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其它国际法论文 >
沉默权的引进和相关的措施
www.110.com 2010-07-26 12:33

  沉默权试一个古老的话题,古罗马法关于自然正义的司法原则就包含了沉默权的内容,“正义从未呼唤任何人揭露自己的犯罪”;在教会法中,12世纪的圣。保罗曾明确指出:“人们只须向上帝供认自己的罪孽,而无须向其他任何人招供自己的罪行”。可以说沉默权并不是最近才热起来, 1966年联合国第21届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由于我国已在1998年10月5 日签署加入该公约,所以,自此沉默开始在我们国家的法学理论学界开始了研究和探讨。这当中不乏又真知灼见,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不合理的想象成分。面对近年来西方许多国家对沉默权的使用范围进行限制,我认为中国完全引入西方的沉默权制度是不和我过的司法实际的。一方面我们应该坚信沉默权是一种好的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所以我们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引进沉默权才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沉默权在我国一时间吵的这么火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沉默权又一个 功能那就是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应有的权利。从哲学上看,国家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但是它的存在又离不开个人,当然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如果不保护他们的应有的权利,那么就是对其余的未犯罪的人的权利的一种亵渎,为什么这么说那?因为犯罪是任何社会都难以避免的一个社会问题,不同时代,会出现不同的罪名,那么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犯罪的打击对象,也就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从政治学上看,国家的司法机关是作为国家司法的执行机关而存在的,国家的出现人们对自己的权利安全的渴望而付诸于行动而设计产生的,那么无可置疑国家存在的基础条件就死“主权在民”,也就是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所有主体,而司法机关只是作为国家权力中的司法权的一个执行机关,也就是作为执行主体而存在。由于人民具有分散性,难于组织性,和个性多元化的特点,就决定了人民不可能成为国家权力的执行主体。而作为国家的司法机关却具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的执行主体的地位。他们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有主体处于主的地位,而执行主体处于从的地位,执行主体不可以离开所有主体而但对存在。从私法理念来看,个人和国家,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一直都是作为一个对立的事物而存在的。个人,市民社会和强大的国家力量相比是十分的渺小的。所以必须设立必要的制度来改变这种不平等。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沉默权是又它存在的合理性的。西方的学者主要是从人道主义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保护控辨双发的权利对等等方面来论证沉默权的合理性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沉默权也一样,它也又自身的缺陷。又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沉默权的引进将加大司法的成本。这将对本来不怎么发达的司法调查带来阻力。确立沉默权可能导致大量确凿证据的丢失,制约国家追究犯罪打击犯罪的能力。由于被追诉者的供述不仅对定案能起到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它能获取物证,书证或者被害人陈述等大量证据线索。赋予被追诉者沉默权后,他就可以据此不提供明明知道并且对于查明案件事实有重要作用的大量证据,这就必然造成司法人员本来完全可以收集到的证据而收集不到,同时,在客观上还增加了司法人员的办案难度,或者出现疑案,使有罪者会逍遥法外。必然会增加办案难度和增加诉讼成本。由于被追诉者行使沉默权,司法人员收集不到他们的供述和其他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线索,不得不另辟途径区收集其他证据。司法实践表明,行使沉默权往往被有组织犯罪或重大犯罪的案犯利用,以求自我保护逃避侦察和起诉。司法人员通过其他途径去分析案件,查找线索,再去收集证据核实证据。耗时、费力、花钱的多。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案件中,如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以及利用现代科技犯罪的案件中,行为人的供述显得更为重要,甚至没有他们就难以定案,沉默权的确立会大大增加诉讼成本。确立沉默权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被害人的权利。对被控诉人的特别保护,使大量可能地有效证据丧失,降低了司法机关查明犯罪和国家机关追究犯罪的能力,势必也会同时损害被害人的权益。许多通过侦察和讯问可能查明的犯罪,会由于被控诉者行使沉默权,不做供述与回答,而使案件事实无从查清,使嫌疑人的罪刑无从确定,从而失去对被追诉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1994年发生在美国的辛普森被控谋杀一案中,不能不说是对被害人权利的极大损害。人权的保障决不能只体现于对被告人,而且应同时体现于对被害人,忽视对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同样会引起他们及亲属对罪犯、对社会及对国家的极大不满与包袱心理,进而同样不利于对国家法律制度及统治秩序的维护,并阻碍诉讼目的的实现。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