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工业五年翻番计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5-28 生效日期: 2003-05-28
发布部门: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泸市府发[2003]6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泸州市工业五年翻番计划》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泸州市工业五年翻番计划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泸州工业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泸州工业提前翻番的必要性
  建市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02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个,全年实现90价工业总产值55.3亿元,现价总产值78亿元,工业增加值31.2亿元;全社会工业企业数接近20000个,全年完成现价总产值149.4亿元,工业增加值54亿元,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7.8%。已基本形成以化工、酿酒、机械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和以医药、建材等新兴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布局。
  但是,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无论是总量还是发展速度在全省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发展速度一直处于全省偏后位次。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够大,占全市GDP的比重近几年一直徘徊在28%左右。泸州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改革滞后,机制不活;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品档次低,产品开发能力弱,市场应变能力差;工业投入不大,发展后劲不足;营销机制不活,营销手段落后,市场信息不灵,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县发展不平衡,县区属工业基础脆弱,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优势企业少,规模效益差。一方面我市工业过分依赖三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三大支柱产业没有真正做大做强,同时新兴产业还未形成气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一产业虽然总量也会有所增长,但其在GDP中的比重必然会逐步下降;同时第一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有很大的潜力,也会得到较快发展,但必须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作为依托和支撑。因此,加快工业发展不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实现泸州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2002年,我市人均GDP为4180元,不仅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泸州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必须勇挑重担,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经测算,工业只有在2002年的基础上,以五年翻一番的速度,才能保证全市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七年翻一番,实现到2020年全市人均达到GDP3000美元。同时,实施工业五年翻番计划,是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我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实施“工业强市
  ”战略的具体行动。

  二、工业提前翻番的可能性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市已培育了一批重点优势企业,形成较强的工业基础;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泸州工业实现五年翻番,有其现实可能性。
  一是共识支撑。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和关心,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和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强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全市上下认识高度统一,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泸州工业新一轮发展热潮已经来临。
  二是思路支撑。经过多年的探索,一条适合我市工业发展的思路已基本形成。即以建设西部化工城为突破口,机械、食品、医药等新型产业全面推进,同时积极推动煤电路化综合开发,争取通过20年的努力,把泸州建成能源基地、工业强市。具体途径是:通过加强党委、政府对工业工作的领导,提高主管工业的党政干部和主管部门干部的素质,理顺工业管理体制,提高工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通过治理发展软环境,完善对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实对重点企业的双向目标责任制,营造一个适宜企业家脱颖而出和企业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通
  过加速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使产权转变性质、职工转变身份、经营转换机制,构建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通过西部化工城建设,加速壮大化工产业优势,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营造比较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增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现代流通发展,强化我市在四省市结合部的商贸中心地位。
  三是体制机制支撑。通过国企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员工社会化,改革的效应正在得到显现,企业发展的动力已大大激活。同时通过企业改革,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已经剥离,社会职能已移交地方政府,历史形成的债务已得到处置,为企业精干主体,壮大主业,乃至进一步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是政策支撑。近年来,市里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工业发展的文件,根据需要,还将出台一些切实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文件。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后,市委、市政府已决定把财政的工业资金主要用于工业发展,加大对工业投入。同时通过“三个规划”和“五个一批”战略的实施,我市工业的产业结构、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资产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已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
  五是项目支撑。从我们经过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近两年内我市已经开工或将要实施的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有40多项,其中,较大的项目有16个,预计仅这些大项目投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70.41亿元,是我市工业翻番的重要保证。
  六是企业支撑。目前我市有12户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重点优势企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0%左右,在未来5年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将增至40户以上,且有一批骨干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5亿元、10亿元、30亿元以上;通过扶持和培育,一批优强中小企业也将成长为泸州工业的“小巨人”。
  七是区位支撑。泸州紧靠长江,拥有不竭的水资源,随着我市集装箱码头的正式投入运营和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的竣工以及川南气田中心的形成,泸州已成为西南公路出海的唯一大通道,四川集装箱运输第一港,四川第二大航空港,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并且将有力地促进物流企业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使泸州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流枢纽和商贸中心。
  以上这些支撑,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坚信,只要我们对关键问题、关键环节,抓住不放,而且一抓到底,就一定能抓出成效,实现既定目标。

  三、工业五年翻番计划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要从2002年的54亿元左右增长到108亿元左右(同期全市GDP为330亿元左),年均增长1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30亿元左右增加到2007年的6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7%。用五年时间实现工业翻一番的发展目标,使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提高到34%左右,确立工业在泸州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二)支柱产业发展目标
  到2007年,通过西部化工城战略的实施,化工行业将继续担当泸州工业脊梁的重任,届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21亿元,占口径内企业的比重由现在的19%提高到35%,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从4个发展到1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从1个发展到4个,成为泸州的 第一大产业,西部化工城的特色更加凸现。
  通过泸州老窖、郎酒、青啤、维维等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大食品发展战略,食品饮料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20亿元,占口径内企业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8%提高到31%;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从2个发展到8个。
  以长工集团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在完成企业改制后,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和嫁接改造,将形 成5个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可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占口径内企业的比重将由现在的7%提高到8%,重振机械工业雄风。
  随着宝光药业、郎中药业、美科制药GMP改造完工投入运行,崛起的医药制造业将成为泸州 工业经济的生力军和新的支柱产业,可实现工业增加值2.88亿元,占口径内企业的比重将由现在的2. 5%提高到4.6%,亿元以上的企业从1个发展到3个。
  充分发挥古叙矿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到2007年,力争通过扩能和新建等手段,建成一批中型矿井,形成600万吨开采能力;新建480万千瓦火电厂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泸州新的支柱产业。
  (三)企业发展目标
  到2007年,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重点企业将从2002年的12户增加到40户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2户,超10亿元的3户,超5亿元的2户,超过1亿元的30户以上。经过几年的培 育和扶持,促进面上更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使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达到250户以上,形成产业特征明显、规模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企业群体。
  (四)产品发展目标
  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形成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
  要继续巩固发展泸州老窖、郎酒、尿素、甲基纤维素、硝化棉、起重机、大型挖掘机、工程液压件、扫路车、汽车同步环、风湿液等一批名优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扶持壮大抓钢机、汽车随车吊、高空作业车、垃圾压缩车、大颗粒尿素、肝苏冲剂、肝苏胶囊、出口分割肉等一批市场前景较好的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开发大甲醇、二甲醚、1.4丁二醇、蛋氨酸、高吸水性树脂、建筑乳胶材料、特种水泥、新型纸张、特种化纤、重交沥青、聚脲树脂、青啤系列产品、维维系列产品等一批新产品,形成泸州工业新的增长点。
  (五)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目标
  完善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和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技术装备水平由目前居于国际80年代初期的水平提高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完成78项国家、省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新产品产值率要达到10%以上。
  (六)招商引资目标
  五年内引进工业项目50个,引进资金2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8亿元。
  (七)出口创汇目标
  在巩固传统产品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出口产品。
  重点支持我市已获进出口经营权的泸天化、北方公司、泸州老窖、长起公司、长挖公司、大农食品等企业。到2007年,力争实现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年递增速度达30%以上,形成出口1000万美元的企业3户,500万美元的企业10户,100万美元以上企业20户。

  四、工业提前翻番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考核
  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工业强市的氛围,切实把抓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工业工作上来,牢固树立“靠工业强市,靠工业发展”的主导思想,全市自上而下都要以工业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工业领导,强化工业发展责任制,发挥三个目标考核办法的激励作用,把是否实现工业发展目标作为判断和衡量各项工作好坏的标准。一是增大强化县区工业发展目标责任的考核奖励力度,增强各级各部门抓工业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同发展目标一致,奖励额度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翻番或同比例增长。二是完善工业贷款目标考核办法,充分调动银行支持工业发展的积极性。三是继续实行重点企业双向目标责任制,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速扩张和发展,约束和激励政府有关部门为企业服好务。
  (二)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逐步实现组织机构精干、资源配置合理、资产结构优化、经济机制转变、经济效益提高。要充分发挥企业优良资产的融资能力,推动企业对外联合、并购,拓宽企业经营发展思路,完善企业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和保险制度,调动企业职工生产热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三)加大工业资金投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要加大对工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为了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对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激发企业和民间资金投资工业的热情,从2003年起各级财政预算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并逐年有所增长。该基金主要用于工业发展项目的贴息、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以及工业发展目标的考核奖励等。二是通过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项目和省级重点项目,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的支持。三是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支持企业采用上市募股、增发新股、配股等方式进行融资,未来五年重点是帮助已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宝光、硝化棉)具体实施。四是要包装一批优势企业和精品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前来投资。五是要加强银政联合、银企联合,发挥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要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支持金融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新的服务项目,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增加对重点优势企业、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和技改资金的信贷投入。
  (四)优化行政服务功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作风,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泸州经济发展“软环境”。一是加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完善“一站式”“跟踪制”“窗口式”服务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目标任务公开,信息资源公开,搞好行政配套服务。三是立足发展政府的服务指导功能,通过体制创新,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把政府部门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与部门利益挂钩,实行政府部门服务质量企业评价考核制度,使企业对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的评价能够影响部门的利益,从体制上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四是以西部化工城项目、产品链延伸、三产业互动及优势资源利用项目为重点,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重点项目要实行专人或部门跟踪负责,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五是为现有在泸引资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兑现政府承诺,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在资金、能源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六是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职能,合理调配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作用。七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安全隐患整改和安全设施建设。
  (五)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壮大县域工业
  尽管我市各县区属工业近年来取得较快发展,但与省内先进地区比有一定距离。我们要把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抓紧抓好。发展县域经济,一是要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有关产业政策规定,做好产业政策延伸服务,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走一业特强的路子,不搞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不必讲究轻重比例合理;二是注重三个产业互动项目的培育,增强工业对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提升农业的规模效益和市场化水平;三是主动结合城市经济主导产业,通过配套和专业化协作,延长化工、酒业等主导产业链,开拓发展空间;四是要培养县区的龙头企业,发挥优势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工业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改组、改制扩张,加快发展步伐。要组织市内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专业人才,并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中小企业开展各种咨询服务活动,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扶持宝光药业、郎中药业、鑫福实业、沱江水泥、中明建陶、鑫益实业、厚利纺织、巨森纸业等民营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尽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小巨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寻求新的突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解决限制、歧视个体私营经济的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在执行各种政策上一视同仁,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七)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争取更多项目实施投产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企业装备水平,使我市工业企业在规模、水平、档次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市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大幅度增强。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建立技改项目目标责任制。对近期将要实施的大型技改项目,要象打国企改革攻坚战一样,采取划片包干的形式,落实专人帮助企业筹集项目所需资金,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尽快让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泸州工业经济实现五年翻番计划作贡献。
  (八)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促使企业按国际惯例建立技术中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产品的步伐。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创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恢复开展国家、省、市优秀新产品的评审奖励工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营造良好
  的社会环境,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九)加强市场营销工作扩宽产品营销渠道
  树立“工厂围绕生产转,生产围绕销售转,销售围绕市场转,产品围绕效益转”的总体思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人员队伍,灵活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建立现代营销网络体系,落实各种营销奖励政策,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原有市场,开发潜在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十)实施培养人才战略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实现工业五年翻番计划,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我们要努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激烈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和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员工队伍,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人才。优秀企业家可以到市、县两级政府兼副职;选择一批公务员到骨干企业挂职锻炼,实现政府、企业人才之间的相互流动,有效整合我市现有的人才资源。要营造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幻环境,积极引进融资和资本运作人才,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到位的人才市场体系。定期分层次对重点优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企业家的交流活动,推进企业经营者市场化和职业化进程。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2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