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水利局关于2007-2008年度黄山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7-10-23 生效日期: 2007-10-23
发布部门: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文号: 黄政办[2007]5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水利局制定的《关于2007―2008年度黄山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2007-2008年度黄山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根据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2007―2008年度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省农指〔2007〕4号文)和市政府《关于建立黄山市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意见》(黄政秘〔2007〕35号文)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加上近几年我市发生的洪水造成了严重的山洪灾害,水利工程在抗御洪涝灾害中发挥出了巨大的减灾效益,充分证明了水利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保障作用,但也暴露出水利工程抗灾能力不高、工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各区县要结合近年的洪旱灾害,进行深刻的灾后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改变我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近年的连续干旱,提出了建立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意见,决定到“十一五”末,全市基本消除现有的143座病险水库的险病情,解决农村33.38万人饮水安全,初步建立起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因此,搞好今冬明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职责。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基础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巩固、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确保新农村水利建设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果。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完成土石方482万方,投工334万个,解决9.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3座,新增抗旱机井1040眼,清淤塘坝4100口(处),新增蓄水池540个改造机电灌站54座,血防硬化渠道500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平方公里,新增小水电装机10080千瓦(各区县任务见附表)。
  三、工作重点
  (一)抓紧修复水毁工程。为确保2008年农业生产和汛期安全度汛,必须尽快修复水毁水利工程。按照“先应急、后完善,先恢复、后提高,先重点、后一般”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重点,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有序推进水毁工程修复工作,其中影响防洪、灌溉、饮水的三类重点水毁工程必须在年底前完成修复任务。
  (二)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18项民生工程的开局之年,全市计划解决9.4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各地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领导,因地制宜地确定供水模式和布局,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层层分解落实工程建设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计划解决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落实到村组和农户,建档立卡,责任到人。
  (三)努力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按照省、市要求,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14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各地要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重点,细化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措施,确保除险加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第一批加固33座小型水库的任务明年汛前要完成。要立足自力更生,在努力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广辟资金渠道,力求做到加固一座、脱险一座。
  (四)切实完成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年度任务。今年是实施市政府建立抗旱减灾长效机制意见第一年,各区县要加快现有水源工程设施配套和维修,提高蓄水抗旱能力。完成年度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清理塘库长年淤积,因地制宜打井、挖池、修水窖、建塘坝等小型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近几年打的机井,维修改造丰乐水库、东方红水库、万安坝和风景水库等四大灌区和区县重点灌区灌溉设施,维修、改造机电灌站等任务,实现年度开门红。歙县、休宁县要采取措施加快推进灌区配套和节水灌溉“民办公助”工程建设步伐,确保年内完工。黄山区、祁门县要加强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力求年内开工建设。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到“十一五”末,全市水利设施得到有效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抗旱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被动抗旱局面得到根本改变。
  (五)加快治理山丘区水土流失。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行生态自我修复封育保护与人工治理相结合,逐步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的水土保持综合保护体系。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区县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将其作为今冬明春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要层层建立党政领导参加的指挥机构,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各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主动地加强技术指导,农业、财政、林业、国土、宣传等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服务帮助,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顺利开展。
  (二)加强调研,科学规划。各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本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或措施,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要以本区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体发展规划为依托,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安排切实可行的年度水利兴修计划,切实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最急需的问题。区县政府要组织技术人员对水毁损失严重的水利设施进行查勘、摸底、核查,掌握全面情况,加强统计分析,抓紧制订灾后重建和加快水利发展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制定保障措施。各区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机构和水利部门要督促、指导各乡镇做好水利工程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调配和组织实施,确保工程及时发挥整体综合效益。
  (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和我市《关于建立黄山市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意见》,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政府安排资金为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明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性质,保障国有水利工程运行、管护费用,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权、管理权、经营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主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先进模式,切实提高面上农村水利工程的管护水平。对受益农户较多,特别是跨村或跨乡的小型水利工程,要积极按水系、渠系范围引导农户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实现自主管理。
  (四)规范程序,民主决策。现阶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主体仍然是农民群众,要健全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进一步探索、创新“一事一议”的多种实现形式,切实发动广大群众投资投劳兴水利。
  (五)强化管理,确保质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保证制度,严格规范建设程序,把好项目规划、设计、审批、物资供应、施工质量和竣工验收关。对重点水利工程和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小型项目工程要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水利技术人员要驻点指导,搞好技术服务,开展巡回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六)加强宣传,监督检查。各地要及时总结基层的新鲜经验和做法,并加以完善和推广,更好地指导本地农村水利的发展。要结合实际深入宣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专题与典型报道,积极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水利、重视水利,齐心协力办水利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要及时召开汇报会、现场会等,交流先进经验、学习先进做法,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升温。要定期检查通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七)竞赛评比,激励先进。为了进一步发挥好、保护好各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今年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山水利杯”竞赛评比活动。并将我市今冬明春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的区县推荐参加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的竞赛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区县水利兴修积极性。
  为保证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抓紧一切有利时机开展工程建设。各地要认真制定完成水利兴修计划,积极做好主要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11月―2008年2月份要集中力量,加快开展水利兴修活动,掀起兴修热潮,基本完成本年度建设任务,2008年3月完成工程扫尾、总结评比表彰工作。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192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