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12-30 生效日期: 2002-12-30
发布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共四川省委
发布文号: 川委发[2002]34号

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我国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省第八次党代会把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今后五年全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奋力推动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个主要目标之一,完全符合党的十六大精神。
  加快西部文化强省建设,是我省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保证。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本意见所指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体育、旅游文化、信息网络等方面。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继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巴蜀优秀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精华,发展现代先进文化,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塑造四川人民昂扬向上、跨越发展的时代风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积极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促进四川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新的发展空间。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将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纳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深化改革,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推动文化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促进。文化强省建设包括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壮大,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在全面发展我省文化事业的同时,要以壮大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将文化产业逐步培育成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创造优良环境,依法加强管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二、目标体系
  (三)总体目标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健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把四川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发达、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西部领先的文化强省。

  (四)今后五年目标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夯实教育基础,推动科技进步,繁荣文艺创作,壮大文化产业,活跃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培育“一个文化中心”,突出“四大特色文化”,达到“三个四分之一”,实现“两个提高”,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个文化中心”是:把成都市培育成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
  '四大特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文化、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名胜文化、现代高科技文化。
  '三个四分之一”是:四川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文化从业人员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获国家级奖的文化成果数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
  '两个提高”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其增速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份额。

 

三、工作重点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全民思想素质。
  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推进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活动为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党政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做好农村、企业、社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构建西部人才高地
  按照“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省”的思路和目标,教育事业着力推进“三项改革”、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三项改革”,即按照教育创新的要求,完成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制三项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四个重点”:一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的质量和水平。全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5%和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4%,成都平原经济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提高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办学实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全国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继续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5%,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三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抓。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其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四是认真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到2005年,民族地区所有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45%的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占民族地区总人口比例达50%以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初步建立民族地区远程教育体系。“三个突破”:一是素质教育实现新突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好学校德育工作、课程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省县城以上学校和有条件的乡镇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和计算机必修课。二是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基本完成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和层次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目标,重点抓好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三是民办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建成一批实力雄厚的民办学校。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抓好扶贫支教和贫困学生助学工作。全省国民教育普及程度接近全国水平。

  (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科技工作要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发展高新技术为重点,以实现产业化为目标。今后五年,要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加强“四项工作”、狠抓“五个重点”。“三个面向”,即坚持面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致富,面向培育壮大六大支柱产业,面向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项工作”,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开发研究和学术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普工作力度。“五个重点”:一是农业新品种、农产品加工、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及资源开发等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研究开发一批农业新技术,建好一批农业科技园区。二是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成2至3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2至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三是培养、扶持、引进一批知名专家和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创新人才,资助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四是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及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今后五年,研究与发展经费逐步达到GDP的1.5%以上,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的比例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五是大力实施长江上游生态重建科技行动计划,促进医药卫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减灾防灾、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科技中介、社会服务等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抓好1至2个国家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试点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八)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高理论创新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要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用理论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每年推出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研究条件和手段。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及我省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协调力量,集中攻关,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整合全省社科资源,集中研究力量,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问题研究,着重建设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巴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五大研究基地。切实加强社科队伍建设,造就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带头人。

  (九)壮大新闻出版业,促进新闻事业全面发展
  新闻宣传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导地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搞好规划,突出重点,着力搞好重大主题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加大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省发展新跨越的宣传力度。客观真实,讲究艺术,增强新闻宣传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加强出版物贸易和版权保护工作,完成出版物流配送中心和出版发行中心的建设工程。壮大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和四川党建期刊集团,组建好四川出版集团。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学术、科技期刊,出版一批既有广泛市场前景,又能传之后世的精品。加强市(州)新闻出版业的建设与发展。五年内,把成都培育成立足全省、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中心,进而把四川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出版强省、全国出版发行重要基地之一。

  (十)壮大广播影视业,促进广电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组建好四川广播影视集团和峨眉电影集团,力争3至5年成为跨行业、跨地区的多媒体传媒集团。
  调整广播电视频道结构,完善专业频道。积极培养名记者、名主持人、名制片人等各种专业人才。提高节目水平,推出具有全国影响的名牌栏目,扩大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卫星、无线发射、有线网络、数字微波等综合传输覆盖效能,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增大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
  建设好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贯通的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业务、统一标准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传输。积极开展网上数字增值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的相互融通打下基础。
  建设好影视节目制作交易系统和电影院线网络,争取每年都有重点作品问世或1至2年有精品在全国播出。拓宽影视发行销售渠道,形成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发行流通网,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技术更新,加快全省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今后五年,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有线电视入网用户达到1000万户。力争使全省广播电视收入年增长速度保持两位数。

  (十一)注重打造精品,繁荣文艺创作
  文艺创作要把表现现实生活与发掘历史题材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展示四川特点,具有国家级水平、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艺精品。认真抓好以“五个一工程”和全国精品工程为龙头,以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少儿文艺为重点的文艺创作。振兴川剧,抓好演出、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推出优秀剧目。抓好戏曲、舞蹈、音乐、影视创作,每年产生2至3台(部)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剧(节)目,至少有一台(部)获国家级大奖。抓好美术、书法创作及展出。继续抓好“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文学奖”、“四川省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奖”和“四川省文艺评论奖”等评奖工作,鼓励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

  (十二)发展演艺娱乐业、会展业和艺术品业,丰富文化消费市场
  加大改革力度,激发演出团体自身活力,发挥名人、名剧、名团的品牌效应,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瞄准国内外市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优秀文化资源,创新剧(节)目。加大对有较长历史和较大影响的高雅艺术演出团体的扶持力度,提高四川高雅艺术演出水平。加强与国内外演出团体的合作与交流,拓展演出流通渠道,活跃演出市场。抓好高科技娱乐设施建设,发展健康有益的大众娱乐消费,促进娱乐业向健康规范和规模化、综合性、高档次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和其他会展设施,重视搞好综合利用和配套服务,大力开拓国内国际会展市场。
  培育和繁荣艺术品交易市场,不断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和欣赏审美水平,激发社会各界对艺术品的投资和消费热情。保护民族艺术精品,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促进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

  (十三)壮大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今后五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省总人口的37%以上;学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面达到100%,达标率在96%以上。
  加快我省优秀运动队的改革发展,大力培养优秀运动员,增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确保西部地区第一,在全国运动会上总分稳定在前八名,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力争多拿奖牌。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大力开发和培育体育市场,形成以体育竞赛、体育表演、健身娱乐、体育用品产销、体育彩票、体育赞助广告、运动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为主要内容,结构合理、项目齐全、管理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扶持壮大一批体育产业企业,推出一批体育名牌产品,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稳定体育彩票市场占有率,保持其发行量位居全国前列。今后五年,通过承办2003年世界女足锦标赛(成都赛区)、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成都赛区)等重大国内国际比赛,发展体育事业,壮大体育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十四)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发挥文博业在旅游产业中的人文核心作用,抓好四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三星堆、金沙等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保护和有效利用。加大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秦都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力度,抓好以丹巴碉群、甲居藏寨等为代表的嘉绒藏族民俗文化和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代表的羌族民俗文化的川西高原藏羌碉群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重点丰富、提升4条旅游精品线路的旅游文化内涵和品位,抓紧5条后续旅游精品线路的旅游文化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四大特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革命传统文化,要以红军长征纪念碑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泸定桥、彝海结盟地、夹金山和邓小平故居、朱德故居、陈毅故居以及辛亥保路运动纪念地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其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和旅游效能。巴蜀历史及文学艺术文化,要以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武侯祠、剑门蜀道、自贡盐业博物馆、遂宁宋瓷博物馆、李白纪念馆、杜甫草堂、三苏祠、郭沫若故居、张大干纪念馆以及川剧、木偶、皮影和绵竹年画等为重点,充分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挥其教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功能。少数民族及宗教名胜文化,要以康定情歌文化、泸沽湖摩挲文化、凉山火把节文化、川西高原藏羌民俗文化等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风情、少数民族文物古迹以及乐山大佛、峨眉山和青城山等宗教名胜为重点,发挥其在增进民族团结和开展特色旅游等方面的独特功能。现代高科技文化要以西昌卫星基地、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以及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部分场馆等为重点,发挥其在科学知识普及、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的功能。同时,自贡恐龙博物馆和灯会、蜀南竹海竹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大型工程、工艺美术、饮食、服饰等现代产业文化也要突出特色,争取做精做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古镇要反映民族特点、展示地方特色,成为旅游文化中的新亮点。
  加强与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文化合作,形成西部大旅游文化网络。发挥旅游业综合消费功能,重点抓好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把川剧、曲艺、武术、杂技、民族歌舞表演与旅游结合起来,活跃旅游演出市场,提高旅游活动的文化附加值。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旅游文化整体形象营销力度,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十五)大力发展信息网络业,构建全省信息网络平台
  今后五年,要依托四川党政网,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我省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电子政务建设要根据政府业务的需要,结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逐步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
  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好重点网站尤其是重点新闻网站建设,使之成为全国名牌网站。建立和完善网络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网站的有序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对网吧和经营性网站的管理,坚决取缔非法、有害网络站点,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大力发展和扶持一批从事教育软件和文化娱乐软件开发制作的专业公司,努力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成都建成西部教育软件和文化娱乐软件的开发基地和光盘生产基地。

  (十六)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发挥城市文化整体功能。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充分体现文化品位,塑造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城市建筑、城雕、广场、旅游景点、生态环境以及广告、街名等都要注重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要率先强化文化功能,提高文化品位,成为全省文化集聚、辐射的中心。其他城市要突出发展重点,形成鲜明特色,高起点营造现代城市文化。
  积极挖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发展和引导集市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抓好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抓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办好农村乡镇“两站三校”,抓好“万村书库”建设,五年内,全省75%以上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村要办起图书室。民族地区要逐步配备文化流动车。要切实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

  (十七)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发挥大、中城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龙头和窗口作用,积极开展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重视港澳台地区和华人华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拓展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渠道。加大对外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四川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积极承揽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节庆活动、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四川电视节、四川国际熊猫节、蓉城之秋音乐节和中国民间工艺品、收藏品、旅游纪念品交易博览会等活动要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形成多个具有四川特色的国际性文化活动亮点。整合我省对外文化交流资源,加强文化交流精品包装,加大文化产品输出力度,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多渠道筹集对外文化交流资金,培养对外文化交流人才。坚持把引进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同繁荣我省文化市场,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相结合,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和先进管理经验,让世界优秀文化走进四川,让巴蜀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十八)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体系
  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有计划地改造一批现有的文化设施,新建一批现代化重点文化设施,逐步形成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覆盖全省的文化设施体系。今后五年,成都的文化设施建设要在西部领先,其他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建造2至3个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博物馆、陈列馆、广播电视中心等设施,把四川博物馆新馆工程、省图书馆新馆工程建设成国家一流的文化工程;积极筹建集科普、展教、娱乐为一体的省科技馆;抓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好全省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和四川省体育活动中心,经济较发达的市(州)要具备举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的能力,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达到“一场一池一房”标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要达到一个田径场加一个标准化体育设施的普及型标准;旅游文化设施建设要不断完善,提高档次,丰富内涵。

 

四、保障措施
  (十九)制定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继续坚定地执行中央和地方已出台的增加教育、科技投入的有关政策。今后五年,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依法加强各项教育税费的征收和管理,各级、各部门都不得截留和拖欠教育拨款。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要确保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和教师工资的发放;要加大危房改造工作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教育预算外收入应全部用于教育,地方不得“统筹”。对新建和扩建的学校用地,各级政府要减免有关配套费用。省和各市(州)科技三项费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大力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扩大融资和社会筹资渠道。
  制定完善文化发展的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应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基本同步。重点扶持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公益性单位,扶持体现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省内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民间优秀艺术的保护和挖掘,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资助文化事业,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投入。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文化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宣传文化事业单位和宣传文化部门与非宣传文化部门或外资合办的文化企业或经营单位,符合国家现行税法规定的,享受国家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非宣传文化部门(含各种所有制单位及外资企业)和文化单位富余人员新办的文化企业或经营单位,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有关规定的,可享受政策优惠。
  制定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宽准入领域,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外资进入文化市场,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费减免及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与国办单位享受同等待遇。注重奖励和表彰对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调动各方面参与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积极性。
  制定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用地政策。经政府认定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其用地由政府予以划拨,建设过程中的城市配套费、电力增容费等相关费用一般应予减免;对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用地,建设单位一律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性质,挪作他用,因城乡建设确需改变文化设施用地或拆迁公共文化设施的,必须先按法定程序调整规划,规划调整的内容应包括对占用文化设施用地或拆除文化设施的补救方案,原则上做到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重建的文化设施原则上不低于原有的规模;鼓励文化产业单位与乡镇联合,利用乡镇企业富裕和废弃的用地、用房兴办文化产业。  省、市(州)、县(市、区)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文化产业投资环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吸引各方面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发展壮大。金融部门应将文化产业纳入信贷支持范围。

 

  (二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继续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改革办学体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改革管理体制,继续完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学校内部体制,加大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努力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调整结构、分流人员、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动力,建立和健全以企业为主投入应用型科研开发的机制。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推进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包括社会科学科研机构,按照国家关于其他类型事业单位的改革部署进行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变政府“办文化”为政府“管文化”。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结构调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逐步进行企业管理的改革,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鼓励文化单位之间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将社会力量办文化纳入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文化的新途径,建立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市场营销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对各类文艺体育活动,要积极引入招投标机制。鼓励社会、集体、个人参与艺术、体育产业竞争。运用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文化经营行为。文化中介机构要与政府脱钩,成为独立的市场活动主体和连接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纽带。
  积极应对思想文化领域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挑战,完善宏观管理,规范行业行为,管住管好未放开的广播电视领域、新闻出版行业中的出版制作和经营管理领域,巩固舆论阵地。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改进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加大文化执法力度,维护合法经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大力扶持健康的文化产品,倡导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大“扫黄”、“打非”、“禁盗”工作力度,取缔非法娱乐场所,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十一)建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创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选优汰劣、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高层骨干人才实行特殊政策,鼓励各方面文化工作者钻研业务,多出成果。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步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结构。鼓励文化专业人才办事业、闯市场。加强对文化人才的管理,健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整合优化现有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点扶持1至2所文化艺术高等院校,着力培养一大批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复合型文化人才,建设一支文化管理、经营和科技人才队伍;拓宽视野,面向全国、全社会招聘、引进高精尖人才,并在住房、户籍、职称、分配、家属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集聚优秀人才,形成人才优势。

  (二十二)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角度,从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将这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先进文化意识和创新的文化观念,真正认识到发展先进文化,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还是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大有前景。思考问题、决策问题,要真正体现经济文化相协调、两手抓,真正成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引导者和实践者。
  省上建立由省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建设西部文化强省重大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对西部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调研,为省委的决策提供依据。人大、政协要在立法、监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作,狠抓落实,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各市(州)党委、政府也要建立协调文化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真正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州)要根据十六大精神,按照本意见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特别要抓紧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方案,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责任制,把目标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做到有部署、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形成上下配合、横向联动、共同促进的工作局面。省委、省政府每年要对各地开展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工作的情况和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各市(州)和省级有关部门每年要就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的工作情况向省委、省政府写出书面报告。
  加快西部文化强省建设既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全省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团结一心,开拓创新,为加快西部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77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