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4-09-01 生效日期: 2004-09-01
发布部门: 东莞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东府[2004]175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九月一日 
 
 
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 
 
  目录 
  一、序言 
  二、发展回顾与未来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二)存在问题 
  (三)未来发展环境 
  三、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8 
  (一)指导方针 
  (二)发展目标 
  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二)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信息产业 
  (四)电子商务 
  (五)企业信息化 
  (六)政务信息化 
  (七)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 
  (八)社区与农村信息化 
  五、对策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建设1 
  (二)广泛进行信息化知识教育培训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法规体系 
  (四)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 
  (五)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七)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八)切实做好信息网络安全保障 
  (九)加强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 
  (十一)努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十二)加快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培育 
  六、重点工程 
  一、序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将成为世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地缩短了世界的时空距离,促进了知识的积累、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融合,从而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信息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信息产业成为各国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竞争的制高点。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面对信息化的浪潮,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确立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以“三来一补”起步,以开放引进为主要特征,以外源型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迅速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和初具规模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和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进入21世纪,我市正全面贯彻“一网两区三张牌”和“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工作思路,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国内外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之一,在2010年以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既是总体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 
  全面实施我市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是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信息产品制造业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提高经济发展素质,加速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选择。推进东莞信息化,就是要在国家、省的统一部署下,按照国家、省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原则和总体规划,根据我市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针对我市信息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推进全市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建设进程。 
  为全面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进程,营造我市信息化新优势,推动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特编制《东莞市2004~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 
  二、发展回顾与未来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际资本、产业与技术的转移,成功地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区发展为初具规模的国际性制造业基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94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工业总产值24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统计口径)52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进口额241.04亿美元,增长17.5%;出口额280.02亿美元,增长18.0%。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全市的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信息产品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使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迅速成长壮大,举世瞩目。 
  回顾过去的发展,全市信息化建设主要取得以下的成就: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信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条件。 
  在市委、市政府一贯以来的高度重视与各政府部门的紧密配合下,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发展指标走在国内的前列。 
  ——在电信网络建设方面,已铺设联结全国主要城市的光缆传输网络和城域光缆传输骨干网,光纤皮长已达5000公里,SDH光纤传输设备速率达10Gb/s,有各种宽带接入端口近26万个,建成宽带通信小区近300个,全市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6.98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19.2万门,有各种宽带接入端口近26万个,构成了覆盖全市的方便、快捷、安全的信息传送大通路。 
  ——在广播电视网络方面,已建成了一个主环套四个次环的“双向五环式”拓扑结构光纤主干网,共铺设光纤3166公里(合39188芯公里),开通光节点1209个。接入网共铺设同轴电缆25121公里,有线电视总用户已超过60万户,是全省建成最早、覆盖最广、密度最高的有线电视光纤网络之一,已与国家广电网联接。除了高质量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以外,还为开展语音传输、数据传输、远程教育、视频点播、电视会议、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监控等业务准备了路由基础。 
  ——在计算机网络建设方面,遍布全市各镇区、各部门的计算机管理及信息网络系统正逐步形成,网络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应用发展迅猛,至2003年底全市互联网用户已达47万户,网络出口带宽超过10Gb/s。 
  目前,我市已建成宽带、高速、开放、互联,与世界信息化同步的网络环境,实现了村村通光纤,户户可上网,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69.9%(按常住人口计算),居广东省各地市前列。 
  2、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迅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配套日益完善,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市抓住世界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开放引进,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至2003年底,全市拥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3300多家,实现产值1150亿元(全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0.7%,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1.8%。电子信息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23.1%。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品丰富,种类齐全,形成了完整发达的产业链,产品配套率高,尤其是电脑整机配套率达到95%以上,电脑磁头、敷铜板、驱动器、扫描仪、微型马达等产品,在全球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20%~40%。东莞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作为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在我市的工业出口总值中以及广东的信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全市信息产业出口额占全市工业出口总额的31.8%以上;2003年,信息产业总产值达11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2%,信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政务信息化深入开展,有力地提升了政府的形象,改善了营商环境,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建成了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通过光纤和数据专线,横联市直各部门,纵联各镇区的全市机关广域政务资源网络系统,网络覆盖全市32个镇区和70多个市属单位,总数近3000个节点。1999年在互联网上开通“东莞政府视窗”网站,并逐步改版完善成为目前的“中国东莞”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站,全市已有近80个市直单位和镇区相继在互联网上设立主页,通过互联网实现政务公开的普及率达到80%以上,做到迅速及时地发布东莞政务和经济信息。 
  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全面开通使用,网上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初步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办公。目前,全市70%的政府部门建立了本单位内部的局域网络,有超过60%的政府部门采用网络化的公文运转系统进行公文的传递和办理,政府部门使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比率达85%以上。“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向市民提供包括政务公告、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办证预审、办理查询、咨询、投诉等“全套式”服务。 
  全市目前已建立了以“三网一库”(外网、内网、专网和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本架构、以“三个中心”(政府数据中心、政府运行中心、政府公众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十项重点工程(电子办证、缴费、税务、商务、社保、教育、咨询、办公等)为依托、以“一站式”服务为标志的电子政务系统,大大推进了公共服务电子化、管理决策网络化、政府办公自动化。 
  4、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增强了企业开拓市场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电子金融技术取得进展,网上交易金额逐年递增。目前全市的电子金融网络已经贯通全市各大商业银行250个办事处的1400多个网点,开展通存通兑、自助银行、自动提款、网上证券交易等现代金融服务业务。电子支付系统不断完善,促进了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改变了企业传统营销方式,提高了企业市场开拓与竞争的能力。 
  网上招商全面推行。市一级和多数镇区都设立了网上招商网站,向社会公众推介招商项目。在政府招投标和采购方面,全市所有的政府采购信息都在政府公众网站上公布,投标单位可以在网上查询采购项目的基本情况,开展竞投标,扩大了招投标面。 
  企业信息化不断深入。为了提升加工制造业的管理与技术水平,我市先后成立了“数码产业协会”和“制造业信息化促进中心”等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援和应用服务。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使许多企业有效地实现了远程控制管理和虚拟设计,促进了企业跨区域、跨国界、全方位地开拓市场。 
  5、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有效地推动了社区管理、服务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建设与发展,促进了东莞社会的全面进步。 
  “数字化”社区开始出现,随着小区家庭数字化智能系统的应用,部分住宅小区迎来了数字化生活的时代。镇区信息化建设初显成效,在政务服务、社区服务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发展。1999年石龙镇成为国家首个信息化试点城镇,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东莞电信宽带网、石龙有线电视宽带网和长城宽带相继在石龙开通,使石龙的宽带接入既形式多样,价格便宜,宽带普及率高。良好的网络基础和众多网民有力地促进了城镇信息化的各项应用,企业和居民可通过E-TOWN综合门户网站了解所需的政务信息,甚至还可通过网络获得一些基本的政务服务,如网上报税、网上投保等;覆盖全镇的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网络已经建成,数字社区一期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有关专家的验收。 
  医院和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全市40多家医院都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处理医疗业务,并建立了全市卫生防疫管理信息化系统。建成了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校校通等工程进展迅速,远程教育逐步兴起,经教育部批准,与清华等20多所大学、学校联合建立全国远程学历教育试点,网络化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育信息网络校校通等工程正在逐步实施。 
  制造业信息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全国亮点。信息技术特别是CAD/CAM/CAE/CAPP/PD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系列技术、ERP系列技术和区域性、行业性网络化集成制造技术在我市制造业中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制造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和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市场响应能力,过程协作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不断提高,软件业、IC(集成电路)设计业、数字化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咨询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获得较好发展。 
  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开发应用了会计、出纳、年报、触摸公布等软件,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和财会电算化,先后应用会计帐务处理系统、会计数据自动汇总系统、出纳处理系统、村务财务公开触摸系统及年终收益分配统计汇总系统等系列软件,把全市农村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完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目前,我市已初步建成了开放、规范、高效、安全的社会保障业务计算机管理网络,建立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五大险种业务的综合信息系统。 
  6、信息化人才培养和体制创建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把实施信息化人才战略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的信息化专业人才。积极组织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开展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基本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广大公务员电子化办公、电子化服务的意识和观念,提高党政机关干部信息化基本知识水平和电子政务应用技能,打好信息化应用的人员素质基础。并积极引导和带动全社会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和应用,在各级学校开设信息化知识课程,从小培训青少年的信息化意识和电脑操作技能,为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储备了基本的人才,为东莞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化建设逐步推进。制定了《东莞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纲要》《东莞市信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东莞市电子政府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东莞市2002~2005年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实施纲要》、《东莞市政务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以及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促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构架。制度的创建与不断完善,为东莞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 
  ——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宽带信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宽带网络普及率偏低;市、镇和部门的网络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体系。 
  ——信息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比较滞后,集约化程度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缺乏。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创新开发机制。 
  ——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的统一、协调性不强。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跨部门的业务系统协同性差,网上服务种类偏少,特别是能提供网上互动性的电子政务服务还很缺乏,网上审批难于开展。 
  ——企业电子商务仍处于初级阶段,营销规模还比较小。市场电子商务覆盖程度不高,电子商务与市民的经济活动结合还不紧密,实际应用范围较小,配套环境还不完善,法制建设滞后,安全与信用尚欠可靠。 
  ——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层次较低。目前已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对资源开发还处于单个企业孤立利用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信息互享,实现多赢倍增效应的局面。 
  ——社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分公众的信息化应用意识和技能不够,真正能贴近百姓生活的、便民利民的网络化应用服务不多。镇区和部门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标准、规范、法规建设滞后,在法律规范、创新机制、安全保障、服务效率等方面有待健全和提高。 
  (三)未来发展环境 
  展望未来,东莞信息化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世界范围内,信息革命正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在过去十年中,世界各国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是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的2~3倍,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内,信息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未来五年内,中国信息产业预计仍可保持三倍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家GDP的比重将由1999年的3.4%提高到5%。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先导和支持产业,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必须占领的“制高点”。 
  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着很多有利条件: 
  1、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信息化物质基础和产业基础。我市20多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2003年,全市GDP达到947.53亿元;财政收入总额达241.04亿元;出口总值280.02亿美元,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和全国的前列,为率先实现信息化集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信息产业具备相当规模,我市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产品门类齐全,配套率高,技术水平比较先进,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也正迅速发展。 
  3、基础信息网络体系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电信骨干网络全面光纤化,基本实现光纤到小区及大楼。广播电视传输网络通达各家各户,能提供多种多样、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4、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深入。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金融财税以及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渗透和应用,电子政务已经起步并初见成效,CAD/CAM等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相当部分企业中普及,电子商务基础架构正在形成。 
  5、社会信息化意识日益普及,信息化已融入市民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府信息化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增强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可以预见,东莞信息化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它将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全新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机遇并存的是挑战。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赋予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国际上,信息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汹涌澎湃的大潮。西方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全面的信息化发展计划,在全球掀起了一场由信息技术革命为动因,以信息化建设为表象,以重新瓜分全球资源为实质的“全球圈地战”。许多国家(地区)都把信息化建设及互联网利用作为战略发展方向,以利于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抢占市场、抢夺资源,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国家发展夯实基础。 
  在国内,各省市、地区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建设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各地在纷纷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列为重中之重的同时,对社会信息化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把建设“数字省”、“数字市”作为推进本地区信息化的重大战略措施。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大城市以及邻近的佛山、江门等市的信息化应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我市目前面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在新的一轮发展中,东莞要继续保持在全省发展的前列,实现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把握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正视问题、迎接挑战,进一步加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动力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东莞产业层次,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形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用信息化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能级,实现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提高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加速全市现代化建设进程。 
  三、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1、基本思路与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遵循国家和省的信息化指导方针,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顺应国际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大力推动,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高全市信息化水平,使我市逐步由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过渡到以信息化为主导的经济,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促进政府管理的高质高效和公正公开,为把东莞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务。 
  ——发展壮大信息产业。提高引进外源资本的水平,提升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成国内较为活跃的信息市场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巩固信息产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地位。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政府主导、联合共建,完善政务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和其他重点业务信息化。 
  ——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和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提升产业结构服务,推动产业生产链的延伸,以体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促进城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城市与社区管理和对公众与家庭服务为目的,推行石龙镇数字社区试点经验,市镇联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市城市与社区信息化的建设,加快东莞从国际制造业基地向现代制造业名城转变,从城乡一体化向城市现代化转变,从建设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转变。 
  ——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及人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努力把东莞建成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为东莞率先实现现代化做出贡献。 
  2、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安全可靠。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用通信、专用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基础网络,要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合理建设,互联互通,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社会性,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摆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位置,注重安全可靠,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 
  ——政府先行、服务公众,务求实效、稳步推进。通过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启动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从而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要立足市情、讲求实效,避免信息化的形式主义、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不搞铺摊子、花架子、形象工程,不相互攀比。强调要以最终的应用成果作为判断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标准,使信息化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政策引导、市场运作,联合共建、协调发展。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中,要发挥好政府管理协调的作用,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杠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信息化发展。 
  ——加强合作、技术创新,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开展广泛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掌握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从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入手,大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建设国际上有影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1、2005年总体目标 
  ——完善公共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努力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数据网的三网融合,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实现政务信息化。依托信息技术,建成高效、廉洁的政府行政机制;建立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体系,城市信息化推进至社区,人民生活的信息化环境得到改善,全民信息化素质全面增强。 
  ——信息技术应用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技术能力和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 
  ——电子商务框架体系基本建成,现代信息服务业繁荣发展。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地在市场开展贸易往来,实现人力、信息和物质等要素、资源以及产品高效畅顺的流通;用户通过电子商务,全面、真实、可靠、灵活地与企业进行信息交互,并获得称心的产品和服务。 
  2、2005年具体指标 
  ——信息化综合指数70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 
  ——政府、大中型企业上网率90% 
  ——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ERP/CRM)应用率60% 
  ——专业信息网行业覆盖率40% 
  ——基础电信铺设的光纤管长度8000公里,主干传输网带宽达到100Gb/s 
  ——信息网络城域出口带宽达到20Gb/s,国际出口带宽达到5Gb/s 
  ——信息化小区覆盖率60% 
  ——电话普及率100% 
  ——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光节点达到1500个 
  ——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城镇居民电脑普及率95%以上,其中上网率80%以上 
  3、2010年远景目标 
  ——建立起具有当时先进水平、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水平,全面进入信息社会。 
  ——建成具有宽带、高速、大容量、多媒体等特点的信息传输平台,信息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全面实现政务信息化。 
  ——大中型企业完全实现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得到普及;电子商务交易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商务贸易一种重要的方式,人们普遍、方便地运用电子商务开展各种商务活动,进行各种贸易往来。 
  ——建立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体系,城市与社区信息化得到广泛的普及。全民信息化知识水平和技能有较大提升,市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 
  ——信息技术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手段,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效果显著;信息化为全市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 
  4、2010年具体指标 
  ——信息化综合指数80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 
  ——政府、大中型企业上网率100% 
  ——大中型企业管理信息化(ERP/CRM)应用率90% 
  ——专业信息网行业覆盖率100% 
  ——基础电信铺设的光纤管长度10000公里,主干传输网带宽达到500Gb/s 
  ——信息网络城域出口带宽达到100Gb/s,国际出口带宽达到50Gb/s 
  ——信息化小区覆盖率90% 
  ——电话普及率100%以上 
  ——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光节点达到1800个。 
  ——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城镇居民电脑普及率98%以上,其中上网率95%以上。 
  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按照以上建设原则和总体目标,东莞市信息化发展应着重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与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市场的培育,包括政务信息化、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一)信息传输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网络作为信息传输与交换赖以实现的通道,构成了信息化的重要硬件基础,因此,信息网络的建设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建设水平先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高速宽带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要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按照“技术先进,适度超前”的原则,促进基础电信网向新一代网络发展,逐步形成一个超大容量、高度灵活、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宽带信息网。同时,加快广播电视光纤主干网、接入网的建设和改造,增加光节点,实现管线埋地、无源分配的目标。 
  1、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共同建设、有偿使用的原则,抓好集约化信息管线建设。信息管线工程是城域网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要理顺监管体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重复投资,改善城市景观,提高信息管线的综合利用水平,新城区和新开道路的网络干线铺设全部集中进入统一主管,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管线网络,各运营商原有的管网资源也要加强管理、连通和整合,发挥最大的效益。 
  2、城域主干宽带网络建设 
  依托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现有的网络资源,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建设以城市新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轴线,城市新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虎门港开发区和东部工业园区为中心节点的城域主干宽带网络,节点扩展到东莞各镇区和各园区,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逐步使全市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公用化。 
  推进网络的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建设以宽带传输和交换为主体的信息主干网;在现有SDH技术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密集型波分复用(DWDM)和光分插复用(OXC)技术建设城域主干传输网络。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的网络带宽,建立网络交换中心,增加各网络互联的带宽,提高业务量的交换能力。 
  广播电视网络全面完成由现在的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过渡,全面完成由现在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向光纤网过渡,全面普及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实现无源分配,使东莞广电网能够承担多种网络传输业务,将广播电视光纤网络建成东莞信息平台的重要主干网。 
  引进新一代网络技术,提高网络速度,积极建设应用水平先进的虚拟专用网,建成覆盖全市、宽带传输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应用水平。 
  3、政务信息网络建设 
  改造和完善现有的政务信息网络,建成以市委、市政府为核心,覆盖公安、税务、外贸、计划、财政、统计、物价、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各业务应用系统,方便快捷、功能强大的政务信息网络系统,为各单位的文件、信息上行下达,以及领导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在此基础上,按照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要求,加快做好党政涉密网、专网和公众网的建设,为全市的社会经济管理服务提供更有利的网络环境。 
  建立东莞地区信息网络互连交换中心、信息资源网络管理中心,实现全市各主要信息网络的直接互联互通,使市内分散的信息资源连通起来,并逐步与省内、国内、国际重要网络联网,提高与外地计算机网的信息交换能力,最终实现东莞市各行业、各部门信息交互的高速化、规范化、一体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4、高覆盖率宽带接入网建设 
  跟踪国际宽带接入新技术,配合城域主干宽带网络的建设与延伸,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加快传统网络的宽带改造,发展计算机局域网接入、电话网宽带接入、有线电视网双向接入、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广播电视网要发挥带宽、覆盖面广的优势,大力改造CATV网,形成高速、宽带的双向网络。在信息化示范小区和一些重点科研教育单位、机关团体及繁华的商业区采取光纤进户的措施,用数字化技术、宽带调制解调器技术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接入网从有线和无线两方面着手,以光纤、同轴电缆方式及采用微波LINK技术建设好宽带接入网。 
  (二)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其重要作用正与日俱增。信息资源网建设和数据库开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是决定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必须在开发的深度上和利用的综合性上加大力度。 
  1、开发应用四大基础数据库 
  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选择若干部门和地区,开展规范的信息采集、登记、处理、交换、利用和发布的试点。人口基础信息库:建成全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和查询服务中心,实现全市人口信息计算机管理。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立以唯一机构代码为基础的全市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和查询服务系统。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基本建成水文、矿产、土地、森林、耕地、海洋等资源的基础信息库,形成基础资源信息库交换和共享的机制。宏观经济数据库:根据计划规划、财政、金融、投资、就业、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需要,确定指标体系,建设高质量宏观数据库。 
  2、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诚信系统建设 
  按照“政府启动、联合建设、循序渐进、立足实效”的总体思路,建设符合国际惯例、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东莞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有效地发挥信用制度在规范市场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扩大交易规模、拉动内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建立企业“信用一卡通”系统,企业凭卡可通行于受信、结付等商业信用行为,其次建好个人信用信息体系,个人可据以开展投资、合作、行商等活动,从而保证市场秩序,促进东莞经济向健康、成熟和国际化发展。 
  3、区域性网络化制造业协作平台建设 
  与国家、省专项计划相结合,在“虚拟制造协作网(CMC)”和“粤港渝陕网络化制造协作工程”的基础上,整合国内外各种成熟的软件系统和各专业镇以及电子、医药、金融、服装、家具等行业网络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建设好行业网络协作平台,完善区域性协作功能,使之成为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的协助平台和技术依托。 
  4、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与省技术创新试点专业镇计划相结合,以市域网络化制造协作平台为龙头,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政府支持投资等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建立若干个各具行业特色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使它立足于不同的企业集群,利用网络化手段,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化服务,既解决中小企业基础弱、人才缺乏的困难,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5、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配合电子商务的发展,采取先重点行业,后逐步扩展的方式,建立覆盖到我市各个经济领域的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和物流数据采集系统,提供货物跟踪及车辆调度计划信息支持功能,确立信息共享机制,引导相关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促其接入共用信息平台;进行财务结算支撑系统的基本功能建设,促进物流电子商务发展。 
  6、城市路况交通动态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网上交通状况发布系统,将全市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即时动态发布,做到不出家门做便可以了解到城市各主要道路的路况和交通运行情况,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三)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的充分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和依托,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必然结果。要创造有利于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机制,发展壮大我市信息产业,巩固我市作为世界IT制造业基地的地位,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服务。 
  1、设备制造业 
  继续利用外源资本和技术,壮大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已有较大优势并且未来有相当大增长空间的产业,例如:微型计算机配套零配件及整机产业、网络产品以及软件产业。努力发展已有一定基础,虽未在国内占重要位置,但有广阔发展前景及有巨大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高,产值大的产品,例如:通讯终端产品及相应的配套零配件、家电AV产品、电子光电子零配件等。加快发展那些目前基础薄弱、核心技术依靠进口,但对整个电子信息制造行业起关键作用的产品,如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限制、淘汰生产过剩、市场需求不断萎缩或前景不大,没有增长空间的产品,例如:软驱动器、CRT彩管、低档电路板等。选择的产品应符合国家及省优先及鼓励发展的范围,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高端产品。 
  鼓励、扶持民营经济进入信息产品制造业,利用国内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和力量,发展内源型信息产业,壮大我市信息产业的基础。 
  2、软件产业 
  加快发展软件高科技产业,建立和办好东莞的“一个园区,三个中心”(软件园、软件技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软件交流中心);充分利用硬件产业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优秀的软件企业和科技专才落户东莞;结合东莞软件领域的现状与特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知名品牌软件和集成系统,并重点发展金融、证券、通信、财税、安全加密、多媒体及网络平台、嵌入式系统等应用软件和共性软件;鼓励向外拓展业务,支持其与境外软件机构和人员开展项目合作和技术交流,使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但目前由于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和群众消费习惯的制约,电子商务发展困难较大。发展我市电子商务,必须在软硬环境方面加强建设和配套。 
  1、电子商务营运资源的建设 
  电子商务营运资源包含电子交易开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交易的公共资源两个方面内容。公共资源包括有效的政策体系、成熟的交易机制与丰富的公用信息源。建立良好的资源环境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因此应加快电子商务运营制度的创建,制定电子交易的各项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完善公用信息资源使用的机制,促使政府及有关部门开放电子交易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2、电子商务服务功能的完善 
  电子商务服务包括为完成交易所提供的咨询、代理、支付、配运等各种第三方的中间服务。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全面完善的功能,是促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充分运用电子商务、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大力支持、扶植本地电子交易服务提供商的成长与发展,推行金融支付“一卡通”的使用,扩大银行间的跨行ATM和直联POS网络服务范围,发展网络银行和以网络为基础新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在电子商务中作用。 
  3、电子商务安全与认证体系的建立 
  交易的安全性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要认真做好电子交易的安全保障与信用制度措施建设。强化信息化建设单位安全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的建立与执行;建设金融监管信息系统,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与省认证体系的衔接,建立健全认证机制,切实保障电子交易安全可靠,保证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五)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我市众多的外资、民营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非常迫切,各级部门必须在基础服务平台、网络等方面发挥更多的引导作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信息网络,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和以财务成本核算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系统,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营销系统,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1、企业管理信息化 
  通过信息技术在企业计划、组织、控制等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工厂企业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制造,以及生产与市场、库存、财务、质量和设备管理等全面自动化;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业务流程重组(BPR)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应用,使其应用水平及产品设计覆盖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并逐步推向系统集成,使产品设计周期进一步缩短,企业管理进一步优化。 
  2、企业技术开发信息化 
  在企业中普及CAD/CAM技术应用,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断、柔性制造技术和自动物料储运系统等,将制造业的加工、成形、装配和测量等制造过程的传统手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提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推广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CAC);抓好企业IC卡应用的规划和试点,积极支持企业做好IC卡的研制、应用工作。 
  建设东莞信息网络互联交换中心,实现“同城信息,本地交换”,保证全市各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解决企业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支持企业建立交易——制造无缝对接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提高行业科技和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需要。 
  (六)政务信息化 
  政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龙头,必须从市民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切实加快政务信息化的推进步伐。 
  1、加强政务专网建设管理 
  按照中办〔2002〕17号文的要求,对已经建成的应用通讯服务平台进行扩容和改造,形成高速、互联、安全的政务专网平台和对外服务平台。出台一批技术标准,规范各单位局域网和镇区平台的接入,为全市各级机关和各镇区提供应用服务软硬件环境。 
  继续完善政务公众信息网,建设好外网服务平台,通过综合开发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数据资源,实现跨行业的资源共享、网络增值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包括税务、工商、财政、金融、房产、国土、供电、供水、教育、城市规划、环境保护、防洪防汛、防灾减灾、城市消防与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公众平台,使政府和社会的信息资源能够全方位地为群众生活学习、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发展服务。 
  2、开展网上审批服务 
  全面开展网上预审、协作办公和“一站式”电子政务网上服务,并随社会发展相应增加电子政务的服务内容。开发应用全市的网上审批平台,从与市民和企业关系最密切的服务项目着手,结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逐步开展网上预审和网上协作办公,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是对一些程序较为简便、比较容易进行电子化改造的备案制、年检类项目率先实现网上服务,再逐步过渡到联合办公和联合审批。在外经贸、人事、劳动、工商、税务、交通、公安等部门开展网上备案、审批的试点及应用工作。 
  3、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贯彻《行政许可法》,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资源库。通过办公业务信息资源组织存储,建成跨部门的并为政府和全社会提供广泛数据服务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及时在网上公开有关信息,加大政府行政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在国家标准规范基础上,做好市内政务公共信息、电子交换信息、电子公文等的标准化制订工作;各镇区、部门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实时、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做好全文检索、数据挖掘、辅助决策等数据应用服务系统的开发,使电子信息资料库真正为公众、为企业、为政府管理决策、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单位、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宏观经济等数据库建设。 
  4、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技术(统称3S)和互联网技术,通过3S技术,快速、完整、形象地掌握全市各种宏观、微观的情况。建设区域地理空间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运行监测系统;建立包括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运行机理技术系统、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以及产业发展和社会文化空间体系等多层框架。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服务。 
  5、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技术规范 
  正确处理政府信息保密和政务公开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技术规范,建立健全政务信息流程工作制度,促进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确保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高效、平稳运行。 
  (七)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 
  1、教育事业信息化建设 
  建立和完善市教育信息网络管理中心,通过覆盖全市、通达全国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远程教育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延伸利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类在职人员提供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知识培训,熟悉数字化、网络化环境,提高其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培养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人才,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继续加强东莞市教育信息网络管理中心和宽带多媒体校园网的建设,推进“校校通”工程建设,使全市的中学和小学全部实现联网。技术上在核心层各界点之间采用光纤专线连接,内容上利用互连互通的教育资源库群,形成高速传输的高质量的信息系统,实现全市教育的资源充分共享,为教师、学生和公众提供网上授课教学、网上资料查询、网上虚拟试验和网上学术报告等教育服务。 
  2、文化事业信息化建设 
  将信息技术应用与文化建设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信息化应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中融入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为文化信息化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从而建立庞大的用户群体。 
  建立东莞文化网站,网上内容包含各时期的文化动态和丰富的实时文化、节庆等活动,并具有旅游、娱乐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信息与功能,方便用户的查询、使用以及在网上共娱共乐。建设网上电子图书馆,并把分布于各个领域的文化精品集成到一起,实现文化资源网上共享,使用户可以方便地从网上阅览、下载文化作品、书籍,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3、社会保障事业信息化建设 
  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从结构上可分为各个社会保障核心业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公共应用系统、网络互联平台和安全保密体系;从层次上可分为市与镇(区)两个层次,市级系统上联广东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从内容上可分为业务、数据、应用、网络、安全和社会保障卡等部分。 
  业务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劳动和民政等社会保障核心业务,以及医疗社会保障、残疾人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地税征收、财政基金监管、企业工商登记、人口户籍管理等的建立与完善。 
  数据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业务数据库(社会保险业务、劳动业务、民政业务和医疗卫生业务等)、用于跨业务部门的共享数据库、用于与相关业务交换数据的接口数据库、支持服务的公共服务数据库、支持宏观决策的数据仓库建立与应用。 
  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是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提供身份认证、权限认证、数据共享和交换、电子凭证、个人资料存储、费用支付等功能。 
  4、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 
  建立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法律法规数据库、卫生资源数据库、医疗数据库、卫生监督数据库,与各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联机联网、信息共享;并为全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服务;实现与医保管理体系对接,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并加强医疗机构的临床诊断治疗、医疗技术研究、保健服务,完善公民卫生保健条件。此外,开展远程医疗教育,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以使人们在家就可实现保健咨询和疾病的诊断,从而普遍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八)社区与农村信息化 
  1、信息化社区示范区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管理和服务单位,促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直接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途径。社区信息化使家庭和市民通过社区的信息网络获得信息资源与服务,信息资源通过社区网络收集,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石龙数字社区试点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社区街道作为社区信息化的试点,待取得经验后,再向各镇区推广。总结和推广石龙镇基于GIS技术的《东莞市石龙城建规划图文一体办公自动化系统》、石龙镇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及三网融合的成功经验,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通过市场运作,依托城区规划改造,通过房地产开发,鼓励物业管理先进、配套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联合建设面向未来家庭应用的宽带网络,以方便市民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出发点,建设现代化社区网络服务中心,为小区住户提供求职就业、家政服务、维修维护、文娱体育、医疗保健、网上购物、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网络信息服务。开展社区网络教育示范和家庭信息化示范,向家庭用户提供交互式的信息服务业务,运用信息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社区管理综合统一系统平台建设 
  社区管理综合应用系统平台主要包括社区民政信息管理系统、综合治安信息管理系统、社会保障系统、计生信息管理系统、党建信息管理系统、档案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社团单位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群众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子系统。各个相对独立系统应通过社区管理信息统一体系建立,实现同时可以和上下级部门、各平行部门数据交流,做到“一站式”管理,“一个窗口”办事。 
  3、社区服务综合应用系统平台建设 
  社区服务综合应用系统平台主要包括社区网站、电子化查询系统、电子化教育系统、电子化娱乐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 
  社区网站包括社区主页、社区论坛等,居民可以通过社区网络接入Internet,收发电子邮件,进行网上股票交易等。政府通过社区网站发布社区的新闻和通知,居民也可通过网站论坛发表意见,参与社区的建设。社区电子化查询系统将为居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方便居民了解各种相关信息。 
  社区电子化教育系统为社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学习机会,使中小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还可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其踏入新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社区电子化娱乐系统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娱乐方式,如卡拉OK、看影片、网上聊天、网络游戏娱乐、可视电话等。住户可在家上网,通过VOD系统点播自己喜欢的影片、歌曲,建立自己的家庭娱乐中心。 
  社区电子商务系统将为社区住户的日常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如提供纳税、交水电费、交电话费等各种日常生活费用的自动化管理信息服务,还有包括租赁房屋、订票、报名参加旅行、定购各类家政服务等。 
  4、农村信息化建设 
  开发并完善农业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三防”指挥系统等功能系统,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业技术与专家系统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强建设与进一步完善农业宏观决策、农业资源环境、防灾减灾管理、农业科技管理、农村财务公开等系统和农产品交易网站,促进农业产业信息化。 
  五、对策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构,逐步完善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能。各职能部门和镇区要结合实际,根据全市的信息化规划,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区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计划,落实信息化建设的机构和人员,确保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与协调的统一。 
  遵循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规范标准、相互协调、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发挥政府在基础网络、信息资源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各政府部门要在全市统筹和协调的前提下,根据业务职能和服务公众的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业务处理和公众服务信息化系统,镇一级要尽快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网络中心,用以连接全镇各部门的业务系统,避免各业务部门都要建立独立的纵向业务网络,以减轻市镇两级财政的负担。镇区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必须先与镇区的网络中心联网,然后再接入市电子政务网络中心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政府协调机构工作力度,有效地协调、调度社会资源的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支持信息化的发展,为东莞信息化提供一个低成本、广覆盖的资源环境。 
  (二)广泛进行信息化知识教育培训 
  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通过科普宣传、信息化建设讲座、信息化建设成果展示等活动广泛宣传、普及信息化知识;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市民的信息化意识,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各级党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紧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更新观念、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切实推进本部门、本地区的信息化工作。要把信息技术知识培训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等各种干部培训班的教学内容,制定各级公务员和办事员信息技术应用教育和考核制度,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各基层都要普及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并结合年终考核,制定工作人员计算机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标标准。 
  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能力。在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法规体系 
  根据国家和省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东莞的实际情况,在信息工程、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保密、通信管道、有线电视网络、无线电等的管理方面制定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我市的信息化遵循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发展。 
  建立健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特别是软件盗版活动,保护正版软件市场,促进软件业的繁荣。要切实做好科技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经济利益,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 
  根据省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引导外商投资和社会资金投向。择优扶强,培植一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骨干企业,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形成配套和分工协作的产业链。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进程,使工业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和我省的产业政策,结合东莞的实际,制定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特别是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方向。 
  软件业要紧靠应用市场,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民营科技企业、品牌软件商在东莞设立的本地化分公司以及本地的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开发应用型软件技术和产品,有选择性地发展一些基础性、通用型软件技术和产品。培育和引进软件业、数字装备制造业、IC测试业和IC封装业,并引导其向松山湖科技产业园集中发展,以形成有利IC业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IC业的整体发展。 
  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在严格的资质认证基础上,让电子信息服务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建立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配套网络,开发电脑资讯企业及产品库等一批商业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发展信息资源产业。鼓励信息中介机构的发展。积极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视会议、网上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娱乐、视频点播、联机检索、数据处理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 
  在国家和省的规划指导下,建立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发达的经贸基础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积极开展物流电子商务应用。 
  (五)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强化市场监管,打破市场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确保市场竞争的效率和公平。积极引导消费,清理和消除抑制消费的因素,扩大信息消费。 
  建设行业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企业联盟机构等的作用,加强信息产业行业规范自律,促进市场有序竞争。 
  加强对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的指导、扶持与监管。设立配套资金,创立孵化机制,扶持我市信息服务提供商、系统开发商、认证机构等第三方单位的成长与发展,支持东莞门户网站的发展与壮大,完善电子商务认证和支付体系,引导企业和社会开展和运用电子商务;重点推动BtoB的发展,积极推进BtoC的普及应用,稳步进行BtoG;同时,对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交易,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额度的地方税费减免,以引导企业积极选择电子商务贸易方式进行商务往来。 
  完善网络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和营运分离机制。鼓励各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企业参与建设宽带接入网,提倡专业分工和互补合作,迅速发展宽带接入网市场。 
  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对信息工程的质量监督和设计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工作,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信息工程的质量监督体系。 
  (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结合。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选择重点领域,有所侧重。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R&D中心;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大力扶持软件企业的成长,支持软件企业的扩大发展,特别是鼓励面向制造业企业应用的软件系统的开发;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提升制造业的素质。 
  在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计算机整机制造、数字视听产品、数字化基础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等方面,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要采取扶持政策引导他们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与国家和省的各项专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计划、C3P联合中心建设以及“虚拟制造协作网”推广应用工作相结合,以推广应用CAD/CAE/CAM/CAPP/PDM、ERP、电子商务和网络化制造四大系列技术为重点,分期分批在东莞制造业企业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普及计划,通过示范、辐射和扩散效应,提高东莞制造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积极加快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搭建技术、人才、服务平台,发展技术集成度高的制造业和科技咨询服务业,增强东莞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七)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 
  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切实执行国家标准,建立科学、系统、先进和开放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化体系,为政府指导和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标准依据。强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网络与接口标准化、信息流程标准化、软件工程标准化。建立词汇标准、文件处理及办公自动化标准、中文信息处理标准等。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协议标准、电子商务技术标准、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计算机设备标准等。 
  依据国家和省的标准要求,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采集、加工、分类、索引、交换、公告的实施标准,做好系统信息和业务数据的标准化工作,统一编码、统一存储格式、统一分类索引,制定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与交换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机制。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计工作,特别是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测算工作,为信息化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八)切实做好信息网络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评测机构。加快研究和制定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有关行政法规和规章,逐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采用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依法对信息交换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建立区域性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切实保障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 
  加强公共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增强对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控制能力,确保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维护网络公共秩序。加强对我市上网信息的管理、审核和监督。制定信息安全保密措施,建立安全保密责任制,依法打击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活动。 
  积极开发和应用网络信息的加密、识别、过滤、抗干扰等安全技术。充分利用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认证中心和密钥管理中心,形成服务于电子政务各项应用的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各级政务网络以及关键部门的内部网络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断,进一步增强其保密性和安全性。 
  抓紧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系统,健全规范交易行为的各种机制,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切实保障电子商务运作中支付、数据及各种产权的安全。加强对电子交易活动的监管,及时查处电子交易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保证电子商务活动中各方诚信交易,保障电子交易各方的交易公平与合法权益。 
  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建立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实验室,开展计算机安全技术研究工作。制定信息安全产业政策,建立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鼓励发展信息安全产业。 
  (九)加强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信息化培训市场,鼓励企业建立人才在职培训制度,并通过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手段,强化以知识更新为主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采取灵活的筹资政策,引入社会资金,创办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发挥各大专院校,特别是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库和研发中心的作用,使之成为我市信息化人才来源的重要渠道;促使企业把自身人才培养作为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支持帮助企业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化应用技能的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协调并向有关高校(主要是在东莞招生的高校)提出专业结构调整建议,致力于形成学科设置符合发展实际需要、覆盖不同层次、知识结构合理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再教育体系。 
  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创建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和创业的环境。在科研经费、生活待遇、知识产权、技术入股、期权分配、智力持股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信息技术重点学科研发项目的学术带头人、高级软件开发人才和国际化管理团队等来东莞创业。制定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各项政策,简化引进高层次专家、学术带头人等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手续以及解决其家属的入户、就业、子女就读等问题,加强人才智力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究生科研实习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促进产、学、研的结合。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为信息化企业培养人才、招揽人才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此外,加快建立“东莞信息科技人才库”,为我市未来信息化高级发展阶段奠立人才基石。 
  (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重点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和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将信息化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保证资金的统筹规划及合理使用。 
  各级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电子政务建设经费和日常维护、培训经费,重点支持政府信息化工程,通过政府的示范作用和相关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同时,要鼓励企业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政府积极引导,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多渠道融投资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投资体系。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十一)努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在全省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积极做好对信息产业配套、产业转移、重大工程项目等重大问题进行协调,逐步消除省内、珠三角范围内产业布局和分工的不合理、恶性竞争以及资源浪费等现象,协助建立信息行业的协调合作机制。由行业协会、企业联谊会牵头,以产业链为纽带,定期组织行业大企业间协商,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鼓励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加强与港澳台合作。加快与港澳的信息网络互联工作,促进三地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利用港澳台的资金优势、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东莞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鼓励港澳台商更多参与市场开发,开展高新技术产业、运输和物流,以及人才培训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和兄弟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要开展与周边城市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与兄弟城市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大力吸引国外著名的信息技术企业到东莞投资设厂、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业务。特别是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信息产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联办研发机构。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提高东莞信息产业的技术层次和水平。 
  (十二)加快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培育。 
  信息服务业是指直接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交流,并以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价值实现的渠道,在推进信息商品化和信息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大力开拓我市信息化服务市场,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形成合理、高效、综合的辐射型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功能社会化,行业规模产业化,体系结构网络化,技术手段现代化和市场管理法制化,使现代信息服务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大力拓展电信服务业,支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型电信业务,实现从窄带通信向宽带高速通信转变,向语音、视频和数据等综合业务发展。 
  强化广播电视网络的产业属性,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的服务功能。在加快光纤网络建设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建设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大力培育和开拓广播电视增值业务市场,开展图文信息、视频点播、语音传输、数据传输、电视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有奖竞猜、互动游戏等业务,提高网络效益。鼓励广播电视经营单位在保证正确导向、保证资产增值的前提下,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与其他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合作,把东莞广电网络做强做大。 
  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多服务的信息资源,形成政府管理信息、企业及产品信息、市民生活服务信息体系,加强系统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以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力量,共同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种类的信息服务,充分满足社会各界信息需求。 
  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机构。与松山湖生产力促进基地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东莞市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中心、C3P技术联合中心等原有服务机构的作用,创建“东莞软件业与IC设计创业服务中心”,突出孵化软件业和IC设计业;创建“东莞制造业信息化研究院”,集中孵化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机构。 
  加快完善信息市场管理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相应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信息资源产业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信息安全评测机构,努力实现信息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化,达到传统信息生产形式与现代信息生产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网络畅通、手段先进、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丰富健全的信息服务市场和体系。 
  六、重点工程 
  (一)本地电话网号码升八位工程 
  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实施我市本地电话号码升8位工程,推进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我市通信需求迅速增长,电信业务发展迅猛,目前全市本地网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26.98万门,实装用户近205万户,2003年邮电业务总收入达105.12亿元,已连续多年仅次于广州、深圳位居全省第三名,成为我省的电信业务大市。我市目前7位号码的固定网电话容量将很快趋于饱和,并已达到信息产业部《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电话号码升8位条件要求。因此,我市的电话升8位需求十分迫切。 
  东莞本地电话升8位,对于改善我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步伐,落实市委制定的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现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电话升位也有助于展示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东莞在新世纪的城市形象。因此,要抓紧升位工作的组织落实,成立领导和协调机构,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团结协作,积极配合,为电话号码顺利升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力争在2005年全面完成升位工作。 
  (二)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 
  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市许多社会应急救助系统都在进行信息化改造,一些新的系统也正在建立,这些系统都有各自独立的功能。为了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同时也为了加强统一指挥调度、资源共享,加快报警、处警的速度和准确度,方便民众寻求、获得相应的服务,必须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城市、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反应能力。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将城市中分散的应急指挥中心整合为一个系统的、具有多种功能的整体,实现集中接警、监督处警、视频监控、远程接入、智能决策、统一指挥调度等功能,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实时了解全市安全运行状况、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处理紧急事件、进行应急指挥调度和救灾联动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对已建、在建或筹建的社会应急救助系统,包括医疗120、匪警110、消防119、交通122,以及水、电、通讯、燃气、防洪、市长专线等求助服务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将各个部门纳入统一指挥调度系统。市民只需拨打1个号码,就可以获得所需的救助服务;指挥中心即时通过定位系统在电子地图上准确定位报警地点,并根据实际情况调度相应的处警机构及处警人员;各级领导可及时通过指挥中心获取全市紧急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按照全省的统一要求,加快改造和完善我市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逐步与劳动力市场管理、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系统接合,形成与全省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大社保资金的社会性发放,逐步形成社区服务网。在此基础上,逐步实施东莞市民卡工程,为市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识别认证支持,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一卡通。 
  (四)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面向城市建设与管理,围绕城市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项技术,建设空间多维、动态智能的城市地理资源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地形、地籍、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土地规划与利用现状、管网分布、公共设施、名胜风景、商业网点、人口分步等各类信息,形成复合数字产品,建立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多媒体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全方位、多维的、可视化的辅助决策依据,从而提高东莞的城市化管理水平。 
  主要包括:①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城市信息管理的需要制定统一数据标准,对城市的基础地形、遥感影像等基础空间数据和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统一的储存与管理,有效地提高数据的综合应用水平,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增值。②领导辅助决策系统(城市仿真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三维视景仿真、虚拟现实、数据库等技术,根据现实或想象构造三维虚拟场景,并集成信息数据库,形成一个融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一体、允许用户实时交互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环境,辅助领导对关键的城建项目进行决策。 
  (五)宏观管理服务系统 
  建立基层单位快速报送数据统计报表的网上直报系统,提高统计信息源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和方便性,形成为政府宏观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使各级政府部门真正做到信息灵通、反应快捷、决策果断、调控有力,更好地为东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六)“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 
  配合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改进机关作风“六项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网上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的服务,把面向企业和市民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批权限、条件、标准、程序、时限等内容全部上网公开,并逐步在网上开展包括注册、登记、核查、认证、年检和备案等行政审批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政务咨询服务系统,全天候接受市民的电话、传真、电脑等查询和投诉,提供信息咨询、投诉建议、业务跟踪督促、代办代报等政府服务。规划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立数字化多媒体服务亭(MMS),方便市民以自助方式享受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服务,实现政府与市民的在线交流和沟通。此外,加紧筹建东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民办事大厅),以更有效率的行政流程,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在物理空间和网络上的“一站式”政务服务,方便市民、企业办理报批、办证、缴费、纳税和提供各项社区服务。 
  (七)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为推动信息技术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我市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作为全国、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我市必须认真贯彻《关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主要是围绕“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在“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的原则指导下,以全面提高我市制造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为工作重点,以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加强制造资源管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网络化制造协作为突破口,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建设和完善制造业信息化平台,最终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推进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八)卫生信息网 
  建成连接全省卫生行政部门和全市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资源综合管理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接口建立卫生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广泛使用;依托全市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建成完善的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公文处理、交换的电子化;建立政府辅助决策和指挥调度系统,提高卫生行政机关的决策和应变能力;在网上提供方便、快捷、透明医疗政务服务。 
  (九)东莞有线数字电视系统 
  东莞的数字化、信息化,生动地、深刻地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数字化、信息化。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有线数字电视系统。通过加装机顶盒,使群众家中现有的模拟电视机能够接收数字电视信号,使全市人民在感受数字电视的魅力的同时,享受视频点播、定向传播、家庭游戏等个性化服务。 
  到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的节目增加到70套左右,用户力争达到30万户。 
  到2008年,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增加到100套左右,用户争取达到80万户。 
  到2010年,有线数字电视节目增加到120套以上,全市普及有线数字电视。 
  (十)电子档案中心 
  电子公文的归档与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建设全市的电子文档中心,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在2005年前形成跨部门的、标准统一、内容实时、安全可靠、资源共享的电子文档数据库,开展文档数据库的开发、维护、管理工作。 
  (十一)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系统 
  加快建设和完善以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以及“东莞市大学生就业在线”网站,建立联接全市各镇区的劳动就业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全市劳动就业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十二)企业信用系统 
  按照全省的统一要求,协调市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局、人民银行、海关等有关部门,建立我市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一个快捷查询企业信用状况的渠道,促进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十三)城市“一卡通”项目 
  引导社会资金、金融机构参与建设城市“一卡通”系统,方便市民生活,改变消费方式,拓展各类金融服务领域,借鉴广州、深圳、佛山及香港的经验,先从公共交通消费入手,逐步扩大使用范围,进而与珠江三角地区城市和港澳地区实现联网消费。 
  (十四)社区服务系统 
  推广石龙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服务网络建设的经验,2005年前逐步在莞城、东城、南城、万江等四个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为各部门业务系统的互联和资源共享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公安、民政、劳动、社会保障、计生、卫生、体育、教育、文化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社区服务热线呼叫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广泛的社区服务。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4005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