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我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工作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1999-11-05 生效日期: 1999-11-05
发布部门: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根据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1998]8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加快推进我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请认真组织贯彻实施。
  一、基本目标
  据统计,1997年末全市国有(含国有控股、下同)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259户,其中亏损企业122户,亏损面为47.10%。在122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中,1997年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均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42户,已列入国家3年重点脱困的名单(详见附件)。各单位必须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推进我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工作。总的思路是:立足于现有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以优化结构、增资减债、分离分流为基础,坚持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经过努力,到2000年,全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力争基本达到以下目标:  
  (一)大多数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二)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80%以上的亏损企业扭亏、大幅度减亏或得到妥善的处置,亏损面不断下降。  
  (三)以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改革与脱困带动全市国有工业企业的战略调整,使大多数国有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总体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为了更好地开展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工作,对现有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区别不同情况,分为三类进行管理:
  第一类,经营状况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三改一加强”,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不断增创新优势,加快发展的步伐。
  第二类,微利企业和有复苏前景的部分亏损企业,通过产权改革、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减员增效、技术进步、调整班子等途径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培育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强化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实力,逐步走出困境。
  第三类,资不抵债、严重亏损、扭亏无望的特困企业,在妥善安置企业职工和依法处置债权债务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关、停、并、转,逐步处置,防止国有资产的继续流失。

  二、主要措施  
  (一)加大兼并破产力度,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是中央和国务院支持国有企业调整布局、优化资本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加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用好、用足有关政策。计划内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冲销规模,要全部用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调整项目。要积极争取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债转股,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各授权投资主体要根据企业现状,认真抓好结构的调整,通过采取兼(合)并、关闭、破产、转让、托管、股份制改造等各种方式,果断处置一批特困企业,特别是列入第三类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议各商业银行每年提取的呆坏帐准备金,主要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兼并破产。  
  (二)重点突破纺织、万宝两个特困行业的解困转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加大万宝、纺织两个特困行业有的解困力度。万宝集团的脱困,要采取剥离重组、抢救有效资产、处置特困企业、妥善安置职工的办法,在银行债务不悬空的前提下,将冰箱等有效资产盘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解决旧的历史债务。纺织企业的改革与脱困,要继续走减量增值、减员增效、压锭改造的路子,在1998年压6.3万锭的基础上,1999年按国家计划继续压缩落后的棉纺纱锭;要继续争取纺织企业的调整项目优先纳入国家银行呆坏帐准备金的冲销规模。要加大纺织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力度,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的产品;要加大纺织集团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的进程,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名优产品。通过努力,全市纺织行业要实现1999年大幅度减亏、2000年全行业亏为盈的目标。  
  (三)进一步加快各工业局、总公司转制后的企业化进程。
  在1998年重点推进轻工与二轻、广钢与冶金资产重组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从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盘活企业资产、优化工业结构出发,按照优势互补、劣势互减的原则,进一步组织其他由局、总公司成建制组建的集团公司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体实体,加快企业化进程,同时解决一批大中型困难企业的脱困扭亏。  
  (四)扶优扶强,精心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按照即将下发的《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发展一批支柱产业,改造提高一批传统行业,扶持一定有潜力的行业,培育和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大企业集团的发展。通过强化集团公司的决策中心、投资中心、融资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监控中心功能,使我市大集团真正成为有自己的名牌产品、专有技术和营销网络的大型龙头企业。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2家年营销总额达300亿元以上、6家年营销总额达100亿元以上、10年左右年销售总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使我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中心和龙头作用,综合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1.积极探索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灵活多样的企业组织形式,通过出让股权、债改股、嫁接外资、股份制改造等,大力发展混合型所有制经济,促进产权多元化。  
  2.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公司人、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健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的工作制度,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各自独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3.进一步理顺政府行政职能和行业管理职能,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功能,加快政企分开。市属工业系统共有15户企业设有中小学或小学,争取纳入市第一批试点,在1999年内全部从企业中剥离出来,实行属地化管理。  
  4.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积极探索经营者年薪制的分配形式,具体按即将下发的《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执行。  
  5.大力推广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健全管理基础工作,强化管理的监控,引导和推动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标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  
  (六)狠抓市属工业系统的重点盈亏大户。
  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重点抓好市属工业系统106户重点盈亏企业的各项工作,亮出“盈牌”和“亏牌”。重点盈利企业包括34户年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的盈一企业和20户年利润的500-1000万元以上的盈二类企业;重点亏损企业包括26户年亏损在1000万元以上的亏一类企业和26户年亏损在500-1000之间的亏二类企业。要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加大管理和调控力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等措施,实现两个目标:一是重点盈利企业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同行先进水平,盈一类企业盈利额同比增长不低于10%,盈二类企业盈利额同比增长不低于15%;二是重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度下降,亏一类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至少达20%以上,亏二类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至少达25%以上。  
  (七)积极实施职工再就业工程。
  采取多种形式分离企业富余职工。各级部门和企业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中发[1998]10号文件和省委粤发[1998]11号文件以及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实施广州市再就业工程目标责任制的通知》(穗府[1998]86号)的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再就业工程目标责任制,定期组织检查,严格考核,进一步完善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企业资产变现所得,要首先用于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分流安置工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再就业基金的通知》(粤府[1998]2号)和市政府有关文件规定,积极筹集并建立职工帮困资金,确保资金来源和合理使用,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这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各方面要密切配合,全社会要大力支持,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  
  (八)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加在技术改造的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1999年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计划投入70亿元,预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预计50亿元,占71.4%。   2.对列入国家3年脱困重点企业名单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要加强决策和管理,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制,确保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选得准、用得省、上得快,在脱困中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3.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穗字[1998]20号,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增加对技术开发的投入,重视培养和引进优秀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实力。市技术创新资金优先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企业用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的各项费用,可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不受比例限制,并对技术开发投入视同实现利润考核企业的年度经营业绩。  
  (九)多层次、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
  要引入现代营销观念,通过加强现代营销理念的学习和实例分析,使企业领导和营销骨干对如何有效开拓市场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要树立以技术、价格、服务为本的市场竞争意识,以技术抢占“制高点”,以价格打好“阵地战”,以服务巩固“大后方”。要结合实际灵活采取价格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名牌效应策略、形象策略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手段。政府有关部门每年都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地组织一些国内外的工业产品促销活动。要在不断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扩大出口,使我市工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  
  (十)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选拔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懂管理、善经营、廉洁自律的优秀人才担任企业领导。对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的企业一把手,一年黄牌警告,两年予以撤换。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有别于党政机关干部的企业经营者培训、使用、激励、监督、考核和评价制度。要推广学习轻工、医药两个集团的经验,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通过建立产权代表制度、派驻监事会、财务总监或稽察特派员、加强日常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等措施,强化对经营者的经常性监督,保证他们正确先例自己的权力。

  三、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省政府《印发关于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府[1998]83号)的精神,按照即将下发的《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所制订的扶持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执行。

  四、组织实施  
  (一)成立工作机构。
  成立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凡是拥有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授权投资主体和各区、县级市,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认真组织开展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工作。  
  (二)明确企业脱困的指导责任。
  按照国家经贸委提出的脱困工作责任制分解原则,脱困工作的责任主体是企业,企业的领导班子是脱困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脱困工作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企业的母公司和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脱困也有义不容辞的指导责任。子公司脱困的指导责任由母公司承担,母公司脱困的指导责任由其主管部门承担。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对所属企业的脱困工作进行认真指导,层层负责、层层把关。  
  (三)分步实施3年改革与脱困目标。
  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目标任务重、难度大,必须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分步实施。列入国家3年脱困重点的42户国有大路型工业企业,1999年要完成10户以上的脱困任务,2000年之前要累计完成20户以上的脱困任务。因此,各企业要全面分析企业的现状,认真总结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全面推进扭亏、脱困和建制工作,打好企业翻身仗。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把企业脱困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  
  
附:广州市列入国家3年脱困重点的企业名单。                            广州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五日广州市列入国家3年脱困重点的企业名单(共42户)
  华南缝制设备集团公司
  广州五羊自行车集团公司
  广重铸锻公司
  广州人民机器厂
  广州电缆厂
  广州机床工具工业公司
  鹰金钱企业集团公司
  省国营紫坭塘厂
  广州糖果厂
  红棉保温容器实业公司
  广州绢麻厂
  新联泰染织公司
  广州二棉厂
  广州化学纤维厂
  广州亚美聚酯有限公司
  广东制药厂
  广州制药厂
  广州钛白粉厂
  广州广播设备厂
  广州有线通信工业公司
  华南计算机公司
  广州南方钢厂
  广州带钢总厂
  广州珠江铜厂有限公司
  广州星球轮胎厂
  南方面粉股份公司
  珠江甘化总厂市牛奶公司乳品总厂
  广州高能饲料厂
  广州迪威皮革有限公司
  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
  广州乙烯股份有限公司
  市嘉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
  广州羊城水泥厂
  番禺市印染总厂
  广东梅山糖业总公司
  番禺市地方国营番禺氮肥厂
  番禺市鱼窝头糖厂
  增城市水泥有限公司
  增城市一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普林电路有限公司
  广州银珠聚丙烯有限公司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03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