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律师 找律师 案件委托   热门省份: 北京 浙江 上海 山东 广东 天津 重庆 江苏 湖南 湖北 四川 河南 河北 110法律咨询网 法律咨询 律师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保障法 > 失业保险法 > 失业保险制度 >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系统思考
www.110.com 2010-08-16 16:07

  一、决定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宏观背景因素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失业问题逐步显性化,并趋于严重。从宏观背景原因分析,是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同期的失业问题的背景有着明显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宏观层面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转变为间接调控经济,改变过去“国家统包、高就业、低效率”的城镇劳动就业体制,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结合“的新型就业模式。在微观层面上,确立市场主体自主经营的权益和地位,实行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劳动力资源,这样,就使国企中存在着大量冗员的隐性失业,通过留职停薪、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形式趋于显性化。

  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按刘易斯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农业经济部门和现代城市工业经济部门,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存在着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隐性失业,能够为城市工业部门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王慎之,1997)建国以来,我国的确存在着这种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现象,但与刘易斯观点不同的是,我国计划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是受户籍身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多重体制障碍维持的,使得劳动力资源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充分自由流动,而且,国家也从未对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做出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非农产业经济部门转移,形成不可逆转且愈来愈猛的“民工潮”。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其价格低廉、具有市场竟争力的优势,“挤占”了本来属于城镇人口的一批劳动岗位,间接加重了城镇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以及城乡就业比较收益差别,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无业可就,仍然滞留在城市,成为没有失业保障的“失业人口”。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传统产业结构正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变,表现为产值和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增速减缓,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理论认为,劳动力与产业产值在结构比重上的变化上的速度相同或相近,则产业结构转换产生的摩擦以及由此相应损失较小。而我国的情况是,存在着产值比重变化与劳动力比重变化不同步的现象,劳动力在产业结构间的转移速度相对滞后于产值比重的变化速度。(李京文,1995)可见,劳动力在产业结构间的转移并不顺畅。同时,从数量速度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劳动密集型经济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经济的转变。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广泛应用,在提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同时,又相对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并且绝对地减少对素质低下的劳动力的需求。还应看到,由于资金“瓶颈”,高素质劳动力就业岗位需要更多的资金等配套条件,也会出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高学历者失业率反而较高的类似现象。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即使我国经济发展保持持续稳定且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的下降,经济发展吸纳就业的能力在相对下降。(李京文,1995)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copyright©2006 - 2010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 京icp备06054339