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转型社会下的社保制度入宪
www.110.com 2010-07-24 11:26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将“国家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条款写入宪法。应该看到,作为“安全网”和“减震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入宪,对于转型中国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和发展,有着弥足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体制特征。

  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以单位为依托,包涵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而在农村则以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以及小队等集体组织为依托。基于这种模式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行政决定的作出过程往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炉内灶”,个人依托单位获得福利措施和相关保障,而单位也须依托国家的财政支持给予个人一定的福利资格享受。

  在这种壁垒式的体系中,由于欠缺妥当的表达机制,在立法和政策形成过程中,个人以及弱势群体的利益常常会被漠视乃至牺牲。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民营化和社会化发展,政府承担的职能开始转由民间组织或企业来承担,利益层次也日趋复杂化。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入宪,有助于保障弱势群体对社会政策形成过程的参与,使得他们的利益得到更充分的表达,使得公共政策和行政决定能更好的以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为依归。

  其次,在宪法中写入“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规定,从其表述上看,强调了国家负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义务和职责,并赋予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

  国家存有保障公民生存权实现的义务,而重要的保障方式之一,就在于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保障公民的生存权的实现,进而促进公民其他权利的享有和实现。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状况和公共政策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更需国家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职责,发挥更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过程也印证了这点。

  以美国为例,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罗斯福总统试图通过实施强有力的社会政策来营造一个“开明的福利行政国家”,于是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之后还相继通过了医疗照顾和援助法案,并在教育、住房与城市发展等诸多方面推行了多项福利计划。

  最后,建立一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意味着要尊重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带来的制度差异,做出符合各地需要的更为求真务实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

  在我国,由于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要建立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会遭遇重重困难。因此,出于现实情况的考量以及公共资源的有限性,需要建立一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惟有建立一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防止因为过度追求形式平等而忽略了实质性平等的保障,切实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利。同时,做出此项规定,还可以促进地方政府对于福利项目的财政支持,有助于形成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公私之间类似于一种“伙伴关系”,一定数量的社会保障项目可以通过民营化的方式由私人承担,或可通过建立民间公益机构、社会捐献机构等组织,以一种更为灵活、更具效率的方式来运行和实现福利项目。由此,可有效缓解社会保障制度给政府带来的过于学生的财政压力。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