850元,每亩年获纯收入2930元,相当于种植甘蔗的6.8倍。
  (四)发展高效水果计划及其经济效益预测。
  1.指导性计划。2004—2007年在调减下来的甘蔗面积中发展高效水果55万亩,其中2004—2006年每年10万亩,2007年25万亩。主要种植香蕉、早熟荔枝、晚熟龙眼、杂交柑、芒果、蜜桔、沙糖桔、脐橙、大余苷子、早熟梨、李、枇杷、木瓜、越南木菠萝等。2004—2007年全区发展高效水果指导性计划见附表6。
  2.经济效益预测。据自治区水果生产技术推广总站测算,种植香蕉亩产1.5吨,按现价每吨1200元计,亩产值1 800元;扣除成本900元,纯收入达900元,相当于种植甘蔗纯收入的2.1倍。种植荔枝亩产500公斤,平均每公斤4元计,亩产值2000元,扣除成本1000元,亩纯收入1000元,是种植甘蔗效益的2.3倍。种植龙眼亩产400公斤,平均每公斤4元计,亩产值1600元,扣除成本900元,亩纯收入700元,是甘蔗效益的1.6倍。种植柑桔亩产1000公斤,平均每公斤1.6元计,亩产值1600元,扣除成本600元,亩纯收入1000元,是甘蔗效益的2.3倍。
  (五)糖料精深加工、甘蔗综合利用及其效益预测。
  1.指导性计划。2004~2007年计划新上年产20~50万吨的精制糖项目6个、“两步法”制糖项目3~5处、年产10~15万吨蔗渣纸项目6个、年产复合肥5~15万吨项目3~5个、年产10万吨以上食用、燃料酒精项目4~5个、生物肥料项目3~5个、生物饲料项目2~3个,新建新兴食品生产基地3~5个。
  2.项目效益预测。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极大地降低制糖的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总收回率将达到95%,产糖率将由11.5%提高到12.5%,生产成本降到1500元/吨,企业人均产糖由90吨提高到130吨,“两步法”制糖量达到320万吨,精制糖达到340万吨,精制绵白糖达到20万吨;制糖工业总产值将由目前的148亿元提高到350亿元,其中综合利用产值由35亿元提高到150亿元,利税由20亿元提高到60亿元,制糖与综合利用的产值和效益的比例达l:1。

  六、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把这一工作当作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认真抓好落实。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并动员各有关部门共同协作,相互支持,确保优化调整工作的计划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搞好规划。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蔗区2000多万农民的利益以及制糖企业的效益、财政的增长以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各地在优化调整中,必须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明确优化调整工作对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并在做好深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全区调减甘蔗面积、发展替代产业的指导性计划,制定出切合当地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市、县、乡、村。
  (三)运用价格杠杆,加大甘蔗生产调控的力度。通过制定合理的甘蔗收购价格,实现对甘蔗规模和布局的有效调控。一是按照原料蔗收购底价略高于生产成本的原则,适当降低收购价格。同时,为促进甘蔗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在定价上采取优势产区价格略高、非优势产区略低的办法。二是适当缩小优质甘蔗的加价范围和加价幅度。实行优质加价的品种,其种植面积不超过当地种植总面积的60%,并提前两年预告退出优质加价范围的品种;对优质蔗加价幅度从现行的5—25元/吨,调整为5-15元/吨。三是及时发布原料蔗收购价格走势信息,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甘蔗生产。根据《广西糖料蔗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在每年1月1日前由自治区物价等部门研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下一榨季的糖料蔗收购价格走势信息。四是进一步完善价格联动管理办法。在继续保持吨蔗170对应吨糖2700元的蔗糖价格挂钩联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采取自治区出台糖料蔗收购底价、良种加价和二次结算的办法,以切实保护蔗农的合法权益。五是全面清理现行各种名目的奖项和收费,除自治区规定收取的糖料生产技术改进费外,坚决取消各市、县、乡镇出台的鼓励甘蔗盲目广种的各种奖项和收费,对继续保留原有不适用奖励收费项目或巧立名目、擅自出台新的奖项和收费的,要追究当地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责任。
  (四)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吨糖田”建设,提高甘蔗单产、糖份和综合效益,努力把甘蔗产业做强。为弥补调减甘蔗面积后造成的甘蔗产量下降,必须在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份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使甘蔗单产由现在的4.5吨提高到2007年的6吨,甘蔗含糖量由现在的14.5%,提高到2007年的15%以上,以此稳定全区甘蔗总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蔗农的收入。为此,必须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1.加大公共财政对优势蔗区水利设施和高产 稳产蔗田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单产水平。重点是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积极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滴灌。2004—2008年推广甘蔗节水灌溉工程100万亩,其 中渠道灌溉60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20万亩,喷、滴灌溉20万亩。
  2.加快高产高糖新良种推广。重点推广1998年以来引进的台优、新台糖25号、26号、粤糖93/159、粤糖94/128、桂糖94/119号等能实现“吨糖田”目标的品种,使这些品种的推广比例由现在的33%左右提高到2007年的80%以上。
  3.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增产增糖技术。到2007年,水旱田种蔗、机械化深耕深松、智能化施肥等技术的推广要分别达到250万亩、500万亩和400万亩,分别占甘蔗指导性计划面积的31%、63%和50%。
  4.加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要加大对甘蔗科研的投入,特别是要支持科研部门抓好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加快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各糖业集团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建立厂所(学校)相结合的科研创新机制,增强我区糖业的发展后劲。
  5.继续加大“吨糖田”建设的力度。从2004年起,突出重点,增加投入,抓住关键,精心组织。着力抓好“吨糖田”建设。计划2004--2007年全区新,增实施“吨糖田”面积100万亩,其中2004年35万亩,2005年25万亩,2006年和2007年各20万亩,重点安排在崇左、南宁、柳州、来宾、贵港五市实施。为确保“吨糖田”任务的完成,要采取适当调整好田好地种蔗、推广“双高”良种及配套的节本增效技术、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示范等措施。
  6.大力发展甘蔗叶尾(梢)氨化养畜,进一步提高甘蔗的综合效益。甘蔗是一种综合利用率很高的农作物,各地要着眼于甘蔗产业链的延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学习借鉴柳州、来宾等市利用甘蔗叶、甘蔗梢氨化养牛、养羊的做法和经验,使蔗区的甘蔗叶尾、叶梢氨化技术得以进一步的推广,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的产业层次。
  7.全面推行甘蔗产销合同制度。通过合同或订单促进糖厂和农民调整优化甘蔗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
  8.积极发展甘蔗生产专业协会,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各地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支持甘蔗主产区的市、县、乡、村建立甘蔗生产专业协会。依托协会,加快甘蔗良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甘蔗生产成本。
  9.加快推广“牛(羊、猪)-沼-蔗-灯-鱼”生态模式。从2004年开始,在甘蔗产区选择5∽8个甘蔗村,建立“牛(羊、猪)-沼-蔗-灯-鱼”生态模式示范点,以此探索发展无公害甘蔗、提高品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发展立体农业的新途径。
  10.推广凤糖集团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推动全区蔗糖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建立和推广“一付二保三联动四网络管理“的糖料蔗收购价格机制。
  (五、)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对退蔗地区发展替代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初选项目67个,共投资65.9亿元。各涉农部门要按照职责,制定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具体方案,提出具体项目,特别要多选择一些短、平、快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并在其它资金安排上尽量向退蔗区倾斜。农业部门要切实做好良种、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和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服务工作。在继续推进“双高”甘蔗和“吨糖田”发展的同时,大力扶持、推广高效种植作物的发展。林业部门要组织好退蔗还林,发展林浆纸一体化的实施工作。水产畜牧部门要切实抓好退蔗种草发展草食动物养殖工作。水利部门要加强蔗区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灌溉面积,为发展“吨糖田”打好基础。计划、经贸、财政、金融等部门也要在项目建设和投资安排上予以重点支持,扶贫部门对重点贫困地区退蔗区的相关项目,要依据国家扶贫资金管理有关规定,优先列入扶贫资金项目计划给予支持,共同帮助退蔗区培育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各糖业主产市、县、区直有关部门要做好糖业发展建设项目储备,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糖料基地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甘蔗综合利用以及糖业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我区更大的支持,努力把我区的糖业做强,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六)加强服务,培育和扶持替代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优化甘蔗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关键是退蔗地区如何发展替代产业,并将其做大做强,确保农民收入有更大幅度地增加。一是要千方百计地引进、培育经济实力雄厚、外向度高、辐射面广以及带动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农民和企业按产品或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户为基础,根据自愿互助的原则,自下而上建立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环境,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开发我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导农民发展新兴替代产业。二是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努力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各地要通过建立健全农业信息体系,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作用。三是加强以市场体系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做好本地发展替代产业的规划,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经则经。全区农业科研部门要结合实际,做好退蔗区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建设好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场,辐射带动当地农民群众调整优化甘蔗种植结构,发展替代产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大力引进和培育适销对路的农作物新品种,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努力提高替代产业的规模经营和综合生产效益,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六是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发展订单农业是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降低农民发展替代产业的市场风险,实现农产品基地与市场对接的一种有效形式。各级人民政府和有部门要加强引导,做好服务,促进订单农业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0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