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兴市科技强市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6-10-23 生效日期: 2006-10-23
发布部门: 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嘉政办发[2006]15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嘉兴市科技强市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已经五届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嘉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嘉兴市科技强市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

  2006-2010年是我市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我市2006-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对加快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根据《浙江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本纲要。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十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进入全国200个地级以上城市前50强,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居全省第6和第3 位。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培育了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科技创新载体,培育和形成了一批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成功落户嘉兴,全市企业与1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同时,我市科技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不高;从增长方式看,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从科技投入看,全社会科技投入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仍显不足;从企业竞争力看,企业缺乏核心的关键技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不多,科技创新人才相对匮乏。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以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增加科技投入和培养引进创新人才为基础,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动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为嘉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必须切实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坚持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依靠科技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的同时,重视农业、农村和服务业的科技进步;在科技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环境、资源、健康、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科技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产业优势,集聚要素,集中力量,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皮革、纺织、服装、造纸、机械五金等传统产业领域,围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组织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创新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重点跨越。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激发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和创新动力,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五是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区域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网络化、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市、各县(市、区)建成科技强市、县(市、区),全市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5 位;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支出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和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高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
  到2020年,我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浙江省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副中心基本形成;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起引领、支撑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改造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优越,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城市。
  三、科技发展重点领域、重大专项与主要任务
  (一)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立足我市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健康与安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5个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1. 现代农业。以发展都市型农业、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从保障粮食(食品)安全、“三生”(生物、生态和生活)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突出农业高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先进制造业。围绕打造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三大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我市科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若干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壮大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传统优势制造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攻克并推广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实施技术赶超计划,全面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先进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基本实现工业自动化装备、环保装备、重大技术装备、数控装备及控制、关键材料及其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围绕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开发产业发展急需、量大面广的专用生产装备,替代进口,扩大出口。
  3. 现代服务业。围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文化传媒和智能交通技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着力攻克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应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 健康与安全。围绕提高人口质量与健康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攻克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快速处置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5.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围绕生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着力攻克环境污染整治以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二)重大科技专项。
  组织实施重大专项是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确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的同时,围绕创新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战略产品,确定12个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必要资源进行突破,力争通过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 新品种选育技术与农业生物技术。
  (1)重点支持粮油、果蔬、畜禽水产、林特等种质资源挖掘保存和开发利用技术,优异育种新材料创制技术、良种繁育技术。突破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提纯复壮、栽培等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安全的新品种和新组合,推动良种推广和产业化。
  (2)重点支持农业生物基因资源高效发掘技术、高效生物育种技术、动植物品种设计技术、农业生物代谢工程技术、生物 “三药”(农药、兽药、鱼药)和生物“三剂”(食品、饲料添加剂和酶制剂)。做大扶强一批农业生物科技企业,培育种业、食品、微生物三大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使我市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水平处于省内领先。
  2. 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技术。重点支持开发高效分离提取技术、酶工程技术、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现代食品杀菌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装备及集成创新技术,农产品贮运保鲜与流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设备和降解技术,重大危害生物灾害预警和控制技术。构建产前安全环保型生产投入品、产中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标准体系。
  3. 工程农业技术。以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工程为方向,重点支持农田数字信息快速获取、农产品生产流通溯源信息系统等数字农业技术,工厂化农业和农业智能化关键技术等设施农业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功能化和专用化地膜、功能性棚膜等新型农用材料,新型农业机械和装备技术,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4. 轻纺工业技术及装备。重点支持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纺丝成型和改性技术,织物染色、后整理的工艺优化及过程控制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纺织机械,数字化排料打样系统、服装裁剪机械、自动化服装生产线;新型防水、耐洗、耐高温皮革面料,无毒新型鞣剂等绿色化学品,革制品生物降解技术、皮革制品准柔性制造技术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塑料改性专用料、无卤阻燃技术,降解及废塑料回收技术;研究降焦降害等个性化卷烟配套用纸技术和特种涂布纸技术。研究开发高精度、宽幅度、多功能皮革工艺装备,低功耗、高精度塑料机械,装备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技术等,提高纺织品和皮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5. 汽车零部件及重大机电装备制造技术。重点支持汽车配套零部件制造和检测技术,开发中高档轿车配套的零部件,汽车配套电子产品,汽车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技术,汽车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技术,汽车信息系统技术。在汽车设计、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重点支持工业自动化生产专用装备,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电子器件生产配套的自动焊接、封装及频率筛选装备,建材、印刷等专用机械装备,快速模具和精密模具制造技术及装备,微器件、数字化智能化传感器等高性能机电基础件,数字化仪器仪表,微特电机、环保设备、变频压缩机、直线式压缩机等。提高重大机电装备的国产化率,促进机电产品出口。
  6. 电子信息技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
  (1)重点支持各类应用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外包,数字通信、智能家电、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逐步形成一批IP核,为我市功能性专用集成电路的研究、设计、开发奠定基础。
  (2)重点支持开发数字音视频系统与设备、数字电视核心器件与专用软件,液晶、等离子、有机电致发光等平板显示技术。研究开发网络多媒体终端、基于嵌入式的流媒体技术及相关设备。
  (3)重点支持在机械、交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电子应用技术。重点支持新型表面贴装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组件、电子陶瓷和声表器件、微波介质器件、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件等技术,使其朝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的技术方向发展,加快我市电子元器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7. 新材料开发及其纳米技术的攻关应用。重点支持特种功能材料、智能材料和高效能源材料等的制备技术,以及橡塑、合成纤维、磁性材料、储能材料、催化剂、涂料(油漆)、印染助剂等领域的纳米材料制备、改性及应用技术,纳米微电子及器件,纳米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使我市的新材料开发及其纳米技术开发和应用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8. 高效节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重点支持高效洁净节能燃烧技术,生活垃圾、产业废弃物和石煤等低品位燃料能源化技术,变频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永磁电机及永磁发电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发光半导体照明技术,并加快高效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2)重点支持太阳能利用技术,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光电转换材料、太阳能光伏技术及其太阳电池的推广应用,低成本风能发电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燃料电池配套材料等。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及配套关键技术集成等方面有所突破,推动我市能源结构调整。
  9. 清洁生产与环境安全技术。
  (1)重点支持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化工生产中有害原料和溶剂的替代技术,高污染化学品的绿色催化、合成等关键共性技术。从源头上消除化工生产过程的环保和安全隐患,加快生产过程绿色化、生态化。
  (2)重点支持工业废水、城乡污水高效处理技术,主要水系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城镇生活垃圾和特种垃圾的综合处置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处理和多级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及相应的专用智能化控制装置。研究主要行业特征污染物的排放在线监控与处置技术,水质在线监测和流域水质监控、预警和管理技术示范。
  10. 疾病防治与新药开发技术。重点支持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老年性疾病等重大高发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技术,重大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预警和治疗技术,研究生殖健康相关技术,精神卫生的干预和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印染、皮革等生产过程引起的职业病防治技术等。研究药物开发新技术,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的新药研发。研究药物制剂和新制剂技术,中药规范化种植,有效成分提取和制药技术及装备,推动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1. 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保障技术。重点支持旱涝灾害、气象灾害、地质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及灾后救助技术。研究交通、生产、网络、卫生、消防等公共安全防范与应急保障技术,生物安全保障技术,重大特种设备的安全评估和应急救援技术。
  12. 服务业信息化。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交通、广播电视、城镇建设与住宅产业以及法律、咨询、设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中的瓶颈环节与创新应用,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及产业化开发,为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主要任务。
  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培育创新主体,构筑创新载体,完善创新机制,使嘉兴成?浙江省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副中心,建设科技强市??br> 努力构建浙江省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副中心。主要围绕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推动形成有机构成、良性互动的四大创新系统:即以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为主、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生产的研发系统;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为基地进行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的产业化系统;由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创新平台、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服务系统;指挥和协调创新系统的发展,为创新系统提供规划、管理、绩效评估等服务的管理系统。
  着力推进六类创新载体建设,构筑二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择优扶持发展一批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形成一批省级、国家级创新载体。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逐步组建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以及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公共服务的区域创新平台,为增强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和一流的科技服务。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载体和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增强企业研发能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在嘉兴组建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技术创新条件较好的地区设立企业研发机构。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自主开发能力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造条件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使其成为引领我市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每年组建20家企业研发中心,力争到2010年,全市企业研发中心达到150家,其中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0家,省级重点研发中心1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
  ――加快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建设,增加创新源泉。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分中心、嘉兴学院、36所和市农科院等为主体,共建一批“开放、流动、协作、共享”的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使我市若干优势领域的实验试验条件和创新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市创建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2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5家。
  ――加快研究院所建设,增强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进一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调动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民间研究单位。到2010年,形成独立研究机构50家以上。
  ――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国家级嘉兴科创中心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运作体制,实行财政封闭运行,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孵化功能。积极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机制市场化的孵化器。整合资源和社会力量,做好现有孵化器的扩容工作,不断完善孵化功能。到2010年,全市孵化器面积达30万平方米以上,使我市成为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之一。
  ――加快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块状特色经济技术创新与服务水平。发展壮大一批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机制,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企业诊断、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力争到2010年,全市创建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5家、省级10家。
  ――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和规范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重点科技中介机构,使其成为技术市场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与服务平台。到2010年,形成重点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0家。
  ――加快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条件保障体系。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大型仪器、科技信息、科学文献数据、动植物种质资源等科技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公共科技条件平台,为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能力。针对我市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集聚行业创新资源,构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技术转移速度,增强产学研协同攻关能力,为突破一批与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共性关键技术创造条件。力争到2010年,全市建成省级区域科技创新平台2-3家。
  2. 高新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嘉兴科技城和各类特色产业基地是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按照“分类集聚、形成特色”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功能,提升层次,升级扩容,加快建设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嘉兴科技城,发挥园区集群优势,整体提升园区综合实力。积极争取嘉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鼓励平湖、海宁等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加快浙江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成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园区。大力推进科技城建设,将科技城纳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范围,参照享受高新园区和科技孵化器政策,重点扶持入住科技城科研机构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
  加快海宁磁性材料、嘉兴电子信息、桐乡新型纤维材料、平湖光机电、嘉善新型电子元器件、海宁纺织新材料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海盐智能化仪器仪表、嘉兴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基地。积极发展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到2010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0家以上。鼓励和支持高技术企业向基地核心区集聚,形成一批园区化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环杭州湾都市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带的发展。
  3. 科技企业培育工程。
  围绕“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开展管理创新工作,从研发、培育和产业化三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有力措施,全程扶持和培育创新成果,最终实现产业化,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研发阶段: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专利实施扶持力度,鼓励创造发明,努力提高创造发明的实施能力。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大产学研专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创新源。
  ――培育阶段:以培育和孵化科技成果为重点,促进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充分发挥种子资金、风险投资资金和担保资金等的作用,促成孵化企业发展壮大。
  ――产业化阶段: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产业化计划,集中科技资金扶持创新项目的产业化示范。试行科技拨款与风险投资组合创新,用科技经费引导社会风险投资。完善以网上技术市场为基础的技术市场体制,促进资本流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到2010年,努力形成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100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4. 重大专项示范工程。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组织科技攻关,是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提升科技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继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目标转变。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强化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工程,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资源环境、健康与安全、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共性技术作为重大专项,集中必要资源进行突破,力争通过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实现重点跨越。每年组织实施20个左右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其中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达到20%以上。
  5.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程。
  实施企业专利培训计划,推动企业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合理使用专利专项资金,激发发明创造动力。开设专利战略公共讲坛,提高全社会专利保护意识。促进学校专利宣传和教育,推进创新和专利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建设行业专利数据库,提高行业专利保护能力。设立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项目,推进专利成果产业化。培育各级专利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和完善专利工作。依法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专利人才培养,推进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和完善专利服务市场。“十一五”期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00件以上。到2010年,力争列入全国专利试点企业1家,省级30家,嘉兴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电子信息、软件、机电、纺织、皮革等我市优势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活动,积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和检验检测等技术机构组建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标技委)或分会,提高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研究制定跨越壁垒的技术标准,逐步形成若干先导型的标准化体系。
  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加大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以及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的培育与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开展自主品牌经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品牌。促进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注册商标等地区品牌的发展。
  6. 科技合作产学研工程。
  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交流,有效利用各种优质科技资源,克服科技资源短缺瓶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把目光瞄准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把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吸引到嘉兴来。抓住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嘉兴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嘉兴的契机,加快与大院名校、一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的科技合作步伐,引进一流的科学家和创新人才,从而建设国内一流、融入长三角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合作,吸引国家“863”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到嘉兴落户。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以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国(嘉兴)中心暨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或地区、国际性科技组织的联系,积极组织实施双边科技合作项目。加快筹建与国际对接的科技商务平台,为海外科技商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鼓励企业建立国际化科技合作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鼓励国外大公司、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在最接近技术源头的海外地区建立研发机构,拓展在全球配置科技资源的渠道。
  不断提高产学研联合层次。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和组织形式,创新合作思路,提高合作层次,推进产学研联合向全方位、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推进企业与“一院两校”(中科院、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和省内外大院名校的合作为重点,同时进一步发挥嘉兴学院、同济浙江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的基础性作用。全力推进科技创业,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在相互参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实现科研开发优势与生产经营优势的高度融合,结成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产学研联合体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组织攻关,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力争到2010年,全市企业与省内外300个以上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
  7. 科技人才凝聚工程。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引进、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切实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引进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嘉兴创业发展,促进“智力回归”。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以提高项目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为方向,以重大项目凝聚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形成科技创新团队为重点,将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施展才干创造条件;加强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和人才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引进院士和学科带头人。加快嘉兴国家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等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嘉兴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基地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8. 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工程。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普投入的规定,确保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人均科普投入。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科普设施和科普阵地的建设力度。以普及高新技术和身边科学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各类科技协会作用,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广泛宣传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创业发展的成功典型,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激励创业创新创优、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基层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年)》,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加强科普能力建设, 基本形成科普活动阵地、科普宣传、科普组织、科普保障“四大工作体系”,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城镇居民、青少年、企业从业人员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通过实施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工程,使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众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依法保障和推动科技进步。
  依靠法律手段保障和推动科技进步。从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入手,认真贯彻落实推动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切实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法制意识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浙江省科技进步条例》等国家和省有关科技法律法规。加强政策研究,研究制定鼓励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办法以及国家和省科技新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以更强有力的规定和要求,更宽松的政策环境,更优惠的条件和措施,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全市的科技进步提供更和谐的法律环境,把科技进步与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二)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科技经费多渠道投入体系。
  按照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科技投入体制,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深化改革公共财政体制下科技经费的管理方法,各级政府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导向作用,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到2010年,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达到5%。优化各类专项资金结构,工发资金、农发资金等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科技创新活动经费的比例不得低于20%。改革和完善政府资金扶持办法,对科技计划项目采取直接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事后补助等多种办法,提高公共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在推进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业,制定鼓励发展风险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组建民营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风险(创业)投资公司。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支持。试行科技拨款与风险投资组合创新,用科技经费引导社会风险投资,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和谐创新创业环境。
  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生力军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集聚国内、国际相关科技资源和要素。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各类科技资源真正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队伍、创新团队和科研机构倾斜。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充分发挥部门、地方在计划管理和项目实施管理中的作用。改革和完善科技项目、成果的评审、评估、评价和奖励制度和指标体系。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点,按照公开公正、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精简高效、鼓励创新的原则,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四)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完善考核奖励制度。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来抓。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组织和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协调整合各类资源,不断调整完善各项科技政策,指导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帮助解决科技创新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主管部门对促进科技进步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积极主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政府任期和干部任期考核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确保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和人才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制度。健全科技统计监测、评价和通报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科技进步动态。深入开展创建科技强市、县(市、区)活动,力争率先成为浙江省科技强市。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94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