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1-2010年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1-05-23 生效日期: 2001-05-23
发布部门: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陕政办发[2001]5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然灾害是制约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切实搞好防灾减灾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批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国发[1998]13号)精神,省政府委托省减灾协会编制了《陕西省2001-2010年防灾减灾规划》,省计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论证和修改。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陕西省2001-2010年防灾减灾规划 
  自然灾害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了确保我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统筹规划,精心部署,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构筑安全屏障。为此,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省的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工作基本情况 
  (一)自然灾害概况 
  我省是多种自然灾害频发而且危害严重的省份。一是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水灾和旱灾是我省为害面积最大、灾害损失最重的重大灾害。一般水旱灾害几乎年年都有,较大灾害三、五年就有一次,而且往往水旱交替,连续致灾。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120万公顷左右,占总面积的30%;最重年份达到267万公顷,占总面积2/3。冰雹、大风、霜冻也时有发生,造成危害。二是地质灾害广为分布,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广布各地的滑坡灾害,陕南的山地灾害,陕北、渭北的黄土崩塌灾害和煤田采空区的地面塌陷灾害,关中的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等,分布总面积不下15万平方公里。这些灾害年年都在频繁发生,而且随着降雨的增加而加重。同时,我省历史上还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有史料记载的6级以上9次地震,8次发生在关中地区;尤其是1556年的华县8级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为世界之最。三是水土流失剧烈,危害深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同各种气象、地质灾害叠加,进一步加重了灾害损失。全省多年平均年流失泥沙量9.2亿吨,其中黄河流域部分达8亿吨,占到黄河全流域年总输沙量的1/2。陕北地区现有水库库容已淤积40%。大量的水土流失极大地降低了土壤肥力,导致耕地质量严重恶化。陕北水土严重流失区耕地粮食公顷产量普遍不到750公斤,稍遇干旱还要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四是农林草原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种类多、为害重。90年代以来,每年受害农田100万公顷左右,受害森林草原40万公顷以上,造成农林(草)产品严重减产;遇到大发生年,为害尤烈。此外,各地森林、草原火灾以及低洼地域的渍涝灾害也时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五是灾害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据统计,八十年代以来的二十年间,全省因灾死亡人数达8800多人,年均440多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约50亿元,最高年份上百亿元。一旦发生重大灾害,还将严重影响甚至打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阻滞其健康发展。同时,这些类别众多而且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量还是伴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日益加重的。对此决不可等闲视之。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务必对防灾减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切实认真抓好,确保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防灾减灾工作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率领全省人民持续开展防灾减灾斗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建立健全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全省的防灾减灾工作已建立起由各级政府负总责,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组织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搞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2、开展了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一是先后对160多条河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建成堤防5450公里、护岸坝垛1万多座,使164个城镇、389万人、25万公顷耕地和一大批工业、交通设施得到保护;二是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0多万处,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20多万公顷增加到134万公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三是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9万平方公里,实际保存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占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7%;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造林,使全省森林面积发展到5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8%,列全国第12位;五是地震灾害预防工作得到加强。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和已建工程的抗震加固取得进展,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有所提高。对韩城电厂、骊山、宝鸡等地的危险滑坡进行了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3、注意抓了非工程措施减灾工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有所增强。加强了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提高了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进行了灾害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了灾害信息的及时迅速传递。注意抓了灾害防救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增强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预见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4、注意发挥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抓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设备、新材料,提高了科技含量,增强了减灾效果。另一方面针对防灾减灾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如年度灾情、山地灾害、黄土崩塌、渭河中下游突发性灾害的预测和防治等重点难题,及时选立课题,组织各方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应用科技成果,提高了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水平。 
  5、开展了国内国际合作活动。配合联合国开展减灾十年活动,在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同时,成立了灾害防御社会团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团共同开展防灾减灾的有关工作和交流活动,推进了相互交流与合作,一批工作人员得到培训,一批防灾减灾合作项目得到实施。 
  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并且为今后进一步搞好防灾减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的防灾减灾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 
  1、宣传教育工作比较滞后,关系经济、社会大局和每个人切身安危的防灾减灾工作,尚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不少干部、群众风险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比较薄弱,警觉性低,责任感差,难以自觉遂行防灾减灾工作任务。 
  2、工作安排位次滞后。不少地方仅把防灾减灾工作当作一项应急性任务,在十分紧急时突击抓一下,事过之后就放在一边不再过问,或当作业务部门的事,批转了之,以致防灾减灾工作缺乏总体的长远的安排部署,长期处于临时应急的被动局面。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类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薄弱。主要表现是:设防标准低,配套差,不成体系;工程数量少,质量差,形不成达标的抗灾能力;工程技术标准落后,难以达到预期的防灾减灾效果。 
  4、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甚至一些常规科技成果也往往迟迟推广不开,以致贻误时机,酿成沉痛后果。 
  5、经费投入不足,不能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予以扭转。 
  二、十年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宗旨,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坚持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以群防群治为基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动群众,深入宣传教育,依靠科技进步,依法防灾减灾,大力增加投入,采用多种措施,实行综合防治,努力减轻灾害威胁,构筑安全屏障,保障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同步进行。 
  (2)防灾减灾工作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3)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综合防治,提高整体防灾减灾效果。 
  (4)统一领导,统筹规划,部门明确分工,地方分级负责,建立完善统一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5)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源,首先着重加强对主要灾害和重点受灾区域的防治。 
  (6)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十年内,我省防灾减灾工作总的奋斗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防御和治理措施,使各主要灾种防御能力明显增强,综合减灾效果明显提高,灾害损失明显下降。按中等灾害年水平考量,到2005年,在同等灾害情况下,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比20世纪末下降10%以上,人员伤亡数减少1/3以上。到2010年,在同等灾害情况下,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比20世纪末下降30%,人员伤亡数减少50%以上。各主要灾种的减灾目标分别是: 
  (1)防御洪水、涝、渍等灾害能力到2005年,使中等以上城市的城防河段和其它重点河段达到国家规范规定设防标准。到2010年,全省重点河流的所有设防河段和一般河流的重点河段及地域全部达到国家规范规定设防标准。届时遭遇设防标准暴雨、洪水,原则上不致灾。遭遇超标准暴雨、洪水,做到防御有对策,应急有方案,力争不发生人员死亡事故,并尽可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2)到2010年全省有一半耕地(约3000万亩)的抗旱能力达到抗御一般干旱(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连续干旱30天)标准;其中有三分之二(约2000万亩)达到抗御大旱(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连续干旱50天)标准。至2005年时,各类抗旱能力耕地达标比例应分别为2010年任务的70%以上。 
  (3)大中城市建设工程全部达到国家抗震设防要求,小城镇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地震监测实现数字化、实时化、网络化;初步建立全省地震预报指标体系,提高地震预报和决策支持能力;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储备充足,能够迅速运达地震灾区。 
  (4)今后三年内完成对秦巴山区山地灾害多发区的城乡居民点和各类基础设施是否在灾害危险区进行普查鉴定,对危险区居民和设施制定避险或减灾对策并予以实施。以后遭遇上述灾害应不再发生人员伤亡,不造成大的损失。2010年前将现有滑坡危险区8万居民全部迁到安全区,并抓好陕北渭北黄土崩塌和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危险区的鉴定和灾害防治,基本消除死人毁物事故。同时,抓好其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尽可能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 
  (5)农林草原病虫鼠害防治工作逐步实现一般发生年不成灾,超常发生年有对策,不造成大的为害。 
  (6)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完善,运转正常,人工增雨(雪)初显成效。到2005年,年人工增雨5-10亿吨,人工消雹效果达到50%左右。到2010年,年人工增雨10-15亿吨,人工消雹效果达80%左右,发生雹灾基本不造成大的为害。 
  (7)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完备,监测手段完善,交通通信畅通,工作体系健全,扑救队伍训练有素,管理制度严密,基本杜绝人为森林、草原火灾。对由于不可抗御因素发生的森林、草原火灾亦要早有预案,做到早发现,早扑救,早消灭,不发生大的损失。 
  (8)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到2005年使水土流失面积治理度60%以上,到2010年治理度达到90%,年流失泥沙总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 
  三、分区规划布局 
  我省各地气候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差异悬殊。必须针对各地的主要灾害,分别确定减灾重点、减灾目标和规划减灾措施。 
  (一)陕南秦巴山地区:本区范围包括秦岭、巴山山区的全部地域,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1、山地灾害是本区的首要灾害,分布范围约5万平方公里。应用山地灾害综合防治课题成果,对可能发生山地灾害地域所有居民点和建筑设施是否在灾害危险区进行普查鉴定,制定和实施避险减灾对策,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汉江以及嘉陵江、丹江等其它河流沿岸易遭洪水袭击,以城镇防洪为重点,着力抓好以堤防为主的防洪工程建设,逐步达到规范规定设防标准,同时抓好汉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库防洪调度及流域水文预报体系建设,提高防洪能力,确保防洪安全。 
  3、秦巴山区天然森林面积较大,是我省主要天然林区,要抓好森林管护、防治病虫害和森林防火工作,确保森林安全。 
  4、干旱、水土流失、滑坡、冰雹、农业病虫害等灾害在本区也时有发生,此外,历史上还发生过地震灾害。要因地制宜地抓好兴水治旱、水土保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人工影响天气、防震、防治滑坡及农业病虫害等工作,减轻灾害损失。 
  (二)关中川道平原区: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这里经济发达,城镇密布,人口密集,是著名的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所在地,又是全省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1、黄河、渭河干流及三门峡库区洪水灾害威胁相当严重,是全省防洪的重点地带,要按照规范规定设防标准,抓好河道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搞好三门峡库区返库移民居住地区的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加强流域大中型水库洪水调度系统、水文监测系统及干流洪水跟踪观测系统建设。同时在渭、泾、洛三河上游选址建设水库,开发水源,拦蓄迳流,削减洪峰。另外还要抓好渭河、黄河支流的防洪工程建设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做到遭遇设防洪水无灾害,发生超标洪水有对策,努力化解洪水灾害威胁。 
  2、干旱是本区又一重大威胁,必须抓好兴水治旱工程建设,改善城镇供水状况,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建设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推广节水、旱作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城乡供水和农田抗旱能力。 
  3、加强工程抗震设防达标建设,全面提高地震监控能力,使西安、渭南、宝鸡、咸阳、阎良、杨凌等重要城市(镇)达到防御中强地震的能力;遇到大震也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抢救工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4、地裂缝、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是本区部分地域的主要地质灾害。开展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综合减灾研究工作,加强监测预报,实施减灾措施,杜绝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 
  5、抓好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人工增雨(雪)、消雹工作,增加降水,减少雹害。 
  6、加强农林病虫草鼠等生物灾害综合防治工作,坚决根除美国白蛾、毒麦等国际检疫性病、虫、草害,并使其它主要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三)陕北、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及风沙区:本区包括我省渭北台源以北的整个中北部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1、本区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失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输黄泥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要突出抓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的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使陡坡耕地逐步全部退耕还林还草,采用封育、飞播和人工营造林草等措施,加快荒山绿化步伐,抓好现有天然林保护工作,对耕地和沟道按照保持水土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实施工程化改造。通过十年努力,基本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并使现有的200万亩明沙得到治理。 
  2、针对干旱缺水这一重大威胁,兴建以水窖集水工程为主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并同节水设施相结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积极发展小块水地;推广秸秆、地膜覆盖和其它旱作农业措施,增加农田抗旱能力,做到一般干旱年份农业不明显减产,城乡居民不闹水荒。 
  3、对有洪水威胁的城市和村镇,按规范规定设防标准建设和完善防洪工程,同时搞好库坝群除险加固工作和防洪联合调度,努力做到发生设防洪水不发生灾害。 
  4、搞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使冰雹灾害损失减少80%以上,使年人工增雨(雪)量达到年降水总量的3%以上。 
  5、本区还是黄土崩塌灾害和煤矿采空区塌陷灾害的主要发生地。要分别专门设立课题,开展科技攻关,尽快拿出成果,提出防治对策加以实施,基本消除灾害威胁。 
  6、抓好滑坡、地震和农、林、草原病虫鼠害的监测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四、建设三项减灾工程 
  (一)山川秀美工程 
  按照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重点造林种草,封育保护,绿化荒山,提高林草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用十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将全省大于25度的111.6万公顷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今后十年内,全省新增森林面积293万公顷,使森林总面积达到8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8.8%增长到43%;新增灌木林39万公顷,使含灌木林的林木覆盖率由34.6%增长到50.7%;草场面积达到308.3万公顷,林草覆盖率由38.2%增长到65.7%;新修基本农田800万亩,建骨干拦泥坝5512座,加上新增的林草措施,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万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度达到91%。初步建成适应西部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其中“十五”期间累计造林237.3万公顷、种草41.3万公顷,退耕还林56万公顷,到2005年,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与林草覆盖率分别达到34%、41%和46%。新修基本农田400万亩,修建骨干拦泥坝2250座,治理水土流失3.5万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3%。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按照水利部的要求,在省级建立水土保持监测中心,10个地市设立监测总站,在监测任务大的60个重点县设立监测站,各县再下设2-5个监测点,形成上下贯通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加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生态环境的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动态,针对发现问题,适时采取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安全。 
  (二)防洪工程 
  本着以“挡”为主,“挡”、“疏”、“排”、“治”结合的原则,安排实施如下工程项目: 
  1、江河防洪工程 
  按照规范规定设防标准要求,计划在黄河、汉江、渭河以及嘉陵江、延河、丹江、金陵河、千河、石头河、泾河、月河、南洛河沿线新修堤防529km,改建和加高加固堤防1048km,新修护岸44.7km,加固改建护岸29.2Km,新建坝垛4598座。 
  各地其它河流凡有防洪任务的河段也应根据规范规定要求,确定设防标准,建设相应的堤防工程。 
  江河防洪工程中有336公里新建堤防、449.8公里加高加固堤防为临江傍河的69座城市和县城的防洪工程,要重点安排,加快建设进度。 
  2、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我省需要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376座[其中大(二)型5座,中型49座、小型322座]。计划2005年前完成羊毛湾、冯家山、石头河、石门4座大型水库和42座位置重要的中小型病险库的除险加固工作;2010年前再完成王瑶水库及329座中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三)兴水治旱工程 
  以水源工程为龙头,实行大中小并举,蓄、集、引、提、节相结合,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水保证率,增强农业抗旱能力。计划到2010年,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3.3万公顷,灌溉用水中蓄水量占到灌溉水总量的39%。其分类建设项目为: 
  (1)完成东雷二期抽黄、定进供水工程、宝鸡峡渠首加闸工程、黑河水库、三原西郊水库、酉河卡房水库和大型灌区更新改造等水源重点建设项目,新建东庄水库等19处水源工程,增加水库容积29.5亿立方米,可增加年供水量25亿立方米,可扩大灌溉面积30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27.6万公顷。 
  (2)兴建南塘北窖关中井为主的小型水利项目,包括塘坝2万座、水窖50万眼、机井2.2万眼和抽水站等小型水利工程,解决10.7万公顷农田灌溉和120万人饮水困难。 
  (3)组建和装备104个县区抗旱服务队,年增加临时抗旱灌溉能力26.7万公顷。 
  (4)在46个节水示范县,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7万公顷,到2010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50万公顷。 
  (5)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相结合,重点推广秸秆、地膜覆盖及化学、生化抗旱新技术,这些技术的覆盖率到2010年达到80%以上。同时抓好抗旱品种、旱作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业节水效果。 
  五、建立和完善六大减灾体系 
  (一)防震减灾体系 
  1、建设和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子体系 
  完成全省地震监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加大关中地区地震观测台网密度,提高地震定位精度;建立汉中、榆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建立全省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流动测震台网,提高我省地震的监测能力和速报能力。 
  优化全省地震前兆台网布局,增加台网密度,实现前兆观测台网数字化、现代化改造。加强地市、县区地震短临前兆台网建设,完善重力、活断层观测、地壳形变监测等地震中长期前兆监测台网建设。建设全省强震观测台网,推进相应的破坏性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全省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建设省地震局域网络中心及与之配套的测震台网中心、前兆台网中心、强震台网中心、GPS网络中心和相应的信息数据库。 
  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建立完善地震预报辅助决策系统和相应的地震监测分析处理系统、前兆异常管理分析系统及网络化会商系统。 
  2、强化震灾预防工作子体系 
  (1)开展大中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及新建城镇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抗震设防依据。 
  (2)建立地震执法队伍,依法加强管理。按照国家要求,加强对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监督和检查。确保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组织开展已建工程的震害预测和抗震性能鉴定,对达不对抗震设防要求的,逐步拆迁、改造和加固,使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抗震设防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加强对农村抗震设防工作的指导,尤其是要对现有的中小学校舍及医院等公用设施强制抗震设防,限期达标。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加快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地区民房推广应用抗震技术的进度。 
  (3)组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在省级和大中城市级分别建立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并建设和完善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系统,确保指挥支持服务工作需要。 
  3、建立紧急救援工作子体系。做到震后震区各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立即启动,10分钟内进入应急工作状态,达到依据已定预案实施地震应急指挥和抢险救援工作的要求;在大中城市及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震情和灾情速报工作系统、震灾快速评估系统、救灾网络信息系统和应急物资储备系统,确保临灾时快速判断、快速决策、快速行动,使地震抢险队伍和紧急救援物资能迅速运达灾区。 
  (二)地质保安减灾工程体系 
  本着“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计划实施以下项目: 
  1、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根据各县(市、区)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安排开展各主要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掌握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分布状况、危险性、危害程度等,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奠定基础。 
  从2001年起,每年安排1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10年前全面完成。 
  陕南秦巴山区的山地灾害是目前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由省防汛指挥部牵头,防汛办和防滑办共同负责,从今年起,集中安排山地灾害危害区普查鉴定工作,对现有可能受害的居民点和基础设施是否在危险区全面予以鉴定。凡在危险区的要填图标示并提出防灾对策,予以实施。这项工作力争二至三年完成。普查鉴定工作应尽可能同各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相结合,以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质量。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由专业队伍与当地乡(镇)村联合实施。发现隐患点即由当地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安排专人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监测;重要隐患点还要由县政府统筹安排监测,并制定防灾预案。本着地质灾害调查与群测群防网络建设结合、同步进行的原则,到2010年,对各地查出的所有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监测责任人,明确监测责任和要求,形成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2)专业骨干网络建设 
  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由各级防滑办专门配备仪器设备,固定专业人员进行站网式监测,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自动分析,掌握其活动规律,研究灾害预报方法和技术指标。在2005年前,重点对陕南大面积崩塌、滑坡灾害和关中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进行监测。到201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危重灾害点专业监测网络。 
  (3)应急反应系统建设 
  今后两年内,在完善充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七个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同时,再新建3个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形成以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主体,各地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为辅助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建立每年汛前进行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的制度;对突发险情要迅速鉴定,提出处理对策。 
  3、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资料,采用GIS技术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2001年底,建成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结构,提供主要地质灾害动态信息查询服务。 
  2003年以前完成整个信息系统骨架建设,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公众查询系统。 
  2005年底,建成相对完善的全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使公众能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目的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围;同时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4、实施地质灾害危险区迁安工程。对现有滑坡灾害危险区的8万多居民和相应的有关设施,由当地政府负责进行搬迁,2005年前迁出70%,2010年前迁完。 
  5、抓好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点的勘查治理工作。依据地质灾害调查结果,选择有重大险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勘查,根据勘查的结论开展综合治理。近期除继续抓好国家立项的临潼骊山、宝鸡北坡滑坡治理工程外,对已开展了勘查的宜君县城、略阳县城、延安宝塔山滑坡逐步实施治理工程,争取2005年前完成。同时,分批开展紫阳、旬阳、石泉、岚皋县城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点的勘查和治理,2010年前完成。 
  6、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研究 
  对我省较难治理的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加强防治技术和方法的综合研究,尽快拿出成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灾治理方案。 
  在西安建立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监测中心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减灾实验研究,制定减灾措施。 
  对陕北、渭北黄土崩塌和主要煤矿采空区的地面塌陷灾害,在搞好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减灾综合研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减灾治理方案,并付诸实施。 
  (三)人工影响天气减灾体系 
  本着建立基地,形成体系,合理覆盖,有效指挥的原则,计划建设以下项目: 
  1、建设陕北、关中、陕南三个飞机增雨(雪)基地,各基地主要建设飞机增雨(雪)自动催化系统、基地至地区分中心至省人影指挥中心的通信网和地面探测装置,设立或加密雨量观测网。关中基地还计划引进美国PMS云物理机载探测系统,建设机载图形图像传输系统。 
  2、建立完善陕北、渭北和陕南地面增雨(雪)、防雹系统。各系统的建设内容,一是普及推广WR-IB火箭防雹增雨作业子系统,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三七高炮增雨(雪)、防雹作业子系统。三是建立地面燃烧碘化银发生炉播撒子系统(分别在白于山区和秦巴山区布设),并增建地面探测装置。 
  3、建立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包括建立和完善省、地市、县三级飞机人工增雨(雪)和防雹指挥系统以及建立雷达、数值模式相结合的防雹预警系统,保障实施有效指挥。 
  (四)森林、草原防火减灾体系 
  1、建立全省森林、草原消防指挥支持子体系。建设或完善省、地市和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县级单位防火指挥中心,建成讯息传递网络、扑火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和森林、草原防火数据库。 
  2、建立全省森林草原火险预报和火情监测子体系。 
  (1)依托农业信息遥感中心,建立全省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预报制度,在防火期定期发布火险等级预报。 
  (2)建立全省森林草原火情监测网络。一是实行卫星遥感监测讯息联网;二是陕北、关中地区对108个森林了望台和24个草原了望台进行改建和完善,监测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三是建立和完善主要山口要道地面检查巡护网,草原防火重点县建立地面专业巡护队,监测覆盖面达到80%以上。 
  3、建设森林草原消防队伍。计划在91个森林防火重点县级单位成立和装备104个森林消防队,在14个草原防火重点县成立14个季节性专业防火队和30个半专业防火队,形成扑救森林草原火灾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格局。 
  4、继续实施防火阻隔工程项目。在林区坚持成片造林和防火带同步建设,对1万公顷以上的成片针叶纯林区都要开设防火阻隔带,更新、改造原阻隔带;在榆林北六县草原连片地带开设宽30米、长400公里的防火隔离带,以提高防火效果。 
  5、研制高效森林灭火弹及其发射装置和重点林区火情监测设备,提高防火扑火科技水平。 
  (五)农作物生物灾害防治减灾体系 
  (1)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项目 
  “十五”期间建成省级病虫害监控中心(包括应用GPS技术的蝗虫监控系统),改建和新建37个国家级区域性监测站;2010年前完成77个省级区域监测站建设,使病虫监测网覆盖全省范围,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重大病虫害监测网络。 
  (2)重大病虫害预防控制项目 
  “十五”期间,在突发性、迁飞性和大区域流行病虫害频繁发生区建立4个国家级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在主要粮、棉、果树、蔬菜产区建立3000个(乡、村、组)统防服务队;在2010年前再建立1000个这样的服务队伍,对突发性病虫害实施有效的预防控制。 
  (3)植物检疫防疫项目 
  建立省级TCK检疫处理中心、10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重点植物检疫实验室和4个国外引种隔离试种观测场,加强检疫检验工作,封锁控制省内已发生的检疫病虫草害。 
  (4)建立省级区域性农药质量监测中心和10个地市农药残留分析室及10个果品农药残留速测点,承担市场农药质量检查与农药残留分析、治理工作。 
  (5)绿色农产品示范项目:建立15个省级无农药污染示范园区(其中无农药污染、无检疫对象蔬菜控害示范园区5个,水果控害示范园区10个),配套建设相关农药安全使用及残留检测设施,促进无农药污染农产品生产。 
  (6)建设“环保型”农药、生物制剂研发中心,研究开发新产品,使全省“环保型”农药、生物制剂使用率“十五”期间达到20%以上,2010年达到50%。 
  (六)森林、草原病虫鼠害防治减灾体系 
  1、森林病虫害防治减灾子体系 
  (1)森林病虫防治项目 
  ①建立、完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系统。对现有250个病虫害测报站(点)增加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对30多种危险性森林病虫害种群消长动态、发生趋势实施监控,定期发布中长期预报。 
  ②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十年内建成各地市级和50个县级标准站,承担森林病虫害检疫和防治工作任务,使森防工作逐步标准化、规范化。 
  ③贯彻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以地市、县标准站为主,配备和完善检疫设施、设备,抓好种苗、木材、花卉、果品、竹材、中药材及其他林副产品的产地、调运、市场检疫工作。 
  (2)以主要病虫害为对象,实施专项防治。 
  针对危险性强和危害面积大的美国白蛾、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林木鼠害,按照总体推进,分级实施的原则,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科学有效地防治。“十五”期间根绝白蛾虫害。 
  ①建立无检疫对象苗圃150个(已建成4个,2005年前建80个),按照管造多树种、多形式混交林的要求,培育良种壮苗,逐步实现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②对大面积发生的森林病虫害发动群众,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治。对突发性森林病虫害,配置轻型银燕飞机,进行集中突击治理,遏制其传播和蔓延。 
  ③建立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心,推广性诱剂、无公害农药等生物制剂农药,加强生物措施防治。2005年生物制剂使用率达到30%,2010年达到70%。 
  ④建立15个国家级检疫对象检疫实验室(2005前建8个),开展检疫检验工作,杜绝检疫、危险性病虫害传播蔓延。 
  (3)建立省级主要林区农药质量监测中心,并与国家林业局、省、地市、县森防站联网,开展农药质量检验与农药残留分析、治理。 
  2、草原鼠虫病害防治子体系 
  (1)建立、健全草原鼠虫病害监测预报系统。巩固、完善现有7个测报站,新建3个省级区域性监测站,形成监测网络,对草原重要鼠虫病种群实行长期监控。 
  (2)按照《草原治虫灭鼠实施规定》要求,以各级草原站为基础,建立10个地市级和14个重点县级草场鼠虫病害防治站。在多发性、危险性鼠虫病害发生区,以村为单位,以草场承包户为主体建立1000个草场鼠虫病害防治队,专群结合,综合防治,控制传播和蔓延。 
  (3)根据《植物检疫条例》规定,对省级和10个市(地)草原站赋予检疫职能,配备人员,增加设施和设备,承担草种、苗木(绿化灌木)、花卉及草产品检疫工作。 
  (4)建立省级和各地市农药质量监测站,承担草原用药的质量监测和残留治理工作,指导草原治虫灭鼠合理用药,减少药害。 
  (5)在各草原重点县建立生物药品、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区,示范推广治虫灭鼠的生防技术,提高生防药品使用率和防治效果。 
  六、建立两套预警系统 
  (一)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 
  为了做好我省严重干旱灾害和关中、陕南中小尺度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工作,计划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1、建立灾害性天气综合探测子系统 
  在关中、陕南现行监测网的基础上增加自动气象站,在西安等九个城市城区布设自动雨量站,针对不同类别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网,逐年配套各类自动气象观测及遥测仪器,全面实现地面观测遥测自动化;依据旱情监测需求,在不同气候带分设深、中、浅层土壤湿度监测网。 
  在关中、陕南布设以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仪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地基大气探测设备,更新或新建全省气象卫星接收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形成我省气象、生态、干旱、火险、遥感和雷电综合探测网络。 
  2、建立完善通讯与计算机网络子系统 
  完善省_____市____资料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建设,采用卫星通信、数据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等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组成联接省级一国家气象中心(或区域中心)和省、地市、县的中高速数据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络。建成以省级为中心、各地市为分中心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减灾服务两级数据库。 
  3、灾害性天气预警产品制作子系统 
  省级中心以高性能计算机和图形图像工作站为主流机型,地市级分中心以图形图像工作站和高档微机为主流机型,并在省级中心和各分中心建设气象信息综合加工与人机交互处理系统,完善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建设新一代区域数值预报模型和数值天气预报释用系统,发展集合预报技术,开展短时、短期、中期连续滚动天气预报和定量降水预报。 
  4、分发服务子系统 
  建立省级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防灾减灾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开通党政领导机关和重点用户的计算机服务终端或英特网网站,使领导机关和重点用户能迅速、直观、形象地了解灾害性天气变化,并提供决策服务。 
  建立公众天气预报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加强对各类灾害性大气系统的预报、预警。当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在电视、电台、电话、因特网等各种公众媒体上开展逐时滚动预报和临近预报、警报。 
  建立专业气象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专业气象服务。 
  (二)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上联国家防总、长江和黄河防总、省防汛指挥部门,覆盖全省各地市,以及主要江河、水库、重点防洪和抗旱地区、重要城市的高效可靠、先进实用的全省防汛指挥系统。主要建设以下项目: 
  1、雨、水、工、旱、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子系统 
  雨水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以现有的国家属报汛站140处(雨量站63处,水文站66处,水位站4处,大型水库站7处)、省属报汛站149处(雨量站98处,水文站8处,水位站3处,重点中型水库40处)为依托,在全面实现雨量、水位自计与固态存储的基础上,形成信息自动采集传输体系,使所采信息在20分钟内,由采集点到达水情分中心,加上从气象部门获取的信息资料,在30分钟内传递到省防总与国家防总。信息传输采用邮电公众数据网、短波超短波数传、卫星数据平台等方式实施。 
  工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计划以全省47座大中型重点水库、主要江河堤防和69座县以上重点防洪城市及县城为工作范围,组成10个工情分中心,采用数据、图片、图像形式对工情、灾情信息进行采集,以通信专网和邮电公网互为备用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旱情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计划以气象、抗旱部门现已布设的旱情监测点为基础,并对旱情敏感地带再增补一批监测点。全省共设立10个旱情分中心,自动采集整理,以邮电公网与短波、超短波数传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2、通讯子系统 
  依据“公专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利用邮电公网的前提下,建设必需的防汛通讯专网,包括建设宝鸡-西安-渭南-朝邑-三门峡微波干线、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预警寻呼、卫星通讯系统;陕南、陕北各分中心至省中心采用亚洲Ⅱ号卫星通信和邮电公众数据交换网互为备用;建立全省范围内短波、超短波数传通讯网等,形成全省防汛通讯网,以适应防汛抢险、抗洪救灾指挥的需要。 
  3、计算机网络子系统 
  计划以省防汛信息网络中心为结点,上联国家防总、水利部、黄委、长委,下联各地市分中心,并在西安和各地市分别建立园区网,在各防汛水利单位建设局域网,形成局域网、园区网、骨干网为体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防汛抗旱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4、决策支持子系统 
  计划建设数据库(包括实时水、雨情、工情信息、社会经济信息、图形、动态影像、历史大洪水、方法、超文体、水文等九项数据)、信息接收处理、气象产品应用、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灾情评估、信息服务、汛情监视、雨情水情会商、防汛抗旱管理、抗旱信息处理等十个分系统,为领导机关实施科学决策和正确指挥提供全面支持服务。 
  七、实现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工作,使干部群众了解我省自然灾害巨大的危害性和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确立建设和防灾减灾必须同时抓的思想,自觉地投身到防灾减灾斗争中来。 
  (二)确立防灾减灾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都要把防灾减灾工作当作确保经济、社会建设成果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待,在政府工作中确立其应有的重要地位。区域防灾减灾规划、计划要纳入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中的防灾减灾项目和措施,要纳入项目建设计划。区域或地段的灾害紧急状态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要纳入当地政府议事日程。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当地政府要及时协调解决。通过这些工作的实施,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明确防灾减灾工作重点。就全省而言,应当把“一江两河”、主要城市和三门峡库区的防洪工作、秦巴山地灾害减灾工作、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工作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或重点地域有重大影响的灾害的防御工作作为重点,认真抓好。各地亦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地的重点地域和重点项目,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四)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成果。各灾种无论建设防灾减灾工程设施或采取各种减灾措施,都要积极推广各学科的适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减灾工作的科技含量。同时还要加强重大灾害形成、发生和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律、灾害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和相互作用规律等基础研究工作,安排开展诸如黄土崩塌、煤矿采空区塌陷、地裂缝等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措施的应用研究;主要江河洪灾发展演变规律及防御对策研究;森林防火、地震救助技术装备的研制和人工增雨机理及具体实施措施研究等,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五)强化非工程防灾减灾措施。一是做好灾害区划、规划工作,对各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轻重程度、重点发生区域及减灾对策,及早洞察,形成规划,以利实施。二是实行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手段相结合,加强各类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努力提高监测、预报水平。三是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及早制订处置预案。需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防抢救助工作的,还应当及早向群众宣传,以利实施。四是组织群众性的防灾减灾救灾队伍,搞好培训演练,熟悉必备业务技术,提高作战能力。五是搞好通讯、交通保障工作,确保防灾抗灾救灾信息和交通运输畅通。六是建立群众性的自救互救机制,提高群众的临灾自救、互救能力,减少临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六)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上颁布的防灾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同时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促进防灾减灾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七)拓宽资金渠道,增加防灾减灾投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减灾资金的投入机制。建设防灾减灾项目,原则上均应由公共财政安排投入。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中凡有防灾减灾内容的,应由建设单位做好减灾项目计划,纳入项目总体计划,一并安排和落实建设资金,同步实施。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增加投入,广泛参与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建立灾害保险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灾害保险,增强社会承灾能力。加强民间互助互济活动,建立社会化的灾害救援和救助机制,积极争取和引进国际援助,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八)加强防灾减灾的组织领导工作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各级政府由主管领导同志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成立专门的领导指挥机构,负责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二是建立完善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灾害要分级分等,不同等级灾害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分别明确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组织实施。各灾种的防灾减灾工作要按照部门分工,明确由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对于涉及众多部门的综合减灾工作,应由政府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负其责,互相协作,共同抓好。 
  三是各级政府建立独立的强有力的防灾救灾综合管理机构,赋予必要的综合协调职能,负责协调各方抓好各级政府和防灾救灾指挥机构各项决策、方案、规划的实施。 
  附件:陕西省2001-2010年减灾规划主要项目表(略) 
 
 
2001年5月23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858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