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十五”培训教育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8-22 生效日期: 2002-08-22
发布部门: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泸市府办发[2002]11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泸州市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十五”培训教育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落实。                                                                                                                            二○○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泸州市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十五”培训教育规划
  “十五”期间是我国胜利跨入21世纪,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重要历史期间,也是我市实现追型、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开局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加大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全面提高能力素质。为此,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1年至2005年四川省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01)128号)和《中共泸州市委关于印发〈泸州市2 001--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通知〉》(泸委发(2001)52号)精神,结合我市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我市“十五”人才开发目标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人才战略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决策,牢固树立“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关键”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培训教育”的观念,认真贯彻“围绕大开发战略,树立大人才观念,实施大培训工程”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针,确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以提高素质能力为核心,优化知识结构为主线,培养高层次和急需人才为重点,创建培训教育新模式为基础,紧紧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做好人才保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二、总体目标
  按照依法培训、创建新机制、保证质量、规范运行的总体要求,提高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调整人才布局结构和人员知识结构,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人才支撑。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继续教育体系,培训教育与任职使用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奠定新时期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工作长期发展的良好基础。
  提高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政治理论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明显提高。到2005年,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65%左右;公务员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到70%以上。
  调整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知识陈旧和单一的情况有较大改变,继续普及现代高新技术知识,掌握职业必备的经济法律、科技、信息化、外语、世贸组织等相关知识。
  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才队伍。重点培养电子信息、经济、金融、外贸、旅游、法律、现代管理及高新技术领域的高层次急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十五”期间,围绕选拔培养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00名,后备人选150名,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加大轮训培训工作力度。
  创建培训教育新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坚持分级分层次培训,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对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基础配置作用,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行业分类指导、施教机构按需培训、单位积极组织、个人自觉参加的运行机制。
  三、公务员培训
  按照职位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把能力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公务员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公务员知识结构得到明显优化,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巩固、完善公务员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主要任务是:
  (一)重视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提高职业道 德水平。
  (二)规范公务员培训,提高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
  初任培训。新录用的公务员必须在试用期内接受初任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任职。初任培训突出适应性,全面提高新录用公务员适应职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打下良好基础。初任培训公共科目培训时间不少于80学时。
  任职培训。晋升职务和调任的公务员,原则上均须接受任职前培训,特殊情况的在任职一年内接受培训。任职培训根据所任职务分层次进行,重点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统揽工作全局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的能力。各级政府部门晋升科级职务的公务员(含同级非领导职务)任职培训时间一般为3个月,其他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任职培训时间为1个月。
  专门业务培训。按照公务员队伍专业化的要求,由业务主管部门确定1-2门专业课程进行强化培训,使公务员精通行政管理知识和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把握发展趋势,成为本领域业务方面的“行家里手”,有效履行职位职责。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
  更新知识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突出前瞻性,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拓宽视野,培养世界眼光,掌握现代行政技能。重点开展知识经济、WTO知识、电子政务等培训,继续推进和加强“双语”培训。根据省人事厅每年提出更新知识的重点培训科目,结合我市实际开展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次,五年培训5000人次。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
  (三)重点开展公务员学法用法活动和进行依法行政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按照中宣部、人事部、司法部的部署,用5年的时间在我市公务员中开展依法行政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依法行政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公共行政管理和专业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
  (四)积极开展在职学历教育,提高公务员的文化素质。调动组织和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公务员,特别是45岁以下公务员,本着学用一致原则,选择专业对口、工作需要的专业在职参加学历教育,参加MPA、MBA教育,改善公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到2005年,市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要达到90%左右(其中本科以上学 历者达到50%以上)、县区政府部门公务员达到80%左右、乡镇机关公务员达到70%左右。 建设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高层次行政管理人才队伍。
  (五)做好地方机构改革分流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地方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培训,是“十五”期间的一项特殊任务,要做好政策研究,落实院校和培养目标方案,为人才储备和巩固机构改 革成果服务。
  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盘活我市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落实定期进修、在职培训、岗位锻炼的继续教育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加强政府对继续教育的宏观管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优势和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继续教育格局。具体任务是:
  (一)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法制化工作,加快依法治教的进程,规范政府、单位、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推动继续教育广泛深入、规范有序发展,积极协调指导继续教育基地的工作。
  (二)努力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抓好专业技术骨干,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信息、金融、外资、法律、农业和现代管理等领域培养一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着重开展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的培训及进修。
  (三)全面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96学时。继续教育受训率达到100%,持证登记率达到100%。一是开展更新知识培训。以改善知识结构,更新观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开发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能力为重点,突出高新技术知识与世贸组织规则知识、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组织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培训。二是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根据专业技术岗位特点,与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注册配套,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训,学习与所任专业技术职务相关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拓展培训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培养急需的紧缺人才。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急需人才培训计划和 1-2个培训项目,保证经费落实和项目实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
  (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教育。依托大、中专院校,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学历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下大力气提高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到2005年,专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由现在的45% 上升到65%。
  (五)搞好农村人才培训。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乡镇各涉农站所的师资、技术和设施,以应用性、技艺性农技培训为主要内容,长训、短训、学历教育相结合,大力培养农民技术员和各业农村人才。以农业科研、农技推广项目带动农村人才的开发,帮助农村劳动者掌 握新兴实用技术。加强乡镇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镇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着力培养一批 '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技术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全市培养10名农业科技专家, 培养100名县区级农业科技带头人,培养1000名乡镇级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培养100 00名具有农民技术员以上职称和在乡镇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的农村人才。70%以上的农村劳动者成为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
  五、主要措施
  (一)确立人才培训教育的战略地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培训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通过培训教育,使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使人才素质的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使人才知识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人才培训教育工作,把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任务,把人才培训教育工作纳入干部教育总体规划,纳入地区和部门工作目标,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用事业发展去吸引人才奋发,以人才培训促进事业发展,真正确立人才培养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举措的思想,树立优先发展意识,保证培训教育任务顺利完成。加强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发挥大专院校和有关单位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理顺管理职能。市经贸委负责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市人事局负责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市教育局负责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国民教育学历的综合管理。市财政局负责拟定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经费政策。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政府各部门人事培训教育机构负责本系统本部门的专门业务和知识更新培训教育工作。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讲求培训实效,提高培训质量,搞好宏观调控、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协调检查,防止多头培训。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教育法规制度的途径,使人才培训教育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完善培训教育与任职使用相结合制度。建立培训教育登记证书制度和档案制度,完善考试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人才录(聘)用、晋职、晋级、职业资格、执业注册的重要依据。
  建立培训教育评估制度。制定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培训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对施教机构建设和培训质量进行评估,提高培训教育质量,规范培训教育运作。
  (三)落实培训教育经费。
  公务员培训是政府行为,要按法定培训时间和人员队伍规模,核算培训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专款专用。继续教育经费由政府、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要加强办班经费的管理,严格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收费,财政拨付的教育经费和办班收费必须纳入财务管理,严格审计。举办各类培训班均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坚决制止乱办班、 乱收费、乱发证。
  (四)加强培训教育施教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建设,推行综合质量评估制度,优化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泸州行政学院办学水平。
  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现有培训机构,扩大继续教育对象和专业的覆盖面。
  加强公务员培训教育基地的建设,各部门要加强对本系统培训教育基地的支持。培训教育基地要深化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要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研究,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工作实际中的难 点问题。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训练科学的科式教法,掌握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能力,促进人才培训教育不断发展。
  (五)努力创建培训教育新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化运作的思路,以需求为导向,适应工作发展需要和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办班培训实行计划调训和自主择训相结合,政府重点办班和市场竞争办学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开放式培训相结合。创建有利于调动学员参与和激发思考创新的教学方式,探索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开设小课堂,试行菜单式教学,运用网络远程手段,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扩大培训教育的覆盖面。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279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