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06-09 生效日期: 2003-06-09
发布部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哈政办综(2003)3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农委、发展计划委、乡企局、畜牧局、农业开发办编制的《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我市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明确了2002至2010 年期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标、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内容全面具体,措施得力,针对性强,符合我市实际。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三年六月九日

  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02-2010年)
  市农委 市发展计划委 市乡企局 市畜牧局 市农业开发办:
  为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62号)精神和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市委“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优质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目标
  经过5至8年发展,健全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全市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及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特色农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至200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一次转化率要达到50%,二次以上深加工达到40%以上。

  三、主要原则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努力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市场需求。
  (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群体,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原料基地的有机结合。
  (三)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避免重复建设。
  (四)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四、重点领域
  (一)米、稻、豆等粮食产品加工。 以玉米、水稻、大豆深加工为重点,开发各类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低档产品。
  1、玉米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在双城、呼兰、巴彦等县(市)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业,主要生产玉米淀粉、山梨醇、维生素C、玉米油、玉米蛋白、木糖等系列产品;全市玉米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加工玉米精深加工产品60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利润1.2亿元、税收1560万元;专用玉米由15.3万公顷发展到40万公顷,开发建设专用玉米基地200万亩,带动农户50万户。2008年至2010年,全市玉米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加工玉米精深加工产品100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利润1.6亿元、税收2080万元;带动玉米专用生产基地300万亩,带动农户80万户。
  2、水稻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扶持五常、方正、延寿、尚志、通河、阿城水稻加工业,主要生产绿色精洁米系列产品;全市水稻年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加工成品17.5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利润5250万元、税收315万元;优质水稻面积达到20万公顷,开发建设绿色水稻、富硒米水稻基地48万亩,带动农户12万户。 2008至2010年,全市水稻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加工成品28万吨,实现产值3.36亿元、利润8400万元、税收504万元;开发建设水稻生产基地76万亩,带动农户19万户。
  3、大豆加工。2003至2007年,结合推进大豆振兴计划,扶持开发大豆深加工产业,主要生产大豆蛋白活性肽、大豆分离(浓缩)蛋白、大豆膳食纤维等系列产品;全市大豆年精深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加工大豆系列产品2.5万吨,实现产值7亿元、利润2.5亿元、税收9000万元;专用大豆种植面积达到23.3万公顷,开发建设大豆专用基地40万亩,带动农户10万户。2008至2010年,全市大豆年精深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加工大豆系列产品5万吨,实现产值14亿元、利润5亿元、税收1.8亿元;开发建设大豆专用基地80万亩,带动农户20万户。
  (二)肉、蛋、奶、禽等畜产品及饲料加工。 生肉制品重点发展猪、牛、鸡、鸭、鹅、兔等肉类深加工制品,引导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同时搞好猪、禽、牛、羊等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蛋制品重点改革传统的食用方法,向分级包装、蛋清蛋黄分离提取、加工蛋清蛋黄粉和开发各类具有蛋类营养的食品方向发展。奶制品要加强品种开发,并搞好产品的分级、分类包装。饲料加工业以发展鸡、猪、鸭、鱼、虾、牛、羊、兔饲料为基础,积极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使饲料加工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
  1、肉牛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扶持木兰、宾县肉牛加工业,主要生产细分割牛肉、骨血等系列产品;全市肉牛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头,加工肉牛产品1.5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利润2400万元、税收312万元;开发建设肉牛养殖基地22个,养殖肉牛16万头,带动农户1.7万户。2008至2010年,全市肉牛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头,加工肉牛产品2.1万吨,实现产值1.68亿元、利润2800万元、税收500万元;肉牛养殖基地达到33个,养殖肉牛22万头,带动农户2.25万户。
  2、生猪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扶持巴彦金锣、呼兰义利、香坊东鹏等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小包装、细分割鲜猪肉;全市生猪屠宰年综合加工能力达到220万头,比2002年增长46%,加工生猪产品2.7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利润1500万元、税收500万元;开发建设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7个,绿色生猪养殖基地3个,养殖生猪15万头,带动农户5000户。2008至2010年,全市生猪屠宰年综合加工能力达到280万头,加工生猪产品5.4万吨,实现产值4.39亿元、利润2980万元、税收982万元;开发建设绿色生猪养殖基地15个,养殖生猪30万头,带动农户1万户。
  3、奶制品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扶持完达山、雀巢、黑乳集团等龙头企业,实现奶制品全营养系列化、多样化;全市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4000吨,比2002年增长42%;液体奶日加工销量达到900吨,比2002年增长125%;奶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鲜奶总量达到110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45%和81%;全市奶制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9亿元、利润5800万元、税收754万元。2008至2010年,全市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饲养奶牛36万头,鲜奶总量达到130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99%、74%和114%;全市奶制品加工业实现产值5.8亿元、利润1.16亿元、税收1508万元;开发建设奶牛基地40个,带动农户8000户。
  4、禽类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发展呼兰、双城肉蛋鸡,巴彦大鹅和平房、动力、道里等绿色禽类加工,全市年生产精包装、细分割系列产品1.5万吨,肉鸡屠宰年加工能力达到9000万只,比2000年增长24%,禽类加工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利润5000万元、税收250万元;开发建设绿色禽类基地1个。2008至2010年,全市禽类年加工能力达到9900万只,比2000年增长37%,年加工禽类系列产品3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1亿元、税收500万元;开发建设绿色养殖基地150个,养殖禽类2亿只,带动农户15万户。
  5、特种养殖业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扶持平房区平达养殖公司、道外区番鸭养殖公司和香坊区黑龙江兔业技术发展中心等企业,发展三黄鸡、乌骨鸡、番鸭的精包装、小包装、细分割肉及真空包装的熏兔、兔排和以獭兔为原料的裘皮系列服装。2008至2010年,重点发展肉鸽、鹿、熊、林蛙、鸵鸟、山鸡、银鲫、龙凤鲫等特种养殖业的深加工产品,突出发展肉鸽的分割包装,鹿茸、鹿血深度加工,熊胆的充分利用,建成一批相关特种动物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利税大幅度增长。
  6、饲料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扶持动力、香坊、道里、双城、呼兰等地的无公害和绿色饲料生产,主要产品为猪、禽精、粗饲料和牛、羊青贮饲料;全市饲料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利润1920万元、税收250万元;开发建设饲料种植基地15个,种植面积30万亩,带动农户5万户。 2008至2010年,全市饲料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实现产值4.3亿元、利润2580万元、税收335万元;饲料种植基地达到20个,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带动农户7.5万户。
  (三)蔬菜加工制品。
  1、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制品。重点发展和研制开发技术含量高的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保鲜菜、蔬菜粉、净配菜、调味及调理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蔬菜醋等系列产品。2003至3007年,重点扶持道里、南岗、道外、平房、香坊绿色有机蔬菜精深加工,主要生产绿色、有机保鲜、速冻菜、净菜配送、低温脱水蔬菜等系列产品,全市蔬菜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实现产值6500万元、利润975万元、税收127万元;开发建设绿色有机蔬菜基地10个,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2008至2010年,全市蔬菜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1.3亿元、利润1950万元、税收156万元;种植基地达到20万亩,带动农户2万户。
  2、食用菌加工。重点对食用菌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更新加工设备;大力推广绿色食用菌、有机食用菌开发技术,确保食用菌农药残留、有色金属和微生物指标符合国际标准和进口国要求;积极开发食用菌深加工制品和饮品。2003至2007年,重点开发道里、香坊、尚志、巴彦等地区食用菌淹渍品、干品、饮品、食品添加剂、酒类系列产品,全市食用菌年加工能力达到500吨,实现产值2500万元、利润375万元、税收22.5万元;开发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20个,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2008至2010年,全市食用菌年加工能力达到2000吨,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利润750万元、税收45万元;种植基地达到40处,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带动农户2万户。
  (四)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农产品加工。 重点发展亚麻、果品和薯类,提高加工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努力做成大企业、优势产业。
  1、亚麻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扶持延寿县亚麻加工业和基地建设,全市亚麻年加工能力达到2500吨,实现产值1600万元、利润1000万元、税收100万元;带动基地建设2万亩,带动农户1800户。2008至2010年,全市亚麻年加工能力达到3500吨,实现产值2500万元、利润1200万元、税收150万元;带动基地4万亩。
  2、果品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扶持尚志、平房、太平、道外的葡萄、三莓等果制品系列饮料,全市果品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年加工各类饮料系列产品2万吨,实现产值8799万元、利润1910万元、税收248万元;开发建设种植基地5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2008至2010年,全市果品年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年加工产品3万吨,实现产值1.3亿元、利润2640万元、税收343万元;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带动农户1.5万户。
  3、薯类加工。2003至2007年,重点在道里、呼兰、阿城、五常等区县(市)扶持一批薯类加工业,主要生产马铃薯变性淀粉系列产品,全市马铃薯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年产马铃薯淀粉1万吨、变性淀粉1万吨,实现产值1.4亿元、利润3000万元、税收550万元;开发马铃薯生产基地6万亩,带动农户1.5万户。 2008至2010年,全市马铃薯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年产马铃薯淀粉2万吨、变性淀粉2万吨,实现产值2.9亿元、利润6000万元、税收1000万元;带动生产基地12万亩,农户3万户。

  五、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加工业改革。 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以改革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增强活力的自觉性,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发展跨行业跨地区大型企业集团等多种形式,进行企业改造和重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企业和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城市“三项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大力支持和协助民营经济,依靠多轮驱动,增强发展后劲。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002至2003年,要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看,今后一个时期,要在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哈尔滨优势和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对生产基地牵动力较强、产业化内部利益机制比较紧密的市、区、县级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主导产品的开发,并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益。到2010年,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5至10家;同时,通过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把名牌产品做大,把知名品牌叫响,形成品牌优势,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一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本着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有计划地建立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到2007年,全市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0个,绿色食品加工业总量达到102万吨,实现产值32.6亿元、增加值10.1亿元、利税2.5亿元。到2010年,全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120个,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龙头加工企业5个、省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15个、市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30个,绿色食品加工业总量达到152万吨,实现产值52亿元、增加值15.9亿元、利税4.01亿元。
  (四)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要把农产品加工生产要求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高新技术在生产、加工中的主导作用,提高科技含量。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要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金融、财政、出口、土地、培训教育等优惠政策;同时,要根据发展要求,积极争取新的政策。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金融部门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积极支持。科技、农业、乡镇企业、农业开发办等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六)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工作,切实摆上重要日程。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对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轰而上或搞重复建设。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扶持措施,层层落实责任,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04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