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工作的若干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1998-05-04 生效日期: 1998-05-04
发布部门: 深圳市经济贸易局
发布文号:

“八五”以来,我市产学研联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增强我市工业企业生存及发展后劲,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要求,加速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我市工业经济素质,强化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开创我市产学研联合工作新局面,特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产学研联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18年的发展,我市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实现了从以来料加工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七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但必须看到,我市工业基础差、科技力量薄弱、创新乏力、技术储备不足,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缺乏等问题仍然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种大趋势下,面对业已形成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和国内外新一轮更加激烈的经济与科技竞争态势,我市工业企业和各高校、研究院所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实践证明,产学研联合作为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生存与发展客观需求的产物,是推动我市科技发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当前,进一步加强我市产学研联合工作,对于发挥我市已有的产业政策和资本优势,克服我市科技力量薄弱、技术创新乏力等问题,尤其是解决我市高科技产品不少,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多的问题,增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加强我市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进程,调整我市产业结构,提高我市工业经济质量,保证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产学研联合工作的组织协调
       产学研联合既涉及企业又涉及高校和研究院所,是一项几个方面利益集团结合的系统工程,彼此间的结合能否成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需要有机协调。因此,加强对我市产学研联合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对推动产学研联合工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产、学、研各方合作成功,至关重要。为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今年2月份,按上级的要求,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由市经贸局牵头,与市教育局、深圳大学共同成立了“深圳市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协调办公室”,现已开展工作。各区经贸局、教育局、各行业协会、各工业企业,尤其是各大型工业企业以及各高校和研究院所,也都要加强对本部门产学研联合工作的组织领导,相应建立健全有关组织管理机构,一把手要亲自抓,真正做到把产学研联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解决本城区、本行业、本企业产学研联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产学研联合排忧解难,切实把产学研联合作为振兴本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本行业和本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力手段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总结经验,灵活运用,创造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模式
       过去几年,我市工业企业坚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广泛交流合作,积极主动地开展产学研联合,在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探索、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组建股份制经济实体、共建研究开发机构或中试基地、人才培训交流、仪器设备共享和全面联合等模式。各区经贸局、教育局、各行业协会、各工业企业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灵活采用上述各种产学研联合模式,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别要鼓励和提倡以共建研究开发机构、中试基地和组建股份制经济实体为主的联合模式。有条件的城区、行业和企业集团,还要力争实现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全面联合,为高校、院所的科学实验、学生毕业实习、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使我市产学研联合工作实现从低层次的“单一项目、短期突击联合型”向高层次的“多个项目、整体、长期稳定联合型”的转变。我市的各高校和研究院所,要进一步端正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主动与本市的工业企业联系,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遵循产学研联合“平等自愿、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具体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行之有效的产学研联合新模式,把我市产学研联合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四、突出重点,加速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市工业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保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源泉,是我市工业未来的优势所在。因此,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联合工作,一定要突出增强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高科技产业化进程这一工作重点。具体地讲,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个一批”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牢固树立为培育我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意识,坚持高起点联合,高水平开发,把产学研联合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以计算机及其软件、通信与信息、机电一体化、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新一代视听产品、新能源等七大支柱产业及生物技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上,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创名优产品的关键技术上,特别要在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同时,还要抓好产学研联合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结合,全面提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五、努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学研联合运行机制
       产学研联合作为世界性的课题,始终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广泛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学研联合不仅起步晚,而且合作环境的形成及条件的提供都比较薄弱。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应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学研联合运行机制上勇于创新。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做好如下机制的建设:
       (一)管理机制。产学研联合是一种经济与科技结合的行为,需要有相应的法规来调节、规范。我市拟在广泛征求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台《深圳市产学研联合管理办法》,使我市产学研联合工作迈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舆论导向机制。要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对产学研联合的意义、作用及典型示范成果的宣传力度,同时辅以研讨会、座谈会及现场会的召开,不断强化政府、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对产学研联合的认识,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资金投入机制。市各工业企业作为产学研联合的主体,要切实加大科技开发经费的投入。市、区两级财政也要保证在可支配财力中逐年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总投入,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上。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服务有限公司、各金融部门也应优先安排信贷支持产学研联合项目。以此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联合投入体系。
       (四)政策引导机制。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对产学研联合项目在攻关、开发、工试、推广及新产品开发等各类计划中优先列项,给予支持。其中,对转化成功的新产品,应享受新产品免税政策;对列入计划的重大产学研联合项目和对共建技术中心、实验室或中试基地的,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应分别给予享受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享受国家、省、市技术中心的有关优惠政策。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市里要制定相应政策,使工业企业对教育的多方面支持得到法规性保证。
       (五)结合机制。各工业企业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特别是我市的高校、研究院所的交流合作;市技术市场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要积极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市场预测、技术分析、资产评估、技术中介等在内的服务。市经贸局拟在对全市工业企业产学研联合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汇同有关中介组织,建立起以科技成果转让、技术攻关招标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联合项目信息库》,为产、学、研各方提供信息咨询,牵好线、搭好桥。同时筛选60个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作为我市重点跟踪服务的产学研联合示范项目,确定10家企业作为我市产学研联合示范联系点,争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各区经贸局、教育局、各行业协会也要有计划地组织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广泛开展交流洽谈、技术考察、新技术、新产品展示等活动,为产学研三方结合提供便利,提高联合的成功率。
       (六)激励机制。市、区经贸局、教育局、各企业及各高校、研究院所,应对在推动产学研联合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以此调动各方积极性。总之,要通过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有机结合,为产学研联合工作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把我市产学研联合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03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