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的若干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8-04-22 生效日期: 2008-04-22
发布部门: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甬政发[2008]3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加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以下称工业“两创”倍增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工业是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过去五年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4)115号)及其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工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节能减排初显成效,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2007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716亿元,实现税收418亿元,均比2003年翻了一番多,对全市税收收入的贡献达到60%。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产业价值链全球范围内的重组和调整、产业层次不断提高的新态势;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土地、资金等资源环境要素制约日益趋紧,投资驱动的边际效应逐步递减,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宁波工业已处于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努力抓住机遇,主动走进矛盾,积极化解挑战,率先破解难题,进一步摒弃粗放式发展路子,加快推进工业创新转型发展,已是一项事关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大局的紧迫任务。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大力培育、提升竞争新优势,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
  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就是在要素资源日益紧缺条件下,通过推进自主创新,实行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融合,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增长质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统一的创新效益型工业,不断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各类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工业倍增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宁波工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实施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和“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融合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创新转型发展主题,全力培育工业创新机制,优化工业创新环境,健全工业创新组织体系,加快发展创新效益型工业,不断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主动顺应工业发展加速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完善创业创新政策,健全创业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创业创新空间,构筑创业创新平台,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主体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2.转型发展,提升水平。坚持以创新提升创业,以创业促进创新,以创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走以创新为动力的提升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创业的层次和水平,加快从根本上改变以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向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转变。
  3.重点聚焦,整体提升。坚持以产业高端化、高新化、高产化发展为方向,在原有“510”重点优势制造业基础上,进一步凝炼目标和方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重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核心价值的产业和企业上去,着力巩固既有比较优势,培育构建新优势;同时,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以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平台等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各县(市)、区现有特色产业加速创新转型发展,整体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4.优化布局,集群发展。立足并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及块状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资源及创新要素集聚等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区域功能合理布局,积极构建以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市功能区为主体、乡镇工业集聚区为补充,结对挂钩、互动发展的新格局,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5.多轮驱动,全面创新。坚持以政策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制度创新为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再创新,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全力重构工业发展新优势。
  6.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坚持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支撑,优化资源利用为重点,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企业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争取实现“四个走在前列”:工业综合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工业节能减排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工业国际竞争力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今后五年,是我市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的关键时期。
  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到2012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1.工业总量与2007年相比实现倍增,工业增加值达到3600亿元;2.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60%以上,超过13万元;3.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实现倍增,超过200亿元;4.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土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比2007年提高60%以上;5.年专利授权量增加60%以上,超过13000件;6.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总数实现倍增,达到450件,力争中国世界名牌实现零的突破;7.新增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8.培养有证书的创新型紧缺技术人才5万名以上、有证书的高中级技工20万名以上;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减排水平居国内行业先进行列;10.集群化发展的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5%左右。
  三、主要任务
  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今后五年的重点是,大力实施“六五”工程:做强做优5个重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5个新兴产业,市、县(市、区)两级培育50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培育5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500家具有较强核心竞争优势的“两创”示范企业,建成500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全市工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一)实施“5+5”产业优先发展战略,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1.做强做优五大重点优势产业。着力推进信息化改造,做强做优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和高档纺织服装五大重点优势产业。其中,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三个产业,重点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全力主攻核心技术,向产业链的高端领域拓展,增强智能化的整机制造能力,提高关键零部件档次;石化产业,重点是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原则,实行优化改造,扩张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链,提高发展质量;高档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是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营销模式创新,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开发经营能力,继续保持竞争优势。争取到2012年,五个重点优势产业的规模达到1万亿元。
  2.做大做强五大新兴产业。抢抓机遇,加强分类引导,瞄准国际前沿水平,集中优质资源,实行积极引进和重点培育扶持并举,着力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及服务外包、医疗及保健设备等已有一定基础、发展前景广阔的五大新兴产业。争取到2012年,五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部分优势产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着力打造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1.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提升转型发展。按照“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发展成为高产优质的主产区、创业创新的示范区、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城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突出主导产业,以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专业化招商,推进产业链整合,实行集约发展、转型发展、高端发展,加快把各类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优势的高端服务业基地、创业创新的优质服务基地,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的发展水平和贡献率。力争经过五年的改造发展、提升发展,各类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的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5倍以上。
  2.着力提升块状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按集约化发展要求,优化产业层次,强化分工协作,加强产业链整合,鼓励发展“补链”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使已有块状特色产业集群从简单“轧堆”、价格竞争向完善价值链提升,努力形成一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份额高的现代产业集群基地。
  3.着力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基地。以各类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为重点,以五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规划,完善产业政策,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专利和品牌、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态势好、成长性高的“苗子型”企业;进一步强化专业化招商选资,大力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项目,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通过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资源循环利用、企业重组改造等多种途径,大力培育发展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显明、规模较大、创新能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到2012年,力争市、县(市、区)两级形成50个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重要地位的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三)大力培育“两创”示范企业,夯实工业创新发展基础
  以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优势骨干企业、上市企业和高端服务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发展潜力、创新能力、竞争实力为目标,大力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积极培育一批在自主研发、联合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二次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创新示范型企业;深入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大力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品牌开发经营示范企业;进一步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培育一批在参与标准制(修)订、采标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的标准化示范企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培育一批在信息技术应用、嵌入式改造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信息化示范企业;全面实施大中小企业联动成长计划,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虚拟制造”、“虚拟经营”,积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引领作用突出的领军型企业;大力推动企业加强股份制改造,促进企业上市,积极培育一批资本经营示范企业。争取到2012年,培育500家各具特色的“两创”示范企业,其中上市企业力争达到100家。
  (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工业创新发展能力
  1.加强推进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一批各种形式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深入推进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资合作,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力争到2012年,全市创新能力突出、高水平的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500家。
  2.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围绕加快发展五大重点新兴产业,加强统一规划,完善孵化功能,鼓励在重点新兴产业基地建立各类专业科技“孵化器”,并根据在孵企业数给予重点扶持,提高孵化器孵化成功率。
  (五)培育健全的节能减排推进体系
  根据国家《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实行区域指标、项目规划、标准对标、工作责任“四控”联合的工作方式,抓好统计监测考核和责任制建设,建立管理科学、技术进步、结构优化、政策调控、依法监管、中介服务等“六位一体”联合推进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服务机构为重要补充的社会化节能减排推进体系。
  四、主要保障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机制
  1.加强规划控制。在国家规划指导下,根据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要求,加强全市产业规划控制。完善和细化各类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产业定位,严格按功能性质发展不同类别的产业,有序实施产业转移。制定各类产业基地发展布局规划和建设培育规划,集中资源,重点保障五大重点优势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需要,大力扶持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发展。根据产业规划,加强招商引资,引进国际、国内各种优质资源和优势企业。
  2.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行增加值率标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重点发展国家鼓励类优势产业。实行产业政策和工业建设用地招拍挂制度相结合,招拍挂的工业建设用地向产业基地、重点项目、“补链”项目倾斜。实行更加严格的能效和环保标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能效和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中能够采标的临港高耗能项目必须达到国际行业先进水平。综合运用土地、财税、节能、环保等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及行政手段,分批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水耗大的落后产能和企业。
  3.推进能源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建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推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的工作格局。实施节能监察制度,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建设,健全能耗监测体系。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健全节能工作机构,建立科学的节能管理核算体系。加大奖励力度,加强先进节能技术设备的推广、开发,大力培育节能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对超出行业能耗平均水平的企业,根据不同情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实行电价和水价的累进加价、限期停产整改、设备强制淘汰等,加快提高能效水平。加强环境容量控制,探索企业排污权交易制度。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开发区(园区)和城市功能区、镇乡和县(市)、区等不同层次,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企业之间的产业对接配套,鼓励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加强扶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二)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1.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优质创新资源向五大重点优势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倾斜,积极鼓励引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提升发展优势产业。五大重点优势产业、五大新兴产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投资项目,优先列入市工业、科技、信息产业、外经贸等相关主管部门的项目计划。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促进企业持续大幅度地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争取各类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全国行业先进水平,加快向国际水平迈进,主要行业对引进设备的消化、吸收投入比例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对符合条件的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建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等,根据其上年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给予一定的科技经费补助。
  2.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开展绩效评估基础上,整合现行各类财政扶持资金,并逐年加大扶持力度,通过重点支持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方法,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学研资合作、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培育、质量提升、专利开发、标准制订、软件开发及服务外包、节能和清洁生产、高技术产业化、高端生产性服务、高端人才培育和“补链”型企业发展等重点项目,确保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的实现。大力鼓励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开发机构,对经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专项资助,资助资金专项用于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工艺设备购置和人才队伍培育等。
  3.大力推进产学研资合作。加大对企业与境内外的高校、科研单位以多种形式共建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对共建研发机构开发的项目,市科技管理部门择优给予补助。鼓励市内外各类高校和科研单位主动走进企业、举办技术项目对接活动等,接受企业委托,定向开展科研攻关、攻克技术难题。定向攻关项目被企业接受后,由市工业主管部门根据项目情况对相关承担单位给予奖励,市科技主管部门择优予以立项并推荐申报上一级政府科研课题,县(市)、区予以配套资助。继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表彰奖励力度,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等自主创新三大战略,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产业化开发和规模化发展。
  4.积极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改制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引导企业增强上市意识,着力降低上市改制成本,提高资本扩张和经营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开放的股权结构,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建立国有风险投资基金,大力引导、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加强投资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形成以政府国资风险投资补助为引导、民营风险投资为主体,风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投资进入与退出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三)建立健全创业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1.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家。扩大范围,加大力度,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实行深造培训和集中轮训相结合,通过EMBA课程、短期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企业家和各类不同层次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水平。到2012年,争取绝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得到现代经营管理和相关科技知识一次以上的培训。根据创新业绩,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新型企业家,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企业家竞相创新的社会氛围。
  2.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搭建平台,落实政策,大力引进以领军和拔尖人才为重点的各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优化服务,着眼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培养管理、经营、工业设计等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积极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有证书”的各类创新型技能人才,有效推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到2012年,争取全市工业创新型技术和技能人才总数大幅增长,其中实用型技能人才20万人以上,受到职业技能和专项培训的技工30万人以上。
  (四)建立健全创业创新服务保障机制
  1.加快发展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以市研发园区、工业设计创意街区和新兴、优势产业基地等为重点,加强培育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信用担保、创业辅导、风险投资、检验检测、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管理咨询、行业协会等各类服务机构。鼓励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在甬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市十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2.建立政府服务评价机制。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把服务企业列入文明机关建设、机关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着力引导各级政府部门牢固树立“真诚服务企业、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服务。
  (五)建立健全联合推进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市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市信息产业局、市外经贸局、市质监局、市财税局、市人事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市建委、市金融办、市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编制产业布局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绩效考核,协调相关重大事项等。在市经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各项具体工作。
  2.实施政府荣誉制度。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结合的原则,建立完善工业“两创”倍增计划评价考核体系。每年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对各地、市级各相关职能部门、开发区(园区)和城市功能区、镇乡(街道)、企业和各类公共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考评。对成绩突出的,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3.建立分析预警信息共享平台。由市经委牵头,组织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信息产业局、市统计局、市外经贸局、市质监局、市财税局、市人事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金融办等部门,建立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分析预警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工业企业用地、进出口及贸易壁垒、产业预警等信息共享体系,及时实行工作监控、绩效评估,定期为市领导提供分析预警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3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