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延安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10-30 生效日期: 2008-01-01
发布部门: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延安市人民政府令2007年1号

    (《延安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2007年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七年十月三十日
延安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管理,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及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陕西省气象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关联法规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第四条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确保安全、有效应对、依靠科学、规范运行的原则。

    第五条 市气象局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主管部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由市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影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市人影办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组织管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指导监督县区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规划;
  (二)指挥、组织实施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三)负责防雹增雨业务试验、科学研究;
  (四)负责炮(箭)手的上岗前培训和炮(箭)架的年审工作;
  (五)负责收集上报各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情况,检验评估作业效果,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第六条 县区气象局是本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主管部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由县区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区人影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县区人影办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组织实施本县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接受省、市人影办的指导和监督,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发展规划,搞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二)负责空域的申请和作业指令的发布;
  (三)负责防雹增雨现役高炮、火箭等作业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搞好高炮、火箭作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四)做好炮(箭)弹的计划、采购、保管运输;
  (五)负责所辖炮(箭)站及炮(箭)手的管理;

    第七条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计划由气象主管部门商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鼓励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使用先进技术,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水平。

    第九条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的布设,由作业地市县区人影办根据作业区域的气候特点、经济作物分布、冰雹和降水云系经过频率最多路径、地理、交通、通讯、人口密集情况等条件,会同有关飞行管制部门确定合理设置炮(箭)点,保证作业效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地点不得随意变动。确需变动的,须经气象主管部门和有关飞行管制部门同意。

    第十条 人工影响作业场地必须按照标准化炮(箭)站建设标准建设,经市人影办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装备,须经市人影办组织专家进行审验,取得审验合格证后,方可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第十一条 从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作业指挥人员及具体作业人员,在取得全省统一的资质资格证后,方可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人影办要汇总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名单,抄送当地公安机关备案。

    第十二条 作业影响区内出现冰雹天气时,各级人影办可以决定实施人工防雹作业。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气象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及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建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是否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一)局部地区已出现干旱征兆,预计旱情将会加重;
  (二)发生森林火灾或者长期处于高森林火险时段;
  (三)出现突发性公共污染事件;
  (四)其他需要作业的情况。

    第十三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飞行管制部门批准的作业空域和作业时限;
  (二)作业设备性能良好,作业指挥人员和作业人员全部到位;
  (三)高射炮、火箭作业区射程内属于非人口稠密区,无重要设施;
  (四) 具备适宜作业的天气气候条件;
  (五)作业地点与作业指挥系统及飞行管制部门通讯畅通。
  利用飞机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由市气象主管部门报请省气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利用高炮、火箭发射装置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要制定作业实施方案,由作业地市县区气象主管部门向飞行管制部门申请空域和作业时限,组织有关炮点实施作业。
  实施非防雹的大规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业地的气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公告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地点和时间,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炮点作业人员不得直接申请空域时间,不能擅自开展作业。

    第十五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必须在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时限内严格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并接受市县区气象主管部门的指挥、管理和监督,确保作业安全。

    第十六条 作业地气象台站应及时提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所需的气象探测资料、情报、预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和增雨防雹气象服务,为防灾减灾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农业、水利、林业、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及时提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所需的灾情、水文、火情等资料。

    第十七条 各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档案、作业装备档案、作业人员档案。

    第十八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专用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和要求。专用设备的购置、配发由市县区气象主管部门负责,专用设备的安全性能检测由省市气象主管部门负责。
  年检不合格的设备,应当立即进行检修,经检修仍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的,予以报废。

    第十九条 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应当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在作业前检查落实;作业中发生安全事故,要立即组织救援,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善后事宜由当地人民政府主持处理。

    第二十条 购买、运输、存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弹药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武器装备、爆炸物品管理规定。弹药必须储存在由公安机关验收的专用库房,或由军队、当地人民武装部协助存储;购买与运输必须在当地公安部门办理手续并落实运输安全保障措施。
  过期弹药由县区人影办负责及时收集,市人影办负责组织上缴省气象主管部门处理。
  作业现场弹药及发射装置的安全管理由各级人影办负责。

    第二十一条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禁止下列行为:
  (一)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转让给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或者个人;
  (二)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用于与人工影响天气无关的活动;
  (三)使用年检不合格、超过有效期或者报废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以及超过有效期的弹药(火箭)。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之间需要转让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的,应当经省气象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在实施防雹增雨作业过程中,对不服从命令和指挥、违反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作业,或不坚守工作岗位、贻误作业时机造成损失或一定社会影响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视情节轻重依照有关规定分别给予纪律处分;对炮(箭)手视其情节建议相关部门取消上岗资格,解除聘用合同。

    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具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资格条件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
  (二)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不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的;
  (三)违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范或者操作规程的;
  (四)未按照批准的空域和作业时限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
  (五)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转让给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的;
  (六)未经批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组织之间转让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的;
  (七)使用年检不合格、超过有效期或者报废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的;
  (八)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用于与人工影响天气无关的活动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或劳动保护规定,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造成安全责任事故的,或擅自购买、运输、存储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的,对有关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爆炸危险品管理的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气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35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