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衢州市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8-05-12 生效日期: 2008-05-12
发布部门: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衢政办发[2008]4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衢州市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
衢州市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衢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编制本方案。
  一、2007年全市地质灾害概况
  2007年全市发生3起小型滑坡,经济损失92万元,成功预报1起,避免经济损失50万元,实现了全年无责任性人员死亡的防灾目标。这3起滑坡主要是由于山区修建简易公路和村民屋后削坡不当导致边坡失稳引发。
  二、2008年全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类型。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2008年汛期(5―9月)总降水量与常年同期相比正常略偏多,梅汛期(5―7月上旬)总降水量明显多于去年同期,与常年同期相比也偏多,其中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降水较集中;受“拉尼娜”现象影响,预计2008年影响我省的热带气旋频率偏高、强度增强,台风影响仍然较严重。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特别是今年各地普遍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结合今年汛期气象趋势分析,预测我市2008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梅汛期(5―7月上旬),梅汛期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明显高于去年,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略高于去年。我市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种。梅汛期由于降雨时间长,土层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在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日降雨量达50mm以上或连续大雨三天以上),极易诱发以山区风化残坡积土体滑坡和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及废弃矿山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局地暴雨还可能诱发山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台汛期降雨强度极大,由暴雨而引发滑坡、崩塌及山区小流域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概率较大;一些矿山尾矿库和排土(渣)场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另外覆盖型岩溶分布区、坑采矿山闭坑矿区易发生地面塌陷。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区域。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2008年汛期水文气象特点,预测开化县、江山市大部分地区和龙游县、衢江区两侧山区为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地层年代老,构造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多,且修筑简易公路、削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多,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高。其中开化县西部的苏庄、杨林、星口,江山市大陈、四都、茅坂及上余――贺村铁路两侧,龙游县南部的溪口、大街等地为全市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在全市分布较广,集中在各县(市、区)山区地带。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地段。我市今年重点防灾地段是:边坡稳定性较差的山区公路尤其是新建县、乡级公路沿线;工程建设强度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斜坡;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内险要地貌处;大中型矿山排土场、选矿厂尾矿库、闭坑地下矿山的采空区、废弃矿山高陡边坡处;地面塌陷较发育的灰岩地区。
  (四)重点防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和危害程度,结合市、县(市、区)两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2008年市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见附件)。各县(市、区)要结合地质灾害调查尤其是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工作成果,根据本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确定2008年重点防治的县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应急排险、监测、勘查与治理。
  三、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编制实施县(市、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各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会同建设(规划)、水利、交通、气象等相关部门,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照本辖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辖区内的省、市、县(市、区)三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二)继续做好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对保障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江山市、开化县要加强对调查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快工作进度,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在6月底前完成成果报告的验收。已完成成果报告验收的县(区)要抓紧时间,争取在近期完成信息系统建设、成果报告修改及归档。同时,各地要花大力气抓好项目成果的运用工作,对已查明的泥石流隐患,要结合当地山区小流域的治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受威胁人员众多、危害严重的,要编制防灾预案,确定监测人员,落实防灾责任人及防灾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及工程治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切实保障受威胁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开展新一轮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市、区)要及时组织修编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与发改部门的联系,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列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牵头负责,会同建设(规划)、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调查结果,争取在年内完成本行政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评审、发布与备案工作。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行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特点,加强与同级相关规划的衔接。
  (四)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要会同市气象局继续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并着力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各县(市、区)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开展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及影响程度及时作出预报,并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无线电通讯等手段确保预报(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及传输,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地要充分运用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成果,进一步强化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山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预报(警)工作。
  (五)加强汛期险情巡查,坚持汛期值班制度。近期,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组织国土、建设(规划)、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城镇建筑物、交通线路、水利设施进行一次实地检查,对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落实可靠的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特别要针对撤乡并村及村级组织换届后基层干部调整变动多的情况,及时调整明确责任人、监测员,并加强培训,确保基层防灾工作有人管,应急抢险措施能落实。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土资源部门要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险情灾情信息畅通,及时上报;一旦出现险情,确保在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响应。
  (六)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市、区)、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有灾害点的每一个行政村。对规模大、危害严重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组织实施群专结合的重点监测,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地质灾害防灾责任单位和负责人,确定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
  (七)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反应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方针,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本行政区的实际情况,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补充台风、冰雪灾害引发地质灾害的防御应急内容,注重避灾地点安全性的评价,确保预案启动实施的有效性。要加强应急工作的管理,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灵敏的应急反应机制;适时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提高防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八)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各地要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新建矿山、移民迁建、旅游开发的,必须在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也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土部门不得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对山区农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房的,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防范措施,探索农村宅基地建设中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管理的多种形式。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因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九)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农村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查清当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稳定性与危害程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安全的地质环境。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确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大农村地质灾害的治理力度,对严重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结合下山脱贫,优先安排资金、土地,进行勘查治理或搬迁避让。
  (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结合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制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年度计划。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应急排险,消除隐患;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在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对经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实施搬迁避让。各地要加强防治资金的筹措、整合和管理,高度重视节约、集约、合法使用土地资源,力争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土地资源安全双保障。
  (十一)加强交通沿线、水库岸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地要组织力量,对本行政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公路(含康庄工程)、铁路沿线及水库岸坡进行全面调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稳定性和危害程度,为实施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各地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各地要尽早落实资金,开展勘查,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
  (十二)加强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市山区中小学相当部分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各地教育部门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师生的防灾意识。受滑坡、崩塌、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山区中小学,要在当地国土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实施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及时开展预案演练,临灾预警、避险转移、临时安置等防御措施要落实到每个班级,切实提高师生的自我救助能力。
  (十三)加强旅游景区(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旅游景区(点)管理单位要在主汛期来临前,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编制防灾预案,明确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预警方法、避险转移路线、临时安置地点等防御措施。主汛期,旅游景区(点)管理单位要在当地国土部门指导下,组织人员,加强巡查,遇到可能危害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险情,要及时划出危险区,树立警示牌,发出预警信息,组织应急抢险队伍,保证游客生命财产及重要工程设施安全。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保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地要认真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国土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交通、水利、建设(规划)、铁路、旅游、农业、林业、环保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健全机构,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各地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行政责任追究制,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加强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和监督管理,对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严格的年度考核和政绩评价。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国土部门年终要认真总结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贯彻实施情况,书面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国土部门。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地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治理。同时要整合政府资源,在下山脱贫、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优先保证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治理,危险区人民群众及时搬迁避让。要因地制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的地质灾害防治投入机制。
  (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各地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要以项目为依托,探索并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报预警指标体系,为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奠定基础。提高群测群防工作的技术含量,建设一批“专业人员指导、多种手段监测”的群专结合监测点。
  (四)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和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法律常识和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利用世界水日、气象日、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国际减灾日等节日,组织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要深化“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成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
附件:2008年市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
  1.柯城区九华乡凉棚村程根福屋后崩塌;
  2.衢江区太真乡竹埂底杨梅岗村滑坡;
  3.衢江区上方镇界头村滑坡;
  4.龙游县溪口镇际上村岩山自然村滑坡;
  5.龙游县大街乡岭脚村黄庭连村滑坡;
  6.江山市虎山街道荷塘村祝家坞自然村地面塌陷;
  7.江山市大陈乡铁锤山废弃石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
  8.常山县招贤镇外方山东弄自然村滑坡;
  9.常山县新昌乡岩前老佛殿后滑坡;
  10.开化县杨林镇何家边村滑坡;
  11.开化县大溪边乡月岭村滑坡。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1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