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学论文 >
苏力就这样“面对中国的法学”?
www.110.com 2010-07-24 12:59

  提要:本文通过具体详细的论证,认为苏力在《道路通向城市》一书的结语《面对中国的法学》一文的论证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对论敌作诛心之论,割裂和歪曲使用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因而严重违背学术伦理,破坏学术规范。

  关键词:学术规范 批评规则

  引言:《结语:面对中国的法学》是扔给法学界的“白手套[1]”

  第一部分、看不见法的“法社会学”:苏力如何分析制度与案件

  一、孙志刚案件;二、关于刘涌案

  第二部分、违规的批评:苏力如何使用材料与逻辑

  一、没有根据也可以批评?

  二、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以及42个字的论据产生的宏大结论

  三、想当然的因果链:废除收容遣送与治安恶化

  四、歪曲资料,栽赃式批评

  小结:批评的海市蜃楼

  第三部分、逻辑错乱与宏大叙事,兼谈批评规则

  《结语:面对中国的法学》是扔给法学界的“白手套[2]”

  有朋友建议我读苏力教授的新著《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因为其中涉及对我文章的一些评论。

  出于好奇,我先看了本书涉及评论拙作的部分即《结语:面对中国的法学》,其论点是在与当代部分法律人的论战中展开,其间,苏力评论到孙志刚事件和刘涌事件中法学界部分参与者的行动和言论,包括滕彪、贺卫方、何兵等人,也包括我。看完后,颇有感触,成文于此,就教于苏力及学界同好,由于本书的结语部分可以单独成篇,故本文的讨论仅仅对此展开,而不及全书其它部分。

  在《结语》的最后,苏力认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转型是空前的,因此“空前是这个时代向我们扔下的白手套!”[3]我十分赞成这一判断,而《结语》部分也是苏力给法学界扔下的白手套,需要法学界的真正回应。

  《结语》分为三部分,即“孙志刚事件和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刘涌案”和“面对中国的法学”,苏力在“面对中国的法学”部分对中国法学界所作的不少批评是中肯的,例如他认为法律人不能食洋不化,不能刻舟求剑;法律人应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的真实问题,而不是大而无当,只为推进自己的理想不顾现实。但是,这些结论如果是建立在前两部分的论证基础上,这一根基——作为论证的根基则是有问题的,下文正是针对其前两部分的评论。如果作为论证的前两部分与结论之间完全风马牛,那就更有分析梳理的必要了。

  看不见法的“法社会学”:苏力如何分析制度与案件

  一、关于孙志刚案件

  苏力认为孙志刚之死与收容遣送制度关系不大,从司法认定上只是远因而不是最近因,因为收容遣送制度并不支持打死人,苏力还列举一些比喻,例如如果学生在学校被人打死或者自杀,不能因此取缔学校;不能因为警察滥用权力,而废除警察制度等等,以此论证不能因为孙志刚之死而废除收容遣送制度。苏力认为“这个问题的发生并不在于收容遣送制度,而在于由于缺乏起码的检查和监督,因此位于这个制度内的一些‘坏人’干了一些这一制度并不允许的恶行。”(页291,着重号为原文所加)言下之意,收容遣送制度并没有多大罪过,以苏力自己的话来说,“收容遣送制度哪怕有一千个罪过,它也从来没有支持或默许以这个制度的名义打人并打死人,也没有谁能以收容遣送制度为名逃脱罪责。”(页291)

  我想至少对行政法宪法感兴趣的法律人都明白一个基本的宪政原则——法律保留原则,即某些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只有获得法律的授权才能进行相应活动。从现行宪法(1982年12月4日开始实施)第三十七条承认的公民有“人身自由”[4]到《立法法》(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第八条第五项[5]规定的法律保留的具体范围,我们都可以知道,国务院于1982年5月12日发布并且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强制剥夺中国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是违宪和违法的。虽然法律保留原则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才被广泛使用,但其实质性的含义一直就存在于学界分析之中,也存在于政府官方的抽象强调中,实际上,宪法本身对自身效力的强调也足以否定收容遣送制度,退一步说,即使在《立法法》颁布以前无法确定收容遣送制度是否恶法的话,那么从2000年7月1日之后,立法法开始实施的时候,收容遣送制度不合法、不合宪的问题,就已经很清楚了。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