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优势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4-08-13 生效日期: 2004-08-13
发布部门: 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汕府办[2004]12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优势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业经市政府十一届第二十五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四年八月十三日
汕头市优势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2004—2010)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配套加工流通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物质装备技术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基于这一发展战略,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汕头市优势农业区域化发展规划(简称五大农业区规划)。   1、发展环境与现状
  1.1、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市场和发展空间三重的制约,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入WTO后,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小康农村。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1.2、现状与潜力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至200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4.2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9.87亿元,占40.2%,林业产值0.57亿元,占0.8%,牧业产值17.26亿元,占23.2%,渔业产值26.1亿元,占35.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064元。
  1.2.1、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特色产品突出。在保护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高值经济作物。粮经种植比例由1990年的76:24调整至2003年的60:40。2003年粮食总产量51.28万吨,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63%;蔬菜成为种植业中第二大宗作物,播种面积66.91万亩,总产量163万吨,产值18.36亿元,占整个种植业产值的61.5%;水果种植面积19.46万亩,总产量14.05万吨;肉类总产量11.46万吨,水产品总量32.56万吨。初步形成汕头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框架。
  1.2.1.1、蔬菜及潮汕小菜
  蔬菜生产历史悠久,素以良种多,技艺精,单产高而远近闻名。“白沙”牌蔬菜种子享誉大江南北及东南亚。潮汕小菜,风味独特,著称海内外。目前,蔬菜产业化链条较为完整,既有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又有蔬菜种子开发研究单位、示范培训中心以及蔬菜加工厂、较大规模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等。汕头市中心区和潮阳、潮南的沿海沿山地带发展蔬菜生产潜力较大。
  1.2.1.2、特色水果
  我市地处亚热带,有较多的特色水果。潮汕蕉柑、三棱橄榄、乌酥杨梅、乌叶荔枝、红场青梅、狮头油甘、“灶香”香蕉、樟林林檎、溪南草莓、南澳桔红等为特色名果。而水果加工及果酒业也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1.2.1.3、特色水禽—狮头鹅
  狮头鹅是我国唯一的大型肉用鹅,也是世界最大型鹅种之一。目前,主要饲养基地为龙湖区新溪、澄海区上华、莲上、溪南、隆都等镇以及汕头市中心区,发展空间较大。
  1.2.1.4、优特水产品
  我市有较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海湾,境内有练、榕、韩三江,江河密布,有丰富优特水产品资源,如紫菜、太平洋牡蛎、杂交鲍鱼、罗非鱼、青蟹、龙须菜等等。
  1.2.2、特色农业区域化发展日益成型。全市涌现一批万亩连片的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商品基地,以及一定规模的花卉业,初步形成以汕头市中心区为主的鱼禽蛋菜产业基地,练、榕、韩三江平原的优质粮产业基地、沿山地带的环山果林基地、江河水网地带及南澳岛的水产养殖基地等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1.2.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66个,涵盖种植、畜牧、水产以及加工、流通等行业,共带动农户22.4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5.2%。农业龙头企业逐步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力量,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家,年创产值15.1亿元,市场交易额32.25亿元,带动农户16.29万户,户均增收1211元。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农业发展空间,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同时,我市民间资本较为充裕,资金、技术有一定的优势,适宜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业。从目前农产品加工的种类看,已覆盖优质米、凉果、蔬菜、水产品、禽畜品等精深加工及相关的食品工业。较大型的有汕头大洋集团、侨丰集团、粮丰集团、大印象集团、金平区的铭丰速冻厂等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中小型企业也呈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形势喜人。
  1.2.4、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全市制定实施的地方性农业标准累计达到73项。白沙牌萝卜品种系列、蝴蝶兰组培快繁、潮汕橄榄菜等3个产品系列列入省级标准。建立了白沙萝卜、潮阳乌酥杨梅、澄海无公害蔬菜等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潮汕蕉柑、樟林番荔枝、金玉三棱橄榄等15个市级农业示范区。取得“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56个,面积9.4万亩,同样步入全省的先进行列。农业品牌有新的发展,汕头大洋、侨丰、铭丰等一批蔬菜、水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取得HACCP认证,粮丰牌优质米、玉蕾牌橄榄菜、蓬盛橄榄菜、白沙牌蔬菜种子、大印象保健茶、绍河珍珠等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玉蕾牌潮汕橄榄菜、潮汕贡菜取得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金丝香米”等9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
  1.2.5、农业科技取得新进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成果转化加快,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全市水稻规范化标准化栽培面积90%以上,水稻良种应用占种植面积95%以上,软盘育苗抛秧、旱育稀植技术推广面积近20%;玉米良种种植面积100%,甘薯良种面积占70%以上;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面积85%以上,粮食作物病虫害总损失控制在1%以下;控释肥、生物钾肥、“腐秆灵”、“旱地灵”等新型肥药进一步扩大示范;水稻机械化收割面积比例提高,水田埋草旋耕机、水稻插秧机首次在我市推广应用。果蔬设施栽培、无公害生产、节水灌溉、禽畜疫病防治、杂交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管理、水产人工育苗、高位池养虾、深水软体网箱养殖等新技术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汕头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汕头农业科学园继续配套完善,充分发挥了在优良种苗、种养技术、科普教育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另外,汕头农业信息网和市、区县农业信息工作联络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为农民和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有效指导和服务。
  1.2.6、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沿海沙滩防护林、滩涂红树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等方面的建设得到巩固和新的发展,形成了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的汕头特色林业的基础。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97.3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4%;有林地面积94.43万亩,绿化率98.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6%。笔架山和狗母涵山复绿、入汕“绿色通道”、人工营造红树林、水源林改造等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全市累计营造红树林1.78万亩,居于全省先进行列。森林林分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一、二类林占77.9%。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全面得到加强。
  1.3、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农业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未能有效支撑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表现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不够突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尚未形成整体的联动效益;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农业附加值不高;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不当,水资源受到较大的污染,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和技术推广投入不足,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2.1、指导思想
  推进优势农业区域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农产品产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
  2.2、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既要考虑国内市场,更要着眼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坚持产业整体开发的原则。发展优势农产品,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立足开发整个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优势农产品要根据入世后参与竞争的需要,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必须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要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2.3、发展目标
  总目标:以2003年为基数,到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平均年递增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年平均递增3%。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总产量53万吨,蔬菜播种面积90万亩,总产量230万吨,水果面积30万亩,总产量30万吨,肉类总产量18万吨,水产品总量40万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3%,每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近期目标:至2007年,优先培育10种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5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3、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优先规划布局,进行重点扶持。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
  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农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
  市场区位优。市场目标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环境质量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3.1、建立优特农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
  3.1.1、粮菜轮作农业区。这一部分包括潮阳、潮南与澄海的练、榕、韩三江平原地带,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80%以上,目前以盛产稻谷、蔬菜及部分水果为主,是汕头农产品生产的重点区域。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开展小区域试验示范,规划建设成为以发展优质稻与名优蔬菜生产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形成汕头农业的拳头产业。
  主攻方向: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耕地;二是发展特色蔬菜,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行粮菜轮作;三是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名、优、新品种覆盖率;四是配套建立“潮汕小菜”加工区,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主要生产镇:包括潮阳区的关埠、西胪、河溪、棉北、城南、谷饶、铜盂、贵屿、和平,潮南区的峡山、司马浦、陈店、两英、仙城、胪岗、成田、陇田、井都,澄海区的莲上、莲下、凤翔、广益、上华、东里、莲华、盐鸿等26个镇的全部或大部,面积45万亩。
  3.1.2、“菜篮子”农业区。范围主要是汕头市中心区(金平、龙湖、濠江区),该中心区常住与流动人口超200万人,发展城郊型农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现有一批菜篮子基地的建设,为发展蔬菜、水产养殖为主的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可以进一步加以培育,形成菜、鱼、禽生产为主的城郊型特色产业区。
  主攻方向:为汕头市中心区提供菜篮子商品生产,建立相应的菜、鱼、禽、蛋生产基地,并配套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及产地中心批发市场,发挥加工流通业对本区域及邻近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主要生产镇:金平区、龙湖区、濠江区属于农业的镇或街道,面积8万亩。
  3.1.3、果林生态农业区。这一部分主要集中于小北山、大南山系的山区镇村,当地盛产三棱橄榄、乌酥杨梅、乌叶荔枝、狮头油甘、青梅、香蕉等地方名产,目前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知名度。同时,在金平及澄海境内的莲花山麓沿山地带,建立以林檎、草莓以及新引进的台湾名优水果为重点的山区生态农业基地。
  主攻方向:一是充分开发利用现有10万亩低山坡地种植杂果,实施林果结合和荔枝等品种改良;二是强化鲜果生产管理和产后处理,提高荔枝等鲜果商品质量;三是整合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四是加强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扩大良种供应能力,发展特色品种。
  主要生产镇:潮阳区的金灶、西胪、谷饶、铜盂、和平、金浦,潮南区的红场、雷岭、两英、仙城、成田、陇田、胪岗,澄海区的盐鸿、隆都、莲华等镇的全部或大部,面积18万亩。
  3.1.4、立体养殖农业区。潮阳的三屿围、龟三围、潮阳潮南的南中围,金平区的牛田洋以及澄海的澄饶联围等江河水网地带,历史上为水产养殖重点区域,目前已建立起6个连片万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区,并带动区域内地方水禽的迅速发展。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鱼塘的规格化标准建设,采用优质鱼类品种并推行立体种养模式,形成生态循环的鱼、果、禽主产区。
  主攻方向:重点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种苗繁育、病害防治和精深加工四个关键环节,改善水质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出口水产养殖区。
  主要生产镇:潮阳区的西胪、河溪、棉北、城南、金浦、和平、海门,潮南区的陇田、成田、井都,澄海区的溪南、凤翔、莲上、盐鸿、莲下等镇,面积5万亩。
  3.1.5、南澳生态旅游农业渔业区。南澳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及良好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同时以风能发电、海水养殖与捕捞,桔红、宋茶、香蕉等优特果茶、优质甘薯生产为特色的产业经济已初步形成,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农业渔业观光区。
  主攻方向:构筑生态岛,突出发展海洋产业和特色农业。
  主要生产镇:岛内各镇。
  3.2、骨干示范基地建设
  3.2.1、连片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澄海区的莲上、莲下、溪南以及潮南区的井都、陇田,潮阳区的金浦、棉北、河溪等镇(街道)为先行点,整治产地环境,建立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基地,推行反季节、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形成出口型的商品蔬菜基地,以此带动全市的蔬菜生产。
  3.2.2、连片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在现有基础上,集中力量于潮阳区的关埠、西胪、贵屿,澄海区的莲上、溪南等地建立5个万亩连片以优质品种为主的水稻生产示范基地,优质稻种植比例达90%以上,带动全市优质稻生产,力争全市中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
  3.2.3、连片万亩名果生产基地。以开发当地名优水果为重点,建设金灶香蕉、三棱橄榄,西胪乌酥杨梅、红场青梅(茶叶)、雷岭荔枝、胪岗潮汕蕉柑、溪南草莓、盐鸿林檎等8个连片万亩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优质果茶生产基地,带动开发小北山脉、大南山脉、莲花山脉共10万亩未开发利用的宜果坡地,形成规模经营,培育成国内外知名的名果商品基地。
  3.2.4、连片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充分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建设榕江片、练江片、三屿围、澄海三围(莱芜、六合、澄饶联围)、牛田洋垦区、南澳腊屿海区等6个连片万亩水产养殖基地。同时,积极发展高值品种和海水网箱养殖,建设南澳腊屿湾、潮阳海门湾、企望湾海域和榕江出海口为主的太平洋牡蛎、西施舌、文蛤、红肉蓝蛤为主的沿海贝类连片大面积养殖区。
  3.2.5、规模化生产禽畜基地。在现有澄海区万宝发展有限公司、潮阳区恒泰来养猪实业发展公司等一批机械化生产万头猪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经营规模,积极引进推广五元杂交猪和干湿饲料饲养技术,优化结构,提高饲养水平和产品品质。同时,大力发展以狮头鹅、优质杂交肉鸭为主的地方特色家禽和珍禽生产,建立澄海和汕头市郊为主的养鹅基地以及潮阳贵屿、和平、西胪、关埠等水网地带为主的肉鸭基地;支持广东太阳宝乳业有限公司、汕头经济特区澳士兰牧场有限公司的奶业基地建设;积极扶持饲养乳鸽、山鸡、鹌鹑、鹧鸪专业场(户),形成规模效益,以此带动整个畜牧业的发展。
  4、建设优势农业区的措施
  建设汕头优势农业区域,是新时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工作,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挥区域产品优势和提高科技含量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加快步伐,取得成效。
  4.1、发挥区位优势,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五大农业规划区的资源与生产条件不同,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框架,这些以当地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必须讲究实效,因地制宜,努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做到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相结合,做强做大特色产业。要努力培育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主导产业和花卉业的新增长点,集中力量建设好练、榕、韩三江平原的优质水稻生产带,大力发展潮阳区、潮南区的优质水果产业带、澄海区的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南澳县的海水养殖带、龙湖区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探索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扶持汕头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汕头市农业科学园、绍河珍珠、雷岭温泉等新兴农业旅游点建设,举办特色农业节,创建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品牌。
  4.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农产品加工与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企业化是必要的途径。在当前,要抓住蔬菜、水果、优质粮、水产等大宗产品,认真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增加附加值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的工作,彻底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与加工、流通分割的格局。组织引导建立加工带动型、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的龙头企业,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加大规划区内特别是全市“三大经济带”内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使农民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实现更大的效益。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在大中城市设置特色产品商情、销售窗口,拓展市场;积极培育农村市场,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尽快形成产地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零售消费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新品种、新技术以及价格信息服务、上网销售服务,引导生产和流通。
  4.3、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建设现代农业和适应农业入世要求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抓好地方农产品标准的制订,实施《汕头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积极推广与质量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创名牌产品的活动,加快规划区内农产品商标注册、国际标准质量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的步伐,以优质和特色产品逐步替换劣质和大路化产品,降低低值产品的比重,较大幅度地提高优质特色产品的占有率,推动农产品质量全面升级;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的步伐,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着力发展便利于储藏运销和加工增值的品种,特别是科技密集型的果蔬产品;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要求,组织引导规划区内的农业企业,采取国际统一的农产品分类、包装和卫生检疫标准,发展外向型农业。
  4.4、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
  目前我市五大农业规划区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还不尽完善,加工率低、附加值不高,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要把配套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带动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努力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在当前,要抓住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制订优惠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开发以优质米为主的优质粮制品系列,以大芥菜为主的潮汕小菜系列,以青梅、橄榄、油甘、柿为主的凉果系列,以海洋捕捞产品和淡水养殖基地产品为主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到2010年,把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独特风味的名牌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4.5、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只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能实现优质优价。为提高五大区域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必须抓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坚持传统农业技术与高新农业技术并重,改造武装传统农业。在设施化、工厂化、企业化生产上下功夫,实现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二是通过挖掘地方特色产品的潜力,加以改良提高。特别在果蔬品种质量、外观上,要通过选育和改进栽培技术,大力推广山地杂果的保花、保果、保鲜实用技术和嫁接技术,大力推广蔬菜设施化,反季节栽培模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三是抓好农产品的保鲜生产设备、储藏包装设备、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发展多品种、多风味、高档次的食品加工业,开发新产品系列,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作为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大对新品种生产栽培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广力度,逐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认识的接受程度,采用新技术,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品的效益。
  4.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优势农业区域化的发展,必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确保基本农田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处理好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的关系。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重点防洪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灌溉与节水工程的建设步伐,全面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为汕头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安全保障。要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抓紧落实水源涵养林、绿色通道、生物防火林带、沿海防护林以及汕头海岸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规划,提高绿化水平。要强化环境污染源的整治工作,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7、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作为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出去,不仅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问题,也是新阶段建设农业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各级要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大战略来抓,贯彻“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制订落实政策措施,扶持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企业,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同时,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工作,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4.8、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政策意见》,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汕头市委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意见》、《汕头市扶持家禽养殖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努力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五大农业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确保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菜篮子”工程、农林牧渔业技术推广、林业生态建设等重点专项资金落到实处。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投资农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创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农业投入。
  4.9、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优势农业区域化的发展,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经济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把优势农业区域化的发展,放在农业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建优势农业区域,服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不懈地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谋利益的农村干部队伍,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644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