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局无锡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1-14 生效日期: 2006-11-14
发布部门: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锡政办发[2006]196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局制定的《无锡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无锡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持之以恒地加快自主创新,凝聚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十一五”期间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无锡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特制定《无锡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特色发展,坚持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集成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与升级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协调运行,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前沿性。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发展能明显提升无锡参与世界科技高层次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使无锡跻身国际科技前沿。
  ――突破性。以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为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努力解决制约我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明显提升城市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带动性。广泛集成国内外创新资源,选择对无锡相关产业与技术跨越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可能引发技术或产业变革的重大高新技术进行创新,以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来支撑和带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引导性。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设政府与市场高效互动的新机制,设计并实施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创新政策,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与氛围,通过政府的引导,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促进产业集群的进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跃升。
  ――特色性。突出重点,凝聚力量,着力发展我市具有比较优势和能够促进我市重点产业领域跨越式发展,且在未来预定的期限内能够取得突破的高新技术产业,营造局部优势,形成局部特色,以地方化、特色化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完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布局,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把无锡建成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创新能力、较大产业优势的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与生产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总量发展。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到5000亿元,形成产业规模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技术层次。逐步实现从引进为主向二次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建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培育若干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和重点行业的知名企业家,打造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群和优势产业集群。
  ――创新投入。全社会R&D占地区GDP比重达到2.5%,其中企业占全市R&D投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
  ――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发展一批具有活力和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10家。
  ――传统产业改造。全市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企业普遍采用CAD/CAM、CIMS、ERP、CRM等先进技术,实现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的信息化。
  ――创新集群发展。以建设“硅谷”、“液晶谷”和“药谷”为重点,努力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且技术创新活跃、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鲜明地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四、主要任务
  按照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总体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以关键领域的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培育龙头企业为落脚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升集聚力、扩大辐射力、增强竞争力,打造“高新无锡”,加快融入世界高新产业价值链和分工链。
  (一)重点发展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1.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技术开发优势,以打造“硅谷”和“液晶谷”为重点,通过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为龙头,发展具有明显核心技术优势的IC设计和制造技术,将无锡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微电子基地;以龙头企业带动液晶产业相关资源集聚,主攻液晶屏和液晶模块,大力发展移动液晶,将无锡建成国内最密集的液晶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集成办公软件,面向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的嵌入式软件,通信、电力、交通、物流、教育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工业设计、动漫等特色软件;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清晰电视、射频电子标签等关键核心芯片;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宽带数据传输与接入系统重大目标产品;新型传感器及微机电(MEMS)技术、片式半导体器件和大电流、大容量、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化电力电子器件;液晶显示模块及整机、新型显示器、高清平板显示器件、信息网络终端和信息家电产品及系统等。
  2.先进制造业。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合资合作为重点,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积极应用网络化、数字化制造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集成,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机电一体化产业,加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江苏汽车工业和全国客车及汽车零部件重要的制造基地和配套中心。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数控加工装备及成套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纺织机械,及国家重大工程或重大项目建设的关键装备及其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电控燃油喷射、低污染、低耗能绿色车用柴油发动机,满足欧III、欧IV排放标准的尾气净化器,车载电子产品,液压与气动元件等环保、节能、安全性高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以及家用经济型轿车、豪华大客车为主的整车产业等。
  3.新材料产业。以冶金、化工等产业为基础,以江阴、宜兴、锡山、惠山四个国家级新材料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高效、资源可再生利用的新型材料,着力推广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推进新材料的轻量化、功能化、复合化和产业化,实现产品结构向特种材料、新型材料方向调整,成为国家重要的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8英寸以上的硅单晶片、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光通信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超高密度存储材料等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钢铁结构材料、高档建筑和轿车用钢、高级模具钢和高速钢、超高强镁合金、耐热镁合金、高强质铝合金结构、高性能铜合金、稀土催化剂、稀土发光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等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催化材料、新型高性能纤维、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新型分离膜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光功能陶瓷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4.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加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制剂、高端医药中间体和化学原料药、现代生物医药以及医疗器械等,加快推进以新区、惠山生命科技园和马山为主的“药谷”的建设,将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及医药产业的制造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现代工业生物技术,生物加工、生物转化及生物制造技术,生物芯片及快速诊断技术;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中药饮片、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合成类和生物类创新药物研制技术(合成、半合成新药的研发技术、新型分离纯化及制备技术等)、新型给药技术及其制剂(靶向、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等)等。
  5.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紧跟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潮流,积极研发和引进新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产品,加大资本和技术投入,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关联度,建成以光伏(太阳能等)、生物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研发、生产与经营体系。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镍氢与锂离子动力型电池及关键材料;生物质液体燃料及发电技术和装备;高能耗产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及装备,电网、电器节能技术及装置,新型半导体照明技术,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等。
  (二)强化四大特色科技园区的创新功能
  坚持整合资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加快特色科技园区由一般加工区向技术创新园区的转变,促进产业体系由多元化向特色化、专业化的转变,促使企业资源按照产业集群导向政策自由、低成本地流动,强化重点特色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度。
  1.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立足无锡、面向长三角,力求辐射全国,构建以58所为核心,面向设计企业提供晶圆及成品电路测试服务的集成电路测试中心。通过国家863项目的支持,进一步整合我市IC测试资源,强化与国内和香港地区主要测试机构的联系,形成配置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IC测试服务网络。以测试中心为特色,构建以设计为龙头、以制造为基础、产业链不断延伸的集成电路产业格局。
  2.无锡软件科技园。以市场为导向,在无锡软件园内建立软件产品检测服务中心,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登记测试、鉴定及验收测试、软件项目监理、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引导软件企业以应用软件为突破口,建成以系统集成、金融、邮电通讯、教育和办公自动化等领域的软件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国内重要软件生产基地,促进我市软件产业的发展。
  3.无锡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江南大学的学科优势,建设微生物菌种服务中心,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型酶、菌、天然生物保鲜等高新技术产品,并努力实现产业化;形成以生物工程及天然活性物质提取加工、生物酶、绿色食品添加剂为主,以设计创新、食品工程、清洁环保为辅的产业化示范区;建立工业用、食品用、水处理用的生物技术产品库,满足多行业和多领域的使用要求,促进我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将无锡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集创新与辐射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4.工业设计科技园。以支持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工程为目标,加快以原型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为工业产品设计开发人员提供产品创新设计服务共享系统,从而提高产品设计质量与产品开发的一次成功率,降低设计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设计制造风险,并以最短的周期完成设计开发工作,提高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同时,加强信息、人才、技术、资金交流,充分发挥国家工业设计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产业,逐步将工业设计成为展示无锡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  
  (三)强化四大特色新材料基地的引领功能
  在推进四大特色科技园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四大特色新材料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中最具特色的亮点。
  1.江阴国家沿江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江阴国家沿江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加快发展光纤预制棒、特种钢、磷化工产品等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产品集群。加速形成药品、食品、烟用膜、可降解膜等三层共挤、热收缩包装新材料全国最大的软塑包装新材料基地。到2007年和2010年,基地内高新技术产业分别达到180亿元和300亿元。
  2.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宜兴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做大做强三大产业链:一是以稀土、纳米陶瓷耐火制品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二是以高档合成树脂及新型环保型涂料、油田化学品及高效助剂为主体的精细化工材料产业。三是以生物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及其成套设备为主体的产业。到2007年和2010年,基地内高新技术产业分别达到160亿元和280亿元。
  3.国家火炬计划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国家火炬计划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与清华同方PC机相关的计算机整机及各类内外部配件,同时形成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和新型精细化工材料等特色明显的产业优势。到2007年和2010年,基地内高新技术产业分别达到100亿元和250亿元。
  4.国家火炬计划惠山特种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国家火炬计划惠山特种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以特种冶金新材料、汽车用冶金新材料、冶金行业用新材料、电力电信用冶金新材料、机械制造用冶金新材料五大领域为主体的支柱产业,打造特色冶金材料的产业链。到2007年和2010年,基地内高新技术产业分别达到80亿元和200亿元。
  (四)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扩散作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提高无锡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一是推广普及制造业全过程信息化。鼓励企业对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实行信息化,推广三维CAD和CAE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DM)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远程监测和远程服务等技术运用。二是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流程与工艺。以绿色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研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大宗社会废弃物资源化三项功能的新一代制造流程及相关工艺,鼓励企业广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积极进行国际技术标准的认证。
  2.用高新技术产业武装农业。一是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精确农业等。二是充分运用生物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渗透和改造,推动现代科技农业的发展。加强对农药、饲料添加剂、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生产绿色与有机食品,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品质量。
  3.促进高新技术向服务业的渗透和融合。应用高新技术加强向各类服务业的渗透,全面促进我市服务业改造升级。加快提高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水平,更好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适应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大力推进旅游、教育、文化、体育、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的科技进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积极发展高技术和技术创新提供衍生服务的信息、科技、中介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五)进一步完善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无锡特大城市总体规划,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是按照点(高新区)、线(产业带)、面(特色园区与基地)的渐次推进方式,重点发展“一带、二园、三区”。“一带”,即江阴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澄江镇为中心,利用长江黄金水道,重点布局新材料和石化、冶金、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建成长江沿岸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并成为我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中的亮点。“二园”,即宜兴环保科技园、扬名高新技术科技园。宜兴环保科技园重点布局环保、新型非金属材料等产业,扬名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布局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三区”,即无锡新区、锡山经济开发区和无锡经济开发区。无锡新区重点布局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产业,锡山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电子信息、新材料、精密机械等产业,无锡经济开发区重点布局高新技术研发、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通过依托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努力建成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重点核心区域。
  五、主要措施
  在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战略的今天,无锡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强化有效的制度安排,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建立综合的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体系
  1.形成多层次的研发体系。一是形成多层次的研发支撑体系,依托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院所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形成与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研发支撑体系;二是形成应用技术的支撑体系,主要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三是形成重点学科支撑体系,充分发挥重点学科、重点产业化基地等对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学科和人才支撑作用。
  2.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加强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的核心技术能力,在整体上提升我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技术中心,骨干大型企业集团要力争建立高层次、专业性的省或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中心,提高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实现二次创新;鼓励骨干大型企业集团兼并收购国内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等,以国际合作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促进应用型研究所与企业集团间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在锡的国家和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通过发挥各自优势,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
  3.培育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体系。选择一批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样本企业,重点跟踪、支持和服务;每年推进一批民营企业科技项目产业化;加大对市场前景好、技术能级高、人力资源丰富、管理到位的样本企业的政策支持;研究推动民营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能级提高的政策措施,支持微、特、精、专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发现和支持一批使用新技术、引领市场、成长性强的企业快速壮大。
  4.培育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市科技发展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的资金,大力培育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重大计划专项资金主要引导科技创新型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支持技术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关键性技术的攻关及产业化,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创建有特色的专业性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创新型科技企业发明专利的产业化项目等;建立奖励制度,经认定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优先落实各级优惠政策,市各类科技计划给予优先支持。
  5.培育重大高新技术创新源。运用利益机制,通过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企业高新技术源由外生性为主向内生性为主的转变,在“技术轨道”的切换中获得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鼓励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长技术,进而再创新,通过集成自主技术与消化再创新技术,实施技术追赶战略;支持企业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整合核心竞争力要素,使重大技术创新源内生化,形成具有专业特色与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摆脱技术源依赖性过大的困境。
  (二)构建完善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周期短的基本特征。必须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形成富有无锡特色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1.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完善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形成政府资金引导与企业投入为主相结合的新型创新投入机制,引导各类主体加大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投入,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体系,真正在若干领域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群。
  2.提高资本运作能力。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探索资本运作,通过实施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购并、参股和重组,加快各类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集聚;立足现有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和资源基础,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创业板和香港等境外创业板,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进入资本市场;定期发布《无锡市高技术产业化发展重点领域指南》,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改善融资和服务环境。
  3.探索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融资方式。逐步创造条件,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惯例与市场机制参与国际融资竞争。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项目,吸引国外风险投资基金的介入,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形成规范的风险投资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我市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到2010年,市级科技风险投资总资本达到4亿元。各市(县)、区在2006年之前必须设立科技风险投资专项资金,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导向资金,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多元化投资为主体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业。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和其它经济组织及个人建立风险投资机构。
  (三)构筑多层次的人才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完备、分布合理的人才队伍
  1.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强化现有人才的定向培养、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加速人才的知识更新;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高端人才,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经营管理水平的首席执行官、知名首席工程师群体;扩大与海外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海外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的长效模式;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我市建设或合建博士后流动站、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以高质量的载体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完善人才“柔性”机制,保证人才引进渠道的畅通。
  2.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对科技人员实行“智力资源资本化”,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分配,专利股、管理股和技术股的比例在法律法规范围内由企业自主约定,使技术和知识真正成为生产力要素,并在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分配中获得其应有价值。
  3.创新人才选拔与配置机制。公开选拔政府各类专家、学科带头人、公派出国培训与进修人员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等,强化跟踪考核,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动态管理机制。
  4.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进职业教育方式和内容。在相关领域和行业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试点,逐步总结推广经验。建立市、市(县)两级公共技术实训基地,形成符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培训高地。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780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