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构筑大都市、推进城市化的实施意见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2-04-27 生效日期: 2002-04-27
发布部门: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市委[2002]10号
  推进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新要求提出的杭州新世纪初重要发展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杭州城市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委〔1999〕10号)的要求,现就构筑大都市、推进城市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大都市框架杭州大都市包括8城区和5县(市)。构筑大都市、推进城市化,就是要以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通过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重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市域网络化城市。 
  都市区:由“一主三副、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组成。“一主三副”即主城(老城区)和江南、临平、下沙城;“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六大组团”即临浦、瓜沥、义蓬、塘栖、余杭、良渚组团;“六条生态带”即西湖—灵龙(灵山、龙坞),径山—西溪,超山—半山、皋亭山—彭埠,石牛山—湘湖,青化山—航坞山—新街,东部沿江湿地等相间于中心城区、外围组团之间设置的6条生态隔离带。跨江沿江建设新城,东扩南下加快发展,西进北上发展旅游,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城市新格局,推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东动”就是江东和临平工业区要建成现代化大型制造业基地,为构筑大都市东部产业带、发展新世纪杭州加工业提供充足空间,并带动义蓬组团;下沙城要增强科教和城市服务功能,临平城要建成承东启北的都市副中心。“西静”就是城市西部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建成城市旅游扩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并辐射余杭组团。“南新”就是江南城要接纳主城的部分市级功能和人口,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成具有大都市新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并辐射瓜沥和临浦组团。“北秀”就是要贯彻“积极保护”方针,妥善保护和利用好良渚文化遗址,良渚和塘栖组团要增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科教产业功能。“中兴”就是西湖核心景区要整合南线景区资源,改造北山路,实施“西湖西进”,建设湖滨商业特色街区,使西湖更美;运河(杭州段)和市区河道要实施综合整治和开发;作为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十大工程”之一的钱江新城,要按照“2年打好基础、5年基本成型、8年全面竣工”的目标,抓紧组织实施,近期重点抓好几大工程建设:2003年建成杭州大剧院,2005年建成市行政中心。 
  两条城市发展带: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沿杭新、杭徽公路形成两条城市发展带。重点建设好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和临安市(县)城,使其逐步向中小城市的规模发展,并通过交通西进、旅游西进和产业西进,推进我市西部两条城市带的形成,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大都市交通 
  交通是大都市的动脉。要按照“畅通、快捷、舒适、安全、绿色”的要求,通过“交通西进”和市区道路建设“两年大会战”,加快杭州市区、市域和对外交通的建设,到2005年基本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网络型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市区交通。集中力量抓好以“33929”工程(33条路、9座桥、2条隧道的建设和9个入城口的整治)为重点的市区道路建设“两年大会战”,主要实施“两纵两横”城市快速主干道建设。“两纵”指以中河高架路为轴南北向延伸,向南延伸接绕城公路南线,向北接绕城公路北线杭宁高速公路入城口;秋涛路—石桥路-临丁路南北向道路。“两横”指以德胜路为轴东西向延伸,东接下沙开发区后再延伸至江东工业区,西延伸至余杭镇;天目山路—环城北路—艮山东路—世纪大道—下沙开发区。2002年基本完成18条路、4座桥、1隧道的建设和4大入城口的整治。建设钱江新城、九堡地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上泗片地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与老城区的连接道路以及各区块内道路骨架网。抓好地铁一号线建设,确保2003年7月开工,2006年建成并投入营运。 
  市域交通。实施“交通西进”战略,到2005年,基本建成以“一绕、三线、三连、四大接口”为框架的全市一小时半公路交通圈。“一绕”即杭州绕城高速公路。“三线”即杭州经建德至千岛湖,杭州至昱岭关高速公路,杭州经新登至淳安一级公路。“三连”即彭樟线、桐淤线、昌文线。“四大接口”即与安徽黄山相接的昱岭关接口,与安徽歙县相接的前山接口,与金华兰溪相接的檀村接口,与衢州相接的会泽里接口。要在杭州绕城高速公路上建设市区向外的“十一射线”接口,形成开放型的高等级公路网络。 
  对外交通:充分利用杭州作为全国重点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加快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铁路枢纽和航空港建设。重点抓好杭金衢、杭宁、杭徽高速公路杭州段的建设,全线拓宽沪杭、杭甬高速公路。完善杭州铁路枢纽,对主要干道进行电气化改造,积极研究建设杭州到上海的磁悬浮铁路。开辟国际航线(班),不断提高营运能力和水平。以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为重点,加快内河航道建设,抓紧京杭运河第二通道的规划与建设。 
  三、大都市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大都市建设的前提。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信息、市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和凸现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给水。尽快修订和编制有关供水和水质保护的法规、规划,实现城市供水体系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实施抗咸二期工程、南星水厂扩建和萧山南片水厂建设等供水工程,确保城市供水量。加快水厂的技术改造和管网更新,加强对水源有机物污染因子的监测与防治,开展直饮水的试点工作,不断提高供水质量。坚持资源共享和厉行节约的原则,扩大供水范围,力争城乡供水一体化。合理降低单位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排水。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截污能力。完成四堡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及七格污水处理厂、萧山污水厂建设工程。完善城市西部特别是“旅游西进”所涉区域的城市污水截污和处理工程。主城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至2006年市区截污率达70%,污水处理率达到75%。加快下沙城、江南城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 
  垃圾处理。加快2200万立方米容量的杭州市垃圾第二填埋处理场、滨江区垃圾焚烧处理厂、萧山和余杭两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达到垃圾处理设施平衡布局的要求。到“十五”期末,垃圾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其中市区达100%。 
  天然气输配。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实施天然气“西气东输”项目的进程,2003年底前做好接纳“西气”的准备,2004年初向主城、下沙城供气,并逐步向滨江、萧山、余杭、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小和山高教园区,以及临安、富阳供气。 
  信息化。抓住杭州作为国家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高清晰度电视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构筑“数字杭州”。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府管理信息化。推进三网融合,建成经济、灵活、可靠、便捷的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实现宽带网千兆进小区、百兆进楼道、十兆进家庭。发展电子商务,为企业物流和商品流通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继续建好以“杭州龙网”为主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邮政。加快第二邮政枢纽中心工程和快速干线邮运网的建设,完善邮政服务。2005年建成一个网点布局合理,业务功能齐全,内部处理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运递快捷安全,实物、信息、资金“三流”有机融合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 
  电力。“十五”期间,新建220千伏变电所14座,新增变电容量390万千伏安,新建110千伏变电所47座左右,新增变电容量370万千伏安。到2005年,年供应量达210亿千瓦时。形成容量充足、接线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经济技术指标先进的现代化电网。 
  水利。立足于防大灾、抗大灾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加固西险大塘堤防39公里,完成市管城市防洪堤62公里,各县(市)按省要求完成城防工程,建成华光潭水利工程、分水江水利枢纽、新安江城防等工程。 
  四、大都市产业 
  产业是构筑大都市的基础。必须紧紧抓住我国加入WTO、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和杭州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实施“一号工程”、“旅游西进”、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及旅游业为先导、都市型农业为基础、传统优势工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大都市产业。 
  发展都市型农业。突出农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大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品牌工程,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型效益农业。实施特色基地建设,建成20个“精品农业”工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到200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 
  推进“工业兴市”、“工业立县”。实施以“两港三区”(信息港、医药港、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抓好国家软件产业化、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产业,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交易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努力建设“天堂硅谷”。加大技改投入,运用先进的机制、技术、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企业,增强机械、电子、食品、纺织四大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以女装产业为龙头的都市型工业,力争在全国占据龙头地位。继续抓好市和各区、县(市)已有的各类园区建设,加快启动江东、临平工业区等新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创造集群优势,发展块状特色经济。 
  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商贸、房地产、金融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三江两湖一山一河”(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天目山、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基础,积极实施“旅游西进”战略,通过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整合大杭州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整体促销,大力发展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文化游、都市游,打响“游在杭州”品牌。着重抓好重点景区建设,办好西湖博览会,申办中国国内旅交会和世界休闲博览大会,加快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建设步伐。用3—5年时间,高标准建设湖滨路、丝绸城、清河坊、四季青、信义坊、武林路和梅家坞等7条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各具特色的商业特色街区。发展新型商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构筑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购物天堂”。发挥人居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打响“住在杭州”品牌。完善金融功能,发展中介组织,拓展经营门类,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五、大都市生态环境 
  环境是大都市发展的根本。必须坚持“环境立市”,确立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2005年建成“国际花园城市”,2010年建成“生态城市”。 
  创建“国际花园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以创建“国际花园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减轻资源、环境和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至2005年,我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市居民区噪声达标率60%以上。2002年前,完成杭州市生态功能区划分,明确具体范围、界限、功能、建设和保护内容。2003年,萧山、余杭区完成“创模”复查验收,富阳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5年前,桐庐、临安、建德、淳安4县(市)创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建设森林城市。创新城市绿化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建成以河道(钱塘江100米、运河30米、市区河道15米)、道路(绕城公路外侧400米、内侧100米、高速公路100米、国道50米、省道30米)、铁路(新线50米、老线30米)为骨架的覆盖整个城区范围的绿色网络;在城市东部和北部建成2—3个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生态林地,缓解我市绿地分布不均的状况;在城区内建成一批5万平方米以上的市、区级公园,同时通过调整用地性质,见缝插针式地建设住宅区和街头公共绿地,基本实现500米内能见公共绿地的目标。至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 
  运河和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开发。通过环境整治与功能置换以及沿河各地段不同风格的景观建设,提升和强化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商贸、居住六大功能。控制和弱化工业、航运、水利功能,坚决淘汰排污功能。力争5—10年,使运河成为水清可游、景美可赏、岸绿可憩、文润可品的绿色生态带和黄金景观带,成为杭州城市建设的“世纪精品”。与此同时,在前几年整治10条市河的基础上,再整治10条河道,逐步使市区现有建成区主干河道河水变清,两岸变绿,不断改善杭州市区河道的水质和两岸环境。 
  市区西部保护与开发。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实现更好保护”的原则,对西湖区留下镇、蒋村乡、转塘镇、龙坞镇、袁浦镇、周浦乡6个乡镇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余杭区闲林镇等总面积约226平方公里的区域,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和开发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以旅游业为先导,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保护和发展西溪风景区、龙坞风景区、灵山风景区、长安沙风景区、浮山生态旅游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6大景区,使杭州市区西部成为环境优、景点美、效益好的旅游功能重点扩展区,相当于再造一个西湖景区。 
  六、大都市文化设施 
  文化是大都市的灵魂。必须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大众特性的大都市文化,把杭州建设成浙江都市文化的龙头,精神文明的首善之区,我国东南部的文化中心之一。 
  良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坚持“保护第一,环境优先”方针,对已确定的良渚镇、瓶窑镇242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管理区实行统一保护、开发和建设。利用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对33.4平方公里遗址核心区块进行绝对保护,为申报世界遗产做好准备。近期抓好良渚文化村、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两大项目和工业开发区、商业街区两大区块建设,通过适度开发“反哺”遗址保护,努力把良渚遗址管理区建成集文化与生态优势为一体的城市亮点。 
  西湖风景区的规划和保护。西湖核心景区要整合环湖南线景区资源,改造北山路,实施“西湖西进”,建设湖滨商业特色街区,使西湖这颗明珠更秀美、更靓丽。 
  大学城建设。投资约150亿元,建设总面积20平方公里,可容纳在校大学生22万人的下沙、滨江、小和山高教园区和浙大基础部,力争把杭州建设成为拥有一批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融合、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产业高度发达的学习型城市。 
  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好杭州大剧院、杭州广播电视中心、杭州图书馆、黄龙体育中心二期、青少年活动中心改扩建工程;抓好西湖文化广场、中国财政博物馆、清河坊历史街区建设;整修恢复一批对杭州发展有过重要影响的名人纪念馆、故居、陈列室、雕像、墓地、楹联碑刻,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布局合理,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社区、乡村、企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使城市和乡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七、大都市建设保障措施 
  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抓好“十大工程”建设、推进城市化,对于我市实现“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协调和组织领导,全力以赴确保“十大工程”及相关配套项目顺利实施。各项重大工程项目都要建立领导小组,做到项目落实、资金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 
  完善总体规划,提高城市品位。坚持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编制并实施好新一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各项重大工程项目专项规划。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立法和执法工作,强化各项规划执行的刚性和检查力度。开放建筑设计市场,提高设计水平,使城市建筑体现区域文化底蕴、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时代气息,成为当代建筑艺术的精品和标志性建筑。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审批规定,坚持工程质量终身制,确保建筑质量。 
  健全运行机制,强化制度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众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充分调动市、区两级的积极性,由过去市里包办逐步过渡到以市为主,市、区结合,共同抓好城市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重大项目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落实和拓展城市投资和建设主体。所有重点项目要向民间资本开放;通过公开出让经营权、冠名权等方式,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争取更多的国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资金;加快组建杭州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加大筹融资和城市经营的力度,逐步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确保项目用地。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土地资源统一优化配置的新机制,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管理所有转变土地性质和改变土地用途的地块。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方式供应的土地外,其他都必须以公开拍卖等有偿出让方式供地。市国土资源局要切实做好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农保田补偿机制,落实农保田外移工作,确保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 
  改革户籍制度,集聚城镇人口。进一步改革和理顺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固定住所为主要依据申报户口,促使人口的集聚和合理迁移。采用导向性准入政策促进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鼓励引进人才,鼓励投资移民,尤其是对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海外留学人员和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只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均应积极引进,配偶及子女也可按规定随调、随迁。对投资兴办实业的投资者,准予落户。在小城镇有合法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的本市农民,准予落户,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 
  完善社保政策,合理安置农转居人员。加快撤村建居、撤乡(镇)建街步伐。推进农转居多层公寓建设。探索土地征迁中农转居人员的多种安置途径,包括货币安置、就业安置、社保安置、住房安置等方法。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242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