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宜昌市委办公室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5-04-06 生效日期: 2005-04-06
发布部门: 湖北省中共宜昌市委办公室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中共宜昌市委办公室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宜办发〔2005〕12号
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各人民团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市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暂行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宜昌市委办公室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年4月6日
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暂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是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是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式,是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为进一步加强市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规范管理和评选表彰工作,提高评选表彰工作质量,促进创建活动健康发展,使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央文明委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是市委、市政府授予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活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能够在全市发挥示范作用的城市、村镇和单位的荣誉称号。
第三条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与评选表彰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重在建设、注重实效、多办实事,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促进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第二章评选标准
第四条文明城市评选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机制健全。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长抓不懈。精神文明建设机构队伍稳定、制度健全、经费落实。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社区建设全面推进。
(二)思想教育深入细致,道德建设扎实有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广泛深入,党委中心组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形成制度。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坚持开展经常性的、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为群众解疑释惑、化解矛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央、省、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以诚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广泛深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和热情参与,文明城区、文明县城、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行业)、文明家庭、军民共建、联片共建等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遍开展,持续推进。基层创建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吸引力强。
(四)党政机关廉洁高效,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清正廉洁,务实高效,依法行政,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建立公开办事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窗口行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诚信经营,文明服务,自觉抵制和纠正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市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反对迷信邪教,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社会风尚。
(五)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教文卫体事业投入逐年增加。义务教育高于国家规定水平,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项教育成效显著。科普工作依法扎实开展,科普阵地特色鲜明。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建立了疫情防治和应急机制。居民健康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计划生育主要考核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精神文化产品生产成绩显著,文化市场管理有序、繁荣健康。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得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设施配套,并对群众开放。社会用语、用字规范文明。社会公益事业得到积极有效扶持。社会福利设施完备。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六)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社会稳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群众有安全感。有效遏制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动。坚决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措施得力,制度健全。黑恶势力和“黄赌毒”得到遏制。城市管理法规、制度较健全,政府部门和执法单位依法行政、秉公执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落实。建立健全城市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城市规划体系完备,城市环境清洁有序,绿化美化成效显著,主要道路交通顺畅,无障碍设施建设达标。城市环保措施落实,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效果显著,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明显,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齐备,运行稳定,服务网点设置合理。节水工作达标。城市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八)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综合指标增长较快,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效果显著。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扶贫帮困措施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落实到位,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建设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评选标准由市文明委拟定和下发,并进行表彰。
第五条文明村镇评选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乡镇党委、政府,村支部、村委会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村镇组织机构健全,管理有效。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坚持长抓不懈。领导干部坚强团结,廉洁奉公,民主管理,开拓创新,干群关系融洽,在群众中威信高。
(二)思想教育成效显著。对广大农民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村规民约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遏制封建迷信、大操大办、赌博打牌等不良风气。积极推行殡葬改革,无歧视、虐待妇女、儿童与老人现象。
(三)村镇面貌整洁优美。按照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村镇规划布局合理,合法用地。村镇公共设施较为完善。院落干净整洁,道路平坦畅通,绿化覆盖率高,爱国卫生工作达到市级标准。市场管理规范,整洁有序。大力推行改水、改厕、改路、改厨、建沼气池的“四改一建”生态家园建设,搞好净化、美化、绿化,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民主法制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村镇治安组织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依法治理成效显著,干群法治观念强,领导干部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无重大刑事和重大治安案件,无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现象。服务娱乐和电子经营场所管理规范,依法经营,有力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达标,群众满意率达80%以上。
(五)科教文卫稳步发展。有比较完善的科技、教育、文化阵地和相应设施。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讲座、科技服务和“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九年义务教育和青壮年扫盲工作达到市规定要求;乡镇图书馆(室)、广电台(站)等文化阵地健全,作用发挥好,家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倡导并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的作用;初级医疗保健成效显著,医疗设备较为齐全,村设医务室,人口与计划生育主要考核指标达标;有线广播进村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
(六)基层民主健全有效。扩大基层民主,推行基层群众自治。乡镇人大代表依法直接选举产生,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委会依法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融洽;实行村务公开,民主决策,积极推行村民议事会和村民恳谈会;保障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七)创建活动深入扎实。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有领导、有规划、有措施、有明确目标及考核办法。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村、文明单位、城乡共建、联片共建等活动,成效显著;党政机关转变作风,服务有效;窗口行业恪守职业道德,诚信经营,监督管理规范,文明创建活动覆盖率达90%以上。
(八)村镇经济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进程较快,工农商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增收服务,村镇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尊重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人均收入和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第六条文明单位评选标准:
(一)组织领导有力,创建工作扎实。单位党组织能够认真学习、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把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勤政廉政,以身作则,在创建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单位内部层层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全体员工普遍参与创建活动。认真开展城乡共建、“百家千户扶智扶路”等活动,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努力为当地文明创建工作作出贡献。
(二)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人人皆知,人人皆行。突出抓好诚信建设,坚决防止不守信用行为。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学习风气浓厚,事业发展先进。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落实卫生防疫制度。深入扎实地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100%。坚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四)加强民主管理,严格遵纪守法。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厂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单位内部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安全生产落实。领导干部无违法违纪案件,全体员工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刑事案件,单位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邪教活动。
(五)内外环境优美,环保工作达标。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内外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现象,搞好绿化、美化,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环保制度健全、措施落实。工业企业建立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明显,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六)业务水平领先,工作实绩显著。生产经营单位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取,诚信经营,科学管理,质量第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市同行业前列。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廉洁高效、办事公道、依法行政、执政为民,重大决策民主公开,群众满意率高。服务性单位工作规范,周到细致,优质高效,业务工作处于全市同行业领先水平。
第三章申报和评选
第七条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由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宜昌市文明城市(城区、县城)”、“宜昌市文明村镇”、“宜昌市文明单位(系统)”荣誉称号。每届期满后,获得荣誉称号的城市(城区、县城)、村镇、单位(系统)须重新参加申报、评选。
第八条凡是符合宜昌市文明城市(城区、县城)标准的县、市、区均有资格申报宜昌市文明城市(城区、县城)。
凡是符合宜昌市文明村镇标准的乡、民族乡、镇和建制村均有资格申报宜昌市文明村镇。
凡是符合宜昌市文明单位标准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机关及其基层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均有资格申报宜昌市文明单位。其中,市直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机关申报市级文明单位,必须同时获得同年度市级“文明机关”称号。
凡是符合宜昌市文明单位评选标准,创建文明行业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所属基层单位80%以上为上一届县市区文明单位的行业,均可申报宜昌市文明系统。
第九条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选按照自愿申报、逐级推荐、提前公示、择优评选的程序进行。
(一)自愿申报。具备申报资格的城市(城区、县城)、中省在宜单位和市直系统可自愿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提出申请。具备申报资格的乡镇、村和单位可自愿向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提出申请。
(二)逐级推荐。各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按照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标准和申报资格对申报城市(城区、县城)、村镇、单位(系统)进行审核,本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按当年下达的分配名额向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提交推荐报告。最后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审核后,确定拟推荐名单。
(三)提前公示。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须将拟推荐名单在市主要媒体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四)择优评选。市文明办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推荐报告进行审核,组织专班进行考核验收,并以适当方式征询有关方面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审核后,提出宜昌市文明城市(城区、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系统)命名表彰建议名单,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审议,最后结合公示情况,提交市委、市政府审定。
第四章表彰及奖励
第十条经公示合格的建议名单,报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意后,正式进行表彰,由市委、市政府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颁发奖牌、证书并给予适当奖励。
第十一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文明单位的奖励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获得宜昌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职工和贡献突出的人员以相应的物质奖励:
(一)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的,可以凭市委、市政府的命名文件,一次性发给单位干部、职工人均一个月标准工资(有岗位津贴的、包括岗位津贴)的奖金。所需资金从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发放的奖金,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免缴工资调节税;没有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免缴奖金税。
(二)党政机关、人民团体、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的,可以根据本单位行政事业包干经费结余情况,凭市委、市政府的命名文件,一次性发给本单位在编干部、职工(含合同制工人)人均一个月基本工资的奖金。
(三)被评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的,一次性发给本单位在编干部、职工(含合同制工人)每人一个月全额工资的奖金。连续两届被评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的,凭市委、市政府的命名文件,可另外一次性发给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人一个月标准工资的奖金,奖金来源同上。
(四)同一年度内重复获得不同层次的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时,按最高荣誉称号奖励标准执行,不得重复发奖。
(五)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被取消,其相应的奖励待遇随之取消。
第十二条根据中央文明委、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凡获得宜昌市文明城市(城区、县城)、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县市区、乡镇和村,可从实际出发制定奖励办法,对在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第十三条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成效,作为考核单位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提拔使用干部的一项重要条件。
第五章监督与管理
第十四条对创建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日常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由所在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负责。各地文明办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十五条推荐和评选工作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申报资格,撤销荣誉称号。
第十六条对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在届期内实行动态管理。各县市区文明办每年要对获得全国、省、市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单位进行一次复查,并向宜昌市文明办提出复查报告。对于工作停滞不前、出现突出问题的,应给予必要的批评警告,限期整改;对于工作严重滑坡、出现重大问题的,要查明情况,提出撤销荣誉称号的建议,报宜昌市文明办。对工作失职、知情不报的县(市区)文明办,除进行批评外,还应相应地减少其下一届推荐市级及市级以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名额。市文明办要定期对获得荣誉称号的城市(城区、县城)、村镇、单位(系统)进行抽查,确保创建质量。
第十七条被撤销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称号的单位,不得参加下一届评选。经过认真整改,符合条件的,可参加以后的评选。
第十八条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如变更名称、变动隶属关系,应及时向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备案;重划、重组、撤销、分立、合并的,宜昌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自行终止。以上情况均应及时报宜昌市文明办备案。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宜昌市文明办负责解释、制定考评细则和组织实施;各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地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571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