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12-22 生效日期: 2011-12-22
发布部门: 景宁畲族自治县政府
发布文号: 景政发[2011]38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基础与挑战

  一、基础与机遇

  二、问题与挑战

  三、发展思路与基本共识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二、战略主题与发展目标

  第三章  发展任务

  一、全力普及学前教育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三、优质发展高中教育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五、全面保障特殊教育

  六、完善构建终身教育

  七、扎实推进队伍建设

  第四章  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一、集团化建设工程

  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工程

  四、教师研训中心建设工程

  五、特色学校建设工程

  六、学前教育发展工程

  七、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工程

  八、学生行为示范校工程

  九、教学质量优质工程

  十、民族教育示范区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教育工作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优先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水平

  三、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活力

  

  附件:

  1.景宁畲族自治县 “十二五”教育主要发展指标

  2.景宁畲族自治县 “十二五”教育重点实施项目

  3.景宁畲族自治县 “十二五”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年度规划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景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好地服务景宁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按照《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参照《丽水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体系,制定《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十一五”时期是景宁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事业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秉承“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宗旨,践行“让更多人接受更好教育”的理念,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凝心聚力谋发展,用心用情办教育;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全面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加强教育内涵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谱写出了教育事业“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大变化、大发展”的和谐乐章,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新的跨越。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我县“教育强县”称号。

  “十一五”时期,景宁教育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学校内涵发展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缺乏引领资源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正视不足、理清思路,抓住机遇,准确把握走向,超前谋划思路,乘势而上,奋发图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百业振兴。随着景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启动,景宁教育必将遇到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精神,继续改革创新,创设更公平的教育,创办更多、更高质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教育,培养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服务于景宁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
第一章 基础与挑战

  一、基础与机遇

  (一)“十一五”教育发展成就

  城区优质资源全面扩张。投资2.6亿元破解城区教育资源严重紧缺难题,实施“一扩两迁四建”工程,建成一批“花园”式学校,县城新增学校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再造了一个“景宁教育”。全县学生在县城就读率从“十五”时期末的小学39.8%、初中52.9%、高中76.6%上升到2010年的小学80%、初中86%、高中100%。

  农村办学条件全面优化。在做大做强城区教育的同时,统筹兼顾农村教育,实施“食宿改造、标准化学校创建、校舍安全加固、学校附属幼儿园改造” 及库区学校复建等工程,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24所中小学22所达到省级三类以上标准,达标率为91.7%。

  教育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全县累计投入3200万多元,全面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体、美、卫器材的装备。所有中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视频监控,县城中小学班班进多媒体,农村学校多媒体班配率达到2.2:1,超出全省3:1的平均数;建立了图书配送中心,覆盖全县所有乡校,生均图书26.3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县教育教学设备、音体美卫器材、图书资料等均达到省定一类标准,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教育普惠程度明显扩大。全面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全县寄宿制学校的住校生每生每周享用至少5餐以上11.75元标准的免费营养餐;全面完成食宿改造工程,让寄宿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寝室,并配备保育教师与寄宿生共起居;扶困助学工程,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归口统一管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周末班车工程,政府每年投入45万元让寄宿生周末安全回家,切实为家长解决了孩子在校读书“吃、住、行、学”的后顾之忧。

  学前教育实现转型升级。投入2000万新建了实验幼儿园,社会力量投资1200多万元新建了民办蓝天幼儿园,投入约700多万元全面实施了乡镇附属幼儿园改造工程,2010年等级园从原来的7所增加到12所,农村幼儿在等级园就读率已达83.1%,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比“十五”末的85.56%提高了6.5个百分点;率先核定乡镇幼儿园教师编制181名,加大幼儿专业教师招聘和培训力度,实施城乡幼儿教师互动机制,规范幼儿园一日常规,促进了学前教育扩量提质;出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学前教育办园水平步入了转型升级阶段,

  职成教育发展越上新台阶。职业高中实现整体搬迁,全面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交流培训;创新办学模式,成立丽景职业教育联盟,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加大资源整合和统筹力度,着力培育和强化专业特色,积极争取支持,职业教育内涵明显提升,实现了由原来的普教式向职教式的转变,旅游与餐饮服务和水电机电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旅游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实训示范基地,机械加工专业和电子电工专业被评为市级示范专业。全面加强职成校建设,改善成技校办学条件,利用职业高中的培训优势,多渠道提高成人文化素质,成人教育初步形成了“立体化、多元化、全程化、规范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出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强校接管农村学校”和“互助共同体”的实施意见(试行)》,将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组建成五大教育集团,推行 “一校两(n)区”、 “互助共同体”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城乡联姻发展路子,切实落实集团内管理互通、资源共享、人才互动、质量共进等工作,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着力加强教学改革,构建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基本框架,确立了小班化教学的新理念,提炼出《农村小班化教学20条新常规》,逐步探索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农村小班化教学模式。

  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新机制。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拓展教师培训渠道、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补充新鲜“血液”、稳定教师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加强研究,多措并举推进“人才强教强校”战略,实施了城乡教师互动机制、星级班主任评比制度、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走教制度”和“星级教师评比”等制度,优化和激活了教育人力资源。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100%,初中为100%,普高为100%,职高为97%,小学专任教师取得大专学历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92%;初中专任教师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52%。全县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特级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省市教坛新秀17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2名、县级以上名师名校长70名。
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探索和实施了“人格奠基、人才强教强校、教学质量提升”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信任指数逐年提升,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10年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2.10%;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小学升初中率达99.97%,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9.96%,初升高比例2010年达97.58%;“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65%;2010年全县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91%;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达1:0.97。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机遇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教育与文化发展历来倍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扶持景宁加快发展做出重要批示;2007年省委书记赵洪祝把景宁作为工作联系点;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省政府对景宁等6个山区县连续三年分别予以六个亿的资金扶持。这些政治条件和政策优势为景宁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民族教育”进行专章阐述,提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重点帮助偏远山区、海岛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教育发展,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这将为景宁教育掀起新一轮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县委和县政府在新时期奋力打造“神奇畲乡、秀美山水、休闲胜地”,实现“全国十强、基本小康、文化基地”三大目标,依托景宁畲族文化产业基础,发挥畲族文化资源优势,按照建设“全国一流的文化基础设施、一流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一流的文化品牌”的要求,推进畲族文化有形化、基地化、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这种地区民族特色发展战略,将为景宁做大民族教育创造浓厚氛围,奠定扎实基础。

  二、问题与挑战

  城乡教育水平不够均衡。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深入,农村学校生源日趋缩减,办学效益偏低,校际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受区域影响,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师资素质、学生基础等存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从县域内纵向看,“十一五”期间,教师资源整体得到优化,但从横向与发达地区相比,师资专业化发展水平等离人民群众要求享受优质师资资源的强烈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学科带头人和在全省、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师匮乏,部分优质师资资源流失,小学科专业教师紧缺,知名高校毕业人才难以引进等问题从根本上影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学校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十一五”期间,教育硬件优质发展,办学条件今非昔比,但学校内涵建设成效不显著,各校办学特色和品牌效应难以形成,尤其与教育发达县市相比,办学特色、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景宁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其独具特色的畲乡本土文化保持面临着不可忽视危机。

  各类教育发展不够协调。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仍是教育发展的两条“短腿”。学前教育起步迟,基础薄弱,等级幼儿园数量较少,社会办园力量不足,幼儿在公办园和等级园就读率较低,职业教育设施设备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成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创建教育现代化任务重。浙江省在完成教育强县评估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目标。根据创建要求,我县要在“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受地理、环境、观念各方面影响,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较小,教育持续大投入压力大。

  三、发展思路与基本共识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景宁教育形成的发展基础和基本条件的分析,论证未来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景宁教育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形成以下共识。

  (一)充分发掘民族特色,着力做大做强民族教育品牌

  在国家民族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加大,省委、省政府对景宁特别扶持政策持续落实,以及景宁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抢抓机遇,全力打造中国畲乡品牌的综合背景下,景宁民族教育将获得长足发展的新契机。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县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把握时机,争取支持,依托畲族文化产业基础,发挥畲乡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畲族语言培训和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建立“全国民族教育示范区”,打造“全国民族教育示范校”,全力推进畲族文化与民族教育品牌化有机协调发展。
(二)坚持“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工程”和城乡统筹建设,全县教育资源总量翻了一番,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基本走上了教育“小县大城” 和城乡教育初步均衡的发展之路,产生了良好的现实效果。实践验证了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是我县克服资源稀缺、自然条件限制,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和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发展战略,立足新起点,在实施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按照“高中和初中向城区集中,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的布局调整思路,努力做到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与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契机,全力做大做强县城教育,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依托县城学校,推行集约化、规模化办学,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师资配置、经费分配、学校管理的统筹,最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教育集团,带动调整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优质公平。

  (三)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切实提升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

  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目标,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现代化是浙江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现代化基本要求是教育思想现代化、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条件保障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更新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手段方法、教学模式、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建成教育改革创新引领省、教育国际化先行省、教育现代化示范省”目标,丽水市也出台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指标体系,为景宁县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可靠的依据。“十一五”期间,景宁教育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下,教育现代化进程取得长足发展,成功创建了“省教育强县”。在此基础上,景宁县要加大投入,全面提升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强县。

  (四)转变教育发展模式,重视学校内涵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

  为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转变,景宁教育在硬件大提升的背景下,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从规模走向质量,把发展教育的理念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把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必须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深入发掘景宁特有教育资源和学校文化底蕴,创新学校管理办法,积极构建以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核心、以人文和谐校园为目标的学校文化;必须不断加大学校特色创建步伐,通过办有特色的学校,创有品牌的教育,建有品味的校园,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

   第二章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强县”为总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加大教育投入机制,着眼于提高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整体功能、着眼于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着眼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着眼于促进教育创新,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的教育体系,形成教育投入增长、学校布局合理、教育资源优化、办学特色彰显、教育质量优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展原则

  1.因地制宜发展原则。根据景宁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基础与传统特色,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模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走出一条赋有景宁特色、畲乡特点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2.优先倾斜发展原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让教育事业发展经费得到更好保障。

  3.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按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区域教育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城区提升、农村发展、城乡互动、优质均衡”策略,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破重点、分类指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优质均衡发展原则。进一步巩固教育强县成果,注重均衡、注重质量、注重协调,正确处理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特色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形成重点发展、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二、战略主题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主题

  战略主题:质量提升、优质均衡、改革创新、特色培育。

  “质量提升”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优质均衡”是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创新”是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所在,“特色培育”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国民族自治县教育综合实力前十强。

  --现代教育体系更完善。构建更加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实施“均衡、优质、多元”的发展战略,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及成人教育得到普遍加强,基本形成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机制体制更加健全的格局,以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教育资助制度,让各类人群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得到保障。

  --教育普及水平更高。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5%,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99.98%,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99%,初升高比例达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三残”学生平等接受教育。

  --办学条件改善更优。积极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和现代化学校达标工作,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达到现代化办学要求,力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到2015年达到85%以上。

  --民族特色教育更浓。进一步加强民族特色教育,打好民族特色牌。建设“畲族语言培训基地”,建立“民族教育示范区”,着力推进民族小学、民族中学的“畲汉”双语教学,加强对畲语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实施“特色学校培育工程”,开展 “一校一品”评比活动,促进畲族自治县的民族教育特色不断增强。

  --师资素养提升更高。以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完善人才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星级班主任”和“明星教师”评比工程,培养一批省、市、县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发挥引领辐射功能,培养带动全体教师专业发展。

  --职成教育服务功能更强。切实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和专业领军人物建设,加大对校内外职业实训基地、学生创业基地等投入,密切学用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师生的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好成人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农民培训教育,不断拓宽学习领域。

   第三章 发展任务

  一、全力普及学前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全面贯彻落实《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景政发〔2010〕8号),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扩张学前教育资源,强化与扶持农村学前教育与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新建城南、城西、外舍、梅坑、张村、九龙、大际、东坑等8所幼儿园,改造梧桐、沙湾、景南、大地、中心幼儿园5所幼儿园,等级园从原来的12所提高到25所,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贯彻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和《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景政发〔2010〕25号),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优化学校布局,新建外舍小学、外舍初中、鹤溪镇民族小学、迁建大际乡校和扩建城北中学,全面加强标准化学校、特色学校、行为习惯示范校、教学规范达标、小学科走教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小班化教学及一体两翼的教学研究,全面开展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符合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85%以上。

  三、优质发展高中教育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设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坚持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加强教学研究,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深入开展教学管理规范化、重点薄弱学科的建设,实施“借帆出海”行动计划,完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开展特殊潜质学生个性化培养,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考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到2015年,力争使全县初中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要求,探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衔接机制,出台职业教育扶持政策,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政策,到2015年,把县职业高中建设成为硬件设备较好、办学特色彰显、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较强的省二级以上重点职业高中。普职比基本达1:1,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率达85%以上。

  五、完善构建终身教育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继续教育网络和发展机制,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切实加强成人文化教育和社区教育,依托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景宁电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数字传煤等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为成人继续教育提供广覆盖、多类型、多层次、开放便捷的教育培训,形成有利于提高技能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建成景宁教育发展中心,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

  六、全面保障公平教育

  全面保障“三残”儿童、外来民工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保障体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就读政策,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实行同城同待遇;建立健全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开展“三残”儿童的实名制跟踪服务。推进医教结合,实现残障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依托家长学校等载体,深化家庭教育研究,健全学校和父母联动的关爱和服务体系,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以及心理指导;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和教育救助制度,杜绝弱势群体儿童因贫辍学。

  七、扎实推进队伍建设

  继续完善和规范用人制度,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培训机制,一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完善校长、干部选拔使用、专业发展、成长激励等政策,建立校长、教师“双向流动”制度,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评比,校长教学展示、校长论坛、校长读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等活动,促进城乡校长专业化发展,管理能力的提升。二是开展后备干部培养工程,从优秀教师群体中选拔出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和发展的优秀分子加以系统培训,组建后备干部梯队。三是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达标行动”,完善教师专业能力考试制度建设和教师退出机制建设,建立教师研训中心,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分类推进、重在实效为原则,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全面加强培训,定期开展达标活动,深层次推进星级班主任、明星教师评比。四是严把教师入口关,改革新教师招聘政策,吸引更多高学历的高校优秀毕业生从事山区教育,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以造就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第四章 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围绕 “质量提升、优质均衡、改革创新、特色培育”的战略主题,依照“因地制宜、优先发展、统筹兼顾、优质均衡”的工作原则,本着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十大工程”,以实现景宁教育的新发展。

  一、集团化建设工程

  (一)工程目标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起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充分发挥强校引领辐射作用,积极探索“强校接管式”、互助共同体式等运行机制,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二)实施要求

  1.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经费。

  2.科学核定城乡教师编制,建立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流动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充分挖掘师资潜力,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3.深化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推进“接管与互助”机制,统一集团教育资源,规范教育教学管理,优化办学条件,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深层次地推动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均衡发展。

  (三)实施进度

  
 年份
校区
总校
 2010年
 2014年
 2015年
总校
强校接管式
城乡互助共同体
强校接管式
城乡互助共同体
民族中学
 
东坑中学
东坑校区
 
 
 
 
 
城北中学
 
沙湾中学
沙湾校区
 
实验一小
张村校区
大均乡校
张村校区
 
 
东坑镇小
新增一校区
 
 
大际乡校
 
 
 
景南乡校
 
 
 
雁溪乡校
 
 
实验二小
二小分校
梧桐乡校
二小分部
 
 
郑坑乡校
 
 
 
英川镇小
 
 
 
鸬鹚乡校
 
 
民族小学
澄照校区
沙湾镇小
澄照校区
 
 
标溪乡校
新增一校区
 
 
毛洋乡校
 
 
 
秋炉乡校
 
 
 
大地乡校
 
 
镇民族小学
 
张春小学
新增一校区
 
外舍小学
 
九龙乡校
新增一校区
 


  二、标准化学校达标工程

  (一)工程目标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本标准》,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教育现代化达标活动,力争到2015年实现义务教育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85%以上。

  (二)实施要求

  1.成立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建设领导小组,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扎实加以推进。

  2.科学制订建设规划,将标准化学校建设纳入城乡整体规划,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学校办学条件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达到现代化办学要求。

  3.把标准化学校建设经费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畴,以教育项目实施为抓手,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三)实施进度

  
达标年份
达 标 学 校
达标内容
备注
2011
九龙乡校、大均乡校、景南乡校、英川镇小、梧桐乡校、标溪乡校、秋炉乡校、东坑中学、沙湾中学
校舍、装备师资、管理
 
2012
民族小学、东坑镇小、大际乡校、民族中学、
城北中学
校舍、装备师资、管理
 
2013
鸬鹚乡校、毛垟乡校、大地乡校、张春小学
校舍、装备师资、管理
 
2014
民族小学澄照校区
校舍、装备师资、管理
 


  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工程

  (一)工程目标

  全面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装备配备达到《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标准》的i类。到2015年,建立覆盖教育行政部门和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促进教育目标体系、教育决策管理、教育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师资培训、教研科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实施要求

  1.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

  2.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逐步完善城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

  3.建立教育信息化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配备和使用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先进示范校创建活动,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教育信息化整体效益。

  (三)实施内容

  1.建立“1234”信息化格局。即一个基础网络(县教育城域网)、二个平台(公共应用支撑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教职员工信息库、学生信息库、教育资源信息库)、四个应用系统(教育电子政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网络教研系统、教学服务系统),形成“设施完备、资源丰富、功能齐全、信息互通、运行高效、应用广泛”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2.加快终端设施设备改造。补充更新、添置各级各类学校的多媒体、计算机等设备,逐步推进学校录播教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实验室、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等的建设及应用。到“十二五”末,中小学教师工作电脑人手一台;班班进多媒体,逐步更新学生计算机,生机比达到5:1;全县建高中、初中、小学电子阅览室各1个,建数字实验室高中1个,初中2个,小学4个。

  3.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教育网络建设,完成教育系统中心机房及各校布线、交换机改造升级,各学校以100m以上的带宽接入教育城域网,提高网络速率,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高水平校园网络,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校,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推进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学点建立卫星接入或光盘播放的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提高校园网的服务能力,构建高度一体化的数字校园网络,并加强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4.加强优质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全县30%学校建立网站和班级网页,扩充丰富网上资源,充分利用网站平台开展师生各类信息技术交流与电脑作品比赛活动,实现80%以上的教师实行电子备课;利用学生家庭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起家-校互通的教育环境,开展学生网上学习、教师在线答疑等网上教育。

  5.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使全县95%的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四、教师研训中心建设工程

  (一)工程目标

  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整合为教师研训中心,构建集教师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机构,健全教师发展管理和教科研制度,着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二)实施要求

  1.落实教师研训中心建设工程经费,建立业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师研训中心经费稳步增长。

  2.加强教师研训中心的师资队伍建设,核定研训中心编制,建立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研训队伍。

  3.搭建自下而上、多层面的教师发展研训框架,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要素,强化养成途径。

  4.整合有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手段、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切实开展网上研训活动,提高教师教科研和学习能力,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和行为。

  (三)实施内容

  1.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实施明星教师评比工作,“十二五”期间,力争培养教学专家1-2名,教学精英30名,教学能手100名。

  2.深入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自主培训。至2015年实现全体教师业务轮训,有序推进“菜单式”培训计划,开展“校本培训示范基地”评选活动,着力在师德修养、学科知识、课堂执教能力、学科实验能力和解决学科难教、难学问题上求实效。

  3.积极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加大实践指导力度,强调研训一体化,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跟踪。

  4.实施品牌学科创建工程。以在本地区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名师为核心,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高学科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把优势学科培育成品牌学科,发挥名师和品牌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它学科建设,逐步形成若干门优势学科。

  五、特色学校建设工程

  (一)工程目标

  坚持“长远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原则,逐步构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实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依托原有的文化与优势,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力争到2015年,做到校校有特色、师生有特长,培育若干所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学校。

  (二)实施要求

  1.立足本校客观实际。在各校已有资源要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办学的传统,师资、场地、经费等,倡导突出校本性、独特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谋划特色项目。

  2.坚持面向全体师生。明确特色教育目标,面向全体师生选择特色项目,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让最广大师生参与,并从中受益与发展。

  3.突出特色品牌效应。与学校德育建设、校本课程、学生特长、教师发展、品牌建设等有机结合,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推进学校内涵文化深层发展,提高师生综合素质。

  4.加强督导考核评估。制定特色学校评估命名活动意见和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将学校特色发展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目标,建立激励机制,从上到下形成创建特色学校的浓厚氛围。

  (三)实施内容

  1.加强组织领导。分层次成立“创建特色学校工程领导小组”,设立特色学校创建办公室, 加强专题研究,负责统筹协调,强化过程指导和督导评估,制定激励措施,保障必要的工作和奖励经费,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2.增强服务咨询。加强创建特色学校工程的策划、指导和管理,成立“景宁县特色学校工程指导委员会”,为全县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管理、评估验收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支持,为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提供策划和咨询。

  3.制定创建规划。各学校立足本校实际,面向师生,研究、寻找、论证特色创建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依托本校历史文化资源、当地风土人情习俗、学校办学优势项目、干部教师爱好特长、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等实际,拟订学校近、中、远期特色项目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分阶段组织实施。

  4.完善创建机制。围绕特色学校创建目标,强化学校管理,针对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及教师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调整,制定一整套为特色建设服务的规章制度,建立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严格考核评价,使管理机制与学校的特色目标和办学思路相匹配,成为保证学校特色形成的有效运行机制。

  5.加强形象提升。实施创建特色学校研讨年会制度,定期举行特色学校学术论坛、观摩调研、经验交流、论文评比等活动,及时总结特色学校创建经验,提炼特色学校建设理念和经验,提升景宁教育品位。

  六、学前教育发展工程

  (一)工程目标

  到2015年,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三年入园率达到95%,等级幼儿园比率达到60%以上,等级园入园率达到80%以上,创建省一级幼儿园5所,二级幼儿园10所,三级幼儿园10所,建成县早教指导中心2个,早教指导站7个,学前教育示范乡镇比率达到35%。
(二)实施要求

  1.政府主导,强化保障。加强学前教育体制中的政府职能,确立县、镇(乡)二级政府常规性投入机制;根据浙江省教育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落实好公办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达到当地公办小学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的1/3以上,不断增加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扩大补助范围和力度。

  2.统筹规划,合理布点。根据全县适龄幼儿分布情况,科学布局,加强城区幼儿园建设,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教学点改扩建工程,保证就近入学,优化资源配置,尽量满足老百姓的优质需求。

  3.精细管理,丰富内涵。健全和规范保健、保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学前教育保教队伍整体素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全面落实幼儿一日常规,鼓励幼儿园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逐步渗透对畲族文化的理解,开展学前教育活动;探索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加强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价,切实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三)实施内容

  1.构建三级幼教网络。建立从县、乡(镇)、村三级纵向幼教网络,分别完成不同的幼教功能。县城办好公办园,科学整合民办园,完成高品质的保教工作;乡镇充分利用并改造闲置校舍,办好附属幼儿园,积极推进独立办园进程,完成常规的保教工作;建立办好村级保育所,完成最基本的保教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保教需求,确保学前教育的普及。

  2.设立幼教管理中心。设立学前教育管理中心,下设2个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和7个早期教育指导站,形成县、乡镇两级早教指导网络,统筹区域资源,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服务学前教育工作,加强、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分阶段贯彻实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目标。

  3.实施规范达标活动。严格实行幼儿园办园准入制度,对全县幼儿园实施合格与升等评估,鼓励不符合独立办学的中小幼儿园通过连锁或集团化形式获得评估合格办学资格;通过督导、转化、整合相结合的方式,促成所有幼儿园达到准办以上标准,拥有固定办学场所、办学经费独立、师资教具配备齐整,教学行为规范。

  4.加强精品人才培育。灵活招聘幼儿教师,优先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合理确定生师比,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督促民办幼儿园师资的规范配备;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推动城乡幼儿教师的双向流动,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服务学前教育。

  5.积极扶持民办教育。完善和落实民办教育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提升社会办学质量,将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纳入年度督导评估范畴,指导督促完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给予适当的补助与奖励。

  七、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工程

  (一)工程目标

  围绕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要求,到2015年,把县职业高中建设成为办学行为规范、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持续提升,学校办学能力进一步提高,硬件设备较好、办学特色彰显、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较强的省二级以上重点职业高中。

  (二)实施要求

  1.强化职业教育领导和协调机制。建立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多形式建立教育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对话协作机制和平台,定期或专题研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

  2.完善职业教育经费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转移支付经费,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和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重,将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培训、技能竞赛奖励、学生企业锻炼保险等,并逐步扩大贫困生资助面。

  3.健全评价、督导和质量监控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推行职业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引导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评价机制。

  4.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外部氛围。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让中职教育招生、资助和免费等政策深入人心。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实施内容

  1.加强学校基础建设。以现代化建设为标准,积极推进职业高中现代化学校建设,加快“景宁县中职学生实训创业园”的建设步伐,配备与现代职业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设施,满足师生实训和技能竞赛需要,将景宁县职业高中建设成为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到2015年,建成2个学生创业基地,争创2个以上校内省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专业。
2.拓宽师资引培渠道。突出职业高中专业负责人、骨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引进渠道,鼓励和支持学校从行业、企业选聘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专业对口高校学习进修,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和技能考级,着力构建教学团队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到2015年,专业课教师占专任老师比例达55%以上,专任教师获得高级技能证书比例达80%,每个专业力争培养1名专业负责人,实习指导教师取得技师以上技能证书比例达70%。

  3.探索育人成才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深入探索育人成才培养模式,推行“仿真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创业就业技能的培养训练,有计划地开展师生技能比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水平;对接中职学生人才成长“立交桥”政策,“单招单考、3+2、五年一贯制”等职高学生升上高一级院校比例和在校生参加自考函授比例有较大提升,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学历和技能的愿望。到2015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率达85%以上,并力争有30%以上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

  4.健全工学结合机制。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政策,建立校企合作优秀企业激励机制,促进校外示范实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接收师生实习实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的对接度,“借力”发展职业教育。

  5.抓紧抓实社会培训。科学配置教育学习资源,规范乡镇和社区教育机构建设,研究“学风银行”和订单式技能培训,探索“产教结合、校企联合、定单培养”等灵活性、适应性较强的就业培训模式,广泛开展农民、企业职工、社会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学历教育,深入“双证制”教育,提高城乡居民的学历层次和劳动技能。

  6.加强成人继续教育。以景宁电大为依托建设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建立数字化远程教育等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成人教育发展中心,加强乡镇成人技术学校标准化建设,理顺、完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管理体制,建立县乡村职成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成人教育,促进成人继续教育均衡发展。

  八、学生行为示范校工程

  (一)工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突出行为的养成、习惯的培养,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标准,开展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成为“讲责任、明事理、懂规范、善思考、勤学习、重实践、会合作、有毅力、能创新”的和谐发展人才。

  (二)实施要求

  1.完善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细化“岗位育人职责要求、德育责任人岗位职责、德育常规管理制度、学生文明公约、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养成细则等,并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有章可循”。

  2.全面加强行为规范分析研究。将师生行为规范教育作为教育重点,对德育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对学生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等情况进行分类整理,概括提炼出学生在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对策与整改计划。

  3.行为规范训练过程动态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管理机制,营造校内外良好的道德环境;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监管。坚持“常规常抓常新、过程抓活抓细,让行为规范教育呈现出更加“立体、动态、互动”的效果。

  4.健全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机制。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多元关注”和“发展性评价”, 细化“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操作规程,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进行科学的量化,在“发掘潜能、赏识激励、全面提高”的鞭策下,学生健康成长。

  (三)实施内容

  1.全力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管共育的大格局,全面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家庭教育,通过师生参与公益事业、社会实践、家校合作互动、网上讨论等途径提高学生文明行为。

  2.开展各项寓教于乐教育活动。整合“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教育、美德教育、礼仪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整合“感恩教育、关爱教育、环保教育、自救自护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生命教育”等载体,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延伸和深化”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
3.推进学生行为规范达标行动。制定学生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实施办法,开展行为规范达标生、示范生和达标班、示范班评比,持续训练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建立达标考核制度,加强考核操作过程管理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提高自主管理水平,优化班风、学风、校风,形成人人知《规范》、事事依《规范》、时时守《规范》的良好环境。

  九、教学质量优质工程

  (一)工程目标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效率,扎实推进教学研究,全面加强质量跟踪监测与分析,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全力普及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高考竞争力不断增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职业教育实现新发展,学生专业技能、就业能力、创业精神全面提高。

  (二)实施要求

  1.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创新教学,创建师生合作、平等交往、师生共学的有效课堂,实现由传统的关注“教”彻底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促进学生最大化、个性化发展。

  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科学合理配备教师资源,围绕“业务精湛、师德优良、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突出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的培训主题,扎实有序地开展研训,全面提升教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深入推进学生行为示范校工程,重点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上有明显的提升。

  (三)实施内容

  1.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助推教学质量提升。规范办学行为,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从教育行政、教师、学生、教学、校园、安全等方面实施目标管理,细化管理过程,优化管理手段,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

  2.加强教学评估改革,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建立教学工作管理评估体系,改革教学评估方式方法,以评估促落实、促发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加强质量分析,查找存在问题,追溯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3.推进集团化办学,力推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开展集困化办学,充分发挥强校引领辐射作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4.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深入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总结、提炼农村自然小班教学成功经验;在进一步扩大城区教育资源,严格控制班额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区小班教学工作。

  5.切实加大培优辅差力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尖子生”培养,特别是高中教育要抓好两个群体,即重点本科群体、边缘生群体;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残疾等五类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跟进。

  6.重点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努力均衡学科质量。建立薄弱学科指导小组,对薄弱学科重点指导分析;组建高考学科研究小组,加强对新高考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把握高考改革新趋势,研究教学新变化和高考新变化,加强与外地的联系和交流,多方获取教学信息和高考信息,正确把握教学方向,提高学科质量。

  十、民族教育示范区工程

  (一)工程目标

  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立足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办学效益,到2020年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区。

  (二)实施要求

  1.准确定位理念,凸显民族文化特色。以民族学校为龙头,准确定位校园文化理念,做好校园特色文化规划,精心设计融民族元素于一体的外显文化和隐性文化项目,组织实施。

  2.多元实践体验,提高全民民族素养。发挥“畲族婚俗、畲族祭祀礼仪、畲歌畲语、畲族食品制作、畲族农具制作”等具有民族元素的资源优势,零距离体验畲族民俗风情,让其成为最生动的课堂、最鲜活的教材。

  (三)实施内容

  1.立足民族特色,创设民族教育载体。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活动,积极拓展校外民族教育载体,整合县域文化民族文化基地资源,以中华畲族博物馆为主载体,依托民族教育馆、民族服饰展馆、民族图书馆、民族文体馆、民族网站等资源,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知晓民族风情,了解民族特性和民族史料。
2.挖掘民族元素,积极开发民族课程。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加快开发富有民族传统且具有现代气息的校本课程,让民族教育规范化、课程化;建设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和“民族体育训练基地”,将畲族传统项目融入日常教学。

  3.创建良好环境,着力打造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民族教育特色,以民族中学、民族小学、鹤溪镇实验小学三所民族学校为试点,将民族文化与多元的校园文化相融合,着力在民族音乐、美术、体育和工艺品制作等方面进行合理开发,形成标志性的外显文化符号;通过“艺术节、读书节、民族体育节”等隐性文化建设,及“进博物馆、走民族村”等社会活动,让民族教育社会化。

  (四)实施进度

  2011年到2015年,打造“民族中学、民族小学、鹤溪镇民族小学”三校为主载体的民族教育示范区“样板点”,形成值得推广借鉴的民族教育示范区达标细则、创建指标,为全县创建民族教育示范区创设亮点工程、样板工程。

  2015年到2020年,推广三所民族学校的经验,形成全县各校民族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氛围,提炼出鲜明的民族教育示范区创建经验。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教育工作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强化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根据国家有关教育法规,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进一步提升乡镇和相关部门的认识,强化全社会参与办教育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的情况,教育普及率指标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内容。健全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领导联系学校等制度。党政一把手要对教育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经常研究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治教。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提高全社会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加快推进“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施教、社会依法参与”的教育法制化进程,切实保障教育科学健康发展。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权益,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师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诉讼和赔偿等教育法律救济制度,尊重和保障师生权利。积极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意识。

  (三)全面加强教育督查和指导。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督学制度,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规范性、发展性相结合的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机制,建立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价制度。健全政府教育督导团,加强督导队伍建设,促进督导队伍专业化进程,坚持督政与督学、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加强教育督导。建立健全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问责制度和表彰制度,强化督导结果的运用。

  (四)优化教育发展的软环境。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管理要求。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校园管理,提高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安、教育、工商、文化、卫生、综治、安监等部门经常性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及时化解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各种矛盾纠纷。强化振兴教育、人人有责的共识,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导向,大力宣传教育成果,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促进人民群众理解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二、优先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水平

  (一)切实增加教育的财政投入。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在确保“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基础上,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立足教育实际,切实加大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生资助等薄弱环节的投入,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化建设等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二)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学前教育及时安排专项发展资金,并适当提高比例,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逐步提高财政保障水平。职业教育实行政府和企业及其它社会力量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终身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教学质量专项奖励经费,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机制。

  三、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活力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县级统筹,县、镇(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各乡镇要加大幼儿园建设投入,改善办园条件,负责周边环境治理,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社会力量办园管理。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强化县政府责任的同时,发挥镇(乡)支持学校教育,维护学校教育秩序及周边治理等责任。健全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发改、建设、财政、人事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职业教育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

  (二)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以增强学校活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全面加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的终极目标,促进区域教育上水平、上档次、创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品牌学校。建立起一整套精细规范、科学高效、简捷适用的管理制度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激励、约束、评价机制,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学校活力,实现学校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目标。

  (三)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统一县、镇(乡)教师编制标准,科学核定幼儿园、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教师编制。深入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机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深入实施星级班主任、明星教师评比活动,完善校长、教师考核、培训、激励、交流、流动等机制。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加大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并注重向教学一线教师和农村边远教师倾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实施教师“塑形”工程,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附件1:

  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二五”教育主要发展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
属性
单位
2010年实绩
2015年目标
学前教育
1
学前三年入园率
约束性
%
92.10
95
2
等级园入园率
约束性
%
32.64
80
3
示范乡镇比例
预期性
%
0
35
4
等级幼儿园比率
约束性
%
30
60
义务教育
5
小学入学率
约束性
%
99.98
99.99
6
小学巩固率
约束性
%
100
10
7
初中入学率
约束性
%
99.97
99.98
8
初中巩固率
约束性
%
99.96
99.99
9
三残儿童入学率
约束性
%
95.65
98
高中教育
10
初升高比例
约束性
%
97.58
98
1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预期性
%
31.03
45
队伍建设
13
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
约束性
%
29.75
80
14
小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预期性
%
28.80
50
15
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预期性
%
86.52
92
16
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预期性
%
2.46
6
17
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比率
约束性
%
47.50
50
18
职高“双师型”占专业教师比率
约束性
%
45
80
办学条件
19
班班进多媒体
预期性
班/套
1.43:1
1:1
20
电脑生机比
约束性
人/台
8.7:1
5:1
21
电脑师机比
约束性
人/台
1.4:1
1:1
22
图书高中人均
预期性

34.85
50
23
图书初中人均
预期性

25.91
40
24
图书小学人均
预期性

27.02
35
25
录播教室、数字实验室
预期性

0
高中1初中2
小学3
26
标准化学校达标率(新标准)
约束性
%
33.30
85


  

  附件2:

  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二五”教育重点实施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摸 建设 建设 标准 投资(万元) 建设起止年限 建设地点 用地面积(m2) 备注
现有 规划 性质
班级 班级
1 张村幼儿园 0 12 新建 一级 1610 2011-2012 原张村小学地址 4600 实施类
2 九龙乡幼儿园 3 3 新建 二级 320 2011-2011 九龙乡政府所在地 1350 实施类
3 大际乡幼儿园 3 3 新建 二级 244 2010-2011 原乡政府 1350 实施类
4 大际乡校 6 6 迁建 三级 813 2010-2012 大际乡政府所在地 8039 实施类
5 鹤溪镇民族小学 0 24 新建 省一类 5396 2011-2012 鹤溪镇张村村 28262 实施类
6 景宁中学学生宿舍楼     续建   640 2011-2011 景宁中学校园内 1000 实施类
7 职业高中校园整体改造工程 16 18 续建 省二级重点 2125 2011-2012 职业高中校园内 20010 实施类
8 城北中学教学楼 24 30 续建   543 2011-2011 城北中学校园内 800 实施类
9 城西幼儿园 0 12 新建 一级 1610 2013-2015 鹤溪镇城西地块 6010 争取实施类
10 城南幼儿园 0 12 新建 一级 1610 2014-2015 原钢铁厂区块 6010 争取实施类
11 外舍幼儿园 0 12 新建 一级 1610 2014-2015 外舍区块 6010 争取实施类
12 东坑镇幼儿园 3 6 新建 二级 750 2012-2013 东坑镇镇府所在地 3215 争取实施类
13 梅坑幼儿园 0 3 新建 二级 450 2014-2015 渤海镇梅坑村 1930 争取实施类
14 郑坑幼儿园 0 3 新建 二级 317 2012-2013 郑坑乡政府所在地 1350 争取实施类
15 景南乡幼儿园 1 3 改扩建 二级 400 2013-2014 景南乡政府所在地 1930 争取实施类
16 沙湾镇幼儿园 6 6 改扩建 二级 260 2013-2015 沙湾镇政府所在地 2800 争取实施类
17 梧桐乡幼儿园 2 3 改扩建 二级 285 2012-2014 梧桐乡政府所在地 1320 争取实施类
18 中心幼儿园 20 18 改扩建 二级 300 2012-2015 原中心幼儿园地址 2300 争取实施类
19 大地乡幼儿园 1 3 改扩建 三级 260 2014-2015 大地乡大地村 1600 争取实施类
20 外舍初中 0 24 新建 省一类 4400 2014-2016 外舍区块 34020 争取实施类
21 外舍小学 0 24 新建 省一类 6760 2012-2014 外舍区块 40020 争取实施类
22 教育发展中心     新建   3000 2012-2014 外舍区块 20000 争取实施类


  

  附件3:

  景宁畲族自治县“十二五”教育装备及教育信息化分年度规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指标性 单位 实施年份 投资金额(万元)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合计
常规教学装备更新添置                
1.1 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 约束性 10 10 10 10 10 50
1.2 课桌椅办公设备 约束性 10 10 10 10 10 50
1.3 图书资料 约束性 20 20 20 20 20 100
1.4 录播教室 预期性 20 40 40 20 20 140
1.5 数字实验室 预期性 30 60 60 30 30 210
                   
信息化教学装备更新添置                
2.1 多媒体 约束性 100 40 40 40 16 236
2.2 灯 泡 约束性 20 20 20 20 20 100
2.3 教师用机 约束性 272 50 50 50 50 472
2.4 学生用机 约束性 80 216 216 216 216 944
2.5 网路改造 约束性 40 100 100 100 60 400
2.6 网络租金 约束性 30 30 30 30 30 150
2.7 软件系统 约束性 20 20 20 20 20 100
2.8 教育资源 约束性 10 10 10 10 10 50
2.9 维护费用 约束性 10 10 10 10 10 50
                   
新(扩)建普通(职业)高中及素质教育基地设备                
3.1 景宁职高 约束性   685       685
3.2 素质教育基地 预期性     500     500
                   
合计     672 1321 1136 586 522 4237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182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