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印发广西当前农业抗旱保春耕分类指导意见的紧急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0-03-28 生效日期: 2010-03-28
发布部门: 广西自治区农业厅
发布文号: 桂农业电〔2010〕4号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
   目前,我区旱情还在往深度、难度、广度方向发展。据气象部门分析,今年我区雨季开始期比往年偏迟半个月至1个月,短期内我区干旱仍将持续和扩大,春耕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关于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分类指导,加快春播春种进度,我厅研究提出了《广西当前农业抗旱保春耕分类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请各市农业局速将本通知传真至所辖县(市、区)农业局。
  附件:广西当前农业抗旱保春耕分类指导意见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八日
 

广西当前农业抗旱保春耕分类指导意见
  去年8月份以来,我区出现了罕见的秋冬春连旱,给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旱情还在往深度、难度、广度方向发展,农业受灾范围、面积、损失还在不断加大,农业抗旱形势异常严峻。为切实抓好当前农业抗旱保春耕工作,努力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实现全年钱粮双增目标,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农业抗旱保春耕工作的总体要求
  做好当前的抗旱保春耕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当前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抗旱、有效抗旱,以抓好粮食生产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指导服务,按照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类别受旱的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和配套措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抓好抗旱保春耕工作,努力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要大力发动群众全力以赴抢播抢种赶季节,确保不撂荒耕地,不延误农时。要积极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旱地育秧(苗)、免耕栽培、节水灌溉、保水剂等先进适用的抗旱技术,加强科技培训,确保技术到位。要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向管理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对确实无法播种而又错过农时季节的田地,要及早做好种植计划调整和改种工作,力争做到春季损失全年补、灾害损失技术补、粮食损失经作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业补,努力实现大灾之年钱粮双增目标。
   二、实行分类指导,做到科学抗旱有效抗旱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受旱程度,按照重旱区、中旱区、轻旱区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切实提高抗旱保春耕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努力实现大旱之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一)重旱区。受旱严重的地区,要在保障人畜饮水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作出科学安排。要立足当前,着眼全年,依靠科技,积极引导群众及时调整结构和改变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综合配套抗旱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1、改变种植方式,确保抗旱抢种。在目前有水抗旱的地区,桂北双季早稻或蓄留再生稻的中稻可改传统的半水育秧为编织布隔层旱育稀播技术培育壮秧;改玉米、蔬菜、木薯、甘蔗等露地栽培为地膜(秸秆)覆盖栽培。
   2、对已过早稻最佳播种期的双季稻田,可改为一季迟熟超级稻蓄留再生稻,或者果断改种其他抗旱耐旱作物。要提前制定扩大秋冬种的种植计划和农资准备,努力弥补旱灾损失。
   3、在土壤墒情改善的情况下,要利用果园、木薯、甘蔗、玉米等高杆作物间套种植大豆、红薯、花生以及蔬菜等农作物,尽力扩大种植面积。
   4、对因旱无法栽种的桑、果等苗木,短期内可置室内阴凉处存放,并适当喷淋水,如需较长时间存放的,可在地里集中深埋假植。对因干旱桑树长势较差的,可适当推迟养蚕时间。
   5、大力推广“三避”技术,通过采用地膜或秸秆覆盖等技术措施,达到遮荫保墒、抗旱保苗的作用。大力推广使用叶面喷施抗旱剂、土壤施放吸湿剂,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新植桑园要结合抗旱增施肥料,做好成林桑园的养蚕消毒防病工作,防止蚕病流行发生。果园要通过在根际安放水袋、安装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系统等,增强保花保果能力。
   (二)中旱区。目前,我区除桂西北外的大部分地区虽然存在旱情,但受灾程度相对较轻。这些地区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努力抗旱保苗。要强化季节意识,加快春耕进度,尽量挽回灾害损失。
   1、在水源条件允许的地方,要集中精力抗旱抢播抢插,千方百计加快春耕进度。对已播种的农作物,要切实做好抗旱保苗工作。
   2、对等雨插秧的地方,要加强秧田管理,努力提高秧苗素质。对超过3叶期的秧苗采取喷施1—2次多效唑,以控制秧苗徒长;错过最佳插秧期的,要采取应对措施,保证高产。
   3、对目前仍无水播种早稻的双季稻区,可改为一季迟熟超级稻蓄留再生稻,或者果断改种旱粮作物或高效经济作物,及时发动农民利用水粪及沼气液抗旱抢播。
   4、对受灾的果树,要做好抗旱保苗和保花保果工作,避免或减少干旱对水果产量的不利影响。成林桑园要加强肥水管理,做好养蚕批次安排,按桑叶产量定养蚕量。蔬菜生产要备好一批耐旱、高产、抗病、速生的品种,培育壮苗,打牢抗旱基础。
   5、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粮食和蔬菜等农作物要施足有机肥,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和施用沼气液,推广使用抗旱剂和保水剂,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在果园桑园推广应用滴灌、微喷、肥水一体化系统等技术,确保水分和养分的精准供给。
   6、抓紧甘蔗砍运进厂,尽可能减少损失,抓住降雨时机及时抢管宿根和新植蔗。做好甘蔗留种工作,注意防止蔗农自留蔗种因干旱无法及时种植而砍收进厂,确保春植蔗种植有足够的种茎。
   (三)轻旱区。目前受灾较轻,特别是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要大力宣传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尽量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实现多增产、多增收,为全区农业生产多做贡献。
   1、对有水源条件插秧的,要尽快组织农机下田作业,全力做好抗旱抢种抢插,加快插秧进度,确保桂南在清明前、桂中谷雨前、桂北“五一”前插完早稻。
   2、对前期已浸播种育秧但目前缺水插秧的,要加强秧田管理,继续开展浇灌保苗,培育大龄矮壮秧,增加秧龄弹性,等待时机移栽。对秧龄较大的,可因地制宜采用两段育秧技术,先在有水的田块假植,在降雨后立即移栽大田。
   3、双季稻区因旱超过当地早稻最佳插秧期插秧的,要注意采取增施送嫁肥、适当增加插(抛)基本苗、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等技术措施,切实加强田间管理。
   4、对已播种的玉米等旱地作物,要及时破膜,浇水保苗;存在缺苗的要及时移栽补苗,提高成苗率,等雨水来后,及时中耕施肥培土,加强水肥管理。因旱推迟播种的,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确保全苗、壮苗。
   5、大力推广间套种技术。在木薯、果园、甘蔗、玉米等旱地间套种大豆、红薯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播种面积。
   6、一季稻(中稻)地区,要抓紧时间备好种子,整好地,雨水到来及时播种。
   三、紧急行动,确保抗旱保春耕工作取得实效
   春耕生产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农时季节,各地要牢固树立抗大旱、抗久旱、打硬仗的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服务,精心指导,确保抗旱保春耕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抗旱保春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急行动起来,把当前抗旱保春耕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来抓,切实抓紧抓好。要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派出最强的技术力量,深入一线排查摸底,掌握实情,研究对策,帮助农民解决春耕生产实际问题。要加强工作督导,继续采取分片包干、蹲点指导等形式,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做到旱情一天不解除、抗旱一天不放松。
   (二)层层落实责任。各地要千方百计落实年初签订的粮食生产责任,并结合实际算清上半年农业生产明细账,明确弥补损失增产增收目标,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拿出措施方案、安排推进日程,务必按照要求把工作措施一项项落实到位。要建立和完善粮食生产联系点、工作督导和专家指导制度,推动政策、面积、技术等落实到位,确保实现全年生产目标任务。
   (三)加强协作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要尽职尽责,积极与财政、科技、水利、民政、扶贫、公安、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沟通联系,加强协作,调动各方力量,落实好农业抗旱人力、资金、物资、机械设备等。农业系统各单位要团结协作,形成推动抗旱保春耕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切实抓好大旱之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出责任事故。
   (四)做好指导服务。把10万工作队员深入农村开展强基惠农春季大行动和抗旱救灾、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深入生产第一线,驻村指导工作,抓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建设抗旱示范样板,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切实帮助农民解决春耕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生产难题。
   (五)扩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三电合一”平台和各种新闻媒体,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情调度,密切关注春耕生产动态和农产品供求形势,及时反映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大力宣传抗旱保春耕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形成大抓宣讲、大闹春耕、大促生产的良好氛围。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76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